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行走》讀後感範文1500字

才智咖 人氣:2.28W

我對電影的要求是:要麼能表現出拍電影的喜悅,要麼能表現出拍電影的痛苦,我對於夾在這當中的電影沒興趣,我對那些沒有脈搏,沒有生命力的電影都不感興趣。——特呂弗  《公民凱恩》中的凱恩說:“六年前,我看見一張照片,裡面是世界上最偉大報紙的人才,我當時覺得自己就像個站在糖果店前面的小孩。而今晚,六年之後,我拿到了糖果,全部的糖果。”電影是販賣夢想的生意,如果這部影史上最偉大電影的臺詞能夠借喻為中國電影的遠大前程的話,那麼六年,六十年都是值得等的。  晚上無聊的時翻起著本書,寫得好得無與倫比,我拿了一隻鉛筆坐在沙發上,直著背,看到我喜歡的句子就畫下來,直到我發現我畫滿了整整一頁紙,半本書。這本書開啟了我的對電影全新的認識。

《電影行走》讀後感範文1500字

還記得張紹剛批評法國留學生主修導演系的郭傑連《四百下》都沒看過,這部電影便是出自特呂弗,這是他的第一部電影。在這個爛片猖行的時代,商業電影占據了大半江山,明星、醜聞、裸露、特技……成了電影宣傳的噱頭,如果特呂弗還在,一定會將這些電影批的體無完膚。  特呂弗曾經開玩笑說,他是在用一生的時間跟電影談一場戀愛。話雖然痴了一點,但是卻能看出一個真正的喜歡電影的人對光影的迷戀之深。有資料顯示,特呂弗對電影和電影大師的崇拜甚至有些走火入魔的程度,他甚至曾經很認真的考慮過要不要娶希區柯克的女兒或者讓雷諾阿的侄女兒為妻。  在當今的電影圈中,影評人的聲音顯得頗為尷尬。

現在最怪誕的一種場景就是:一部電影上映後,很多時候是電影票房和評論的聲音不成正比。越是評論不被看好的電影,反而越是為大眾所追捧。是影評人有意的與大眾的口味唱反調麼?還是影評人越來越曲高和寡,日益精英化?抑或真的是像當今好萊塢的那種說法:“人人都有兩份工作——除了自己那份,另一份就是電影評論”?還是像特呂弗所說的,現而今,誰都可以當影評人?  特呂弗在書中精選收錄的大大小小三百多篇的影評,與當今影評最大的不同,特呂弗的文字真正源於內心真實的觀感,執著、睿智、脆弱、溫暖,而且充滿質疑。按照特呂弗自己的說法,他的這本書,源於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電影的觀感。他在附錄當中寫到,這本書選取的負面評論非常的少,基本都是讚揚之聲。

特呂弗想當年可是法國影評圈中有名的“壞孩子”,甚至有“法國電影的破壞者”的`惡毒稱號,可想而知,他的電影評論批評的聲音絕對不是少數,但是在《我生命中的電影》中卻主動放棄選取那些批評的聲音,這多少有些讓人不解。他隨之給出的解釋:“我當初嚴厲批評的那些電影如今早已被人遺忘,再把這些文章刊出來有什麼意思呢?”特呂弗想用《我生命中的電影》一書向他真正尊重的的電影人致敬,想告誡當下的影評人們,對電影不僅僅是批評,更應該在批評的基礎上有所立論建樹。他選擇的導演可能不是一個天才的導演,但是絕對是具有一部或者幾部好電影的導演,而他選取的那些影片,無不具有那些導演獨特的韻律甚至氣息。

特呂弗的影評大多篇幅不長,有的甚至只有短短一段話。這的確是個好習慣。文字的長度向來不能成為評判一部電影好壞的標準。而且把電影當成細胞一樣在顯微鏡下分析,並不是一件多麼聰明的舉動。能用最少篇幅說明的,就無須長篇大論。雖然短小,可都是些能夠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文字。特呂弗喜歡的是在影評中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對導演怎樣處理電影的迷戀,相反,對純粹對劇情走向的敘述並不多。即使你並沒有看過他所評論的那些電影,也仍然不會覺得他的文字是枯燥無味的。

對國內的電影也越來越心灰意懶。但是,仍舊有這樣的時刻,還想盤點那些生命中的電影,並且忍不住熱淚盈眶:電影仍舊在我的生命中,我仍舊這樣熱愛它們,它們無需我來捍衛但是我必須捍衛,因為它們仍舊像星星一樣高懸在悠遠的夜空:必須抬頭仰視,必須全神貫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