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精選17篇)

才智咖 人氣:2.6W

《向著光亮那方》書中有關於劉同自己的17個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劉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喜與憂、苦與難,回頭來看,這些卻都是照亮他人生的盞盞明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精選1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精選17篇)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1

劉同的《向著光亮那方》是我最近剛讀完的一本書。很喜歡劉同,很喜歡這本書。

《向著光亮那方》這本書是誰的青春不迷茫系列之三,這本書得主題就是光亮,正如書中所說,每個人面對生活都有掙扎、困惑、無助、委屈、不服,可每個人面對未來又無比的堅韌、相信、努力、堅持、奔跑。

書中有關於劉同自己的17個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劉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喜與憂、苦與難,回頭來看,這些卻都是照亮他人生的盞盞明燈。當讀到這這些故事時,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也有似曾相似的經歷或者說感受。書裡沒有皆大歡喜的藥方,只有隱約可見的啟示。

豆芽和劉同是國中好友,兩人成績都是班裡倒數。豆芽國中就退學回家繼承父業了,兩人的命運發生了變化。但是,現在,豆芽已是當地市場大老闆了。我們身邊何嘗沒有這樣的同學呢,其實,每個人都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熬出頭的機會。無論身處何方,陷入何種境地,都要試著去做環境的主人,向下生根,向上開花!

看到我的傻瓜表叔這則故事前面時,總是忍俊不禁,原來同哥當年也是個調皮搗蛋機智boy!再往下看,又難過起來,福田是如此單純善良的人,可是最終還是離開了。原來,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傻子。

書中說到:越來越糟,還是會僥倖變好,取決於你的努力,以及面對大方向的選擇,這基本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浮沉。賀老師是一個會在黑暗中找光的人,他用另一種方式讓學習成績不好的劉同體驗到了做學生的另一種可能性,還好,每次劉同都能發現賀老師的用苦良心,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辜負老師的期望。我想當我們想努力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信念的力量比能力更強大,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應該消沉抱怨,而是應該承認自己的不足,去努力去盡力去尋找光。

第三章裡的故事每一篇我都很喜歡,非常暖心。

當看到這一段話時,我簡直要哭了:對於一個很重要的人,無論如何,哪怕幫不到任何的忙,都要知道他的訊息,並珍惜在一起的時光。想必同哥是一位非常重感情的人。一路上,有些朋友留下來,有些走散了,還有些會重逢。劉同和卓君的故事,也許我們都曾遇到過,這種失而復得的感覺真的很好。時間有沖淡一切、帶走一切的能力,但我們也有尋回一切、重新上色的勇氣。

關於朋友,劉同如是說:好朋友不是通過努力爭取來的,而是在各自的道路上奔跑時遇見的。一起達成一個目標,分享不同的價值觀,關鍵的時候能彼此給予安慰、鼓勵和幫助。讓我想起了去劉同這本書籤售會那天在海信廣場看到的梵高的一句話:“好友是你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有時他們比我們還了解自己。他們給與我們真誠,指引我們,支援我們,與我們共歡笑,共流淚。他們時刻提醒著我們,我們並不孤獨。”

飯店蔡老闆一家的故事太溫馨感動了,每個人在自己灰色難熬的日子,總會有給你幫助的人,即使幫助很小,你也會無限放大它的力量,讓你覺得極其溫暖,彌足珍貴。我們在接受別人的幫助的時候,也要學會去幫助身邊更多的人。

“我不怕我偶爾會難過,因為我很清楚道路還很長;我不怕我偶爾想放棄,因為我很清楚那只是自己一時的無力。”“ 一個人不必要多強大,只希望不管經歷過多少不平,有過多少挫折,你都能舒展著眉頭過日子,內心豐盛安寧,不怨天尤人,不苦大仇深。對每個人真誠,對每件事熱忱,相信這世上的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 如果總是“什麼都想要”,那最終就是“什麼都得不到”。 “我想知道你,也想知道自己,在通往未來的路途上,是否能點燃那些微光,一直向著光亮的方向前行。”“ 過不去的事要過去,放不下的情要放下。翻過一頁,才能書寫另一頁,這樣才能讓人生慢慢變成一本書。事過境遷再閱讀,才有往事繁花似錦,回憶溫暖如初。”······

嗯謝謝!我想要好好過完我的大學生活,人生路還很長,我想要每一步都認真地走過。

這就是我從這本書裡找到的那些光芒,這些故事也足夠暖心,至少可以讓還處在迷茫的你找到一盞燈具,不再畏懼,勇敢提燈前行。

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我們都一樣,但那又怎樣?即使前方很苦,我們也要義無反顧,向著光亮那方。不關你是恰逢瓶頸,還是沉到瓶底,不要抱怨身處何處,要時刻相信,只有自己才能找到照亮自己的希望,因為不論何時,人生都是剛剛開始,永遠朝向光亮的地方!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2

今年六月,為了給自己的十二年寒窗苦讀一個交代,我踏入了大學聯考的考場。九月,懷揣著夢想,帶著些許不甘,我走進了大學。因為我對大學聯考這張答卷不是十分滿意,所以我想在大學裡收穫一個不一樣的自己。我在想,自己的大學生活究竟該如何度過?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缺乏雄心壯志的失敗者。

在我的意識裡,有著一種強烈的慾望:我想變得優秀。同所有人一樣,我渴望成功,嚮往光環和掌聲。我亦明白,沒有人可以輕易成功。青春的我,不時會因為看到幾句勵志的話而熱血沸騰,隨後又被平淡生活的餘波淹沒。也不知有多少個瞬間我提醒自己不能墮落,隨之而來的又是一段轉瞬即逝的狂奔和吶喊,想證明自己,可結果總是石沉大海。

如此反覆,當我意識到,如果有一天,我對曾經的夢想變得麻木,不再有青春逐夢的動力時,應該就是我真正的平庸之時吧。每個人都是平凡的,都有自己人性的缺點。平凡並不可怕,但是我不甘平庸,不想自己的稜角被過早地磨平,於是在最能奔跑的季節裡折騰幾下。看不到自己拍起的浪花,最終在社會的洪波中被淹沒,難道我的青春也要這樣度過嗎?

有人告訴我,選擇是大學裡面要經常面對的問題,每個人在十字路口選擇的不同,決定了他人生中遇到的風景的差異。渴望成功、急於求成的我,每次遇到選擇時總顯得不安和糾結。我駐足在路口極力遠眺,我希望我能夠選擇一條通向更遠方的道路。

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我生怕迷失方向,盡力使自己走上名為正軌的人生之路。可我也迷茫,難道我所追求的成功的含義僅僅是走上正軌嗎?常問路的人不會迷路,可我也不想每一步都按應該來走。我應該怎麼做,彷彿一切都已經被社會的既定規則安排好了。到底什麼是應該,什麼又是不應該?青春不應該是最無畏的年齡嗎?

生活就是一個大熔爐,無論你是何種材料,都會被它熔化。人不可能脫離現實而存在,一個人的鬥志很容易被生活中的瑣事磨滅。大多數人都被生活所埋沒,默默無聞。真金不怕火煉,只有極少數的人如同真金一般,洗去鉛華,浴火重生,發出耀眼的光芒。

三毛說過: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如何在喧囂的世俗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有的人為事業奔波勞累而從不抱怨,這樣的人值得我尊重;有的人為自己鍾愛的事情奮鬥終生、樂此不疲,這種執著令我欽佩;有的人無私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活出不一樣的人生,這種精神讓我感動,毫無疑問,他們是快樂的。

但畢竟這只是少數人,大多數我身邊的人和我一樣,浮躁、不安、彷徨,一方面雄心壯志,想要一夜成名,另一方面卻又害怕失敗,怕得要命。我將來究竟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3

花了兩天多一點把這本書看完了,看的過程中時而露出笑容,時而掛著眼淚,書中的情節在腦中迴盪著。書中有一個賣臭豆腐的奶奶,是他們的回憶。

在我們在國小的時候,門口有一個奶奶擺著小攤,賣著各種零食,還有學習用品,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的攤子上有一個大的木板箱,木板箱裡有一床厚厚的棉被,裡面包裹著冰棒和雪糕,奶奶人很好,買學習用品的時候奶奶會送一個小零食,說愛讀書的孩子是好孩子,如果本子寫完了,身上沒帶錢,奶奶會說下次再來給,奶奶給我們的是一份信任,第二天我們會把錢給奶奶。國中,高中的時候還看到奶奶在那擺攤,這也算是一種回憶吧,想起她,會想起我們那些調皮的日子。看在書中的傻瓜表叔時,淚不自覺的往下流,表叔那麼“傻”,卻又那麼可愛,那麼善良。過年了,家裡來親戚,車開不進去山裡就停在山口,親戚一句,車子應該給不會被偷吧,大家都說沒事,表叔默默拿著被子在外面守了一夜,多“傻”啊,卻又多麼可愛,他把別人的話記在心裡,用自己的方式對別人好。

後來表叔到了該結婚的年紀,媒婆給表叔介紹了腦子不靈光的姑娘,表叔氣沖沖的回家,一回家就哭了,說“我一直都被人說成傻子,我不想娶個傻瓜媳婦,再生個傻瓜兒子”,表叔不是什麼都不懂,他只是有時候不能理解我們太深奧的世界罷了,他只是單純的活著,對別人無條件的好著。表叔有一個存錢罐,後來變成了兩個,在存錢罐上寫上自己和妹妹的名字,把自己存了27年的積蓄分給最愛的妹妹一半。敬佩彬姐的堅強和勇氣,放棄自己穩定工作,帶著她的牽絆努力闖,如果你現在有羈絆,沒關係那是你們闖蕩的動力,現在如果沒有羈絆,是不是更沒有理由不去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呢。欣賞娘娘的樂觀,家庭的不幸沒有讓她消極,她以她的微笑,堅強,樂觀來面對生活......

一切一切,一個個畫面在腦海裡放映著。無論我們在經歷什麼事情,遇到什麼樣的人,記得向著光亮那方走去,如果你不知道光亮在哪,那麼過好我們現在的生活,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給生活增加情趣,好好工作,累積經驗,也許現在工作沒有好的發展,說明工作還沒做精,我們還需努力。好好愛生活,好好愛自己。

她的詩中藏著魔法,就像在畫蠟筆畫的時候,隨心地拿起一支筆塗抹,於是草變成了藍色,榛果變成了白色,天空綠油油的,浪花把頭髮染成了黃色……每一種被我們看慣的東西,好像都變了模樣。使我們錯愕的那些獨特面孔,分明就是從睡夢中醒來後告訴人們,有種生命的氣息流淌在它們的血液裡,讓它們會笑,會悲傷,會擠在一起嘻嘻哈哈地看鬧劇,也會獨自在暗處冥想生命的離去。這一首首童謠,是關乎自然的歌,是蠶寶寶在桑葉上摩挲時的琴聲,是螳螂敲打樹木時的`鼓點兒,是紡織娘在管笛裡吹奏出的旋律。

《向著明亮那方》,簡約,敏感,而又恬淡清新,童趣十足,正如有人評說的那樣:“(金子美鈴的)童謠正是以清澈的意趣飛越幾十年的光陰,剛好映襯出我們當下生活的模糊與乏味,你我有多久不曾從這些簡短字句中收穫感動?”再隨便翻翻,藍天、碧海、青草、野花隨處可見,而純美、善良的情懷更是貫穿始終。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4

每一個故事,透露著一種心情。每一段故事訴說著不同的人生冷暖。回憶中的故事,總會在現在想想覺得會有不同的感受。那時的你我,缺乏閱歷,缺少歷練,不懂得生活的意義,不曉得什麼是對我們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年少時的你我,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身影,現在回過頭來想感謝那個為愛拼搏的少年,讓我們知道了義無反顧。

現在的我們懂得親情,愛情的不易。更知道該如何讓自己去理解親人。就想這本書中講述關於與母親的交流。這讓我聯想到了自己與媽媽的交流,似乎是年齡的原因,讓我覺得自己與媽媽存在各種各樣的代溝。似乎是因為自己的閱歷變得比媽媽多,到過更多地方,學的知識比較多,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追著媽媽問很多。

但是時間終究在媽媽的臉上留下痕跡。但是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試著去從他們的角度去體諒他們,理解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這就是孝順的真諦,小時候希望父母理解我們,就像現在父母需要得到我們的理解一樣。

現在的我還在讀書,對於社會的認識還比較淺。但是我卻有壯志雄心,最簡單的就是要讓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5

我們都會經歷暗無天日,無人知曉的日子。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向著光亮那方,劉同告訴我的。

有很多人都不喜歡雞湯文,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我最喜歡雞湯文了,沒有文縐縐的句子,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有滿滿的希望。一種催人向上,給予人愛,溫暖的精神支撐。劉同的雞湯,我尤其情有獨鍾。向著光亮那方,裡面介紹了劉同從國小到現在,由路人甲轉為的朋友。幾乎每一段感情都是刻骨銘心的。小白,小曦哥,繼承,福田表叔等都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人。一段又一段的友誼,都讓我們重拾對人性的希望。在我看來,這本書就是由一個個人一個個故事拼湊而成的感動。

小白,一個扛著梯子走的人。在劉同需要幫助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讓他知道自己也是可以的。小曦哥,一個肖奈般存在的師哥。一路在事業上提攜劉同,在外人面前給他鉚足了勁,在劉同面前卻將他批評得一文不值,因為他想劉同能在傳媒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好。老賀,慧眼識才子的老師,要不是他看見了劉同那顆敢於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心,什麼比賽都推劉同出去,估計湖南師範大學終究不屬於劉同。他們都是劉同生命中的明燈,他們以自己的光亮,一點一點點燃了劉同的未來。我們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存在,他們不計條件地引導我們,不求回報,只希望我們有更好的未來。

福田表叔,想要裝成大人樣的傻瓜。因為傻,所以能一門心思地對別人好,儘管別人都嫌棄他,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對別人好。傻瓜的那份純粹正是我們當今社會信任危機所需要的良方。

老蔡一家性格差異很明顯,老蔡是老好人,他老婆則是一個看似斤斤計較的算死草,小蔡就是一可愛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善良。為了讓大學生們能吃上便宜的飯,他們一直以低成本經營了好久直到第一批孩子們都畢業了。老蔡與妻子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都只是凸顯了一箇中心,那就是善良。正是因為生活中有這種陌生人的愛,所以我們這些初入象牙塔的小鮮肉才會懷著愛與希望不斷前進。

彬姐,娘娘,都是鐵錚錚得女漢子。她們不畏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不斷地向人生髮起挑戰。彬姐忠於職守,不惜口吸氣油,毅然放棄國企的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娘娘也一樣,上天給予了她地底泥一樣的人生,她卻賦予了自己煙火般絢爛的人生。她們的人生正是因為自己的敢於追求才有了屬於自己的另一片天空。那是專屬於努力者的未來。

一個個人的存在,既給了自己更好的未來,也激勵著劉同,鼓勵著我們向著光亮那方,不斷前進。靠著自己用希望燃起的一點點火苗,勇敢地前進,等時機一到,努力足以撐起夢想的時候。便會燃燒成熊熊大火,照亮我們未來的路。

當一個人需要光亮的時候,他是積極的;當一個人找到光亮時,他是無畏的;當一個人追逐光亮時,他是可敬的;當一個人給予別人光亮時,他是溫暖的。讓我們跟隨著他們,走向光亮的那方。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6

一個人很少能一直處在充滿光亮的地方,在有光的日子裡做成事如魚得水,而在沒光的日子裡做成事更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如果你身處黑暗,就向著光亮那方前行,終有一天會在光明擁抱裡;如果你身處黑暗,又找不到有光的那方,那就讓自己的身上帶有光,驅散身邊的黑暗,砥礪前行。

如果此時的你恰恰找不到光亮,不妨看看這本書。你可以把它當作一本勵志書,也可以把它當作故事書。對於書的內容,作者劉同是這樣說的,“關於這個時代17個生活中小人物的故事,一本關於平凡人物不平凡的真實故事集,面對種種人生的不如意,他們或掙扎求存,或自甘墮落,但總能從灰暗的人生中看到屬於自己的一絲微光。”

這些年,也許你也會像劉同一樣遇見一些人。“有的人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有的人留下了側臉的記憶,有的人面對面相視了好幾分鐘,還有一些人一兩年能見一次,剩下一些人一直在我看得見的身邊。有時候我想起他們,覺得很暖。”

我想說,珍惜身邊遇見的每一個人,好的壞的,都先接受。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不好的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弱點。或許有些人幾經周折才來到你的面前,只是為了給你上一課,然後錯過,再見,再也不見。

有時候一個人遇見另一個人真的會有改變,無論對方是不是足夠強大,只要這個人願意去接納,去尋找,去突破,人生就會有更多可能性。你總等著別人來救你,只會坐以待斃。你主動伸出手去抓東西,也許能浮上岸。

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會遇見一些人一些事改變我們的命運,我稱這樣的事叫機遇,稱這樣的人叫貴人。

也許有一些事早就註定了結局,而你要的只是過程而已。但是我相信“任何事情都會有皆大歡喜的結果,如果沒有,就證明還沒有到最後。”一個人如果能夠很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很相信這件事情能夠給他、給家庭帶來回報,撒下去的誠意一定會成百上千倍地回饋於他。畢竟“興趣可以用來打發青春時光,而專注是可以發財的。”

劉同說:”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當你真真正正花很多時間去努力幹好一份工作、經營一個愛好時,生活也自然會給予你相應的回報。如果還沒有,那就表示努力得還不夠,時機未到。“熱愛一件事,並堅持去做它,從第一秒開始,它就會慢慢在你看不見的存錢罐裡幫你存上一分兩分三分……當有一天你對這件事情的熱愛以及專業度足夠拿得出手的時候,你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從存錢罐裡,取現了。

很多事不是有希望我們才堅持去做,而是堅持做了才會看到希望。“越來越糟,還是會僥倖變好,取決於你的努力,以及面對大方向的選擇。這基本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浮沉。做一個努力的人好處在於,人人見了你都會想幫你。如果你自己不做出一點兒努力的樣子,人家想拉你一把,都不知你的手在哪裡。”

努力,是沒錯的。就算結果不一定是好的,你不努力一把都不知道什麼是絕望,絕望了,就不會再抱有幻想了,知道這條路行不通,換一條路走吧。人生不是單行道,終點不一定只有一個,就算最後大家都來到了死亡這個終點,我也要先領略一番人生美景。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想想自己為什麼會對現狀不滿,大抵是因為心存不甘吧。因為不甘,明知苦依舊知難而上,既然現在是當初選擇的,那就堅持吧。無論身處何方,陷於何種境地,都要試著去做環境的主人,向下生根,向上開花。

當一個人需要光亮的時候,他是積極的;當一個人找到光亮的時候,他是無畏的;當一個人追逐光亮的時候,他是可敬的;當一個人給予別人光亮的時候,他是溫暖的。不服老、不被命運打翻,就是對平凡本身最大的不妥協。誰的青春不迷茫,迷茫背後有孤獨,也是光亮。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7

劉同說:“假使現在一個人能夠活到80歲,一個人的一生按12個月來計算劃分。80除以12,也就意味著每一個月的增長是6.6歲,那麼24歲,究竟處於人生的幾月呢?”24歲想當與人生的三月中旬。才三月中旬?原來自己的年齡在人生的四季輪迴中連初夏都不到。

劉同的文字,沒有特別多華麗的辭藻,但是總能輕易的撥動人心絃。23歲的我,三月初,有什麼理由說自己老了呢。

回家這段時間,總覺得與夢想越來越遠,遠到,像沒有過一樣,記得之前看到的文字說,我們吃喝玩樂都要與夢想有關。做的事情也是在為夢想做準備。

我的夢想:擁有一家自己的店,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車,和媽媽衣食無憂,一年至少帶媽媽出去玩一次。旅遊,寫寫文章,看看書,聽聽音樂,可以自己烤麵包,自己煮茶,畫畫,養花,攝影,跳跳舞。哇哦,好美,我每一次都把自己的夢想說出來,像在給自己證明,看,我沒有忘記,亦或是在提醒自己,嗨,要在路上,

17年的目標,去大理,洱海,蒼山……

劉同,35歲。算算,自己相當於五月初而已,連盛夏都不到。作者說:40歲,也只是六月而已,還不到收穫果實的季節。所以,對於現在只是人生五月初的我而言,還有很多想要做的事:希望六月去游泳,七月去跳傘,八月去遠行,九月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十月笑看人生的風景……那麼多想起來很棒的計劃,難道不應該五月就開始準備了嗎?

我們都沒有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我們總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我們恨不得18歲的時候就一夜成名,我們甚至都吝嗇給自己的夢想播種、灌溉的時間。

在我們理性的世界裡。我們都知道秋天才有收穫,但在我們夢想的世界裡,我們希望四月中旬就能收穫得人生的大豐收。

我就是那個急於求成的那個,我總是覺得自己成長的太慢,23歲了,一事無成,23年我都做什麼了,做什麼了,現在我懂了,是要播種夢想,日日灌溉的時候了,會有的,我們想要的都會有。

用作者的一句話來結尾:如果你不放棄,心裡始終燃著一點兒希望的火苗,等到機會到來時,點燃它,總有一天,你能改變自己。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8

同一篇文章,看到幾乎可以背誦的文字,我卻默默的讀了一遍又一遍,也感動了一次又一次。

印象最深的,是序中關於小強的故事。同哥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必須要吃很多虧,被當成小孩很多年,才能真正成為那種可以說"你先撤,我斷後"的,被人依賴的大人。我也在努力成為這樣可以被人安心依賴的人,但也更要感謝成長的路上每一個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對你"惡語相向"的人。

我的傻瓜表叔是讓我最為感動的一篇。生活中,我們都努力活成一個“精明”的人,以至於越長大,計較的得失越多,像福田表叔那樣單純的,傻傻的對別人好的人越來越少。當看到最後,福田表叔把自己存了27年的錢中的一大部分分給小姑姑結婚用時,心裡想抽空了一般心疼,抱著書哭成了傻瓜。

一碗西紅柿雞蛋湯,是書中讓我覺得最溫暖的一篇。生活中正因為有許許多多這樣溫暖的陌生人,才讓我們時刻都能被生活溫柔以待。

每個學校旁邊,大約都會有類似‘方老太炸豆腐攤’這樣一個學生聚集地的存在。那個每到放學都會排上長隊的地方,迎來送往,成了許多人記憶中難以忘懷的地方。厚重的情感,或許從來沒有當面向攤主表達過,卻藏在心底,總在不經意間憶起。

同哥常說,自己何德何能,竟能收穫我們那樣多的溫暖和感動。殊不知,暖心的你,總在不經意間溫暖著身邊的人。都說相似的人會彼此相互靠近,成為更好的我們,我們也正是因為遇到了你,才能在浮沉掙扎中抓住那顆叫做"更好"的浮萍,看到迷茫青春中的光亮。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9

已不記得是出於什麼想法購買了這本書,只記得從國中到現在高二,來來回回看了兩遍,週期可能有點長,但也恰恰使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裡,從那些故事和那些人身上,讀出不同的味道,生髮新的感受。

說來不怕人笑,我國中的時候讀這本書只是覺得內容和情感很貼近生活,想著“哇,原來和我同星座的作者內心世界和我一樣有這樣的善良,也一樣會脆弱……”

但是當我時隔三年再次閱讀,也許是為了要在班上給大家做分享才會那麼投入或者種種因素。

我發現了故事中更多隱藏的無奈。這無奈也許是劉同對於福田表叔未曾珍惜的美好直至在失去後才湧現出‘原來他的世界也那麼美’的領悟與愧疚;也許是大學對面那家飯店的蔡夫婦艱難經營著月月虧本的生意卻依然用‘水放多了的一碗西紅柿雞蛋湯’那一點善意的微光溫暖著一個個像作者當年那樣的‘窮學生’,‘大家都窮但窮也要窮的有意義’;也許是葉歡那樣曾經急於擺脫父母的束縛,卻不知那會成為後來最求之不得的牽掛,當站在焚化爐前,最後看了一眼自己的媽媽,一秒,兩秒,三秒……“哇”地大喊一聲癱倒在地上,那嬰兒第一聲般的啼哭,撕心裂肺。

但無數無奈之後,作者教會我,無奈之後是光亮。當我一次次回顧這些看似悲情的故事,它們的背後也許都是人世間普普通通的天道輪迴,但這普普通通的人世間往往擁有的是最真摯最動人最引人深思的思想情感:

當多數人為福田表叔的經歷而心生憐憫時,作者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必要多強大,只希望不管經歷過多少不平,有過多少挫折,你都能舒展著眉頭過日子,內心豐盛安寧,不怨天尤人,不苦大仇深。對每個人真誠,對每件事熱忱,相信這世上的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當多數人為蔡夫婦錯過長期經營飯店的機會而感到惋惜時,作者告訴我們“疾風驟雨,衣履盡溼的時候,有人借傘替你遮一遮,這悄悄的一線光,是你我之間最值得珍重的緣分”;當多數人為葉歡母親的離去而痛心為作者與母親的“不和”而感嘆時,作者教會我們“能和父母在一起當然幸福。不在一起,卻能被家人一直惦記著、約束著、計較著,也是種幸福。”

青春生活的種種成長,總離不開轉彎,告別,相信,妥協,努力,開闊,無畏,原則,微光,不變,代價,釋懷,牽掛,相愛,理解,裂痕,光亮……其中包含著書中所講述的每個故事裡的人在面對生活時都有掙扎,困惑,無助,委屈,不服,可每個人面對未來又無比的堅韌,自信,努力,奮勇奔跑。當我們的生命一次又一次陷入失落,自卑,迷失中時,這17個故事將告訴我們,只要你不害怕,勇敢去接納,那些看似負面的關鍵詞,時過境遷,全是照亮人生的盞盞明燈,給予我們“誰的青春不迷茫,迷茫背後是光亮”的思考。

我很感激有這樣的作品在我的生活中,能感受到“我不是一個人在跌倒,我也不是一人在孤勇奮戰”我只是這個世界上願意用自己微薄之力發一點光,尋找更多“光亮”的使者。人生需要一些道理去指引,沒錯,但我更喜歡這17個短而美且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傳奇”。我是一個蠻悲觀的人,但這本書使我願意成為一個即使在壓抑情緒中也要不斷尋找夢與理想,並不斷前行的人。

所以,向著光亮那方,願你,願我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10

“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這是作者劉同的一句名言,也給了那些身處黑暗而又迷茫的人一份感慨和鼓勵!

世界複雜,人生多變,現實殘酷,我們不得不隨時調整自己的估價與預期,我們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如果說是“什麼都想要”,那最終就是“什麼都得不到”。面對不盡如意,懂得妥協是金。

豆芽是這一本書中的其中一個主人公,12歲與作者劉同相遇,成績也是排在末尾。他的眼鏡壞了,家裡人從來不會及時給他更換,他的家長從來不參加家長會,都是因為豆芽父母根本不打算讓他讀書,而是回家賣豆芽。他未來的生活早已被束縛在了那片100多平方米的天地裡。因為斷了對未來的念想,所以沉穩的像個大人,沒有期盼的熱情,也沒有抗拒的怒火。面對現實的殘酷,豆芽懂得妥協用心投入去賣豆芽,因為他的踏實上進,如今一個人承包了整個菜市場,還專門闢出了一塊地給交不起的攤位費的菜農。即使世界複雜,人生多變,現實殘酷,我們的生活仍需要前行,我們並不是世界的中心,但生活卻是我們的全部。無論身處何方,陷於何種境地,都要試著去做環境的主人,向下生根,向上開花。與其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

在我們周圍,又有多少因家庭原因而早年輟學,或是外出打工或是繼承家業。他們有的是為了生活有的是求於穩定。我曾在空間看到這樣一條祕密,問有沒有國中就輟學去打工,然後現在又遺憾沒有體驗過高中大學生活就訂婚結婚的孩子。下面的評論有的是惋惜,後悔,遺憾也有鼓勵。其中一條評論,卻讓人引發感慨,大學學的是知識技術,社會也能學,知識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生活無論何時,都要去靠自己努力打拼。對呀,與其在惋惜抱怨自己當初的選擇,不如努力拼搏掌握一門技術完成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我們的人生都在不斷的做著選擇,每一次的選擇之後或是後悔,或是欣喜。但在後悔過後需要的是更加努力,讓生活同樣綻放精彩!

挫折,磨難都是我們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與其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11

知道劉同是因為《職來職往》,在節目中他的話總是一針見血,給人的忠告時又誠誠懇懇,他不會也不需要隱藏他的表情,喜歡和不喜歡全然映在他的臉上,他的文字和他人一樣,有一種莫名的親和力,就像老朋友給的忠告。雖然沒有華麗的語言,但是它卻樸實、實用。

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是喜歡拿出劉同的書,看著自己已經讀了N遍的文字,默默的落淚,卻依舊心中默唸一次又一次。

感觸最深的是劉同在《人總不能被幾個尷尬問題弄趴下吧》的這篇文章中寫道"一個善於自嘲的人不是因為內心強大,而只是想巧妙地讓別人閉嘴。"突然明白自己為什麼自卑,原來是因為自己的內心既不強大,自己也不懂得自嘲。當我的右腿突然腫起來不久,我被很好的閨密(自認為)當眾嘲笑"小殘腿兒",雖然很惱火,可是又能說什麼呢?人家說的是事實啊!我只能躲在無人的小角落裡偷偷的哭。

上了大學,我開始喜歡把一些真實的自己藏起來,總以為只要能變得更強、再強一點兒,就可以不再那麼小女人,就不會再被一些小事所傷。當看到劉同的這篇文章的標題才發現,我不是被一些小事兒弄傷,而是被一點兒小問題就弄趴下了。或許我可以嘗試著自嘲,來讓別人閉嘴。我也不用特意去掩蓋自己的不足。"那些窘迫的事實,我們越是想掩蓋,越是讓人看出膽怯和心虛。適度地自嘲,主動道破真相,讓我們在窮途末路時,也顯得坦然無畏。"

在成長的過程,挫折是無法躲藏的,但是在傷心和難過的時候,翻開一句充滿正能量的心靈雞湯,它會是止痛最好的良藥。劉同的書就是如此。

劉同用他的親身體驗告訴我們"機會不一定在遠方",憧憬其他城市的繁華,總以為出去便可掌握著更多機會,便會逃離那個"只能靠關係"的地方,便會混得更有出息。用盡力氣融入到另外一個城市,甚至將自己改得面目全非,卻不曾發現原本的家鄉是那麼適合自己,原先的城市並不是沒有機會。在填寫志願的時候,我想出去看看世界的繁華,所以全部的志願都是南方。當真正走出去以後才發現,自己是那麼依賴生活了二十來年的地方。想想也挺好,我真的有看到一些繁華。劉同說:"敢為夢想付出,很厲害。"即便上天給我們發了一副爛牌,我們也要好好地打,因為這畢竟是我們最初的籌碼,更何況上天並沒有給我發一副爛牌。

書中還有一句:人生就像個陀螺,擦肩而過的人越多,轉得越灑脫。就怕之後,無法控制的慣性,遇見了誰,都是習慣性錯過。

時間不會再復返,機會不會再重來。很多錯過將會永遠錯過,所以我不想再錯過,哪怕只是曾經擁有。

雞湯是大補,心靈雞湯更是可以幫我們傷口的恢復。"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而有時候簡簡單單、不加修飾的一句話,就能夠完全開啟我們的心扉,撫平我們的傷口。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12

喜歡金玲美子,喜歡她寫的《向著明亮那方》,喜歡它的明快簡潔,喜歡它的清純透亮,喜歡它柔弱中透露出的那份執著與頑強。

幾天前知道,今年我教三年級。三年級……和我女兒一樣活潑可愛天真的年齡,開著粉色花朵的美麗浪漫的年齡,稚氣未脫說話嬌嗔的年齡。

三年級共有十個班。我會教哪個班呢?我將和哪四十幾個小精靈一起走過秋天和冬天,再一起走向春天和夏天呢?他們會喜歡我嗎?他們愛學習嗎?他們在看書的時候會像我女兒一樣“咯咯咯”地笑嗎?他們會纏著我讓我給他們講故事嗎?在我的課堂上,他們能毫無拘束地表達嗎,哪怕他們說話的聲音很輕,哪怕他們說的並不很好?下課時,他們會自由地玩耍並相互友好嗎?……也許明天,我就能知道班級了。也許明天,我就可以看到他們的完美的名字了。

所以今天,現在,在這明亮的燈光下,我要好好想一想,我要先在這裡為他們建一個“家”,一個溫馨的快樂的“家”。以後,我、我的孩子們、孩子的爸爸媽媽們,將一起走到這裡來,添磚的添磚,加瓦的加瓦,粉刷的粉刷,我們要共同建設這個美好的家園。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13

懵懵懂懂的成長曆程,跌跌撞撞地走過,只為在時光中等待最美麗的綻放——《向著明亮遠方》。一拿到這本書,就被書皮上這段話深深的吸引,便愛不釋手的讀了起來。

成績平平的女孩沈楠一進入國小業畢業班,就覺的生活變了樣,和好朋友關係漸漸疏遠,大家都不像以前一樣可以在一起瘋玩,似乎都變得很忙,忙著上這種輔導班那種輔導班的,和同學之間的成績也有了距離,"一輩子要在一起"的承諾也要慢慢隨風而散。

最主要的是沈楠和媽媽的相處也不再輕鬆,媽媽的眼裡只有成績,說別人家的孩子都比她強,為此沈楠很鬱悶。媽媽為使沈楠的成績能有所提高,還辭職在家專心照顧她,就連沈楠最喜歡的書法和舞蹈課媽媽也不讓學了。於是沈楠不得不在週末穿梭於各個輔導班,媽媽還給她制定了嚴格的作息安排,她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一樣。

終於盼到放寒假了,媽媽又給她報了一個寒假班,她的心像是被箭射穿了一樣,不停地淌血,傷心地暗自落淚。寒假班要結束考試了,當成績出來後,媽媽對沈楠的成績很不滿意,非常失望。還把一本畫冊書重重地扔到沈楠的臉上,怒吼著:"你要沒學上了,你這成績怎麼能上好國中,我付出了這麼多!我收穫了什麼?你還哭……",沈楠只是流著眼淚,她再也不能像小時候一樣,想哭時就嚎啕大哭,現在,哭也是默默的,失敗了、被罵了……長大就是要學著把哭聲憋回去……但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嘩嘩的流著。她知道這次沒考好,可她心裡也很委屈,便鼓起勇氣說出了她的心聲:"媽媽,我知道你是為我好,可你眼裡只有成績,總是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覺得他們都比我好,你有沒有問過我的想法和感受,總想著讓我上那些"牛娃"的學校,這世上哪有那麼多的牛娃啊?我也一直在努力,所以請你也尊重我,"聽後媽媽沉默了。

讀完這本書後,我久久不能平靜,感覺沈楠像是說出了我的心聲。雖然媽媽沒給我報很多班,可我也好像是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媽媽也總是拿著我和班裡一些學習好的同學比。於是我強烈要求媽媽也把這本書讀了一遍,我們一起討論讀了這本書以後的想法,還相互檢討了各自的不對,我確實在平時學習中不夠努力和用心,媽媽也答應我以後說話方式要注意,也要多徵求我的想法。

其實生活中有許多像我和沈楠這樣很一般的孩子,只是希望家長們能耐心地等我們慢慢長大,因為我們也在努力。就像書中說的最後一句話,當遇到困難和難題時,不要絕望,要相信自己,那些以為走不出的低谷和絕望,或許只是一時的灰暗和陰霾,你還有千山萬水要走,你要做的就是繼續努力前行,相信時間,相信自己,終將可以走向明亮遠方,最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景。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14

“什麼樣的生活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回憶,不怪他太舉重若輕,只怪大家在能交流的時候只顧著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也只記得住對方的怒氣。”

“風箏是因為束縛,才能飛得高。

人也是因為有了親情的羈絆和約束,才變得幸福。”

“風能吹彎野草,也能吹皺睡眠。

但風不能一直吹彎野草,也無法一直吹皺水面。

所以有了“風平浪靜”這個詞。”

“爭吵、敵對、壓抑,這些都是暫時的,所以有了“事過境遷”這個詞。

所以,能在一起當然幸福。不在一起,卻能被家人一直惦記著、約束著、計較著,也是一種幸福。”

“一個人總是善待他不在乎的人,卻對最親近的人過於苛刻。把這個習慣改過來,則天下天平。

我們心中有太多的自我,言必稱我。當我們學會共情,便可以理解之前不能理解的人,包容之前不能包容的事。”

“凡事總有過去的時候,回頭看劫後餘生的自己,原來,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在你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無線電臺,只要它不停地從人群中,從無限的時空中,接收美好、希望、光亮、歡欣、勇氣和力量的資訊,你我就永遠年輕。”

這一句句,都是在看書的時候摘下來,觸動我的語言。《光亮》後面的這幾章,我覺得特別觸動我。不知道是因為今天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在宿舍看書才會產生這種共鳴,還是因為今天是母親節,而這幾張又剛好在寫親情。不管怎樣,有共鳴和觸動,這本書便沒有白看。在看這幾章的時候,我總是想起我媽。每一次回家,她總是為我忙前忙後,擔心我在外面吃不好,總是提前問我想吃什麼,準備好等我回到家就能吃到好吃的飯菜。然而我每次卻總是敷衍地回答她說什麼都可以,隨便吃吃就行。面對媽媽的嘮叨,我總是顯得特別不耐煩,完全沒有耐心和她好好講話,她也能看出我的不耐煩,每次都識趣地閉上嘴。想想自己還真是自私啊,把最好的情緒都給了陌生人,而面對最愛自己的媽媽,卻一點耐心都沒有,所有壞脾氣都發在了最親的人身上,而她在默默承受的同時,還一如既往地關心我。覺得自己爛透了,連情緒都控制不好的人,該如何愛人,怎麼配被愛呢?

是的,一個人在外面久了,時常會覺得孤單,但是每每和家人打完電話,就會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總有人關心獨自在外漂泊的自己,被人牽掛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牽絆,自己才能更加篤定地走下去,心裡才會覺得安定。

今天是母親節,我給媽媽買了鞋子和包包作為禮物,早上也在群裡給她發了紅包,姐姐和弟弟也都送了祝福發了紅包,聽得出來媽媽很開心,偶爾我們這個小家也是很溫暖的。我很享受這種一家人和和睦睦,大家都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狀態。

在外人面前,我總是一副很成熟懂事的樣子,但是隻有在家裡,面對最親愛的家人的時候,自己才會像個永遠都長不大的孩子一樣,會撒嬌,會鬧脾氣,很任性,因為我知道他們會一直在,不管我怎麼樣,都會在身邊支援我。但是這兩年我發現,媽媽年紀大了,她很多時候表現得像個小孩子,很多事情會問我們的意見,也會在我們給她買了喜歡的東西而像個小孩一樣地跟別人炫耀。“逆生長”這個詞,用在父母身上其實很貼切,我們不斷長大,而他們不斷變老,我們心智開始成熟,而他們的心智卻開始退化,他們會像個小孩一樣依賴我們,而此時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安全感,讓他們心裡踏實和安定,就如當初他們我們的安全感那樣。我想,我還沒有真正長大,因為我還時常在媽媽的面前發脾氣,鬧情緒,像個小孩一樣,而此時的媽媽已經邁入了中老年人的行列,她的心智正在退化,已經不能像容忍小時候的我那樣去容忍我的壞情緒,她只能像個小孩一樣默不作聲,生怕影響了我們之間的關係。現在回想,發現媽媽每一次想跟我溝通一些事的時候,都變得有點小心翼翼了,我覺得特別自責,是自己的壞脾氣和情緒才讓媽媽變得這樣小心,以後在家,不管怎樣都要好好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把自己在外面受的氣發洩在親人的面前了,這對他們來說不公平。只需要關心你想關心的人,只需要照顧你想照顧的人的情緒,其他的何必太在意呢?

講了這麼多,最後還是想說說劉同這本《向著光亮那方》,前半部分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可能是因為看前半部分的時候都不能靜下心吧,偶爾也只看一兩章,還不時和別人搭一下話,看了什麼完全沒有太多的印象,後面部分是一口氣看完的,而且基本上是一個人靜靜地看,所以故事也比較深刻,觸動也會比較多。當然,很大的一方面是因為後半部分講親情為主,這條主線,總能令人找到共鳴之處。其實說實話,《光亮》並沒有《孤獨》寫得好,無論是文筆還是故事本身,都不能和《孤獨》,可能是《孤獨》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鳴吧,我覺得《孤獨》寫得更加用心,故事選材也更加用心,所以才會有更多的感觸。

最先看的劉同的書是《職場急診室,誰沒有一點病》,後來看了《青茫》《孤獨》,現在是《光亮》,我覺得劉同就像是一個無線電臺,只要開啟,就能從中接收到許多美好、希望、光亮、歡欣、勇氣和力量的資訊,讓前行路上的你不再那麼迷茫,不再感到孤獨,就像光透過縫隙照進來,心裡都敞亮了。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15

劉同的書大概是我從國中開始接觸,那時他三十一歲,出版的作品《誰的青春不迷茫》到現在的《我在未來等你》,見證了他成功的歷程。二十二歲到陌生的城市打拼,至今已成為光線傳媒副總裁。

每個人踏出校門,邁入社會,都會有迷茫的時候。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一邊渴望的要死,一邊懼怕的要命。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在迷茫和恐懼中,生出使命和責任感。

為了父母,為了自己,奮力向前,向著光亮那方。淚如雨下,頭也不回,不停走,不疾走,把青春唱完。十年青春,超越怯懦,羞澀和不安。擁有膽識,智慧和勇氣,我在未來等你。

書中的每則故事或多或少都會觸碰到內心深處。童年的回憶,膽怯的曾經。也許我那時也與劉同一樣默默無語,膽小,懦弱,害怕老師,爸爸,偷偷喜歡班裡帥氣,個性的男孩,對朋友的真誠,偶爾也會偷偷做傻事。

後來,更是沉默寡言,或許是天性不會活潑搞笑,又或許是自卑吧。社交能力差的我以至於被老師說作孤僻,導致我更加不瞭解自己,隨波逐流沒主見。每個人的成長中都會經歷轉彎,告別,相信,妥協,努力,開闊,無畏,原則,微光,不變,代價,釋懷,牽掛,相愛,理解,裂痕,光亮。

無論過程如何精彩痛苦,結局一定要無悔。表舅獨自一人在蘭州讀書,去年因病住院,手術期間一直都是舍友照顧。父親由於路途遙遠未能到蘭州,只是寄了些錢。表舅的導師在瞭解了他的家庭情況後也盡心竭力的幫他找人消掉醫療費用。表舅家在農村,父親只有他一個孩子,從小便嚴加看管,望子成龍。他爸每天陪著他讀書,一起討論時事政治,直至上大學。學習是孤獨,枯燥乏味的。表舅每天都要做實驗,然後寫報告。常常精疲力盡沒時間吃飯。但他從未和我們抱怨過一次生活的艱辛。大學四年不慌廢一點時間,有時假期也不回家,跟著導師工作,因此也受到導師的青睞,讀研後更是對他多加照顧。只是改變了他的命運,告別了那個小縣城。一直努力著,向著光亮那方,從未向困難,無助妥協過。不留戀窗外的風景,因為遠方更加精彩。因為不滿而抱怨,也許是因為沒有遇見過更難的事。抱怨並不會讓人滿足,但樂觀卻可以。

《向著光亮那方》是關於劉同及其身邊的事。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許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只要向著夢想努力,結果都會一樣動人。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16

已經記不清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同哥,或許是大二那年特別迷茫的自己在南華閒逛偶然碰到了盜版書商覺得《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本書還蠻便宜 於是買了下來,卻意外地從第一頁開始捨不得放下,當時不明白他的迷茫到底是什麼,卻能夠在閱讀之中忘掉自己迷茫的現狀,像是讀一位朋友的日記,很奇怪獲得了前進的力量。

後來又讀了《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這本書,可能是大三大四期間,總之那是一個人自習吃飯的日子,沒有對誰的期待,卻也能在週五週六的晚上得到朋友的邀請或者彼此想傾訴的電話,在去食堂的路上碰到食友…那些都成為孤單日子裡最美的驚喜與點綴——很多力量也是從孤獨裡獲得。《向著光亮那方》的宣傳與出版應該是我在念研究生了,遲遲不看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依然在迷茫裡。找不到自己光亮的那方在哪裡,有時甚至害怕遇到那些一直充滿雞血做事情的人,害怕因為他們而認清楚自己的夢想,我好像太喜歡折騰了。

但是Sia說得也對呀,人,是可以在迷茫的同時做好現在應該做的事情的。更何況,你還是那種給我感覺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人。

劉同的小說《向著光亮那方》讀後感 篇17

關於人生中的轉彎、告別、妥協、原則、裂痕……是青春的敵人,也是成長的代價。我們的青春都一樣,孤獨迷茫。但是在我們的身後仍然會有一束光,打在我們的身後,讓“瘦弱”的我們在牆上投下巨大的身影。對於生活,我們無法避免悲傷、痛苦、迷茫,但我們也無法否認夾雜著的快樂、興奮與刺激以及藏在我們生命中的那份不甘於倔強。

那個時候的劉同無疑是我欣賞的模樣,勇敢的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那時的他也許並不是那麼的優秀,那時的他也許並不是那麼的自信,那時的他也許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勇敢。但是他去說出來了,是的,他向老賀發出了他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書中只有隻言片語,他在我腦海中湧現的形象卻是無法言語的高大……我看見了他對自己對人生負責的態度,有勇氣選擇自己的人生。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時勢,現在始終未能有個決斷。我只知道時勢需要一個勇敢的人,敢於為自己負責。人這一生,總要勇敢一回。路,只能等我們自己來走也許如今我們所走的路並非是直的,他彎曲,他崎嶇,但是我們只需知道我們一直在前進這便夠了。

劉同的文字在我眼中看來總帶著一份隨意,而恰恰是那份隨意讓人感覺真實。他用文字向我們訴說著他所看到的這個世界,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在他的筆下,藏著獨屬於他的那份情感,向我們娓娓道來,每一個故事都有他的靈魂,向著光亮那方。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那一束光,願我們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