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精選10篇)

才智咖 人氣:1.27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精選10篇)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1

以前我經常聽哥哥姐姐們說,哈姆雷特是一本非常優秀的作品。在上週日的時候,父親帶我去圖書館,我終於有幸讀了這本著名的作品,讀完之後有著很多的感受。一開始的時候哈姆雷特是歐洲的一位貴族王子,但是他不像其他的貴族那樣驕傲自大,非常善良,對待下人是很友好的。但是不幸降臨在他的身上,自己的父親突然暴死,母親改嫁。

這一切讓他的生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之前他還是一個天真單純的人,但是自從這一切發生之後他就變得憂鬱起來,並且似乎對生活沒有什麼目標。尤其是在城堡中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鬼魂,鬼魂將自己父親死亡的真相告訴了他。他在得知之後非常的憤怒,尤其是經過一系列的偵查並且驗證了鬼魂所說的事實。這個時候的哈姆雷特對自己開始產生懷疑,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夠擔負的起這個重大的責任。因為他已經遇到了自己非常心愛的人,他完全可以忽略這件事情和自己心愛的人歸隱。可是他最後還是做出了選擇,他放棄了比較安逸的生活也放棄了自己的愛情。雖然說在最後的結尾,哈姆雷特和敵人一起同歸於盡。但是哈姆雷特的靈魂卻遠遠超出普通的人在靈魂上,他是一位偉大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是人類,他也有人類所具有的感情。所以他才能夠在面對自己母親做出那樣的抉擇時,發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憤怒,面對自己心愛的人死亡時他是悲痛欲絕的。哈姆雷特雖然只是莎士比亞杜撰出來的一個人物,但是他的精神卻永遠的告訴我們要有勇敢的去面對世界給我們帶來的黑暗,在一個個困難中不斷的鍛鍊自己,如果遇到沒有把握的事情,那麼一定要深思熟慮。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2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和創作成就,被譽為莎翁戲劇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鑽石,它是莎士比亞的驕傲。

《哈姆雷特》主要寫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王復仇的經過。後來用“哈姆雷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概括了他的複雜性。

莎士比亞在劇中說:“這是一個顛倒的時代”。不錯,彼時丹麥國的狀況是:婚禮緊接著葬禮;敵軍壓境,宮中卻仍在縱慾狂歡;朝廷裡眾大臣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社會上民眾群情激奮。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生活的時代與環境,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與一系列看似怪異的行為。

在我看來,哈姆雷特整個人都籠罩著悲觀主義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滅後的眼中,人類本體是醜惡的,他對人的這種認識帶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體意義上是惡的,那還值得鬥爭嗎?人活著還有意義嗎?

這種種的考慮,無不造成他復仇行動上的猶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重重的顧慮是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對於未知的事情,我們總是抱著保留的態度,對於未知的領域,我們總是猶豫不前。因此對來之不易的機會,我們就這樣白白地放棄了。或者有些時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勞狄斯所說,“因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節外生枝,這些都會消磨延宕想做的願望和行動;該做的事情一經耽擱就像那聲聲感慨,越是長吁短嘆越會銷蝕人的精力和志氣。”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該做!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3

《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劇,寫的是哈姆雷特為父復仇的一個故事。

父親的猝死,叔父的篡位,母親的改嫁,直至,自己與奸王同歸於盡,母親喝毒酒身亡,都一直充斥著一種悲劇的色彩,讓人不忍卒睹。不愧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首"。《哈姆雷特》本身是一部戲劇,情節性非常強,戲劇色彩很濃厚。

哈姆雷特是一個有著崇高社會理想的年輕人,是一個充滿人文精神的青年,他出身於皇室,卻只接受人文主義教育,同當時的人文主義者一樣,對"人"充滿了熱情的讚譽:"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而,在他的心目中,他的父親,老哈母萊特正是這樣一個人的典範。他對朋友坦承,對愛情忠貞,

在哈姆雷特的情人菲奧莉婭的眼裡,他是一個受人民喜愛的、優雅的王子,自然的得到大家的擁戴。開始的一切,是那麼的幸福。

直至,一切的打擊,一切的不幸落到他的身上,才感悟到了這個社會的不幸和不合理!對於哈姆雷特而言,復仇,已經不是一件單純的為父報仇的事了,而是關係到拯救國家,拯救民族的責任。就這本書來說,哈姆雷特,把他個人的遭遇同整個人類社會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絡在一起,或許就是哈姆雷特經久不衰的原因了吧精神可貴!

在戲劇上,《哈姆雷特》是代表了莎士比亞戲劇的最高成就。他成功的塑造了,不同性格的人,即使是同樣是反面人物也會有不一樣的表現方式。人應該為美好的理想而生存,為社會的正義去獻身。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4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代表作之一。《哈姆雷特》的情節生動,表達了莎士比亞對人文主義的理解,而劇本中最能體現人文主義的是哈姆雷特本人。劇本講的是一個悲劇故事,哈姆雷特為了復仇展開的一系列行動。

哈姆雷特是劇本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哈姆雷特對待下人和僕人的態度與別人完全不同。他稱忠心的士兵為朋友,並對他們說:“讓我們彼此並保持不渝的交情”。他也是少有的把僕人當朋友看到主人。他說:“世界是一所牢獄,一所很大的牢獄,裡面有許多監房囚室,丹麥是一間最壞的囚室。”這句話裡的丹麥王朝其實是莎士比亞所在時期的英國。他哀嘆道:“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缺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然而哈姆雷特因為對屬下的不信任,哈姆雷特的孤軍奮戰,使得他無法重整乾坤。這一切決定了哈姆雷特的悲劇。

劇中的第二的悲劇人物是歐菲莉亞,歐菲莉亞天真而且柔弱,缺無法自制。與哈姆雷特雙雙陷入愛河,但種種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們無望結合。作為哈姆雷特瘋狂復仇計劃的一部分,她被他無情拋棄,加上父親的死讓她陷入精神錯亂,最終失足落水溺斃。她的遭遇時莎士比亞時期英國婦女的真實寫照。

全劇主要圍繞人文主義的來寫,以哈姆雷特為代表的人文主義有極大的侷限性,統治權力一人在就舊封建統治勢力手中。

馬克思說:“《哈姆雷特》的最大特點即在於該劇形象的反映了莎士比亞的主要特的,即現實主義和形象思維的方法。”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之所以能流傳百年,是現實主義的魅力。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5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

在這一出充滿悲情色彩的戲劇之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在面對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掙扎時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到底是應該默默地忍受苦難和生活的不公正苟且地活下去還是選擇挺身而出反抗人世間無邊的痛苦,通過鬥爭的方式將一切清掃,這哪一種是更加高貴的呢?這句話也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思考。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之中,我們總會遇見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和一些痛苦的選擇。在面對這些可以被稱為挫折的事物的時候,當我們選擇“生存”時我們只需默默地忍受這一切,漸漸地習慣這一切,不停地向後退縮,我們將得到一個所謂安穩的生活環境但是這也意味這我們的人生將一輩子碌碌無為,當面對挫折時的退縮成為了一種習慣我們將失去奮勇拼搏的能力和勇氣。或者我們可以選擇“毀滅”: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放棄你的生命。

它只需要你放棄你現有的安逸,付出邁向抗爭的勇氣,再付出面對失敗和他人嘲諷時永不言敗的耐心和自信。當付出這一些作為代價後,我們將得到的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片我們從未開墾和涉足過的新天地。也許選擇“毀滅”後我們的人生仍舊平凡,但至少我們在面對自己和他人時可以自豪地說至少我曾經努力奮鬥過,我的人生雖然平凡但絕不平庸。

在面對困境時,生存還是毀滅?獲得哪一種人生,捨棄哪一些東西,選擇權在於每個人自己。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6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部悲劇,莎士比亞說過,他的作品就是“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哈姆雷特》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哈姆雷特不報仇,讓很多讀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我記得我當初看《哈姆雷特》的話劇時,心裡也特別急。正所謂皇上不急太監急,早點報仇,皆大歡喜,也就沒有後面那麼多事情了。如果我們站在哈姆雷特的角度上來看這個問題,哈姆雷特不能確定殺害父王的凶手就是自己的叔父克勞迪斯,即便是父王的魂靈已經出現,他也不能妄下定論,所以他安排了一場戲中戲,通過戲中戲來觀察克勞狄斯的反應,很不幸,自己的叔父真的是自己的殺父仇人。

其實站在哈姆雷特的視角還不夠,因為還缺少哈姆雷特的那種優柔寡斷的性格。他本身沒殺過人,更沒殺過自己的親人,善良的本性讓他很難下手,他不願自己成為一個殺人者。在動手之前,他實在有太多東西要想了,比如他的母親,比如歐菲利亞。正是因為不斷地想,讓他變得格外脆弱,也格外痛苦,以至於遲遲下不了手,複雜的人性與人物關係,將他最終推向了死亡的邊緣,存在的唯一方式變成了毀滅。

《哈姆雷特》裡談到了關於人生的抉擇,談到了一個生活在特定歷史與生活環境下的人在命運面前,憑藉過去積累的有限經驗,做出自己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經驗也代表了我們自己的經驗,他面對的命運也是我們在人生某個階段所要面對的。我們在面對這種絕境時,要勇於尋找出路,摸索真理,在兩難時作出行動,在一個失去標準與可以衡量標準的尺度的世界裡重建價值的體系與精神大廈……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7

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小時候的我懦弱不夠勇敢,望著本應該屬於自己的機會遠去,懊悔....人是幸福的,長大些許,老爸帶我去游泳池練習。老爸希望我放手去幹,水

已淹沒我的下巴,慶幸自己沒有無助地撲騰,大口吞水。在老爸的指導下漸漸遊動,翻轉於浪間。在學會一項新技能時的驚喜著實讓我振奮,但我更

欣慰於自己在面對挑戰時的沉著與勇敢。這一次,我需要果斷而正確的選擇並履行,我做到了。

人的一生有很多選擇,雖然選中一個必須放棄另一個,但是這必須需要我們勇敢的去面對,如果想令自己的人生充實、快樂,那麼就應該好好地把握每一次選擇。儘管人生譬如朝露,儘管要嘆去日苦多,但積極的選擇自己的命運,無疑是攀上人生高峰的一條捷徑,是戰勝自己的一種信念。每一個抉擇都不會容易。在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裡,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

如今的現實中,倘若我們遇到了困難,我們是去面對它,還是選擇逃避?我想應該是面對。無論是什麼困難,沒有人解決不了的,除了死亡。可是就算在死亡面前,如果能勇敢的接受,那麼也算的上高貴了。總而言之,不論在什麼艱難險阻面前,我們都應該勇敢面對,接受挑戰。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8

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我就是沒有看過,我喜歡歷史、喜歡愛情、喜歡詩歌、喜歡科幻、喜歡哲學我唯獨就不喜歡悲劇。所以,儘管出名,我也不是很想看,包括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我統統都沒看過。沙翁的戲劇悲劇詩歌非常有名,不自量力的覺得自己足夠強大了,就篤定自己能接受悲劇了,唉,我太高估自己了,這悲劇看的我心內鬱悶無比。

莎士比亞是有多喜歡寫犧牲和復仇,竟然寫的這麼悲。哈姆雷特就是個蠢蛋,你爸被你叔叔毒死了,還娶了你媽,有武力有頭腦有威信甚至有機會直接把他叔叔殺死,非不!結果中了叔叔的奸計非要和雷歐提斯比劍,結果躲過了毒酒沒躲過毒箭,雖然最後真相大白,可是自己老媽喝了毒酒、自己喜歡的姑娘瘋了掉水裡淹死,跟姑娘哥哥比武兩個人都死了,自己和愛人的命都賠上了,這復仇復的何必呢。

還有奧賽羅就更悲劇了,親手把自己媳婦給殺死了,自己自殺,就因為一個該死的伊阿古的讒言,你就懷疑自己媳婦跟自己下屬出軌,有沒有腦子啊,就因為一個手帕不見了,就因為自己媳婦給下屬求情,這智商,尼瑪你再怎麼嫉妒,你殺自己愛人之前,你就不能好好聽人解釋解釋麼。這算什麼真愛啊,算什麼愛情啊。

所以,溝通是多麼重要,衝動尼瑪就是魔鬼,遇到別人說壞話,特別是說自己愛的人的壞話,特別是自己討厭的人說的話,拜託都有點腦子,用心想想,耐心調查調查,別老幹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再怎麼偽裝,說自己愛人壞話的其他人,也都不是什麼好人,這種人就趕緊下地獄吧。不管到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一定記得誰是你的愛人,你要選擇相信誰。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9

一千個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流傳非常廣泛。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它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組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在《哈姆雷特》中,復仇的故事中交織著愛恨情愁。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迪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葬禮後一個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變故,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著,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出現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說明自己是被克勞迪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為自己復仇。

隨後,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並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但是由於錯誤地殺死了心愛的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迪斯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得知奧菲莉亞自殺並不得不接受了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鬥。決鬥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因誤喝克勞迪斯為哈姆雷特准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迪斯並囑託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後來人。

讀完了《哈姆雷特》,感慨頗深,雖然這部作品有許多爭議,這是一部關於復仇的故事,主角哈姆雷特被迫復仇,而最後卻失敗了,作者對哈姆雷特的刻畫,讓人不得不有很多想法。哈姆雷特的仇不得不報,儘管最後失敗。但是命運無法改變哈姆雷特只能選擇復仇的道路。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品,與我們看到的很多作品不一樣,主角失敗了,這也是為什麼這部作品是一個悲劇。讀完哈姆雷特,感覺莎翁的文學魅力非凡。我希望悲劇不要再重演。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10

著名悲劇《哈姆雷特》出自於戲劇大師莎士比亞之手,讀《哈姆雷特》有感作文。這部鉅作和《奧賽羅》、《李爾王》以及《麥克白》,被稱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今天,我懷著鬱悶的心情又把它讀了一遍。

故事主要是講,哈姆雷特本是一個快樂的丹麥王子,他正直的父王被叔叔毒死了,叔叔篡奪了王位,並霸佔了他的母親。在國外留學的哈姆雷特趕回國,他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自己的被害經過,要兒子報仇。哈姆雷特為了報仇雪恨,裝瘋賣傻。哈姆雷特卻因為自己的一次失誤把自己情人的父親殺了,自己的情人也因父親而死去。叔叔唆使哈姆雷特情人的哥哥與哈姆雷特決鬥,結果兩人都中了叔叔的詭計,同歸於盡。臨死前,哈姆雷特奮力刺死叔叔,為父親報了仇。

讀完了這篇悲愴的故事,我覺得,哈姆雷特雖然報了仇,但他沒有完成重整“顛倒混亂時代”的大業。在這出悲劇中,哈姆雷特代表的是那些具有先進思想的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他熱愛生活,反抗邪惡但卻思想多於行動,過於優柔寡斷;叔叔代表的是封建反動勢力,他奸險毒辣,詭計多端。哈姆雷特的復仇行動,表達了文藝復興時期,先進的人物主義者要求衝破封建勢力束縛的強烈願望。

這部悲劇,也使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靜,在丹麥國王被害之後,哈姆雷特千辛萬苦尋求報仇的機會,但一直未能成功。最後,在自己死前才殺死叔叔。這個故事也說明,壞人終究不會有好報,但可悲的是,哈姆雷特與自己情人的哥哥雷歐提斯卻都被局面所迷惑,沒能識破敵人的詭計,也告訴我遇事要冷靜思考,善於分析。

我就這樣想著想著,心中的悲傷始終沒有抹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