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2000字敘事文

才智咖 人氣:2.08W

孔子主張仁愛。

論語讀後感2000字敘事文

愛人就是對一切人的尊重和愛敬之情,把人當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對待,即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意為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係。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涵並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比如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曰:傷人乎?不問馬。但是孔子的仁愛與基督教的博愛、墨家的兼愛又有區別,不是不分親疏遠近、一律平等的愛,而是有等差的愛,要遵循親親、尊尊的原則。親親、尊尊是西周宗法社會的原則,其本質就是禮。禮是血緣法則、道德法則和階級法則的綜合體。人的行為不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禮。

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已內在地包容了中國古代社會的血緣關係和階級關係。仁學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嚴等內容,這一點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命題中表現的很明顯。他既承認人是目的,且承認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嚴。這裡並無貴賤、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這同當代社會的人權思想有著共同的'契合點。孔子對子夏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就是從道德實踐上說的,並不是從地位或職業上說的。

孔子還要求統治者的行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壞的決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次,選拔官吏要以道德為標準,孔子認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職位在沒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麼人民就會信服;如果沒有道德的人的職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則民不服。再次,他主張推行教化,反對統治者的殺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意思是說就像草隨風動一樣,為官者的言行影響著老百姓,以此要求統治者發揮身教作用,引導天下風氣向善。愛人表現在政治上便是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雍也》),採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進生產,使人民富足。

孔子還非常挑食。

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得不好,不吃;不合時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沒有合適的醬,不吃。我想,現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罷了!

讀完《論語》,我不僅對孔子的敬佩更進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種親近感。孔子並非什麼高不可攀的至聖,他也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的普通人。他似乎從書上一躍而下,成為我的一個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