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讀後感500字

才智咖 人氣:3.17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傾城之戀》讀後感5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傾城之戀》讀後感500字

《傾城之戀》讀後感500字1

這是在這篇文章甚至說在張愛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彷彿有無盡的宿命在裡面,是不是隻有在這樣的一種無奈的情況下,白流蘇與範柳原的愛情才有她們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 這種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愛情呢 也許愛情在他們之間,更像一場遊戲,兩個人的交易。

流蘇是一個堅強的女子,在壓抑,畸形的生活環境裡,選擇了出逃。她大膽地頂著眾人的唾棄與前夫離婚,這是她的勇氣。可同時,她始終是一個在經濟上柔弱、無助的女子,逃離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來尋找自己的棲息之地,於是她必須妥協。現實與性格間的矛盾,讓她不得不學會算計。不幸的命運讓她學會保護自己,卻又讓她這份簡單、真摯的情感徘徊在疑慮、猜忌、金錢、責任、虛榮之上了。

但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認柳原是可愛的,給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經濟上的安全。說到柳原,他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青年時期同樣有著一段不愉快回憶的他性格怪癖,無意於家庭。對於愛情他根本無法駕馭,無法給予對方承諾和信心。 也許或者說一定,他曾經只是把流蘇看作是那很多個裡面的一個,新鮮過後,各拍兩散,責任不需要,愛情只是調劑,而流蘇也自然知道這一點, “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流蘇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這場關於這個城市的劫難才成全了她們。

戰爭帶來的是殘缺,可為流蘇和柳原帶來的卻是一嘲圓滿”。偶然的傾城,讓他們拋卻了所有,讓他們從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衝破一切的結合——流蘇得了名份,柳原也甘願擔起了責任。戰爭讓人變得真實。死亡下,忽然感覺瞬間的變化即是煙消雲散、陰陽相隔,容不得你有半點猶疑,因為生死只在頃刻,金錢、權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現在,只有身邊尚存氣息的他(她)。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是這樣的選擇。

範柳原到最後一刻也還是清醒的,“現在你可該相信了:‘死生契闊’,我們自己哪做得了主 ……”一個善於低頭的女人,也許終會成為一個安分的妻。讓他在勞累和放縱之餘有一個去處。男人的歸宿最終只是一個女人。

喜歡小說中的一段話:“流蘇到了這個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個人彷彿有了兩個身體,也就蒙了雙重危險。一顆子彈打不中她,還許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殘廢了,她的處境更是不堪設想。她若是受了傷,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橫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沒有孤身一個人死得乾淨爽利。她料著柳原也是這般想。別的她不知道,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兩個人之間那一絲絲的溫情,在一瞬間,讓時間成為永恆。這一刻交織的情感該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這可以叫做—愛情,那麼就算是吧。可我更覺得這是一種悲涼。假如沒有戰爭,兩人將依然活在自己揹負的殼中慢慢前行,誰也不會為對方付出真心。他們會按自定的生活軌跡走下去,看似豐盛,卻是蒼白悲哀。

初讀時,總覺得悲劇是女人的。現在方覺得,悲劇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個大變故改變了一切,但如果是為了成就這樣一段戀情,代價未免太大了,而且這樣的偶然性幾近為零。

這樣的愛情,或許只能童話中存在。

《傾城之戀》讀後感500字2

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

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而白公館無疑屬於守舊的那一派,“他們家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淨盡之後,她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

範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愛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間。就這樣,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一個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個安穩於是兩人各自為了捍衛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不妥協。當終於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託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

在連續的試探之後,流蘇沒有尋到半點進展,索性有些氣急敗壞,遂惱了起來:“你乾脆說不結婚,完了!還繞得大彎子!什麼做不了主?連我這樣守舊的人家,也還說‘初嫁從親,再嫁從身’哩!你這樣無拘無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誰替你做主?”接著更是賭氣狠下心來從香港輾轉回到上海。家裡是早容不下她的,這次又加上了惡名。可見她不惜為爭取婚姻冒了極大的險。此時,心跡更是表露無疑,思忖再尋個職業,也怕自貶了身價,被柳原瞧不起,“否則他更有了藉口。拒絕和她結婚了。”權衡的結果是:“無論如何得忍些時”。這是在和自己打賭。她並不見得有多大勝算的把握。如果柳原還再來找她,就算贏了一步,這是她此時的底線。果然,過了些時日,香港來了電報。她心裡自然安定了許多,也將自己放開了些,同他上了床,雖然不見得是主動,但也並沒有拒絕。然而,此時,“他們還是兩個不相干的人,兩個世界的人”。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他們不過是兩個有心理障礙的可憐人罷了。不敢再剖開心胸去愛,即便是愛了,還得步步為營,玩心理戰術,玩文字遊戲。柳原被父母不正常的家庭壓制得不失去了組織家庭的信心,看不到家庭的吸引力和依賴性,也就失去了責任心。他在家庭之外。白流蘇是在家庭之中給觀眾演他們是如何對家庭失去信心,如何對家庭產生厭惡感。厭家實際上是厭世,對那樣的社會厭倦到底。

人生是舞臺,個人逃不脫要扮演其中的某個角色。張愛玲卻在這人生舞臺上遠遠眺望著,她不是導演,卻如同解說,用筆娓娓動聽地為我們介紹過去的一場或正在進行的人生戲劇裡的諸位角色,確切地說,亦或是審美。比如,她注重介紹的是女性的角色。介紹了帶有“原罪意識”的女性們是如何因襲了生理、心理的歷史陳跡,一代又一代在“原罪意識”中掙扎,墮落,沾沾自喜和陳陳相襲。她是在現代的螢幕上活現了—群女奴的群像。於是張爰玲便遠遠有別於同時代的眾多女作家,她是—個不進入角色而在臺下做解說的觀眾。固然,觀眾也是一個角色,這是我們將要從她的“傳奇”生涯裡辨認的,但當時的張愛玲女士,以這種生態觀彼時的眾生,無疑將是清醒而又冷靜,因而也能真實富有歷史感地為我們解讀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劇。

《傾城之戀》讀後感500字3

早早地就看過《傾城之戀》這個電視劇,開始對它感興趣,找了書來細細地讀,留下淡淡的悲傷。

不得不說文中白流蘇與範柳原的愛情故事與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有相似之處,雖然張愛玲那段婚姻失敗了,但張愛玲對愛情的渴望並沒有被湮滅,白流蘇最後收穫了愛情。

文章展轉在上海與香港兩個地方,以香港戰爭為背景,腐朽的中國所謂的“傳統”為切入點,增加了很大的悲劇色彩。白流蘇與範柳原這兩個人本應該是沒有交集的,流蘇來自傳統的白公館,裡面的一切都過的很慢,與外界的花花世界實在是相差甚遠。在這樣一個傳統的家庭,一個離了婚,近30的女人怎麼會有人看得起?怎麼會不被人唾棄?流蘇就像是一個沒有自尊的乞丐一樣,在哥嫂的猛逼下苟延殘喘地生不如死地活著。

而範柳原則完全不一樣,他是海外歸來,他有錢有勢有貌,身邊又不乏女人,適合他的也就是紙醉金迷,他與中國傳統的“矜持”“拘謹”格格不入,又怎麼會與白流蘇這樣的女人有所交集?可是,不得不說這個故事很近人情,通過妹妹的相親,讓流蘇與柳原有了初始的交集,或許正是因為柳原海外歸來,或許正是因為柳原太習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所以,當他第一次接觸白流蘇的時候,那種新奇,那種興趣,那種吸引才愈發的強烈與難以忘懷,一切安排看似不乎情理卻又全在情理之中。

一次次地矜持與釋放的矛盾,一次次地傳統與發展的矛盾,讓這兩人在那矛盾的時代裡不得不矛盾地或著,“糾結”已然不能成為刻骨銘心的感情了,因為它已經成為每一分、每一秒的必備品,甩都甩不掉,逃也逃不掉。

沒有人會喜歡戰爭那種讓人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的形式,可是站在兩位主人公的角度,真的應該去感謝戰爭,隨著一座城池的傾倒,當一枚強大的炮彈在你的耳畔轟然炸開,兩人再也沒有顧忌地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此刻,兩人是透明的,所有的外界束縛都已經蕩然無存,有的只是 :他只有她,她只有他。愛情,一直嚮往的自由愛情瞬間變成現實,沒有顧忌,沒有歧視,沒有階級差距,相比於背後傾倒的城池,他們始終堅定地站立著……

“她是我的夫人,你該羨慕我們。”隨著柳原對一個外國女人的這句話,整個故事戛然而止,有人說這是喜劇,有人說這是悲劇,而我留下的是淡淡的憂傷,抬起頭看著鏡子裡的我,想起流蘇對著鏡子的手勢與眼神,我輕輕地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