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獨行讀後感4篇

才智咖 人氣:1.62W

《自在獨行》的作者是賈平凹。那麼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自在獨行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自在獨行讀後感4篇

自在獨行讀後感一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

  ——賈平凹

人生在世,有許多不如意,能給自己的或許只是一份自在,不必在意眾多人的想法,不必考慮太多的事故,一本書,一杯茶,一個角落,享受那份怡然自得。

賈平凹是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家。他的小說創作成就斐然,散文創作也毫不遜色。近日在讀他的散文集《自在獨行》,一次次心靈的碰撞,一次次淚水浸溼衣襟。在感動之餘收穫了一份心靈的自在與安寧。

賈平凹的這本書要寫給生命中的每個孤獨的行路人。他在其《捨得》篇中寫道:“會活的人,或者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他在其《朋友》篇中說道:“人之所以是人,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沒有朋友,因為出了門,門外的路泥濘,樹叢和牆根又有狗吠。”而在其《好讀書》篇中,他認為好讀書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一本書,有不同的感悟,有人生哲理,有對愛的感動,也有對生活的態度,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被他的語言魅力所吸引,為他獨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絕,更可以獲得人生的啟迪。

自在獨行讀後感二

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即便你認為自己是孤獨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豆瓣好書排名第一的《自在獨行》出自賈平凹先生筆下。

是賈平凹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他在這裡談感情、聊愛好、述人生、品社會、講禪悟,筆法灑脫,情感細膩,娓娓道來。談感情,細膩柔軟;聊愛好,萬物勿志;述人生,包羅永珍;品社會,有聲有色;講禪悟,持靜守神;言而總之,“長河落日圓”、“悠然見南山”是對此書最好的詮釋。

書中最讓我為之動容的是開篇,談他的母親,閱讀之時,數度潸然淚下,對於母親,賈平凹打心裡佩服和敬仰。一個典型的西北女人的形象,更是中國千萬母親高大形象的化身,孱弱的身子裡面透出的是倔強、堅強、堅韌的性格,在賈先生的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為了讓他有書可讀,日夜搖著紡車,日子窮但思想不能窮,窮生活但不能窮孩子”,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舊社會小腳女人的思想,不能不讓任何一個讀者都會產生由衷地欽佩。賈平凹先生寫母親,心是軟的,字是潤的。

賈平凹的獨行世界,大有“雨打芭蕉、閒庭信步”的灑脫,當然,活得真叫一個自在!

自在獨行讀後感三

自在獨行是果敢之心和灑脫之行。

《自在獨行》是賈平凹先生的作品,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得趣味。書中的內容豐富,需要慢慢去品味。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卻總能直擊內心的深處,讓人回味無窮。

自在,道家指無所達致,自然而然存在的狀態。自在,在現代漢語裡描述的是一種身心舒暢,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賈先生也喜靜,但喜歡熱鬧,只是先生的熱鬧並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害怕被打擾,並不是因為怕與人接觸,而是因為內心的寧靜,能帶給人的遠比喧譁和嘈雜要多。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總能一個人思考很多事情,也能想明白很多事情。對於匆匆的路人,賈先生的這本書只是附庸風雅的玩物,但是對於生命的行者來說,卻能讓他們懂得孤獨的真義。

文集中有一篇散文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叫做靜虛村記。故事的背景大概是賈先生為了尋找一個“安寧”之處,來到鄉下,借租農房,並在此居住,過著幸福自得的生活。如今這個社會,找熱鬧的地方容易,尋清淨的地方難,於是賈先生便退隱了“田林”,有種陶淵明的味道。“退隱”並不是為了避世,而是為了尋一個清淨的地方安心寫作。城市的喧囂和“打擾”總是讓人很難靜下心來寫作,這種感覺就好像你正準備熟睡,結果隔壁傳來如雷般的噪音,這樣的環境下誰又能安穩的入睡呢?所以現在城市的周邊才出現了那麼多的農家樂,大夥兒週末去農家樂,並不是去體驗農家的生活,而是尋一個清淨地,遠離“打擾”。

可見“打擾”是多麼的讓人深惡痛絕。回想童年時,快樂是相當簡單的,一顆糖就可以高興一整天了,身邊也有很多相當年齡的小夥伴一同玩耍,快樂是不可言語的。長大後大家都有了工作,聚在一起就相當困難了,因為我們都得努力的工作,所以每次相聚,我都會相當珍惜。特別是說起小時候大夥兒一起幹過的“傻事”,我們都會捧腹大笑。這就是快樂吧。

願我們每個人都做一個自在獨行的勇者。

自在獨行讀後感四

下午剛拆封一本新書,賈平凹老師的《自在獨行》。書的封面以及內容及其編排都是我喜歡的型別,與市場上所謂的暢銷書有很大不同。一般情況下,從書名你就可以看出來是現代作家的書還是傳統作家的書。

這本書第一篇文章是《紡車聲聲》,講述當年父親被拉到大山裡“改造”,獨留母親一人撫養兒女的故事。當然之所以題目叫《紡車聲聲》,是因為紡車是母親最主要的掙錢工具,也是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的主要生活來源。

看完文章,我對那個時代經常貧窮到連飯都吃不上的情景無多大同感,因為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過剩的時代,每個人都在試圖遠離大魚大肉,迴歸到粗茶淡飯。市場上的商品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能夠消化的能力,我們每一天都在學習怎麼精簡自己的生活。

文章中母親每次掙到錢後,除了給大家買吃的之外,最多的是個孩子買書和筆。這些情節是我最感興趣的。

原本我對現在還有人不上學讀書沒有多大思考,可是看完文章我懂了一點:當孩子萌生不上學的念頭時,你沒有及時敲打,並且不把它當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是任由孩子“胡來”,最後小小年紀外出打工,將來靠體力掙錢,一輩子辛辛苦苦度過。孩子擁有這樣的人生,難道與你沒有一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