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遊記》讀後感2000字

才智咖 人氣:9.19K

當你們讀完了《地心遊記》這本書之後,你們有什麼樣的感想呢?接下來小編本站給你們帶來《地心遊記》讀後感2000字,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地心遊記》讀後感2000字

《地心遊記》讀後感2000字

讀《地心遊記》的第一天便看了近三分之一了,是在協會值班的時候看的,然後便放不下了。書是部門的,但是被我悄悄的帶回了寢室。之後看完拍了照傳到空間裡,竟被同部門的幹事認了出來,真是尷尬至極。雖然“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還是乖乖連夜看完,趕緊還!

這部小說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它的真實感,並且全文一直都保持著這種真實的感覺。有那麼一段時間我甚至真的相信火山口是通向地心的。這種真實不單單是小說中故事發生的邏輯同現實的邏輯相同,而是繁複的細節堆砌起來的。

前往地心的三人是“我”(阿克賽爾,李登布洛克教授的侄子),李登布洛克教授,以及嚮導漢斯。

首先是“我”破譯了一本古書中的羊皮紙上的訊息,來自冰島的煉金術士阿爾納·薩克努塞姆的指引。煉金術士一般都是有智慧,懂哲學的人,並且有神祕主義色彩,就像《百年孤獨》中的梅爾基亞德斯一樣。薩克努塞姆既要把訊息傳給後人,又不能讓過多的人知道,所以選擇了密碼信的方式。他在信中指出從火山口進入並一直往下走,便能到達地心,而這為智者已經到過了,那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與薩克努塞姆有關的還有:三人在地底迷路時,撿到了薩克努塞姆留下的隨身物品,這就不言而喻了。

“我”一開始對整件事是懷疑的,甚至是極力阻撓此次旅行的,但是“我”極其怕叔叔,叔叔命令“我”同他一起前往,這就給了“我”一個不得不去見證這次旅行的理由了。而“我”之後也的確對地心充滿了極大的渴望。一個站在此事對面的人通過對此事不斷的認識,最終站到此事的一邊,這樣的事無疑是讓人信服的。

然後便是站在學術的高度上,對整件事的可能性做了一個交代。理論界普遍認為,地心中是高達幾千度的岩漿,是不可能到達的地方。而叔叔認為可以,叔叔是地質界絕對的大咖,他提出的觀點甚至能引起整個學術界的震動。而叔叔對地球內部的見解與理論界的認識大相徑庭。這就使得“我”阻止這次旅行的理論優勢蕩然無存了。

至於漢斯,他是“我們”的嚮導。嚮導這個身份就是給人一種方向感或者說安全感。嚮導從部分意義上來講,和地圖是相似的,都在為人指明方向,跟著嚮導(地圖)走,總是能到達目的地的,這對於在未知領域探索的人是十分重要的。漢斯是火山口所在地的本地人,這也給人一種他很熟悉環境的感覺。毋庸置疑的是,漢斯的生存能力不止一次在絕境中救了“我們”。“我”想說服嚮導和我站到一邊,如果這樣一位對環境熟悉,並且具有豐富的生活常識的嚮導跟我站到一邊,就足以說服叔叔不要前往地心。可是,常識也站到了叔叔那邊。

貫穿全書的還有旅途的緊迫感。

破譯密碼信的時間是5月25日,而密碼信上限制的.時間是“七月之前”。叔叔知道一個月的時間,要從德國趕到冰島,並且抵達火山,時間上不容樂觀,所以選擇次日凌晨就出發了。(而“我”卻覺得時間還來得及,因為“我”……根本不想去!)

這種時間帶來的緊迫感在進入地底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食物和水帶來的緊迫感。“我們”的目標是到達地心,我們一定要到那裡。可食物有限而前途未知。正是這種一定要到達目的地的強烈的渴望與現實的矛盾帶給“我們”巨大的壓力。

在繁複的路中,“我們”不得不選中一條一直向前,直到確認是走不通的,再原路返回。重新選擇。

“我”與他們走散了。在地底孤獨一人,四面皆是泥土,幽閉的環境中,“我”何等的絕望,卻不得不帶著求生的慾望去尋找他們。

走了很多風的路,在“我們”以為離地心越來越近的時候,由於不可抗因素,“我們”瞬間回到原點,之前的努力全部白費。這些都是對“我們”精神的煎熬。

“我們”的這些挫折緊緊的扣住了我的心絃,因為每一次努力無果的背後,意味著到地心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可能性幾乎為零了,可“我們”卻依然有這樣一個信念:一定要到地心去。

地心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無法到達地心。小說的結尾,“我們”並沒有去到地心。一次火山噴發把“我們”往地面推,而“我們”也放棄了再回到地底的念想。

“我們”回到地面後,我為小說人物捏一把汗的緊迫感也消失了,隨著緊迫感消失的,還有故事的真實感。在故事結束之前我一直被故事的情節緊緊的抓住了,故事結束了,我就能夠跳出來,從一個讀者的角度看小說,小說無疑是虛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