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2.33W

你們有沒有看過《黑天鵝》這本書呢?那麼你們看過之後有什麼的想法呢?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黑天鵝》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黑天鵝》讀後感

《黑天鵝》讀後感【1】

自人類從自然界脫穎而出,似乎一直相信,人是世間萬物的主宰。人類這種信心、慾望在逐步膨脹。面對自然界,人類提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豪言壯語。“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體現出人類對自我意志的過度膜拜。面對人類自身創造的社會,人們也相信:可以創造歷史,駕馭社會規律。果真如此,人類將全知全能,未卜先知,從容駕馭一切。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與征服,現在已遭到大自然的反制與懲罰。人類自認為可以認識與駕馭社會發展規律,已讓我們時常迷失於社會發展的迷陣之中。

人類的理性精神果真能破解一切未知,進而主宰社會發展的程序?人類所推崇的知識、科學果真無所不能,不存在認知的盲區?社會歷史的經驗果真可以導航,使人類在未來世界中精準前行?讀讀《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以下簡稱《黑天鵝》)一書吧,它或許可以破解人類的神話,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

《黑天鵝》出版於2007年,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現任美國紐約大學理工學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塔勒布是一位風險管理專家,曾在紐約和倫敦交易多種衍生性金融商品,擔任過芝加哥營業廳的獨立交易員。在投資交易中,他幾乎“逢災必賺”。在2001年“9·11”事件發生前他做空美國股市,幾乎一夜暴富;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前,他又重倉做空,大賺了一筆。在金融市場,塔勒布對重大極端事件的準確把握與判斷,讓人驚歎。當然,塔勒布的神奇不完全在於他金融投資方面的成功,更在於他深刻的觀點、深邃的思想。《黑天鵝》不是一部談論金融投資的書,它更像是一部思想隨筆,引領我們去深入認知我們自己,我們人類社會。

《黑天鵝》提醒人們,不應該忽視罕見而無法預測的極端事件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歐洲人一直相信天鵝只是白色的,直到在澳大利亞,親眼看到了黑天鵝,才修正自己的認識。所謂黑天鵝事件,是指極其罕見而又不可預測,但一旦發生就會產生極端影響的重大事件。例如,1987年美國股市大崩瓦,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黑天鵝》提出,少數的黑天鵝事物幾乎能解釋這個世界上發生的所有事情。我們的世界是由這些極端的、未知的和非常不可能發生的黑天鵝事件所主導的。然而,在受到黑天鵝事件影響的環境中,我們沒有預測黑天鵝事件的能力。許多黑天鵝事件正是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發生和加劇的。黑天鵝事件雖然無法預測,但我們不能無視它們的存在,或者試圖天真地去預測它們。人類所應做的,就是適應黑天鵝事件的存在,通過最大限度地置身於正面的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下,來享受黑天鵝現象的好處。

《黑天鵝》讀後感【2】

預測未來,進而擺脫未知對人類的主宰,這是人們長期以來追尋的夢想。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告別卜筮、卦爻、相面等傳統方式,進入科學預測階段。

大資料時代的到來,更為科學預測創造了條件。首先,大資料拓展預測的領域。現在,預測已由自然界延伸至人類社會、個人的社會行為。例如,預測顧客的購物傾向,員工的辭職風險,客戶的壽命,嫌疑人可能實施的犯罪行為,等等(《大資料預測:告訴你誰會點選、購買、死去或撒謊》,埃裡克·西格爾著,周昕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出版)。其次,大資料技術提升了預測的水平,可以利用它去發現人類行為中更深層次的規律。甚至有人斷言,人類行為93%是可以預測的(《爆發:大資料時代預見未來的新思維》,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著,馬慧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2年出版)。

我們相信,現代科技包括大資料的發展,必然能推動預測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然而,不能因此斷言,人類就可以實現對未來的準確預知。正如《黑天鵝》所揭示,人類患有普遍的認知自大的毛病,一方面高估自己的知識,另一方面低估事物的不確定性。事實上,資訊、知識並不見得能增加預測的準確性。事物本身過於複雜,有許多人類未知的領域。我們對“未知”的“已知”,或許只是“未知”的一個區域性,甚至是對“未知”的錯誤認知。特別是,在預測人的思想行為時,我們不能忽略,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高階動物,不會像非生命體那樣受規律的隨意驅使。面對大資料席捲一切的趨勢,我們應該對技術主義傾向有所警惕,不要陷入預測萬能的狂熱之中。

康德認為,人類可以認識事物的現象——通過大腦加工過的意識表象,但永遠不能認識物自體——一種存在於人們感覺和認識之外的客觀實體。我們理解的事物永遠是我們能夠理解的事物。人們不可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去理解事物。不可知論提醒我們關注與思考所謂科學預測的侷限性。

承認未知,承認未來的不可預知性,並不是重新墜入神祕主義論調中,這其實是人文精神的復歸。敬畏天命,是儒學以及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這或許帶有對“天”(天神)之敬畏的神祕主義傾向,然而更重要的是,它體現出人類對未知世界的謙卑的態度。現在,人類正在逐步攻破一個個未知領域。或許終有一天,像美國電影《少數派報告》所描繪的那樣,未來是可以預知的,而罪犯在實施犯罪前就已受到了懲罰。當然,這不是依託具有感知未來的超能力人——“先知”,而是強大的科技力量。然而,如果真能未卜先知,那麼一切都已事先註定,人類不就被異化為客體了嗎?而且,社會發展的驅動力在哪裡呢?無論科技力量多麼神奇,也不可能窺探人類所有的祕密。無論人類的預測能力有多麼強大,預測總會有所不能。

未知永遠是一個難以破解的謎。讓我們收斂那種經由現代科技武裝的全知全能的狂妄姿態,常懷謙卑之心,坦承未知,不忘告誡自己——敬畏未知。

《黑天鵝》讀後感【3】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將《黑天鵝》這本書看完,在拜讀的過程中,對作者的思路和觀點及敘述欽佩不已,很多原來的觀點被擊碎,有那麼很多時候,我都開始懷疑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完全重新整理了我的三觀,也讓我認識到這個世界原來並非我們生活中的那麼簡單。

黑天鵝事件原指“在人們沒有到達澳大利亞發現黑天鵝之前,所有人都認為天鵝都是白的,當黑天鵝出現時,所有人之前對天鵝的所有觀點從此被重新整理,而且這個事件時帶來的意外是衝擊性的、極端的”。

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正是研究黑天鵝事件的一個特立獨行的智者,他是一個懷疑主義者,他對統計學表示懷疑、對心理學表示懷疑、對社會科學、對歷史學等表示懷疑,他認為在所有的學科中都會有黑天鵝事件。就如他對黑天鵝事件的推理過程一樣“在已知觀察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那麼不代表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還有沒有觀察到的未知的天鵝的顏色”。就此作者展開了一些列嚴謹的敘述,正如作者說的那樣,人們都希望將發生的事件進行總結歸納,並尋找規律,並以規律來行事。文中有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感恩節火雞事件”:一隻火雞從一開始,被人友好的進行餵養,每天一次,隨著餵養的次數增加,火雞對人的信任度也增加,隨著感恩節的臨近,每天被餵養的次數增多,火雞的安全感和友好度達到頂峰,然而感恩節那天卻被屠宰,火雞的黑天鵝事件就此發生(當安全感最大之時恰恰是最危險的)。用此例子類比人們借用過往的知識經驗來判斷或者預測未來,人們總認為某些東西在過去一直有作用,直到它出乎意料的不再起作用。但是人們相比火雞,會做出這樣的一個行為:在過往的知識經驗遭遇黑天鵝事件後,會用事後合理性將黑天鵝事件進行敘述已達到對自我認識的保護,更糟的是,人們在將來還將遭遇黑天鵝事件。

之所以人們容易忘記黑天鵝事件,是由於我們大腦的記憶是一個動態更新的一個儲存機構,而且儲存內容傾向於簡單的.、容易記的、形象的,而非複雜的、困難的、抽象的。正如人們會非常清晰的記住一個故事,而對官方統計的大批量的失業者完全無感。黑天鵝事件是抽象的,隨機的,無非成為精確而生動的具體事件讓人們忘記還有其它黑天鵝事件(本次發生的已被人們事後合理性解釋後變成一個簡單的事件被儲存大腦中)。

書中描述研究者把我們的大腦推理過程(大致)分為兩種思維模式:系統1(經驗模式)不費力的、自動的、快速的、模糊的(我們不知道在使用它)、高度情緒化的,是所謂的直覺;系統2(認知模式)費力的、有條理的、緩慢的、邏輯的、有自我意識的,可以覺察到產生結果的整個推理過程、推理步驟。人們常常發生錯誤之處在於“自認為自己在使用認知模式,而實際上卻在使用經驗模式”。

由於思維缺陷,人們都在認知的時候,會有選擇性的讀取及認知,經常犯以偏概全的認知謬誤、事後合理歸因的敘述謬誤、侷限性理論使用謬誤。過高的評估已知資訊,嚴重低估未知的(黑天鵝事件)的影響。我們思考下:避免一個國家發生戰禍的政治家與發動一場新戰爭的人,誰更有價值?塔勒布又對“9.11”事件進行假設,假如當時的飛機根據某個人的建議安裝防彈功能的飛機駕駛艙門,那麼這個事件就不會發生,但是正因為事件沒有發生,給建議的人也不會被大家發現,不會受益,當然事件發生後,真正受益的是那些善後的、評論的、甚至是點蠟燭祈禱的,還有發動“打擊極壞分子”戰爭的。

全書的內容實在是海量,要複述談何容易,最後再寫一些顛覆我認知的事件:1.人種之間的智商不存在巨大差異,但是白人曾對黑人進行殘害(只因白人錯誤認知);2.科學家們嘲笑並打碎他們的前輩,當然他們在不久的將來也被某個人嘲笑和打碎;3.小的區域性在某種程度上與整體具有相似性,樹葉的脈絡看上去像枝條,枝條看上去像樹,當一個物體改變大小時,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分形幾何);4.飢一頓飽一頓的飲食習慣要比一日三餐和適度飲食的人要健康,長距離散步與高強度鍛鍊的結果要勝於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