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讀後感5篇

才智咖 人氣:1.14W

你們有讀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嗎?那麼你們讀過之後有什麼樣的感受呢?接下來小編給你們整理了幾篇岳陽樓記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岳陽樓記讀後感5篇

岳陽樓記讀後感【一】

讀完《岳陽樓記》,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固然讓人敬佩,然而讓我陷入沉思的是,面對同一美景,遷客騷人們卻有著不同的情懷,為何?是啊,因為他們沒有忘記,忘記過去的興衰榮辱!要知道,生活是需要忘記的。2003年,鹽湖城冬奧會冠軍大楊洋選擇了退役,儘管這一年,她幾乎拿遍了所有自己參加短道速滑專案的金牌,然而她依然選擇了離開。她說,她贏得委屈。其實,她是沒有忘記,沒有忘記自己過去的成功,致使她一直生活再勝利的光罩之中。一年後,大楊洋又回到了冰場,沒有金色的光芒照耀,她壓抑的心,又一次快樂了,盡情地在冰上舞躍,才發現生活如此美麗。的確,生活是需要忘記的,忘記過去的成功,正如那句話所說“好漢不提當年勇”。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一顆平和之心面對眼前的一切,生活也才會因此多姿多彩。當然,我們還需要忘記過去的失敗。過去的失敗在生活中猶如一道陰霾,它擋住了明亮的陽光,它讓啟明星無法閃耀光輝,讓黎明永藏於山的那一邊。忘記失敗,為陰沉沉的牢籠開一扇窗,陽光會爭先恐後地進來,讓生活的牢籠變得如此敞亮,它們能照亮成功的路。生活是需要忘記的,忘記過去的爭鬥,忘記過去的不和,以一顆寬容的心去面對事態萬千,斤斤計較只會讓你的.生活越發頹廢,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人說,生活需要懷舊。可是,我們不能生活在過去中,因為我們無法回到過去。未來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生活需要忘記,忘記過去,讓過去成為一張白紙,一切從零開始。是啊,生活是需要忘記的,忘記過去的一切,平和地面對眼前的一切吧!

岳陽樓記讀後感【二】

深秋的一天,我慕名來到位於洛陽以南四十公里萬安山下的范仲淹墓,憑弔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望著松柏掩映的石碑古冢,穿越千年變幻的歷史風雲,一種莫名的感慨油然而生。

瞭解范仲淹是從《岳陽樓記》開始的。范仲淹以其波瀾壯闊的一生與千古絕唱的《岳陽樓記》,在史冊上留下了關心國家命運,情繫百姓憂樂的光輝形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能有如此高尚的思想境界,是他憂國憂民情懷的高度概括,是他追求社會和諧的理想經典,實在難能可貴。堅守這樣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正是當代青年熱愛祖國、奮發有為所應有的擔當嗎?

我沒有到過岳陽樓,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卻早已使我心嚮往之。透過《岳陽樓記》酣暢淋漓的文筆,那臨江的春色,秀美的風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歡愉,彷佛盡收眼底,如臨其境。“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會理想,正是自然界萬類霜天競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諧歡暢,是榮辱皆忘的博愛與奉獻,是社稷民生的繁榮與平和。看如今,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更加重視環境建設與保護,歸根結底是為了全體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憂國憂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幾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終堅持以造福天下蒼生為己任,為黎民百姓謀福祉。他為官清政廉潔,體恤民生疾苦,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但不改青雲之志。個人的榮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雖窮困潦倒,其心繫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灑脫,憂國憂民的情操,像一面鏡子,在歷史的長河裡熠熠生輝,令人敬仰。

自強不息,奮鬥不止,范仲淹終其一生踐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神聖的使命感與榮辱觀,如今已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的無價之寶。理想,是一面旗幟,有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一定會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視著范仲淹墓碑上那漸漸模糊的字跡,咀嚼範公留給我們的《岳陽樓記》,一任自己的思緒飄得很遠、很遠。我想,樹立什麼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應該是值得我們當代青年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

岳陽樓記讀後感【三】

人是感情的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沖沖,抑鬱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謫在外,卻能把心事託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於一種不滿現實、沉鬱的、萎靡不振的跡向。這對國家、對社會乃至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後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現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的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照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