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旅遊導遊詞

才智咖 人氣:5.75K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導遊,就不得不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那麼優秀的導遊詞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湖南旅遊導遊詞,歡迎大家分享。

湖南旅遊導遊詞

湖南旅遊導遊詞1

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菲尼克司”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鳳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鳳凰”。

鳳凰古城又稱“風雨邊城”:一座青山抱古城,一彎江水繞城過,一條紅紅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腳樓,一道風雨古城牆,一座滄桑老城堡,一個奇絕奇樑洞,一座雄偉古石橋,一群聞名世界的人,一切都美到極致。

鳳凰概述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岩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鏽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裡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斜陽西下,橋邊岸畔不少婦人正在用木槌洗衣,啪啪聲隨著水波盪漾開來。頑童脫個精光在水中嬉戲,也有姑娘家把身子浸在淺水處享受流水輕柔的撫摸。岸邊更有不少寫生的學生,也為小城增添了一道風景。

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現在仍是風采依然。城外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唐代修建的至今仍儲存完好的黃絲橋古城、地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和神奇的風動巖、壯觀的尖多朵瀑布、神祕的高達不峽、三門洞將軍巖,以及如畫的屯糧山、鳳凰山、象鼻山、天星山、臘爾山都在向您招手,《邊城》《湘女蕭蕭》《湘西剿匪記》《烏龍山剿匪記》《血鼓》《粟裕大將》等十多部影視劇也曾在這裡拍攝。

鳳凰不但風景秀美,而且人傑地靈,名賢輩出。這裡地方雖小,卻出過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內閣民選總理“湖南神童”熊希齡;定海浴血抗英“萬古流芳”的民族英雄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為了維護民族尊嚴“怒斬外國不法傳教士”的一品欽差大臣貴州提督田興恕;被稱為“鄉土文學之父”影響遍於世界的文學巨匠沈從文;還有一代“鬼才”著名畫家黃永玉都是鳳凰人。

鳳凰古八景。

鳳凰風景秀麗,名勝古蹟很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自古就有東嶺迎暉、南華疊翠、奇峰挺秀、溪橋夜月、龍潭漁火、梵閣回濤、山寺晨鐘、蘭徑樵歌,鳳凰“古八景”等。

東嶺迎暉。

“城東一峰,矗立天表,旭日東昇,曉煙未散,晴暉晃盪,紫氣滿城。貫序異然,寺於峰頂,憑欄四望,萬山層疊。煙霧騰空,隨風聚散,不啻雲海,蔚為壯觀。”;著名南社詩人田星六詩云:“一月紅摩八角樓,高高詹影於雲浮,山僧笑訂明年約,為種長鬆四面秋。”,可惜古寺及八角樓被毀,但林木蒼翠依然。

南華疊翠。

南華山位於古城南共九峰七溪,樹木參天,山秀水奇為鳳凰八景之冠。據鳳凰廳志記載“環廳皆山,此峰獨秀,林深木茂,翠色千層。嶺南一小庵,尤距此山之盛,朝則薄霧籠青,暮則斜陽凝紫。綠螺岱髻,晴雨皆宜。”,現今南華山已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奇峰挺秀。

“一峰突出平地,石磴紆迴,鬆蔭夾道,山頂貫寺,一聲清磬,野雞亂叫,江水縈迴,四山環抱,緩建奎閣於寺後,秀氣所鍾,挺出英傑,有厚望為。”清人曾朝瑞詩云:“高峰仰止鳳城東,環繞群巒氣象雄。自是鍾靈應毓秀,蒼蒼松柏舞長空。”

溪橋夜月。

溪橋即虹橋,是鳳凰最大的古橋,建於明洪武年,當地百姓建此橋意為接被朱元璋破壞的“龍頸”風水。《鳳凰廳志》記載“橋跨沱江水,長五十餘丈,川平風靜,皓魄當空,清光滿漾。近則兩岸煙林,遠則千山雲樹,皆入琉璃世界中,橋上徘徊,彷彿置身蓬島。”,橋上有人家,有商鋪,十分熱鬧。

龍潭漁火。

“潭水極深,漁舟蟻集,或釣於岸,或網於湖,暮霈方濃,餘霞漸散,鄰村沽酒,聚飲於綠柳紅蓼時之間,點上寒燈,與月影星光,交相輝映。”,春夏夜時,漁人在舟頭點松油火把,用鸕鶿捕魚。觀者與漁人皆樂之。

梵閣回濤。

“兩溪合流,匯於江心,奪下紅黃異色,奪溜賓士,觸石旋渦,隨風鼓浪,正如兩龍過峽,雨驟雷奔,亦大觀也。老僧誦經於閣上,梵音與濤聲相會合,心應不在遠。”,清嘉慶五年,同知付鼐募捐率士整治河道,並建梵音閣於潭邊。今古蹟已不存。但濤聲山音仍流蕩閣灣。

山寺晨鐘。

古城東南有小山名觀音山,傳說觀世音菩薩雲遊到此而得名。玉清閣建於半山,環境優雅,曲徑通幽。寺鐘傳為高士所鑄,鳴聲洪亮,迴盪全城。正如杜工部所云:“欲覺聞晨鐘,令人發猛省也。”

蘭徑樵歌。

城南諸峰橫列,綿延數裡,草深林茂。《鳳凰廳志》記載:“青蘭山一帶產蘭,石凳雲梯,盤折而入。白雲深處間,時見牧童樵叟,謳歌上下,負擔歸來,類多良草,夕陽在山,樹聲人影,儼然畫圖中也。”

湖南旅遊導遊詞2

歡迎大家來到湖南白沙井!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江南名泉之一。位於市區賀龍體育場附近的白沙街東,天心閣下。是長沙第一泉,也是江南名泉之一。其井口用大理石砌成,長約67釐米,寬僅33釐米,井口東側豎有“白沙古井”石碑。泉水清澈,雜質極少,水味甘美,無論冬夏,泉水不溢不竭,隨舀隨漲,始終保持同樣深度。又經地下網紋紅土及沙礫無數次過濾,水質特佳。此井雖小,卻古今載譽,遠近聞名,據清《一統志》載“在縣東南二里,廣僅尺許,最為甘冽,汲久不竭”。自明清以來,均有石刻,譽為長沙第一井。舊時沙水被挑著沿街叫賣。原只一眼,出水較急,明末水分二眼,出勢漸緩,現經過多次修整,擴為四眼。舊時,井旁有一龍王廟,廟中有一幅對聯: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說明泉水清澈純淨無比。用它沏茶稱“沙水茶”,味濃香冽。長沙名酒“白沙液”,就是用此水釀成的。

湖南旅遊導遊詞3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我們湖南江華的九龍井原始檵木林參觀遊覽。

九龍井是一片神奇的原始檵木林,可稱“天下一絕”。面積為20餘畝,共174株古檵木,形狀奇特,平均樹齡達500多年。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原始次森林。

首先,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九龍井的馬口分水石,這個石壩將一池滿滿的水分成了九支,流往下游的七村八洞九百九十九畝田地。這水壩不大,只有一道條石,精雕細刻如一道門檻。請大家仔細看,是兩塊條石鍥合而成,當地人稱這石為“馬口分水石”,這個分水石跟大唐名臣元結還有著密切的關係呢!元結時任道州刺史,相當於現在的省長。

據說唐朝時候,有一年大旱,九龍井的水自然也就不夠用了,下游兩村的村民因為引水灌溉經常發生糾紛,進而發展成慘烈的械鬥,雙方都有傷亡。道州刺吏元結恰巧在江華視察,公務之餘在陽華巖遊覽,得知這一訊息,趕緊前往調處。

刺史大人到了,事態平息下來,但在如何用水灌溉的問題上,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元結問:“這九龍井究竟是公有還是私有?”兩村的人都說:“這井自古有之,自然是公有!”元結說:“既是公有,這水理所當然地人人都有份,如何還要相爭呢?”又說大旱之年,水貴如油,這點救命水,大家都想先用多用,這自然都在情理之中,但凡事都講個法度、規範,大家何不定個規矩、章程出來,把水調配好,按先後秩序輪流放水,不就成了嗎?他思考了片刻,吩咐手下把兩村的田畝面積、分佈情況如實查清上報,自己四下走走,仔細地勘查了一遍地形,然後對兩村的頭人說,從明天開始,大家按他的調配,燃香放水,一柱香一畝田,誰也不準違反,大家齊心協力抗旱,共同渡過難關!

第二天,兩村百姓早早來到源頭,等候刺史大人分水,卻見井水彙集處,已築了一道石壩,兩側開了幾道水渠,將水一分九支。清清的泉水像是稱量過似的,一點不多一點不少地流向四面八方。細看那道石壩,兩村的人都驚叫起來,那不是宗祠大門的門檻嗎,回去一看,兩村宗祠的門檻都還真的不見了。兩塊門檻都立在壩上,鍥合得一絲縫隙都看不見。有眼尖的,發現那石板上隱約有字。撥開水簾細看,見兩塊石上赫然刻著兩行大字:“神泉天賜,水流同源;世代共有,永享太平!”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水流的磨蝕,現在,這些字已經模糊不清了。等大家明白過來,要謝這位愛民如子、秉公辦事的刺史大人的時候,四下尋遍了,哪裡還有元結的影子,原來他把事辦好後,連夜動身回府,又去處理別處發生的爭水糾紛去了。

從此以後,兩村百姓按照分水石的調配,再沒有發生糾紛械鬥,大家和睦相處,友善如初。

好了,請大家隨我一同走進這片神奇的森林,揭開她神祕的面紗。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九龍井的核心位置了,大家是否感受到了清寧幽靜,綠意沁脾呢?閉上眼睛,輕輕呼吸帶著芬芳的空氣,彷彿置身一個綠色王國;睜開眼睛,聆聽小鳥用清脆歌喉跟您打招呼,看著太陽從濃濃的檵林上射下千萬條彩色光芒,彷彿置身一個神話世界。

咱們九龍井有四絕,絕就是剛剛咱們看到的馬口分水石,這第二絕則是咱們四周的古檵木。檵木這種植物成長速度非常緩慢,也長不了很大,而且是世界上瀕臨絕種的植物。所以這174株千姿百態的古檵木不僅是九龍井一絕,也是世界一絕。這174株古檵木每一株都造型獨特,有的似喝醉酒的老人;有的像一支修長的玉手;有的像身段婀娜多姿的少女;請看您的腳下,到處都是拱土而出的樹根,好像是專門為您設計的休息凳似的;每一處都是一缽盆景,那麼精緻,那麼耐人尋味......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片“袖珍森林”還有一棵龐然大物,他支手遮了“半邊天”呢!就是這棵古樟,它葉茂莖粗,根系發達,盤根錯節,已經三千多歲了呢!胸徑有1.78米,四個大人合抱都顯困難。高有20米,冠幅18米×16米,樹蔭覆蓋了半片林子。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試抱一抱九龍井四絕的第三絕——千年古樟。這棵古樟絕在不僅是碩大,而且本是同根生,卻分枝長成了兩棵一大一小的古樟。民間還流傳著許許多多關於九龍井的美麗傳說,都是歌頌九龍太子與荷花姑娘的動人愛情故事,傳說這兩棵古樟就是九龍太子與荷花姑娘的化身,他們終日為愛廝守,一起守護這片神奇的森林。

湖南旅遊導遊詞4

歡迎大家來到湖南白沙井!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白沙井位於長沙城南的回龍山下西側,天心閣東南方約一公里處,自古以來為江南名泉之一。泉水從井底汩汩湧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不斷。白沙古井始鑿於何時,已無法考證出來。明以前的長沙地方史志俱已散佚,所剩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刊印的《長沙府志》即載:“白沙井,縣(指善化縣)東南二里,井僅尺許,清香甘美,通城官員汲之不絕,長沙第一泉”。可見此時白沙井已大大地有名了。民謠稱:“無錫錫山山無錫,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

清乾隆年間,進士曠敏本、優貢張九思曾作有《白沙井記》、《白沙泉記》,盛稱其泉“清香甘美,夏涼而冬溫”,“流而不盈,挹而不匱”,甚至將之與天下名泉濟南趵突泉、貴陽漏突泉和無錫惠山泉媲美,自明清以來,長沙人民世世代代飲用此水,前來取水者絡驛不絕,即使西城區、北城區一帶的居民也挑桶而來,“竟日幕而不一息。”更有不少窮苦人家汲水於此,擔賣全城,賴以為生。清末以後,挑賣沙水者多居於井旁,白沙井一帶生齒日繁,遂形成白沙街。白沙古井可說是長沙生命之泉。

亦因如此,自清末以來,官紳惡霸多想方設法妄圖壟斷白沙井水。清光緒年間,善化知縣曾在井後立碑,“出示曉喻”,將白沙井劃為官井、民進,並訂立用水章程。民國初年,又有軍閥在井旁立一“告示”碑,刻有“照得白沙井水,四井界限分明,賣水吃水各井,官井專供官軍”等語。舊時,當地還有“挑水會”,凡挑賣沙水者須先交銀元數元入會,取得條據,方可取水。解放以後,白沙井回到人民手中,人們才真正自由地暢飲白沙水。1950年,市人民政府為保護古井,特撥款維修古井,建立石欄,鋪砌地面,使白沙古井成為長沙解放後最早得到修復的名勝古蹟。

開國領袖毛澤東在詩詞中說:“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沙水、長沙水指的都是白沙井之水。白沙泉水,水質純清,泡茶色味殊絕,釀酒芳香醇厚,煎藥、熬湯皆極佳,而且無論冬夏、泉眼不溢,泉井裡經常保持同樣多的水量,隨舀隨長,永不枯竭。至今許多居民仍不辭遠勞,來這裡取水以作飲用。

名酒白沙液,曾用此水釀製。關於利用白沙井所在山脈(古稱錫山)的泉水釀酒,歷朝很多人皆予以讚賞。晉代文學家謝惠連有“飲湘美之醇酵”之賦,唐代詩人杜甫也有“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之佳句。

清代黃本驥在《湖南方物志》中說:“長沙之酒,自古有名”。白沙井最早只一眼泉,明末,水分為二,其後又增二眼,現為四眼。白沙井旁原有亭榭樓臺,曾多次修葺,後毀於兵燹。解放後,白沙井經多次修整,井臺鋪花崗石,四周圍以石欄,坡側植以樹木,南北井中央橫嵌“白沙古井”石碑。

20xx年,長沙市政府應市人大提出“保護白沙古井、建設古井公園”的議案要求,決定修建白沙古井公園,並且效仿古制,召民間捐建,訊息一出,應者雲集,捐款者有之,捐古樹者有之,捐花卉者有之,更有三湘文人畫士現場揮毫潑墨,義賣書畫籌款。20xx年10月1日古井公園正是向長沙市民開放。

公園大門是一四柱三洞的牌坊式建築,中間兩柱分別刻著“高天聚風月一園是造物之無盡藏好為寄興怡神地”和“古井媲瀟八景看遊人之所共適都在廉泉讓水間”,橫批為“白沙古井”,進門後是一片由條石鋪就的廣場,數棵參天古樹零星植於廣場各處,時值深冬,樹葉凋零,樹身被粗大的麻繩緊緊纏住,以御風寒。廣場北面建有一兩層樓的蘇州園林式的白沙茶藝館,茶館尚未開放,只有庭前桂樹和″一園月色和茶煮,萬古泉聲帶韻流″的門聯為遊人描繪著日後的井水烹茶、桂前品茶的靈韻。

公園的靈魂當屬公園中央的白沙古井,井區背倚仿古而築的小土山,環井而砌的麻石欄杆將山與井分隔開來。井區為大塊條石砌成略低於地面的扇形小廣場,四眼方井,水至穴底上湧,與井口持平,多餘者沿石條縫隙流到小廣場兩側的溝渠中排走。前來取水的人們絡繹不絕,盛水的工具更是五花八門,可樂瓶、食用油壺、塑料酒壺,更有甚者提來了礦泉壺,水聲譁然,人聲鼎沸。

湖南旅遊導遊詞5

沈從文墓地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沈從文墓地。沈從文墓地所在地原名叫“杜母園”,是清代曾任欽差大臣、雲貴提督的鳳凰籍苗族人士,田興恕為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園。墓地沒有凸起的墳土,沒有華麗的裝飾,一塊從墓穴後鑿起來的不規則的天然五色巨石矗立,成為沈從文墓獨特的標誌。這塊巨石高1.9米、重6噸多。”

大家沿著當年官道,到達沈從文墓地,這條官道是明清時期鳳凰惟一通向外界的大道。道光十七年(1837年),湖廣總督林則徐曾從這條官道來到鳳凰視察,然後向朝廷奏呈:“苗疆田土瘠薄,刀耕火種,終年勤勞所獲不多,豐歲僅供口食,一遇歉收,輒形匱乏”,建議將道光十—年至十四年所欠屯租5000餘擔全數減免,將歷年被水沖刷損壞的屯田223畝報廢,體現了這位民族英雄憂國憂民的情懷。

到了沈氏墓地,上了幾步石級,首先看到的是一幅斗方大字:“興廢周知”,這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的手跡。1911年11月鳳凰紳士田應全、唐力臣等人為響應辛亥革命,集結了鳳凰、乾州、花垣、鬆桃四縣,苗、漢、土家人民舉行武裝起義,迫使駐鳳凰的辰沅永靖兵備道道尹朱益浚引退,並在鳳凰成立了新政權、湘西軍政分府,黎元洪知道後,欣然命筆,為鳳凰題寫了這幅大字。

再上幾步,看到的是黃永玉先生為紀念表叔沈從文而題寫的銘文:“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沈先生的墓地沒有隆起的土堆,只有一塊原始狀態的五色石矗立其間,這裡沒有雕欄玉砌的裝飾物,只有一條放牧、打柴的石板小路橫貫其間,象徵著沈先生永遠與普通民眾在一起。

沈先生的骨灰一半撒在面前這條沱江裡,一半就葬在這塊五色石下,他就像面前這條沱江,發源於大地又迴歸大地,他像陪伴他的這塊五色石,來源於大地又迴歸大地!作為墓碑的五色石正面,刻寫著沈先生的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是的,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捨棄升官發財的從軍道路,選擇了清苦的從文生涯。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揮動了他那如櫞巨筆,將他認識的湘西人介紹給世界。

墓碑的背面刻寫著沈先生妻妹、張允和女士的銘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四句話的最後一個字連起來是“從文讓人”。這四句話簡明扼要地總結了沈先生的一生。

文昌閣國小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地方是文昌閣國小。鳳凰古城文昌閣國小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位於湘黔邊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城南,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北麓,鳳凰籍青年田興奎東渡日本,留學弘文師範學堂,結識了黃興、秋瑾等人,參加了同盟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學成歸國,懷抱“振興華廈,重在樹人”的思想,在家鄉鳳凰南華山下創辦了“蒙養學堂”(文昌閣國小前身),成為第一任校長。

各位朋友今天的遊結束了,一趟鳳凰古城之行,定會讓您回味無窮,滿載而歸,非常高興與各位共同度過這快樂的鳳凰古城之旅,關於鳳凰古城我就講解到這裡。今天我們有緣在一起,希望我們有緣再相會,歡迎您下次再遊鳳凰古城。祝各位旅途愉快、工作順利、身體健康、一路順風!

湖南旅遊導遊詞6

麻姑仙境位於天柱峰下,相傳為南嶽魏夫人侍女麻姑給魏夫人祝壽的地方,它採取“點石成景、引水造景、修路出景、植樹添景”等造景手法,使麻姑仙境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主要景點有麻姑祝壽、絳珠亭、盜桃石、臥虎石、靈芝噴泉等。

靈芝噴泉由靈芝湧泉和游泳池組成,人工造景靈芝噴泉將山上的泉水彙集後噴湧而出,十分壯觀,是日光浴、森林浴的絕好去處。

由半山亭西行約1公里即至麻姑仙境。麻姑是傳說中的仙女,為在農三月九年級給西王母祝壽,她每年在衡山採靈芝釀酒,然後飛天去給王母祝壽。

西行過一拱橋和竹亭,可見一平橋,橋下有瀑落三疊,此即著名的絳珠瀑布。上行則見某種的絳珠池,據傳說這裡就是麻姑釀酒的地方。絳珠池立有塑像,立於石上的仙女就是麻姑,她捧桃提壺,身邊靠著仙鹿,狀若飛天。

麻姑仙境的自然景色極美,沿溪行入林中,芳馨的野花盛開,綠蔭遍地,遊人至此皆嘆自然造化之功。此景點還有臥虎石、猴石等景物。

此外,有靈芝泉與麻姑仙境相毗鄰,由靈芝噴泉和泳池組成。靈芝泉有巨型靈芝人工造型,泉水可由靈芝造型中噴湧。

值得一提的是,麻姑拜壽的傳說還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句古老的賀辭的註解,"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中的南山即指衡山,麻姑是由這裡飛天去王母拜壽的。

湖南旅遊導遊詞7

沱江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前面這條江是沱江。沱江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兩岸已有百年曆史的土家吊腳樓,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便是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牆,用紫紅沙石砌成,城牆有東、北兩座城樓。沱江河水清澈,城牆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遊緩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搖的水草。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巖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裡,似一幅韻味頗濃的山水畫。

沱江跳巖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跳巖。沱江跳巖是古城人氣最旺的風景之一,這是一座古道橋樑,最早建於唐代,是乾州進入當時的五寨司城唯一的必經之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重修,仍是鳳凰至乾城的古道。

跳巖最初由四十多個紅色長方體巖墩子組成,每墩相距二尺,便於鄉民肩挑背馱入城,但每年漲洪水時總有跳岩石墩被衝倒或沖走。民國時期縣長李宗祺讓在跳巖上架以木板,這比以前行走更為方便,但仍連墩帶跳板被沖走。1950年又重新補缺換新將石墩加大,將兩個墩子聯成一個,跳巖全長100米、共15個巖墩,上鋪厚實的木板,並以鐵鏈在河底從巖上打眼,用鐵絲繫緊,跳巖堅固牢實,儲存完好,如今不僅仍是兩岸人民來往的要道,而且成為鳳凰古城頗具民族特色的亮麗風景。

2000年秋為了進一步改善群眾過河的條件,也為了更好地美化裝點古城,鳳凰縣撥款在老跳巖幾十米距離的河下游,新修了一道雙墩跳巖,兩排跳巖相隔一尺左右、一高一低、並排而立、橫跨江上,每排跳巖66墩,一字列於江面,每個石墩之間的距離也就一小步左右,來的走一排,去的走另一排。每每情人牽手走過,別有一番風景,又稱“情人橋”。

田家祠堂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田家祠堂。田家祠堂位於沱江北岸的老營哨街,始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為時任欽差大臣、貴州提督的鳳凰籍苗族人士田興恕率族人捐資興建。民國初湘西鎮守使、國民黨中將田應詔(田興恕之子)又斥巨資最後修建完工。

這是一處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氏族祠堂建築群,有大門、正殿、戲臺和20多間屋宇,並有天井、天池、迴廊,還設有“五福”、“六順”兩門,祠堂大門前有有六級用紅砂條石砌成的扇形臺階。階前有一塊較寬的空坪,大門左中右三間,中間大門呈八字形,兩邊次間均為青磚砌就,有石象一對、石鼓一雙,極具氣派。

祠堂正殿是抬樑式與穿鬥式結合構架、硬山頂,高、深、面闊都是20米,殿柱基石均為石鼓,貓拱背山牆,正殿門前砌青石臺階。田家祠堂的戲臺為六角飛簷古建築、歇山頂、飾如意斗拱,左右有次間,是演職員演出間歇休息的場所。

沱江泛舟

跟著伍阿哥穿過北門甕城出來的景點是北門碼頭。這裡是沱江泛舟的放舟處。因為有了沱江的沁潤,鳳凰古城才會變得這麼悠閒而又美好,來到鳳凰是絕對不能錯過在沱江上泛舟這一環節的。放舟的多是漢子,他們年輕力強,能夠牢牢控制住舟船的穩定,能給遊客帶來更多的安全保障。小心翼翼地坐上烏篷船,就把自己全然放心地交給為我們划船把舵的`船老大,和這一方綺麗的山水之中。

月牙形的小船撐離岸邊,劃出了一道美麗的弧線。江面上閃閃跳躍的細浪彷彿把沱江喚醒了。沱江的水很清很綠,水中泛出綠油油的水草,迎著江水作出曼妙的舞姿,它們伸長衣袖似在向遠道而來的我們柔柔地揮著,探手水中還未觸碰到那充滿靈性的水草。

沱江兩岸全是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有著百年曆史的吊腳樓,一排排紮根岸邊,探出身子似要擁抱沱江。木柱作架縱縱橫橫的杉木板組裝,支撐起富有湘西民族特色的吊腳樓,疊疊仄仄的黑瓦把所有的相依相偎、高低錯落的樓房連成一片。裝飾著木欄杆和雕花的窗戶,挑出一串各式各樣的紅燈籠,倒映在沱江清澈的波光裡,那和諧、淡雅的意境,只有從唐詩宋詞和水墨山水畫中才尋得見。讓人不由想起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想起翠翠在茶洞的渡口邊對著水面無止境的凝望和等待。

沱江的水雖然不深,卻很有層次感。沱江中每隔不遠的一段,便會在水中埋下跳石,以供兩岸的人們相互走動。這些跳石不寬不窄剛剛好,絕不會妨礙兩個相對的人來來去去。正因為這些跳石,一條沱江就更富情趣了,水遇到跳石會聚集為一股股的水流往下衝,發出淙淙聲,陽光照著顫動的水花,水影迭起,形成厚厚的白色浪層,不停地耀著人的眼睛。而沱江便被拉成了高低幾層,讓人看過走過越發難忘。

古老的水車轉個不停,夜以繼日從容不迫,度量著地久與天長。擠滿河畔的浣衣女的陣陣杵聲與她們的說笑語相互應和,她們大概看慣了遊人們新奇的表情,淡然一笑,仍繼續著日常的工作。這裡是她們的家,她們生活的地方,而我們不過是從他們生活中匆匆來去的過客。沿著河兩邊走著的是一群新鮮而攢動的旅客,有拿著數碼相機瞄著喜拍照的旅遊者,有渾身都是口袋、扛著三腳架的攝影師,也有蓄著鬍鬚剃著光頭肩背畫夾的寫生者。他們在沱江邊留連,從不同的角度採擷沱江的絕美精華。江邊一葉漁舟雙槳點水,欸乃聲聲,幾隻慵懶的魚鷹隨漁翁的號子扎進水裡,蕩起圈圈漣漪,思緒也就在這一圈一圈的漣漪中慢慢擴充套件開來。

從北門到東門的水面上有一個小小瀑布,扶好船舷在感受到一秒鐘的心臟停止跳動之後,小船將重新回落到平靜的水面上。回望剛才的落差處,水流如瀉,奔騰不已。烏篷船是從跳石不遠的地方順水而下的,過了古城,過了吊腳樓,沱江背後的青山便完全地呈現出來了。這時水中有山,沱江變得綠如翡翠,竹篙一劃,水面深深淺淺地漾起,似乎是畫家黃永玉的畫筆帶過,無比的淋漓暢快。

在江面緩急交替的感受中,船已近虹橋風雨樓。船過虹橋到回龍潭,水流漸行漸緩,迴旋成一個寬闊平靜的水面。別看在上面淺,水到了這裡一下子深了,有十幾米。此時此地吊腳樓已經不再群體出現,而是零落的了。在緩緩行進中的船中,仔細觀賞那倚河而搭、連綿不斷的吊腳樓,根根木柱撐起一棟棟小巧玲瓏的房子,撐起了一個個甜蜜溫暖的家。偶有一扇朝江的窗戶撐開,剎那間給了人無數的綺思夢想,一時間鏡頭和目光一律對準了它,卻久久沒有動靜。窗外的那塊藍印花布,也一直垂著不動,並沒有“翠翠”從那窗邊探出頭來,清脆地招呼我們。

鳳凰有著濃郁的湘西風情,每逢端午賽龍舟的時候,吊腳樓的人們開啟臨河的每一扇窗戶,看一河的龍舟喧嚷競渡。鑼鼓敲著,人們嚷著,然後都抱了幾隻鴨子,從視窗呼嚕嚕甩出。成千上萬的鴨子跌落水中,翻筋頭,拍翅膀,於是許多人赤了胳搏腿肚,躍水追鴨。這滿河的鴨子有政府撥款買的,有百姓自掏腰包捐的,誰捉了歸誰。而這時候有女人們包一籃籃熱乎乎的粽子吃不完就倒入沱江,祭祀屈原與祖先的亡靈。

沱江如同一副淡雅素色的丹青畫卷,在我們的面前徐徐展開。雖然它的吊腳樓比之晉商的豪宅、徽州的精舍顯得有些簡約,但是卻又顯得不那麼簡單,這正是我們所要追尋的一份不加雕琢的質樸,一個山水之間自然真實的生活,一種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感受。如果說江南的村落是詩意委婉的絲竹,沱江則質樸得有些粗礪,如同苗族阿妹隨口唱出的山歌。而這山歌至今在我們耳邊清晰地縈繞。沱江一江穿城而過的水,一江給人無盡遐思的水,希望就這樣隨著它緩緩悠遊,直到夕陽斜下。

萬壽宮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萬壽宮。萬壽宮又叫水府廟,因為是江西商人所建,大家習慣叫江西會館。座落在風景秀麗的東門外沙灣,北靠東嶺、面瞰沱江,萬壽宮佔地4000多平方米,是鳳凰最大的民間建築物,宮內的遐昌閣仍然保留完整。

萬壽宮始建於明末清初,最初規模建築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咸豐四年(1854年)江西人楊泗在西側建遐昌閣,民國十七年(1928)又在大門北側建陽樓。至此萬壽宮形成建築規模巨集大、設計精巧獨特,雕琢玲瓏剔透的建築群落。

鳳凰人於是在萬壽宮對面山腰修建了一座寺廟叫準提庵,又叫江心禪寺,此庵在前面土紅色牆上開了兩個丈餘直徑的圓型大窗,對著萬壽宮。

江西人又在沙灣修了一座小白塔,尖頂在陽光下十分耀眼,刺向準提庵牆。

鳳凰人於是在準提庵後殿塑了一尊“骷髏子菩薩”。此菩薩形似濟公和尚,手張著一個大大的“乾坤袋”。

萬名塔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萬名塔。步入沙灣,可以看到鳳凰縣舊時八大景中的“溪橋夜月”、“龍潭漁火”、“奇峰挺秀”三大景。

萬名塔位於沱江沙灣北岸,與遐昌閣、虹橋相映。塔用青磚和混合沙漿以及鋼筋混泥土砌築而成。塔為六方、七級,每層六個翹角,且懸掛銅製風鈴。塔高22.98米,一層直徑4.5米,向上每層直徑縮小0.3米。一層有楹聯六副,皆為名人所題,或頌或感,風格各異。

萬名塔如同玉樹臨風的謙謙君子,靜靜地站在眼前。萬名塔曾經是當地讀書人焚化字紙的地方,然而這一燃燒著筆墨書香、人文蔚起的象徵,在文革中被推倒了,直到1987年,才在黃永玉的倡導下重建。

民俗園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地方是民俗園。我們順著這條羊腸小道便到達了民俗園。民俗園是一個以鳳凰當地民俗特產為依託打造的集市型別景點,這裡一樓商鋪林立,二樓則是居民住宅。還能順帶了解一下湘西的民俗文化,如染布、織布、苗銀的製作等,是一個能較好的瞭解鳳凰文化的地方。

另外這裡也是一個酒店比較集中的地方,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各式各樣各種規格的酒店,算是比較方便的居住選擇地之一。

熊希齡和他的夫人。

我們廣場中間有兩尊銅像,左邊的是熊希齡,右邊的是他的最後一位夫人毛彥文。很明顯熊希齡夫人看著比熊希齡年輕很多,那麼我給大家介紹下熊希齡與他的夫人的一些故事。

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熊希齡是一個好人,他做了一輩子的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歷史是不會忘記他的”。熊希齡從政的歷程雖然短暫,但是經歷和參與了近代中國維新運動、立憲變法、辛亥革命、走向共和、武夫當國、抗日救亡的全過程。近來熊希齡作為一名成功的慈善家教育家被重新審視。熊希齡一生經歷了無數變數,宦海沉浮,卻有最愛的人陪伴。熊希齡雖然有三位妻子,但是他對每一個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納妾。可能是他的妻子們紅顏薄命,未能相伴到老。熊希齡一生共娶了三位夫人(廖氏、朱其慧、毛彥文),這三個女人對他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原配夫人廖氏。

熊希齡的原配夫人廖氏是貴州鎮遠人,與熊希齡成婚後夫妻很恩愛,但好景不長,廖氏後因病去世。

第二位夫人朱其惠。

熊希齡的第二位夫人是才女朱其慧。當時熊希齡在沅水校經堂唸書,沅洲府的太守朱其懿是寶山人,兼任書院院長和主講。他有一個胞妹朱其慧才貌雙全,自幼有“寶山才女”之譽,隨兄來書院求讀,與希齡是同學。朱其慧擅長詩詞歌賦,非一般人所及,那時正是二八芳齡。朱太守得知熊希齡喪妻,見男生中有不少品貌兼優的少年,頓生為妹擇佳婿之念。決定擬聯徵對選郎,上聯曰:“載數盆花,探春秋訊息”。

徵婚聯用紅紙貼出,全院男生震動不已。一個個歡欣如狂,絞盡腦汁想獲取美貌佳人,可是都未博得其慧一笑。熊希齡本一心只想讀書,以圖飛黃騰達,但見了此情,覺得有失男兒尊嚴,於是來個無心插柳,隨手寫出下聯:“鑿一池水,窺天地盈虛”。

朱太守見罷拍案叫絕:“竟有如此奇才,難得難得”。當晚將妹妹叫到書房,問她意下如何?

朱其慧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說:“此人才華出眾,前途無量”。

朱太守:“如此看來,你同意了?”

朱其慧:“小妹年幼,婚姻大事由兄作主便是”。朱太守遂將妹妹嫁給了熊希齡。

熊希齡得此佳偶自然興奮無比,學習更加用功,熊希齡與朱其慧感情甚佳,相敬如賓,家庭生活非常融洽,被世人傳為美談。誰知紅顏女子命薄,她為能希齡生下三胎之後,一病倒床,1931年8月,不久朱其慧在北平因腦溢血而逝世。熊希齡失去愛妻悲痛萬分,整日精神恍惚。為懷念愛妻,蓄長鬚,持手杖,以潔身自愛,鰥居多年,不再續絃。一心辦慈幼事業。

第三位夫人毛彥文。

熊希齡的第三位夫人是毛彥文。當年熊希齡“割須求愛”,白髮得紅顏,一時傳為奇談。

1934年初,熊希齡先後到青島、上海療養,始有續絃之意。同年8月下旬,熊希齡赴上海創辦中華慈幼協會,寄居內侄、時任財政部鹽務署署長朱庭琪私邸。

毛彥文乳名月仙,號毛海倫,1896年出生於浙江江山縣,小熊希齡26歲。毛彥文的父親毛華東在將她許配給徽州面業大亨方家小老闆為媳。結婚的時候毛彥文以逃婚抗拒。面對僵局毛家只得賠償方家的一切損失。事後毛彥文與表兄朱君毅訂婚。

毛彥文畢業於杭州女子師範學校講習所。因品學兼優,且長得漂亮,因而有“女師校花”之稱。1919年毛彥文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外語科,當轉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時,巧遇熊希齡之女熊芷,與之同班學習,彼此間關係密切。毛彥文善於社交,頻頻投入社會活動,並出任中國女權運動同盟會浙江支會臨時主席。

1923年,朱君毅由美獲取博士學位歸國,出任南京東南大學教授。他對毛彥文的社會交際有所不滿,同時經人介紹另謀新愛,雙方達成協議:1.表兄妹限於血緣關係,不宜結婚。今後以正常的親戚兄妹關係相稱。2.由朱給毛四千元作為精神損失費,分五年付清。3.前所訂婚約,即日起作廢。

毛彥文經兩次婚變刺激後,重新對自己作了調整,將一切煩惱拋棄,一心學習,考取美國密雪根大學教育系。回國後毛彥文多次到正在辦慈善學院的熊府去玩。毛彥文和熊希齡妻子朱其慧的侄女朱曦也是朋友,她到熊家受到熊希齡的熱情接待。他們談時局,談詩文,毛彥文對熊希齡非常欽佩。朱其慧去世,毛彥文為之惋惜之餘,對熊希齡的鰥居深表不安。大概朱曦在一旁看出她的心意,極力從中斡旋,熊希齡考慮到慈幼事業亦須後繼有人,又見彥文美貌可愛,於是向毛彥文寫了求婚信。

由於經歷過婚姻的磨難,毛彥文一氣之下,閃電般嫁給了熊希齡。只是婚前向熊提出了一個要求“必須剃鬚丟杖”。熊希齡當即答應。

兩人於1935年2月9日在上海結成終生伉麗,當時熊希齡66歲(毛彥文39歲)。此時熊希齡非常高興,脫口而出一支定曲雲:“世事蹉回首,覺年年飽經憂患,病容消瘦。我欲尋求新生命,惟有精神奮鬥。漸轉運,春回枯柳。樓外江山如此好,有神針細把鴛鴦繡。黃歇浦,共攜手;求鳳樂譜新聲奏,敢跨雲老菜郭,隱耕箕帚。教育生涯共偕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更不止家族濃厚。五百嬰兒勤護念,眾搖籃在需慈母,天作全,得佳偶。”

結婚時一個年近古稀,一個剛過“不惑”,可他們婚後非常美滿。結婚那天上海名流齊聚一堂,朋友送聯:“以近古稀之年,奏鳳求凰之曲,九九月成,恰好三三行滿;探朱其慧之慧,睹毛彥文之文,雙雙如願,誰雲六六無能”。“灰心未已,茅塞頓開”。“鳳凰于飛,祥兆熊夢;琴瑟靜好,樂譜毛詩。”

婚後這對老夫少妻恩愛無比,愛情上是夫妻,事業上是志同道合、同舟共濟的戰友。毛彥文繼承熊希齡的事業,協助他主持慈幼院工作。繼而又出任中國婦女紅十字會會長。

1937年12月上海、南京相繼失守淪陷。熊希齡和毛彥文轉道香港繞廣州到湖南,料理香山慈幼院遷址並設立湖南芷江和廣西柳州兩個分院事宜。在18日抵達香港時,熊希齡突發腦病,於25日病逝於香港。毛彥文一時肝腸欲斷。此後毛彥文含淚撰寫了《熊秉三先生遺像遺墨事略》,詳細地介紹了熊希齡的一生。

1992年4月在熊希齡去世55年後,毛彥文給熊希齡寫了一篇長達近二千字的祭文。希齡去世後毛彥文一直未嫁,1949年離開大陸去臺灣,1999年10月3日毛彥文病逝家中,享年102歲。

湖南旅遊導遊詞8

歡迎大家來到湖南老龍潭!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老龍潭俗名“涇河腦”,位於涇源縣城南20公里處,從地質結構上說,是燕山運動和喜瑪拉雅造山運動中山體斷裂形成的大峽谷。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天然水塔,涇河由此流出,經寧夏、甘肅、陝西,奔流千里,惠及兩岸人民。

清人胡紀漠公元1790年奉命勘察涇水源頭,在他的《涇水真源記》中賦詩曰:“無數飛泉大小珠,老龍潭底出貯冰壺。汪洋千里無塵滓,不到高陵不受汙”。這裡有民間故事《柳毅傳書》和《西遊記》所描述的搪魏徵夢斬涇河龍的傳說。

老龍潭有四個潭組成,由頭潭、二潭、三潭、四潭組成。頭潭在一片叢林石峽之中,四五個小潭相銜而下,流水從最後一個小潭衝出,形成兩條瀑布,噴珠濺玉,蔚為壯觀。二龍潭由兩個葫蘆形潭組成,前潭的水從石坡滑下,注入後潭,給人以清泉石上流的美感。三潭是“龍下巴”,這裡已築起大壩,“高峽出平湖”變成了一座碧綠的水庫;四潭是老龍潭的門戶。

最新湖南旅遊景點導遊詞3

麻姑仙境位於天柱峰下,相傳為南嶽魏夫人侍女麻姑給魏夫人祝壽的地方,它採取“點石成景、引水造景、修路出景、植樹添景”等造景手法,使麻姑仙境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主要景點有麻姑祝壽、絳珠亭、盜桃石、臥虎石、靈芝噴泉等。

靈芝噴泉由靈芝湧泉和游泳池組成,人工造景靈芝噴泉將山上的泉水彙集後噴湧而出,十分壯觀,是日光浴、森林浴的絕好去處。

由半山亭西行約1公里即至麻姑仙境。麻姑是傳說中的仙女,為在農三月九年級給西王母祝壽,她每年在衡山採靈芝釀酒,然後飛天去給王母祝壽。

西行過一拱橋和竹亭,可見一平橋,橋下有瀑落三疊,此即著名的絳珠瀑布。上行則見某種的絳珠池,據傳說這裡就是麻姑釀酒的地方。絳珠池立有塑像,立於石上的仙女就是麻姑,她捧桃提壺,身邊靠著仙鹿,狀若飛天。

麻姑仙境的自然景色極美,沿溪行入林中,芳馨的野花盛開,綠蔭遍地,遊人至此皆嘆自然造化之功。此景點還有臥虎石、猴石等景物。

湖南旅遊導遊詞9

各位朋友:

大家好!非常榮幸擔任大家此次江永神奇之旅的導遊。首先,我對大家光臨江永旅遊觀光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我也衷心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與服務,能讓各位朋友的江永之旅更加愉快。

江永地處湘南邊陲,集都龐嶺巍峨壯麗之雄魄與喀斯特地貌之秀美於一體,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江永香柚、香芋、香米、香姜、香菇這“江永五香”早已馳名中外。而瑤族古都千家峒、千年古村上甘棠、千年奇字江永女書卻又給美麗的江永籠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走進江永,你能領略到瑤族古都千家峒的濃郁風情,好鳥難飛桃川洞的柚林風光,千年古村上甘棠的文化底蘊,世界文化瑰寶江永女書的美妙絕倫……朋友們,熱情、好客的江永人民歡迎大家光臨江永,秀美、神奇的江永等待各位掀起她神祕的面紗。

朋友們,今天咱們江永神奇之旅的第二站,我將陪同各位走進江永千年古村上甘棠。

二、千年古村上甘棠

(新村口)歡迎各位光臨千年古村上甘棠!

這可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它有著建縣治700年的輝煌過去,有“石落出官”的千古傳奇,有俯拾皆是文物古蹟,更有理學鼻祖周敦頤、一代文豪魯迅、開國總理周恩來這樣聲名赫赫的後人。

這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小山村,這是一個能讓您歎為觀止的小山村!

上甘棠村位於江永縣城西南25公里的夏層鋪鎮,省道S325線邊2公里,再往南距廣西陽朔80公里,桂林125公里。距縣誌記載,漢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6年在 甘棠村一帶設定謝沭縣治歸屬蒼梧郡,歷經700年。至隋文帝開皇9年(公元589年),撤謝沐縣,與其北面的營浦縣合併設永陽縣,縣治撤離上甘棠村。悠悠時空,物過境遷,那段遠去的輝煌距今已有兩千餘年。

(謝沐河邊)上甘棠村屬於典型的聚族而居所形成的村落,依山傍水,座東朝西。大家看,在我們左手方向,矗立於古村村頭的石山叫昂山,右邊的小山頭叫棲鳳山,後邊挨著的一線低矮的小山丘叫做翠屏山脈,村前環繞著的是清澈的謝沐河水,正是中國古代“風水學”裡的那句話:左青龍、右白虎、後有靠山、前有玉帶,形成了極好的風水閉合。此外,大家可以看到,上甘棠村青山、碧水、石橋、人家,一幅活脫脫的彩墨圖案,引得不少才子佳人到此流連觀光。在明朝時就有“甘棠八景詩”這樣描寫到:“獨石時耕景色明,甘棠曉讀舊書聲。山亭隱士敲棋局,清澗漁翁坐釣亭。西嶺晴雲濃復淡,昂山毓秀翠還清。龜山夕照紗籠晚,芳寺鐘聲對鶴鳴。”同時,這首詩也進一步將甘棠景色概括為獨石時耕、甘棠曉讀、山亭隱士、清澗漁翁、西嶺晴雲、昂山毓秀、龜山夕照、芳寺鐘聲八景。20xx年,甘棠村整體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甘棠村也還擁有三個“湖南第一”。是什麼呢?待會我再告訴大家。現在,大家往前看,甘棠八景之一“昂山毓秀”就是這裡了。請注意看山崖上的白色石壁,上面鐫刻著“昂山”兩個大字。這兩個字每個字高2.5米,寬1.8米,筆劃遒勁有力,給人壯志凌雲之感。這“昂山”如何得名,這兩個字又是何時刻上去的呢?傳說南宋寶佑年間甘棠村出了一位太守,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出生時,他說:“我的兒子長大後,要升官發達,便取名為子升”。二兒子出生時,他又說:“我的兒子長大後,要榮華富貴,便取名為子榮”。三兒了出生後,他見兒子長得儀表堂堂,就說:“這個兒子長大後會氣宇軒昂,就叫子昂吧。”子昂長大後,喜愛筆墨丹青,見村頭小山雖為石山,卻樹木蔥鬱,生命力極其旺盛,便給此山取名為“昂山”,還請人將“昂山”二字刻於山崖之上,以此告誡村人,庇護村蔭。請各位朋友隨我走近昂山。大家注意看這石壁間的樹根,它們都紮根於岩石之上,從岩石中吸取養份,使整棵樹長得枝繁葉茂。再請各位朋友跟我往前走大約二十米,前面有株古榕,會更讓你驚奇。

眼前這株古榕已有兩百多歲了,完完全全從石壁間生長,就靠岩石上的水份成長成參天大樹。甘棠村的村民都說,這是一棵靈樹,摸摸它的樹根就能遂您心願。同時古榕旺盛的生命力也會給您帶來好運,保佑您人旺、財旺、事業旺。

(古村村口)踏上這青石板路,咱們就要正式步入古村了。眼前這門是古村的北槽門。古村依託前邊謝沐河,身後翠屏山脈,再加上南北兩個槽門,可謂是固若金湯。朋友們,邁過這古老的青石門檻,我們已身處古村之中了。腳下的青石板路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右邊是比路高出尺餘或幾寸的住宅基,左邊則是半人高的防洪牆。這防洪牆是青石壘就,臨河有一丈多高,尺多寬,一個垛口連一個垛口,整整齊齊有一里多長。

湖南旅遊導遊詞10

現今鳳凰古城主要有:虹橋、東門城樓、楊家祠堂、崇德堂、古城博物館(陳寶箴老宅)、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沱江泛舟、萬壽宮,鳳凰“新九景”等。

奇峰寺公園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地方是奇峰寺公園,位於鳳凰縣虹橋東路,沙灣景區旁邊。這裡原有一座奇峰寺,為鳳凰古城八景之一的“奇峰挺秀”,現古寺已不存。奇峰山坐立在沱江北岸,孤峰挺立、綠樹成蔭。站在山上視野非常開闊,可以俯瞰鳳凰古城的吊腳樓、沱江、虹橋、萬名塔、奪翠樓等景點。

虹橋

現在跟著伍阿哥走進鳳凰古城的中心虹橋。虹橋原名臥虹橋,又稱“風雨樓”,位於古城的中心沱江之上,是鳳凰著名的景點之一。這座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清康熙九年(1670年)加修,原為溝通沱江兩巖的河流石拱橋,吉(首)鳳(凰)公路修建後成為公路橋。

虹橋長112米,寬8米,高10.2米,橋身載重量80噸。因建此橋所用岩石均為硃紅色砂石,橋建成時宛如彩虹臥江,起初命名為臥虹橋,後稱為虹橋,橋面上原有吊腳樓亭,1956年因修公路,原樓亭和兩側牌坊均被拆除。現恢復了虹橋風雨樓,橋兩邊亭內作為32家店鋪,於是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虹橋東側的門洞兩側,有黃永玉撰文、胞弟黃永前書寫的長幅楹聯:“照眼春陽,廊橋正午十分。醉客雅旅,遊俠高僧,靚景如夢夢如詩;今宵皓月,誰在回龍潭上?花燈搖船,彩影盪漾,絃歌映山山映水。”,可謂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在虹橋上看整個鳳凰沱江兩岸的如畫風景盡收眼底。

虹橋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主要是商鋪和雜貨店,二層是本是民俗文化樓,裡面藏有從古到今所有關於虹橋風雨樓的書畫作品,也是個觀光和喝茶的好地方。橋下可以看到一排有百年曆史的舊吊腳樓,吊腳樓下是鳳凰傳統體育節目、賽龍舟的地方。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將兩隻運貨的木船捆紮起來,在這個小河灣裡一爭高下,在沈先生的作品裡,翠翠不就是在這樣的吊腳樓下看龍舟嗎?

虹橋夜景。

在清波盪漾中,天是純淨的黑,撒滿星星,街是亮的,曖昧的暖光,酒、音樂、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在暗夜掩飾下的纏綿古城門和虹橋,是兩個燈光聚焦的亮點,密密麻麻的人在燈光下一堆一堆地品著燒烤。河水平靜地流著,放河燈的人心潮澎湃的把心願系在火花般紅媚的河燈中,一撥一撥隨波逐流。

沒有了白天的喧囂,夜晚的虹橋成為彰顯它個性的時候,紅的、藍的、紫的、粉的、綠的,不帶一點現代氣息。兩岸的吊腳樓上亮起點點燈火,帶著些許的溫情映照著夜晚的江水,而跨江的虹橋上更是燈火通明,把橋樑和橋上的樓閣裝扮得分外通透,燈影入水,映畫出幾個完美的圓形橋洞來。

夜風襲人,滲透著江水的涼意,遠處楊柳岸邊的石舫內隱約飄來陣陣歌樂聲,悠揚婉轉,伴隨著木槳划動的潺潺水聲和一隻只紅燈籠倒影在江中的模糊身影,在夜色中營造出一片和諧的境界,一種醉人的水鄉夜色讓遊人久久不願歸去。

奪翠樓

在虹橋的左側江邊的景點是奪翠樓。坐落在古城東南迴龍閣路,前臨古官道,後懸於沱江之上,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濃郁土家族風韻的回龍閣吊腳樓群,是鳳凰古城具有濃郁土家族、苗族特色的古建築群之一。該吊腳樓群全長240米,屬清朝和民國初期的建築,河畔的老吊腳樓大多已不在了,只有在回龍潭那裡尚留有十多間老屋,如今還居住著十幾戶人家,細腳伶仃的木柱立在河中,托起一段沉沉的歷史。

如果說起鳳凰城最氣派、最精緻、最有美感的建築當推黃永玉的奪翠樓。黃老先生1924年生於鳳凰,是沈從文的表侄,擅長版畫,其文亦妙。他的散文《往事和散宜生詩集》集幽默和智慧於一體,讀後令人愛不釋手。黃永玉這位風格狂放、特立獨行的畫家,從沒受過正規教育,卻以天才的想象力,繪製了許多絕妙之作,哲理無窮,意境無限。

幾年前當地村民想拆毀吊腳樓重建新樓時,痛心疾首的黃永玉極力呼籲,如今壯觀的吊腳樓景觀才得以保留。重建奪翠樓,並請家鄉的人用家鄉的材料,仿照家鄉老房子的樣式修建的。

大都分都是上下兩層,俱屬五柱六掛或五柱八掛的穿鬥式木結構。上層寬大,製作工藝複雜,做工精強考究,屋頂歇山起翹,有雕花欄杆及門窗;下層佔地很不規則,不作為正式房間,但木質下吊部分均精雕細刻,有金瓜和各類獸頭、花卉圖案,上下穿枋承挑懸出的走廊或房間,使之垂懸於河道之上,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該樓為牌坊式建築,長腳臨水,臺樓懸空,飛簷峭山,此樓也是觀賞沙灣景區的最佳位置。隔壁客棧門口有一條很陡的小樓梯上去奪翠樓,黃永玉每年來一次,那是他的必經之路。

許願亭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許願亭。許願亭位於鳳凰古城龍脈龍頭位置,在鳳凰“虹橋”旁沿江的石板路、東關門樓閣上的一個亭子,因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當地人很久以前在此許願祈福,亭以“聚山水靈韻,鎖前世今生”而著稱。

石板老街

跟著伍阿哥走在腳下的這條街就是石板老街。寬不足5米的青石板街,自道門口往西,經十字街、東正街、西正街、回龍閣、營哨衝、陡山喇、接官亭、沈從文墓地直至天下第一泉,全長3000多米,是鳳凰最繁華的商業街。

古鳳凰石板老街又叫六朝一條街,它的南門是蘇北目前惟一儲存完整的城門。唐貞觀十三年,魏徵巡視東海要塞登鳳凰城,執筆題書“寧海門”,勒石立於南門。到了清咸豐十一年,海州知府黃金韶在修繕城牆時,親筆為城門題寫“古鳳凰城”,至今已100多年,但仍風韻如初。越來越少的青磚紅瓦石板路,那裡有著濃郁的人文氣息在這條滄桑老街的兩側。

鳳凰街從城門向北全長三華里又九十九步,故有“南頭到北頭,三裡出點頭”之謠。這條街是遠近聞名的“龍骨型”青石板路,石板路上一條清晰可見的古車轍痕跡見證了這條老街過去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曾經居住著許多淳樸的“百姓”,每家都有三四道庭院,臨街的第一道庭院大多作開店之用,各種各樣的百貨在這裡應有盡有。相傳老街一度主要居住著江楊武三大姓,而且在分工上各有擅長:武家錢,江家嘴,楊家跑跑腿。彼此互相團結,保持了老街長期的繁榮穩定。

南華山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南華山神鳳文化景區。是由(鳳凰六句陣、鳳凰臺、鳳竹林海、有鳳來儀、鳳緣亭、引鳳橋、百鳥朝鳳、九九神階、神鳳殿、鳳凰座、十八神性圖騰柱、鳳凰紀、醴泉臺、五德門、鳳凰物語、百鳥園、放生臺、乘風棧道、鏘鏘閣、翽翽廊、秋秋樓)等二十多處景點組成。

三王廟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三王廟。又叫天王廟、三侯祠。相傳北宋時有三個叫楊應龍、楊應虎、楊應豹的同胞兄弟,武藝超群,在湘鄂西一帶保邊衛民,立下赫赫戰功,所以被皇上一起封侯並立廟祭祀。

清嘉慶三年(1798年),鳳凰廳同知傅鼐為實行其對少數民族的“剿”、“撫”兼施的政策,修建三王廟,三王廟建成後,人們常常在此地祭祀,求子乞福,一些墨客騷人也常在此地吟詩作畫。清宣統三年(1911年)十一月,鳳凰紳士田應全、唐力臣等人在此地召開大會,響應辛亥革命,誓師起義,並在此地慶祝辛亥革命的勝利。

儺娘。

三王廟正殿供奉的就是三王,後殿供奉的是苗家的始祖儺娘。相傳在原始洪荒時期,這裡發生過一場特大洪水,只有一對兄妹逃脫性命,為了繁衍苗家人群,兄長提出與妹妹成親,妹妹認為兄妹不可成,於是二人從高山上各甩出一葉磨盤,求天地作公斷。兩葉磨盤滾下山後,鬼使神差地合成了一副,於是兄妹兩人拜堂成了親,將苗家繁衍了下來。因此在千里苗山,流傳著一句歇後語“兄妹拜堂,地久天長”。當然那只是過去特殊時代發生的故事。這裡現在還廣為流傳著儺棠戲和儺舞,也是從祭祀儺公儺孃的儀式中發展起來的。

東門城樓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東門城樓。位於鳳凰古城城東所以叫“東門城樓”,原名"升恆門",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鳳凰古城原名鎮竿,早在元明時期就建有土城,當時此地為五寨長官司司所在地。現在的北門城樓就始建於明朝。明嘉靖年間設鳳凰直隸廳,廳通判、總兵和辰沅永靖兵備道衙門都設在這裡。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原來的土城改建為磚城。到清朝古城的軍事地位日顯重要,古城也得到進一步的加固,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將原來的磚城改建為石城,石城周長2公里有餘,並開設四大門,各建造了巍峨的城樓,東門稱“升恆門”,南門曰“靜瀾門”,西門叫“卓城門”,北門為“壁輝門”。

鏽蝕莊肅的東門城樓面對東嶺,緊靠沱江,古樸典雅,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東門城樓式樣仿北京前門用城磚砌築,對外一面開槍眼兩層,每層4個,樓高11米,歇山屋頂,下層覆以腰簷,飛簷翹角,造型莊嚴雄偉。城門寬3.5米,高4米,呈拱形,城門兩扇是以鐵皮包裹,用圓頭大鐵釘密釘。城牆修築全部採用紅砂條石,精工細鑽,規格一致,按內外兩側用條石加石灰漿砌各0.8米,中間填以碎石粘土,層層夯實,砌至頂部,中間則有石灰、鵝卵石、黃土合土,厚約0.33米填實,其上鋪以紅砂塊石,外側砌築牆垛。石城建築工藝精湛,砌縫整齊,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城樓巍峨聳立,莊嚴雄偉,雉堞歷歷,整齊壯觀。

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城牆相連,前臨清澈的沱江,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遺憾的是在1940年,國民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以“城堡一旦落入敵手,反攻不易,且不利於空襲疏散”為由,下令將所有城牆拆除。而鳳凰東、北二門卻因防洪需要,僅拆除了城垛碉樓,其它城門全部被拆除。現在我們只能看到東、北二門和連線其間的半壁城牆。沿著半壁舊城牆出東門,城下的東門街是古城旅遊商品一條街,這裡有很多苗族的民間藝術品,

陳斗南宅院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陳斗南宅院。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位於古城內吳家弄一號,在東門城樓和楊家祠堂之間,佔地面積366.6平方米,由前進、天井、中堂及後進組成,為四水歸堂迴廊式院落,四周防火牆高深嚴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

宅院是民國時期的將軍府,陳宅出了兩位國民革命軍少將、陳斗南將軍。民國十二年至民國十三年(1924-1925年)與賀龍為湘西巡防軍同僚,關係密切。1926年參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間賀龍領導工農革命軍時在鄂南、湘北鬧革命受挫來湘西,陳渠珍委派陳斗南支援賀龍領導的工農革命。

陳氏祖宗泥塑像是泥人張傳人張秋潭大師的封世之作,被專家、教授讚譽為國家級乃至世界極的泥塑藝術精品。陳斗南宅院是《烏龍山剿匪記》《湘西喋血記》《父親的戰爭》《戰士》《拯救女兵司徒慧》《未代苗王》《我心飛翔》《湘西往事》等十多部著名影視劇內景拍攝地。

楊家祠堂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楊家祠堂。楊家祠堂座落在鳳凰古城東北部的古城牆邊,是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楊家祠堂的大門和一般的祠堂不同、側開,很是奇怪。原來楊家人相信風水,大門斜開,正對著沱江,可以使祖業千秋、萬世榮昌,如沱江之水源源不斷、興旺發達。

正殿為抬樑式建築,山牆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

進入大門,抬頭可見二重門上的牛頭和門上蝙蝠木雕,牛頭是湘西人的崇拜物事,用以辟邪、保佑平安,蝙蝠則是帶來福氣、帶來吉祥。

走進祠堂,可以清楚的看到祠堂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結構,是木結構,分上下兩層,由大門、戲臺、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其佔地面積有770平方米。

戲臺在正廳對面,為單簷歇山頂、穿鬥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簷下飾如意斗拱,四根臺柱雕龍刻鳳。相傳鳳凰城中的楊姓均為大宋楊門忠烈的後代。所以戲臺正中是“楊母教子”的彩繪,栩栩如生,其上寫著“威震三關”遒勁大字,後有兩側門,供演員出入,分別寫著“出將”和“入相”,彰顯楊家“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的自豪。

戲臺兩邊有耳房、後臺,專供演出者化妝休息,戲臺的前方和上方有一組木雕,描繪的是一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衝破重重阻力,後來幸福的結合在一起,過著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最後兒孫滿堂、安度晚年。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簷飾件均系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崇德堂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崇德堂。崇德堂位於鳳凰古城中史家弄街,崇德堂是史氏堂口。崇德堂主人是江西人裴守祿,中過進士,後來做生意發了財,在40歲時修起了崇德堂,成為鳳凰城中首富。

進入崇德堂首先得跨過高高的石門檻。崇德堂建築規矩雅緻,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1884年由江西豐城人裴守祿始建。當時鳳凰城非常富有,吸引年僅16歲的裴守祿來到鳳凰做生意,並憑自己的聰明與智慧建立了自己的“裴三星”商號,成鳳凰城首富,建了這座古宅,古宅總面積622餘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的建築,一層為起居與待客的公共區域;二層為主人臥室等私人區域。現第一層一間為石雕展廳、二間為木雕展廳,還有會客廳、膳房以及後花園;第二層中展示主人與家屬的住房,分別有小姐、大太太、二太太的房間、書房,但二層不開放。

因崇德堂主人裴守祿早年中過進士(有許多匾額為證),還有令德孔昭、淑德常懷、純孝格天、冰心柏節、碩德耆儒、才步百里、保艾長春、貢元(秀才中的第一,主人才學至高)等上百塊牌匾,說明了主人為人孝順、品格高潔。崇德堂最出名的便是這些匾額,像這樣以文字匾額流傳後世不可不謂之為傳奇,崇德堂的每一匾額後面都有一段歷史!

在後花園中的這口古井,是以前土匪圍城時,不方便到外面取水,這口古井就派上用場。院子裡還有轎子和馬車。院子裡的地上用石子鋪砌“福”‘祿”“壽”“禧”字樣。

這裡是會客廳,是主人接見重要商人的地方。大廳中央的這個雕刻精緻的圓桌,直徑有116釐米,是用香樟樹所做。要知道樟樹是“十有九窟”,要做成這樣大的圓桌,想想得找到多大的樟樹啊?實屬不易。

會客廳的左右兩側擺放的椅子(靈芝椅或長壽椅)和茶几,材質為紅木中的酸脂木。椅背上雕刻的是靈芝的圖案,寓意健康長壽;鑲嵌的大理石則寓意富貴吉祥,在木雕廳裡展出眾多精緻木雕展品,體現了當時的工匠手藝水平。

展櫃中清早期的銅熨斗、清代枕頭箱、中正劍。據說只要是從黃埔軍校畢業,當到團長以上的學生就會收到一把這樣的匕首,展出的這把劍是贈給在黃埔軍校畢業的裴榮初的。

這裡是白底黑字的牌匾“郭禮堂”,郭禮堂是當時一個處理家庭糾紛的地方,該匾是康熙年間重立的,送匾的人卻是明朝末年一個名叫羅洪先的狀元。

崇德堂裡的二層古宅建築,鏤空的門窗、雅緻的後花園,穿梭在一層的木雕展室、石雕展室裡,滿眼盡是精緻之物,那些數不清的眾多匾額及背後的故事,這些物質的、精神的,都在向人們敘說著它的歷史,不愧為鳳凰古城曾經的首富之宅。

沈從文故居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沈從文故居。沿著石板小路來到中營街10號,這就是我國著名作家和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的故居。沈從文故居中營街老宅本是沈從文先生的祖父沈巨集富(曾任清朝貴州提督)於同治五年(1866年)興建的,房子為穿鬥式木結構,前後兩進、火磚封砌、小巧玲瓏、古色古香、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築特色。

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就誕生在,這座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裡,並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1917年沈先生15歲時,因家道中落,參加湘西土軍,離開了家鄉,輾轉於沅、澧、酉水流域,親歷瞭如火如荼的戰爭,從而激發了創作慾望。1919年沈先生隻身來到北京,開始了他從文的艱苦生涯,創作了《邊城》、《湘西》等一系列文學作品,不久就蜚聲中國文壇,幾乎與年長他20多歲的魯迅先生齊名。20世紀50年代之後,沈先生潛心於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寫出了驚世之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先生的作品與人品表現出了強烈的一致:自然、厚朴、謙遜、勤奮、博大而凝重。沈先生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給後人研究舊中國和舊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欣賞和研究沈先生的作品,在欣賞他故事清新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蘊藏的熱情;在欣賞他文字樸實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隱伏的悲痛。現在大家一起去尋覓沈先生作品中的溫馨甜美,去體會喧譁後面的那片寧靜,去遊覽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邊城。

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情故事。

沈從文他的每一部作品,我都很喜歡看。我很喜歡他的作品,也很喜歡他的人,很喜歡她對感情的專一。

他說過:“我一輩子走過許多的路,行走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好年齡的人”。這個女子也就是他後來的妻子(張兆和)。

在1928年9月的時候,不到26歲沈從文受到胡適的聘請後,到中國工學上海去任教,當時只有國小文憑的他已經發表了很多文章在各大一些報紙上面,名氣很大。

他當時講一堂課是6塊錢,他覺得作為一個大學教授,一箇中文系的教授,覺得要體面一些。那天他把頭髮剪得好好的,穿著一件很乾淨的長布衫,還花了八塊錢包了一輛黃包車,就到學校去了。

到了學校之後呢,來到了教室裡面,裡面黑壓壓的一片,很多人慕名而來。當他們看到沈從文的時候,發現更他們想象之中的完全不一樣。因為他寫的小說,感覺他是一個很粗獷的人。就像我們聽過刀郎的歌,就感覺刀郎應該是一個長得很粗獷的男人,結果是那個樣子。感覺沈從文就像一個女子一樣臉白白的,很清瘦的樣子。

他上到臺上後呢,突然腦袋裡一片空白,站在那裡整整十分鐘沒有講出一句話。就在那裡不停的搓手很緊張,他之前信心滿滿,他覺得我寫過這麼多的小說,給大學生講個課應該完全沒有問題的,所以他也沒有準備教案教材。在過了十分鐘之後也就在哪裡很緊張,很顫抖的跟他們講,原來是準備了一個小時的課,15分鐘就草草收場了。實在沒辦法了拿了一支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太多,我怕了”。寫完以後粉底一扔,走了。

當時學生們都覺得這個老師很奇怪,後來把這個事情反應到胡適校長那裡。胡適就說:“他很成功了嘛,上臺十分鐘都沒有講一句話,沒有被你門趕下來,說明他是很成功的”。

在眾多學生當中,有一個他後來一生的摯愛(張兆和)。生長在湘西見慣了臉兒白白的,身子長長的苗家女的沈從文,卻無可救藥的愛上了一個臉兒黑黑,長得非常清秀的女子,黑鳳凰張兆和。隨後便對她展開了猛烈的追求,平常話不多,但是這個人寫起情書的話呢。

這一年張兆和18歲,是中國公學校花級的人物,外號“黑牡丹”,大概和她的膚色略黑有關。張兆和當時有眾多追求者,但是張兆和一點都不領情,給她寫情書的人很多,儘管害羞,但她對來信並不像很多女孩那樣一撕了之,而是一律儲存,並分類編號。就在宿舍裡,她的室友們就給她排了青蛙1號、青蛙2號...。沈從文毫不佔優勢的被排到了癩蛤蟆13號。

有一天,張兆和忽然接到一封薄薄的信,拆開來看,才知道是自己的老師沈從文寫來的,信中只寫了一句話:“我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愛上你?”,張兆和沒有回信,接著是第二封、第三封,信就寫得很長了,要是從郵局寄信,都得超重一倍。他整整寫了三年零九個月的情書,張兆和本來是很牴觸的,但是沈從文從不氣妥,他有著我們湘西人的血性。於是他就天天給她寫情書,寫了130封情書給她,直到最後被他打動了。

沈從文的祖母是苗族人,母親是土家族,在男女之情上,這位剛出道的小說家有一種湘西人的執著和坦率。信寫得太多、太長、太大膽,張兆和終於受不了。她到了校長鬍適家,告訴校長:“沈老師這樣給學生寫信可不好”。

沒想到胡適笑笑回答:“有什麼不好!我和你爸爸都是安徽同鄉,是不是讓我跟你爸爸談談你們的事”。

張兆和急紅了臉:“不要講”。

校長很鄭重地對張兆和說:“我知道沈從文頑固地愛你!”

張兆和脫口而出:“我頑固地不愛他!”

胡適和張兆和的父親張武齡關係極好。幾年後張兆和考北大,國文滿分,數學零分,又是國文系主任胡適拍板錄取。後來胡適還介紹張兆和到中央日報做編輯工作。胡適撮合沈從文和張兆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對沈從文的瞭解,“他會成為中國最好的小說家”。終於走到一起。

在1930年初,胡適辭去了中國公學校長的職務,到北大做教授去了。1930年,沈從文也離開中國公學,到國立青島大學任教,張兆和繼續留在中國公學唸書,完成了大學學業。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感情,繼續在信中體現,他這一時期的信件,後來大多收入《從文家書》,可以稱得上是現代白話情書的典範。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稱:“儘管很多人都願意做君王的奴隸,而他卻只願意做張兆和一人的奴隸”。這些書信一方面是表達相思,另一方面此時也是沈從文寫作技藝突飛猛進的階段,寫信大概也是他的創作需要。

1932年夏天的一個早晨約10點,太陽照在蘇州九如巷的半邊街道上。石庫門漆黑大門外,來了一個文文縐縐、秀秀氣氣、身穿灰色長衫的青年人,臉上戴一副近視眼鏡。他告訴門房自己姓沈,從青島來,要找張兆和。張家門房吉老頭說:“三小姐不在家,請您進來等她吧”。這是沈從文第一次到蘇州張家做客。也許是太過緊張,他沒敢進門,反而倒退到大門對面的牆角,站在太陽下發愣。

張兆和去圖書館看書了,出來迎接的是二姐張允和。沈從文不知所措,吞吞吐吐說出三個字:“我走吧!”,張允和讓他留下地址,才知道他住在旅館。

張兆和中午回來,允和怪道:“明明知道沈從文今天來,你上圖書館躲他,假裝用功!”

兆和不服氣:“我不是天天去圖書館嗎?”,在允和的勸說下兆和答應去見沈從文,但是得知他住在旅館又犯難了。去旅館該怎麼開口呢?

允和又出主意:“你可以說我家有好多個小弟弟,很好玩,請到我家去”。張兆和終於去了。就這樣沈從文進了張家的大門。那一年這位大學青年教師在張家玩了一個暑假,主要是給兆和的幾個弟弟講故事。

1933年初春,沈從文致信張兆和,信中婉轉表示,可以請二姐允和幫忙向其父母提親。並且說:如果父母同意,請張兆和早點打電報通知他,讓他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開始是胡適,現在則是張允和成為正式的媒人。

在兒女的婚事上,張兆和的父親張武嶺是很開明的人。長女嫁給顧傳玠,因為顧是演員,當時曾引起很大爭議。允和許配給周有光,在當時也不過是平常人家的孩子。對沈從文的求婚,張武嶺也很快就表示了同意。

在1933年9月9號才子佳人結為連理。那天沒有豪華的婚禮,沈從文給妻子的是一個簡單的婚禮,就邀請了幾個好朋友來參加。他甚至沒有給妻子送任何的定情物件,他覺得很愧疚,因為那時候很窮,可以說他一身清平。當時就對他的妻子說:"這時間應當有一個最美的物件,送給我最聖潔最美麗的妻子,33我一定會找到這個物件",然後他還說了:“33,我要寫一部小說給你看。”

婚後每當兩人處於分離狀態,沈從文總是能寫出動人的書信“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類似這樣的句子,已經成為經典情話。對沈從文來說,也許分離是愛情的最佳狀態,那種獨白可以抵達自己內心的最深處。婚後不久沈從文就寫出了他最偉大的小說《邊城》(1934年)。小說中湘西美麗純潔的小姑娘翠翠,有著張兆和的影子。此後沈從文所寫的很多小說中,都有張兆和的影子。

在1934年初,當時他們兩個結婚的第四個月,沈從文的母親病重,他從北平回到了鳳凰看望他的母親。整整走了26天,一路上兩個人不斷書信來往,以此表達對彼此的思戀之情。他在船艙裡給遠在北平的張兆和寫信說:“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到了鳳凰,沈從文在鳳凰住了一段時間,因為要照顧他病重的母親,那段時間就去了我們鳳凰請了最好的銀匠師傅,為他的妻子訂做了一對拉絲鳳凰耳環“鳳回頭”和一對鳳尾鐲。而且他還給妻子的信裡寫道:“我能想像的出,我的33帶上的時候樣子,栩栩如生的銀鳳凰耳環,襯著我33黑黑的臉兒,走動時,時而跳躍的姿態,你的笑這樣定會讓我沉醉其中,還有這對鳳尾鐲,就如我的手一樣緊緊地握著你,不想放開,也不願放開”。

在這之後兩個人是相濡以沫的55年,沈從文是在1988年5月10號過世。張兆和是帶著對他的思戀,一直為他做一項工作就是整理沈從文全集的編輯。沈從文全集是2002年12月編輯完成,張兆和是2003年2月13號過世的,享年94歲,可以說她把最後一點清醒的神志都貢獻給了沈從文全集。

當她編輯完成沈從文全集之後她的意識就開始模糊了,認不清楚人了。當她的親人拿出沈從文畫像來給她看的時候,她說:“這個人,我好像認識”,她的第二句話就是:“這個人我一定認識”,但是她再也講不出沈從文三個字了,當她過世的時候還緊緊的握著沈從文送給她的那對鳳尾手鐲。

古城博物館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古城博物館。坐落在鳳凰古城道門口,原是陳寶箴世家的百年老宅,館長是雷雨田。佔地面積達1600多平方米,是一個集鳳凰古城博物館、陳寶箴世家、雷雨田藝術館三大載體為一體的文化載體。鳳凰古城博物館將成為鳳凰縣人文景觀的又一道風景,為對外交流及溝通海峽兩岸文化提供重要的展示平臺,必將對鳳凰歷史文化的提升產生重要影響。

陳寶箴是晚清重臣,深受曾國藩所賞識。曾經任浙江和湖北按察使、直隸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撫等職,被光緒皇帝稱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是清末著名維新派骨幹,地方督撫中惟一傾向“維新變法”的實權派風雲人物。

陳列的陳寶箴的後裔向博物館捐贈的家族遺物、遺照、圖片等珍貴歷史資料,還有清同治皇帝欽賜的“綸音封典聖旨碑”、清光緒皇帝欽賜的陳寶箴出巡行車所用的狼皮坐褥。博物館內還陳列了500多種幾億年前的礦石標本和古生物化石。

在博物館還能觀賞到博物館創始人,雷雨田先生的作品《鳳凰城小景》、《報春圖》等。鳳凰古城博物館的館長雷先生是位民間收藏家和藝術家,他集資修復了陳寶箴故居,全面展示陳寶箴世家的生活遺蹟,以及他們與古城鳳凰的深厚淵源;修建了古城博物館,集中展示自己收集的藝術品及文物、古董。“雷”字拆開成“雨田”二字,雷先生又被稱為“雨田”館長。

文廟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文廟。文廟又稱“大成殿”“孔子廟”,位於湖南省湘西城北登瀛街,是古代祀孔之地。

殿前為一大土坪,土坪兩側各有一棵古桂花樹,樹很大需要二人合抱,枝幹奇異,每當金桂花開,香飄全城。

走過土坪是一巨大石臺,臺前斜一巨石,約丈餘長,三四尺寬,巨石上刻有“雙龍搶寶”浮雕。

沿石級而上便是大成殿,它為二層樓式木瓦結構,柱大2米餘,硃紅大柱上,有金龍纏繞,紅樑上也有飛龍、山水和花木圖案浮雕飛動。紅樑正中“大成殿"三個大字金光閃閃。一層簷的四個翹角上,二層簷的四個翹角上,立有金鳳,八個樓角上都吊有銅鈴。

殿內正中存有孔聖人的巨幅畫像,上下四周的木質花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整個殿宇金碧輝煌,雄偉而秀麗,典雅而端莊。

據記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巡撫趙申喬,巡道孫調鼎會率僚屬,捐建正殿三間,東西兩廳各三間,左角門之右為名宦祠,右角門之右為鄉賢祠。大成門前還有泮池,泮池前有櫺星門一座,再前為照牆。正殿後為崇聖祠,祠東為明倫堂。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道將署東隙地增為學官池,於明牆兩旁另建門一座,與牆東原門相配,東日禮門,西日義路。通判蘇暢華重加修飾,並牆外接大柵欄一座,又於名宦祠東購買民地,以通明倫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道王家賓率廳人士,捐資修明倫堂三間,正廳三間,後廳三間,過廳兩間,群房六間,後殿有省行所一間,並照牆額書“大成坊"三字。嘉慶五年(1800年),同知傅鼐又修復。

文廟經歷代官府修復,成為規模巨集大的古建築群。建國後為縣一中校址,後改為二中,東西兩廳和各祠舍全被拆毀,修建成了高大教學樓,現僅存大成殿一座。1983年又修復大成殿,現煥然一新,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建成後,曾產生過積極的影響,為鳳凰培養了一大批文臣武將,湧現出了像清朝翰林院庶吉士,民國第一任民選內閣總理熊希齡這樣的傑出人物。文廟整個建築群直到民國初年還保持完整。但自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在廟內改建中學後,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折除東西二廡及廟內各祠堂建教室,折除大成門、櫺星門,填平泮池為操坪。文廟儲存完整的只有大成殿一座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學官徐壽昌在殿門外左側栽植的銀桂,咸豐十一年(1861年)學官陳鳳階在殿右側添植的丹桂,雖歷盡滄桑,仍雄姿英發,引發人們無限遐思。

朝陽宮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朝陽宮。朝陽宮又叫陳家祠堂,是鳳凰24家宗族祠堂的代表之一,朝陽宮位於古城北西側的西門坡,建於民國四年(1915年),由鄉紳也是被譽為“湘西王”的陳渠珍之兄陳開炳、陳開藩發動族人捐資所建,民國十二年(1923年),時任湘西巡防各軍統領的湘西王陳渠珍將其擴建完善,那時每年的祭祖族議均在此聚會,是鳳凰古城中保持最完整的一座近代仿古建築的宗祠傑作。

陳家祠堂分為大門、正殿、戲臺、左右包廂、廚房、廁所等14間房屋渾然一體,組成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典型南方四合院,成為陳氏族人聚會看戲或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整個建築重簷青瓦,飛簷翹角,簷下斗拱三層,正脊兩端有鴟吻,正中有彩色葫蘆寶頂,佈局對稱合理,堪稱建築精品。

朝陽宮的大門為紫紅色磚牆門樓,高8米。大門兩旁鐫有對聯一副:“瑞鳥起蓬蒿翼搏雲天高萬里;嘉賓蒞邊隅眼看樓臺總多情”。左右對稱地堆塑山水花鳥浮雕12幅,門樓飛簷翹角,別具特色。

尤其是進門處的古戲臺,更是別具特色。一副“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惠有神仙”的舊對聯,和戲臺上的八幅戲曲壁畫,是不是令大家生出一絲的懷古之情呢?

風情濃郁的古戲臺面對大廳,古戲臺平時多演出古典戲曲,陽戲、儺堂戲、辰河高腔等。大師沈從文、黃永玉及很多文化名人都曾來這裡觀賞過。

熊希齡故居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熊希齡故居。順著小巷的砂石板小道,從大成殿(文廟)的挑簷下經過,然後來到文星街10號,這裡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民選總理(民國第四任總理)熊希齡先生的故居。熊希齡故居位於古城北文星街的一個小巷內。佔地面積800平方米,門、窗為木結構,其上或雕花或繪圖,造型大方、做工精美,是典型的苗族古院落建築模式,極富民族風情。

熊希齡號秉三,1870年7月23日出生在這間小平房裡。熊先生少年時就有湖南神童之稱,15歲中秀才、21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俗稱點翰林)。

熊先生少年時期就具有憂國憂民之心,1892年農曆二月十二日,沅州知府朱其懿邀請新科舉人聚於湖南沅州府衙賞花,吟詩作畫,在場有畫牡丹花者,有畫荷花者,有畫蘭花者,者有畫菊花者,熊希齡則畫了一株棉花。那隻棉花俏生生的立於潔白的的宣紙上,枝葉扶疏,蓓蕾初放,清逸中透出溫暖安穩的氣息。畫史上何曾見過以棉花入畫?他不動聲色在留白處題寫了"此君一出天下暖"七個字,熊借棉花言志,震動全場,令四座皆驚。這一年他22歲,剛中新科舉人。

據說25歲時(又說是9歲時)他的私塾老師朱其懿出了一副上聯:“栽數盆花,探春秋訊息。”,熊先生立即對出了下聯:“鑿一池水,窺天地盈虛。”,並將其妹朱其慧嫁與熊希齡,一時傳為佳話。

熊先生成名後,積極主張維新變法,曾創辦《湘報》、時務學堂和常德西路師範學校,是湖南與譚嗣同齊名的維新派中堅。我國的一些著名革命家如向警予、林伯渠、騰代遠、國民黨左派宋教仁、武昌起義總指揮蔣翊武等都是熊先生的學生。後來熊先生出任東三省財政監理官、熱河都統、財政總長等職,民國二年(1913年)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當時的這一任政府被輿論界稱為“才子內閣”。

後來因熊先生反對袁世凱獨裁,被袁世凱逼迫解散內閣,辭去總理職務。從此熊先生轉而獻身實業和慈善事業,並開辦香山慈幼院,收養了一大批孤兒。民國十四年(1925年)鳳凰縣遭大旱,絕大部分田土無收,熊先生知道訊息之後,送來賑災款大洋10萬元(其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捐大洋4萬元),救助了很多災民。晚年熊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積極投身抗日戰場戰地救護,其功德可昭日月。1937年12月5日熊希齡先生病故於香港,享年67歲。

北門城樓

跟著伍阿哥來到的景點是北門城樓。位於鳳凰北面俗稱北門城樓,本名“壁輝”,北門古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於此,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大門,各覆其樓。清朝先後在這裡設鳳凰廳、鎮竿鎮辰沅永靖兵備道治所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將磚城改建為石城,北門定名為“壁輝門”,一直儲存至現。

北門古城樓採用本地紅砂條石築砌、做工考究、精鑽細琢。城門呈一半月拱,有兩扇鐵皮包裹。圓頭大鐵釘密鉚其上的大門。城樓用青磚砌築、重簷歇山頂、穿鬥式木結構、石座卷頂。城樓對外一面開槍眼兩層,每層4個,能控制防禦城門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範圍。

現在各位看到的北門、門外的一道小木橋和碼頭上有搗衣女的身影等景象,想必大家在電影《湘西剿匪記》、《邊城》、《湘女蕭蕭》、《血鼓》以及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裡已經見到過好多次了,不知大家是否還有印象?

湖南旅遊導遊詞11

歡迎大家來到湖南麻姑仙境!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靈芝噴泉由靈芝湧泉和游泳池組成,人工造景靈芝噴泉將山上的泉水彙集後噴湧而出,十分壯觀,是日光浴、森林浴的絕好去處。

由半山亭西行約1公里即至麻姑仙境。麻姑是傳說中的仙女,為在農三月九年級給西王母祝壽,她每年在衡山採靈芝釀酒,然後飛天去給王母祝壽。

西行過一拱橋和竹亭,可見一平橋,橋下有瀑落三疊,此即著名的絳珠瀑布。上行則見某種的絳珠池,據傳說這裡就是麻姑釀酒的地方。絳珠池立有塑像,立於石上的仙女就是麻姑,她捧桃提壺,身邊靠著仙鹿,狀若飛天。

麻姑仙境的自然景色極美,沿溪行入林中,芳馨的野花盛開,綠蔭遍地,遊人至此皆嘆自然造化

之功。此景點還有臥虎石、猴石等景物。

此外,有靈芝泉與麻姑仙境相毗鄰,由靈芝噴泉和泳池組成。靈芝泉有巨型靈芝人工造型,泉水可由靈芝造型中噴湧。

值得一提的是,麻姑拜壽的傳說還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句古老的賀辭的註解,"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中的南山即指衡山,麻姑是由這裡飛天去王母拜壽的。

麻姑仙境位於天柱峰腳下,相傳為南嶽魏夫人侍女麻姑飛天祝壽之地。大小石墩點踞水中,溪流在這石墩間穿來繞去。水面泛起陣陣漣漪,斑駁的陽光照射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光彩熠熠。行至更深處,越發的神祕,光線愈來愈暗,霧愈來愈濃,眼前朦朦朧朧。眾景以襯原始自然之美,便塑造了名副其實的的仙境。真是要驚歎大自然的造化呵!

湖南旅遊導遊詞12

大家好!熱忱歡迎大家來到“三湘壽佛地,五嶺飛天山”旅遊觀光。非常榮幸能陪同大家一起遊覽飛天山的秀美風光,希望通過我的講解,大家對飛天山自然、歷史和人文景觀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祝大家遊得開心,看得盡興,願我們共同渡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飛天山風景區,位於郴州市城郊東北甦仙區橋口鎮境內,距市區僅25公里,交通極為便捷。飛天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整個風景區山異、水美、石奇、洞幽,風情萬種,景色如畫。這裡既有霞山碧水,秀峰險寨,草坡峽谷等獨特的自然景觀,又有摩崖石刻,千年懸棺,石佛廟宇等神祕的歷史典跡。飛天山還是古城郴州傳說中半人半仙的傳奇人物“壽佛老爺”修行得道的地方。因此,飛天山自古便有了“壽山佛地”之美譽。好了,現在我們沿著曲折綿長的挑鹽古道,開始今天浪漫的飛天山之旅吧!

(洗心池)

飛天山諸峰海拔並不算高,但視野極為開闊,山頂往往是平坦的草坡,充滿高山草原風情。我們現在穿行的只是飛天山諸多山頂草原的一小塊,洗心池就在草坪的東邊。相傳壽佛在飛天山修行時常常在池水中沐浴淨身,並命名為“洗心池”,即“洗卻塵念,一心向佛”之意。後來壽佛寺裡的和尚們也總是用洗心池裡的水來洗浴身子,並且洗浴之前必須在池前一心形的草坡前念祈禱。在夏秋月夜之下,靜坐池邊,人在山頂,月朗星疏,感覺飄飄欲仙,“心池夏月”是飛天山一大美景。

(烏龜藏寶)

在連結“洗心池”和“壽佛寺”兩個山頭之間的“S”形天然石橋中間,大家可看到一個巨大的烏龜一樣的石塊爬在懸崖之上,這就是傳說中的“烏龜藏寶”了。傳說壽佛寺一位老方丈出外化緣得來大批財寶,準備為當地百姓修橋造福,不想此事被一夥歹徒得積壓,他們想打動財寶。老和尚將財寶藏入洞中,卻想不出辦法堵住洞口。這時,“放生池”裡的一隻千年靈龜自願將身體化作石龜堵住了洞口,保住了財寶。傳說只是傳說,難辯其真,不過,後來有人的確信以為真,想盡辦法欲得錢財。大家看,歷經動難,萬年石龜只剩下一個烏龜背了。

(壽佛寺)

大家沿著石徑繼續前行不久,頓覺豁然開朗,氣勢不凡,感覺紫氣東來,宛如仙境,這地方一定不同尋常!的確,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當年是一座巨大的廟宇,叫壽佛寺,是當地百姓為供奉“壽佛老爺”而籌資修建的一座大廟。談及壽佛,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仍然如數家珍,津津樂道。相傳壽佛是與蘇仙齊名的郴州又一傳說奇人。壽佛本姓周,唐朝天寶年間人,家在飛天山下朗肚坪周家嶺,自幼敬愛鄉里,孝順父母,長大後修行得道,遊歷郴州名地,為黎民百姓造福。在壽佛的庇廕之下,周家嶺方圓百里經年風調雨順,無病無災。當地人為感激壽佛,出資在飛天山選了這塊風水寶地建造了壽佛寺,以供奉壽佛,澤被子孫。我們知道,中國的古建築都很注重風水,講究陰陽五行,壽佛寺的風水一流,自古己是公認。大家看,壽佛寺背靠飛天山主峰飛天峰,左右各一條山脊蜿蜒而下,前則近逼滔滔東江。這種地勢正符合我國古代傳統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佈局。

湖南旅遊導遊詞13

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玲瓏剔透的小島,名字就叫“情人島”。它是一座石灰島嶼,面積約0.25公頃,怪石嶙峋,有砥柱之勢,人稱“青龍獻印”;從此處看過去,又猶如鑲嵌在千島湖上的翡翠珠璣,該島也稱之為珠璣島,是新安十景中最具誘惑力的一景:“銅谷浮翠”。

情人島上建有“銅谷浮翠”亭,它是情人谷景區標誌性建築,島上立有“情人島”石碑,設定了石椅、石凳,還有情人鎖鏈,是有情人抒發和追求真情的理想之地。

玲瓏剔透的小島與青翠的峽谷、險峻的山峰、幽靜的湖灣相映成趣,渾然一體;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構成一幅絢麗的山水畫卷。

愛情廣場

在古希臘神話中,丘位元是愛神。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我們的愛神正將手裡的箭射向他的前方,順著丘位元之箭我們可以看到有著名書法家沈醉蓮女士題寫的“情”字,這就是“一見鍾情”。

整個愛情廣場由月季花組合成兩顆“心”字,喻意為“心心交融”、“心心相映”。由鵝卵石鋪成的健身道,有情人可以相攜一同走走,不僅健身,而且一定會給你濃濃的情意。

浙江勝蹟第一長聯

這組疊石造型展示的是“浙江勝蹟第一長聯”,疊石以古代竹簡書卷方式排列,十分新穎。“浙江勝蹟第一長聯”原是清朝過鏊的《題嘉興南湖煙雨樓》,該聯總字數260字。但這一記錄保持了100多年,最終被青年才子方韋先生打破。方韋先生對情人穀風光情有獨鍾,經醞釀數月,撰寫了《題新安江銅官峽???情人谷聯》,該聯共268字,比《題嘉興南湖煙雨樓》多8個字。

廊橋古曲

廊橋又稱風雨橋,廊橋因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橋遺夢》而成為了愛情的象徵物。

從廊橋上往下看,我們可以看見湍急的水流沖刷成了石灰石溪潭景觀。粗粗一看,象一個葫蘆,仔細一琢磨,又象三個月亮串在一起,但我們既不叫它葫蘆潭,也不叫它月亮潭。人們喜歡叫它“心潭”。看,象不象兩顆心交融在一起啊。“嘩嘩譁”的水聲彷彿是有情人正在述說著衷腸呢。

小石林

從這裡開始是一片由石灰岩組成的石林,而我們大家走的遊步道剛好從小石林中穿越,就象小石門一樣。千島湖石林景觀較多,著名的有號稱“華東第一石林”的千島湖石林,這裡就象石林的微型景觀,其實還有很多岩石還深藏在深深的土裡,只是象嬌女一樣藏在閨中尚未識。

石屋幽蘭

這裡峭壁陡立而斜出,形成一天然石屋,也如天棚;峭壁上懸藤飛架,一到春天,開滿了紫藤花,十分美麗而壯觀。

豐水期,左巖壁上掛著一綹飛瀑,巖壁邊叢林密佈,而巖壁下澗流、溪石、群潭分佈有致,石旁潭邊蘭花叢生,形成一古樸、原始的生態環境。

百步澗流

百步澗流是岩溶溪谷中最絢麗的一景,長約100多米,坡度25度,岩石層層疊疊,溪流在光和影中穿行,讓人迷戀、讓人沉醉。

情人谷一個相對獨立的小流域谷地生態環境,其基岩是石灰岩。石灰岩的滲透效能好,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經豐富的流水侵蝕,就形成了現在這條曲曲折折的長谷溪流水景,這在浙西乃至浙江境內都是十分罕見的,被旅遊界人士譽稱為“浙西最奇異的岩溶溪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