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讀後感800字

才智咖 人氣:7.55K

《彷徨》是作者記述的平時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瑣事和所聞所感,以及對往事的一些追憶,通過文字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看法,對當時社會的評論,無形中也對未來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希望構造一個理想的世界。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彷徨讀後感800字》,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彷徨讀後感800字

彷徨讀後感800字

《彷徨》透過舊社會的人,物,事編織出11個短篇小說,蘊涵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陋習,是一本由字組成的20年代的相集,細閱下能從字裡行間找出作者愁緒的蹤跡,愁如書名,正是彷徨,彷徨讀後感。人都有彷徨的時候,孤獨無依,進退失據,謂之彷徨。無論故事情節有多精彩,文筆有多流暢,也掩飾不了其中心總是圍繞著彷徨一詞,在不同的情景中體現出這種與猶豫不決或後悔聯絡在一起的心情。

魯迅先生的這11篇小說中每篇均能尋到彷徨的軌跡。

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個曾有希望最後又幻滅的婦人,失去丈夫兒子,亦沒有夢想和目標,就這樣碌碌無為地面對著冰冷的生活無止境地彷徨下去,直至死神的憐憫。

《在酒樓上》寫的是"我"的舊同事呂緯甫,嘆說人匆匆一生,生死只是一個圈的起點跟終點,掙扎無效,擺脫不了,對人存於世的意義感到彷徨。

在《肥皂》中,肥皂本是一種洗掉汙跡的東西,但社會上的病態又如何洗掉了,社會的陋習想求變卻無力,為國家的前景感到彷徨。

《長明燈》中的瘋子想把長明燈打滅,最後卻被他的叔伯長輩鎖在廟裡的廂房之中,想說的只是想打破人們傳統又不切實際的迷信,但在根深蒂固的基礎下該如何連根拔起植入新苗呢,這也是對社會的前景感到彷徨。

在《示眾》中,主角不是被示眾的人,而是圍觀的人,不問被看者為什麼示眾,也不問自己為什麼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這種不正也是中國人長命百歲的惡習嗎,彷徨的也是如果改變這個患病的社會。

在《高老夫子》中,以為借高爾基的.頭銜便高大起來,往日的朋友不能與自己相提並論,實際上還是那胸無點墨高夫子,無論把一隻貓打扮得怎像獅子,它還是一隻貓,本質上並不會改變,在《孤獨者》中,魏連殳跟呂緯甫有所相似,只不過魏連殳最終以死去訴說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讓人有所覺悟,可明明這一刻已覺悟,可一轉彎又陷入彷徨中,反反覆覆何時才完,生始死終,借死逃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個好方法。

在《弟兄》中,對於弟弟的病,為兄所受的煎熬不單是為弟弟的病而愁,更有從最後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丟擲街外以免傳染自己傳染性的內心矛盾,兩種思想的激烈搏鬥便是想透示對人性的彷徨,猶豫不決不是兄沒有情,而是為情死的覺悟並不是人皆有之,敢獻出的固然是偉大,不敢的亦屬人之常情,何來對與錯。

在《離婚》中,一個鄉下婦女以潑辣震懾眾人,但在有勢的官一聲下變得驚慌失措,強烈的對比全因中國的制度上,兩千年來中國均是封建統治制度,這種專制性壓得人們不能暢所欲言,為國憂心。

彷徨二字足以總結全書,每一個人都一樣,是生為起點,繞了一個小圈子,然後回到名為死的終點。不同的只是所繞的圈子的大小,這路上便是沿著彷徨去前進。

彷徨讀後感800字

《彷徨》中的人物走的是一條明顯的下行路線,人物的悲劇性藉由其命運的惡化或曾經純真美好信念的消亡而呈現。在作者有意識營造的灰暗陰霾的大背景下,這種悲劇顯然無法抗拒。讀魯迅的作品或許可以引人深思,引人追尋和鞭撻悲劇產生的社會根源,然而命運的惡化僅僅只是改造社會便可以徹底消除的麼?人群之中,種種畸形的集體無意識,僅僅只是一個“國人劣根性”所能概括?

可惜的是,在很長一個時期裡,我們的主流評論體系中,對於魯迅的解讀僅僅停留於對黑暗社會和國民劣根性鞭辟入裡的批判,似乎更關注魯迅的作品之於當時或現在,對於中國社會發展某一階段的狀態反映,並以此來確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假如魯迅的作品只有政治意義或社會批判意義,只是針對彼時彼境某一人群生存狀態的書寫,那麼當時過境遷,階段作品或偉大作品只能成為博物館藝術,而不可能成為穿透漫長時光而絲毫不減其光彩的長河作品。而我們的中國小教科書或教科書式的所謂權威評論似乎正在做著這樣的事,對魯迅作品的解讀和闡釋僅止於階段作品,卻將魯迅其人捧至神聖而不可撼動的地位,於是神壇上的魯迅變成了一幅刻板的木刻像,黑白分明沒有血肉。而在這樣集體強迫性的膜拜之後,當我們重新構建自我價值體系和評判體系的時候,對魯迅的態度便有了兩極分化的趨勢:奉若神靈越捧越高,或視為垃圾踏上一萬隻腳。魯迅早在幾十年前便提出了“罵殺”“捧殺”之說,卻在身後無數追隨者和抨擊者的捧與罵中愈顯面目模糊;《燈下漫筆》中說中國人從來沒有爭取到作為人的價格,而當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被越來越當成人看待的時候,魯迅本人反而越來越不被當成人看。

所以,在這一篇的閱讀筆記中,請允許我把魯迅扔進垃圾筒。此刻我們要的只是《彷徨》,是那一群人的生存狀態中所映射出人類的種種不堪和困境,而不是以敘事內容去鑑定敘事者骨頭的硬度思想的深度批判的力度從而給敘事者冠以帶了一個又一個“家”的冗長頭銜。

我們永遠無法掙脫的東西,叫生活。魯迅冷冷道來,鋪開了生活絕望的巨網。網中的人可以選擇掙扎或不掙扎,而結果都是一樣的。灰暗陰冷的調子挾裹著溼冷的風席捲而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淪陷,無論他或她以何種姿態與生活對話,無論他們是逆來順受地妥協麻木不仁地順逐還是孤獨地守望心靈月亮。而魯迅站在高處,熱腸掛住,冷眼看穿,如一個造世主看著他的子民們匆匆奔赴命運既定的悲劇走向。

彷徨讀後感800字

《彷徨》是魯迅眾多作品中的一部小說代表作。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香門第,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中國是一位地位獨特的作家,大多數人都承認他是最重要的現代作家之一。他的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

他的小說使用富有創造力的形式對中國人的國民小生,中國社會的弊端予認深刻的闡釋,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他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說,散文詩,回憶和雜文等,代表作有《彷徨》,《吶喊》,《故事新篇》,《野草》,《花夕拾》,《南腔北調》。。。。。。。

他前期的小說沒有離奇曲折的劇情,以清末明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為主,注重細節描寫,能在點滴間以白描手法鮮明刻畫人物,並挖掘微妙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底層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艱辛;後期作品則以借歷史典故對映現實生活,風格從寬充裕,幽默灑脫,於前期大不相同。

《彷徨》是作者記述的平時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瑣事和所聞所感,以及對往事的一些追憶,通過文字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看法,對當時社會的評論,無形中也對未來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希望構造一個理想的世界。

《祝福》講的是作者在年底回到故鄉魯鎮,在拜訪老朋友時偶遇祥林嫂,描述了祥林嫂當時的悽慘現狀導致了死亡,又介紹了祥林嫂的背景以及悲慘命運,心中產生了一些疑慮,後來在朦朧中,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連綿不斷,這“祝福”聲似乎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在蘩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菸,都醉熏熏的在空中蹣跚,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幸福的家庭》敘述的是作者想靠撈幾文稿費來維持生活,他認為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陽的光一樣,從無量的光源中湧出來,不像石火,用鐵和石敲出來,這才是真藝術。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藝術家。於是,他擬定了“幸福的家庭”為題,開始寫文稿,他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進行想象,將自己理想中的幸福家庭展現在文字間,不斷地將現實與想象進行比較。

《傷逝》中回憶了涓生與子君熱烈且純真的愛情故事,記述了他們由相愛到同居,度過了一段幸福且忙碌的時光,可安寧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這樣的安寧和幸福,在無言中,似乎又都感到彼此的堅韌倔強的精神,還看見從新萌芽起來的將來的希望。作者感慨:待到孤身枯坐,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並沒有為了奮鬥者而開的活路;我也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同時也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他們的分離。後來分開沒多久,子君就死了,他既悲傷又後悔,於是,他寫下了他的悔恨和悲哀,為了子君,也為了自己,他要遺忘,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要將真實深深的藏在新的創傷中,默默的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他的前導。。。。。。

總之,《彷徨》一書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辛”,“怒其不爭”關懷,藝術技巧圓熟-----深亡的歷史圖景,對人物命運的敘述參透感情“畫眼睛”“勾靈魂”的白描手段,豐滿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義。

我們活得要有意義,要投入生活,深入社會;有理想,有目標,有行動;要敢於奮鬥,要敢面對和承受現實,更要敢於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其實,彷徨主要源於責,期盼和壓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