關於岳廟導遊詞

才智咖 人氣:1.42W

岳飛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岳廟導遊詞,歡迎大家閱讀借鑑!

關於岳廟導遊詞

岳廟導遊詞【1】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到這座重簷歇山頂建築就是嶽王廟的門樓。石柱上“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楹聯是原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的,出自於岳飛的詞作《滿江紅》。

嶽王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原為“智果觀音院”舊址,後改為“褒忠衍福禪寺”,明代景泰年間改稱“忠列廟”,現存建築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1979年進行了全面整修,歷時一年,花費人力5.6萬工,耗資40萬元人民幣。門樓右側的碑記記載了當時重修時的情況。

進入岳廟的庭院,便是長22.88米的石鋪甬道,直通忠烈祠大殿。兩側分別是東廡和西廡,東廡是祭祀烈文侯張憲的,西廡是祭祀輔文侯牛皋的,可惜都已移作它用了。張憲和牛皋都是岳飛的部將,跟隨岳飛轉戰南北,戰功卓著,但他倆先後也被秦檜所害。張憲墓在仙姑山下,牛皋墓在棲霞嶺上,它們和岳飛一樣,同為湖山增輝。

忠烈祠是嶽王廟的主體建築。重簷間懸掛著一塊“心昭天日”橫匾,說的是當年大理寺主審官何鑄等人嚴刑拷打岳飛,逼他在預擬的假供上畫押,岳飛裂裳袒背,背上刺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深入膚理,滿腔悲憤之中,連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連何鑄等人也大為感動。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的精忠報國之心,可昭天日,萬古不朽。葉劍英元帥為此故親自改寫成這塊橫匾。

大殿正門兩側和內廊柱上,鐫刻著許多楹聯,表達了人們對愛國英雄的無比愛戴,對昏君奸佞的無限憤怒。進入約400平方米的正殿,正面看到的就是岳飛的坐像,高4.54米。只見岳飛頭戴紅纓帥盔,身著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登武靴,右手握拳,左手按劍,雙目正視,態度嚴正,英氣勃勃,鬥志昂揚,令人肅然起敬。在坐像上端,懸掛著岳飛手書“還我河山”四字橫匾,它是這位民族英雄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此時此刻,不禁令人想起當年岳飛和他的岳家軍高吟《滿江紅》的英雄氣概。

岳飛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崇寧二年(1103年),岳飛出生於河南省湯陰縣一個普通的農家。相傳,他誕生時,恰有大鳥從房上飛鳴而過,因而取名為飛,字鵬舉。他從小在母親的訓導下,時時不忘“盡忠報國”,並在名師周侗指導下,武藝日見精通。宣和四年(1122年)從軍,因作戰勇敢,常用出奇制勝,深得名將宗澤讚賞。在長期的抗金戰鬥中,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精悍善戰的抗金隊伍——岳家軍。岳飛堅持抗戰,力圖收復失地,是符合民族利益的,但卻與宋高宗、秦檜所堅持的議和投降政策不能相容,最後被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年僅39歲。他的長字岳雲、部將張憲同日被害於眾安橋,家屬全部流放到嶺南。

在大殿後面的牆上,繪有1981年創作的八幅大型彩色壁畫,忠實地記錄了這位民族英雄氣壯山河的一生。下面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解一下:“勤奮學習”講的是,岳飛自幼好學,喜讀《孫子兵法》等書,愛聽歷史英雄人物故事,少年時就能拉開150多公斤的強弓。他先向陳廣習武,後跟周侗學射,練就了奮勇殺敵的本領。“岳母刺字”講的是,岳飛早年喪父,全仗母親撫育。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岳母送子參軍,臨行前,岳母為了讓岳飛牢記愛國家、愛人民,在岳飛背上刺下了“盡忠報國”四字。“收復建康”講的是,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兵大舉南侵,岳飛率部移駐宜興。第二年春,岳飛從宜興出擊迎戰,連戰連勝,斬敵數千,繳物萬件,一舉收復建康(今南京)。“聯結河朔”講的是,岳飛善於團結抗金力量。紹興二年(1132年),制定了聯結河朔忠義民兵共同抗金的方針,各路民兵先後投歸,成了岳家軍的骨幹和主體,在抗金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還我河山”講的是,紹興三年(1133年),岳飛任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從臨安返江州(今江西九江)途中,登高遠眺,北望故土,激情滿懷,無限感慨,寫下了“還我河山”四字,抒發了驅逐金兵、收復失地的壯志。“郾城大捷”講的是,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金兀朮調集精兵,向郾城作殊死進攻。岳飛出城迎戰,全軍將士手持刀斧,衝入敵陣,上斬敵首,下砍馬足,金兵大敗,狼狽潰逃,岳家軍乘勝追擊,先鋒部隊直達朱仙鎮,距汴京22.5公里。岳家軍凱旋,百姓敲鑼打鼓歡慶祝捷。“被迫班師”講的是,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北伐取得重大勝利,高宗趙構苟安乞和,與秦檜共同策劃,一日內連下12道金牌,岳飛扼腕而泣,仰首悲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被迫班師。歸途中,中原父老遮道慟哭,訴苦攔師。“風波冤獄”講的是,高宗、秦檜在加緊乞和的同時,陰謀陷害岳飛。他們收買叛徒,製造“謀反”證據,以“莫須有”之罪,誣陷岳飛下獄。紹興十一年(1141年)一月二十七,岳飛被害於臨安大理寺獄中的風波亭,釀成了千古奇冤。

最後請大家看一下大殿頂上的天花板,繪有“百鶴圖”。這300餘隻姿態不同的`白鶴,飛翔於蒼松翠柏之中,象徵著岳飛的浩然正氣和堅貞的性格。

各位遊客,現在大家看到的是“精忠柏亭”。這看上雲僅剩半個的亭子,民間有喻意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之說。亭內陳列八段柏樹的化石,據傳是生長在風波亭畔的一株大柏樹。岳飛在風波亭被害後,這株柏樹也跟著枯萎,變為化石,僵而不倒達600餘年。後人把這些化石懼起來,建亭陳列,讓它永遠陪伴著岳飛的忠魂。其實,這幾段化石並不是南宋古柏,是一種松柏科植物的化石,其年齡要比南宋古柏大得多,約在1.2億年以上,古生物學上稱為“矽化木”。

細心的朋友還會發現,柏樹化石都沒有樹皮,顯得十分光滑。這還留有一段傳說呢!當年太平天國反抗腐`的清朝政府,攻入抗州後,不少士兵突然生起病來,由於請醫無效,很快傳染到全軍。忠王李秀成十分著急,但又苦思無計,不覺伏案昏昏睡去。在蒙朧中,一陣陰風過後,只見案前站著一位頭戴金盔、身穿白袍的威武將軍,只說了“若要兵將身痊癒,請上風波取樹皮”兩句話,用力一推,李秀成驚醒過來。他立即派人往風波亭取來樹皮熬藥,眾將士喝了以後果然藥到病除。不久,清軍也得了同樣的病,爭先恐後地取來樹皮熬藥,結果當然是越喝病越重了。所以,老百姓高興地說:“是嶽老爺又顯聖了”。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岳飛的仰慕之心和懷念之情。

在岳飛墓前甬道的南北兩廊,共陳列了碑石125方。北廊是岳飛手書的墨跡刻石、奏摺、表章等,最為著名的是《滿江紅》詞和岳飛錄寫的前後《出師表》等。南廊為歷代名人憑弔岳飛詩詞和岳廟歷次重修的歷史文獻。其中明代書畫家文徵明的《滿江紅》詞,尖銳地指出高宗是謀殺岳飛的主謀人。院落東面照壁上,有“精忠報國”四個硃紅大字,是明人洪珠所書。請注意這個國字恰恰少了一點,是當時南宋國土尚不完整,所以洪珠才故意漏寫了這一點。穿過院落,就是岳飛墓闕,前面的小拱橋叫“精忠橋”,橋側一小井,名“忠泉”。進入門樓,便來到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岳飛墓。

岳飛被害後,大理寺有個名叫隗順的獄卒,出於義憤,冒死偷出岳飛的遺體,埋葬於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今杭州昭慶寺附近),又用玉環為陪殉,墓前種了兩株枯樹,立一塊“賈宜人墓”碑,既作為標誌,又用以遮人耳目。後來宋孝宗下詔恢復岳飛官職,並以禮改葬岳飛遺骸於現址,時距岳飛被害之日已21年了。那時,隗順早已不在人世,但他臨死前把營葬岳飛經過和葬地詳細告訴兒子。因此,人們才準確無誤地找到這位含冤屈死的英雄的遺骸。

現在這座古樸的墓闕是1979年整修時按南宋格設計的。岳飛墓坐西朝東,墓上封土圓形,用條石砌磚圈,泥頂上青草離離。墓前有石欄圍護,墓碑上書“宋嶽鄂王墓”五字。鄂王是宋寧宗於嘉泰四年(1204年)岳飛被害63年後追封的。左側為岳雲的墓,墓碑上書“宋繼忠侯岳雲墓”七字。“繼忠侯”是宋寧宗於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的,恰逢岳雲被害70週年。

墓道兩旁陳列三對明代石刻翁仲和兩組犧牲(馬、羊、虎)。這是源於《周禮》一書,說是要驅趕一種名叫“方良”的動物,唯有種柏樹和塑老虎才能達到目的。到了秦代,有一位將軍阮翁仲,打仗所向無敵,人們為藉助他的勇猛用以守衛墓地,所以墓地才有石翁仲和犧牲。民間還有一種說法:馬、羊、虎、狗分別代表忠、孝、節、義,岳飛墓前缺少狗(義),是因為他曾鎮壓過農民起義。其實,從封建等級制度來看,宋代有過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墳前只能有石人、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一對。現在的石望柱是最近重修的,上面刻有古人的名聯“正邪自古同冰炭,譭譽於今判偽真”,由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重書。整個墓園古柏森森,氣象肅穆,令人肅然起敬。(面試網 )

各位遊客,請回頭年看墓闕下門洞兩側鐵柵欄內,面對嶽墓、反剪雙手跪著的便是遭萬代唾罵的秦檜、王氏、万俟卨、張俊四個奸賊的鑄鐵像。自明正德八年(1513年)以來,已經歷過八次補毀、九次重鑄。四奸人中秦檜是宋高宗的宰相,謀害岳飛的主凶。王氏是秦檜的妻子,傳說在秦檜苦於找不到證據,不敢貿然下毒手,猶豫不決、危坐終日之際,惡毒的王氏想出了“莫須有”罪名,並慫恿說“縛虎容易縱虎難”,促使秦檜最終下決心殺害岳飛。万俟卨、是南宋大理寺的主持,他秉承秦檜意圖,用嚴刑逼供、編造假供詞等手段,製造了千古奇冤。而張俊雖是南宋將領,出於私人的利益,為了誣陷岳飛,故意誘使岳飛部將作偽證,終於使岳飛身陷囹圄。這四個奸臣的滔天罪行,激起了老百姓的切齒痛恨,遭到了歷代人民的唾棄,他們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長跪在民族英雄岳飛墓前,真是遺臭萬年了。就像墓闕門框上寫的那樣:“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副非隸非篆、出自陸維釗先生手筆的楹聯,道出了百姓們愛憎分明的心聲。

各位遊客,參觀了岳廟和嶽墓後,或許會給大家留下幾許惆悵,幾分思索,或許您還沉浸在滿腔悲憤之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歷史的悲劇已離我們遠去。但是,岳飛抗金救國的功績是永存的,尤其是岳飛的愛國主義精神將千秋萬代留傳下去,也將永遠激勵我們各們朋友投身於偉大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中。

岳廟導遊詞【2】

位於棲霞嶺南麓,初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原稱忠烈廟,經歷了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代代相傳一直何存到現在。1978年重新整修,使岳廟更加莊嚴肅穆。

岳廟是歷代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場所。岳飛是南宋初抗擊金兵的主要將領,但被秦檜、張俊等人以“莫須有”罪名誣陷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飛遇害前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岳飛遇害後,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揹負岳飛遺體,越過城牆,草草地葬於九曲叢祠旁。2l年後宋孝宗下令給岳飛昭雪,並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岳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於棲霞嶺下,就是現在岳墳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即岳飛死後63年朝廷追封為鄂王。

遊人進岳廟參觀,頭門是一座二層重簷建築,巍峨莊嚴,繼而是一個天井院落,中間是一條青石鋪成的甬道,兩旁古木參天。正殿重簷中間懸著一塊“心昭天日”橫匾,是葉劍英的手筆。大殿正中是彩色岳飛塑象,身著紫色蟒袍,臂露金甲,顯示了武將的英雄氣概。岳飛生前是無資格穿蟒袍的,因後封鄂王,所以身著蟒袍。殿兩面壁上是明代莆人洪珠寫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座像上面懸著一塊“還我河山”的橫匾,是岳飛手跡,左右兩邊各懸一塊“碧血丹心”與“浩氣長存”橫匾,是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和已故西泠印社社長沙孟海寫的,正殿後面兩旁是岳母刺字等巨幅壁畫,展示了岳飛保衛國家的英雄業跡。

正殿西面有一組庭園,入口處有精忠柏亭,內有枯柏8段,傳說這棵柏樹原在大理寺風波亭邊上,岳飛遇害後樹就枯死了,後來就移放在岳墳邊上,稱為精忠柏。現經鑑定,此枯柏並非南宋古柏,而是屬於松柏科的植物化石,其歷史有一億二千萬年以上了。 入庭園,南北各有一條碑廊,北面碑廊陳列的是岳飛的詩詞、奏札等手跡,南面是歷代修廟的記錄以及歷代名人憑弔岳飛的詩詞。庭園中間有一石橋名精忠橋;過精忠橋便是墓闕,造型古樸,是1978年重修時按南宋的建築風格造的。墓闕邊上有一口井名忠泉。進墓闕重門就是岳飛墓園,墓道兩側有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石俑三對正中便是岳飛墓,墓碑上刻著“宋嶽鄂王墓”,左邊是岳雲墓,墓碑上刻著“宋繼忠侯岳雲墓”,兩墓保持宋代的式樣。墓前一對望柱上刻有一副對聯:“正邪自古同冰炭,譭譽於今判偽真”。墓闕後面兩側跪著今4個鑄鐵像,供人唾罵,遺臭萬年。墓闕後重門旁有對聯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奸臣”。墓園一側,另有一組庭園,現已成岳飛紀念館,供遊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