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別裁》的讀後感1500字

才智咖 人氣:1.93W

近日,課業之餘,或睡前靜臥,或週日賦閒,隨意而安,清茶相伴,讀先生之《論語別裁》。

《論語別裁》的讀後感1500字

今之吾輩,對國學望而生畏,恐與古文晦澀難懂有關;對國學望而生厭,也許皆以“之乎者也,迂腐守舊”觀之。今聆聽先生娓娓而談,古今逸事,人生家國,信手拈來,以微言釋大義,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論語別裁》顧書名知其意,此書是南懷瑾先生對儒學經典著作《論語》基於其自我理解之上作出的一種新解,故稱“別裁”。這種新解當然不是對於經典的離經叛道,也不是對經典的勢利功用,而是南懷瑾先生基於其畢生致力於國學研究及“通古今融中西”之功的學識昇華。它使我們以一種新的思維去解讀這一本中國人必讀的儒家思想經典,並從中獲取養分,受到啟迪。

這本別裁裡的思想是教我們如何讀《論語》。雖然時代不同,見解不同,且不評孰對孰錯,一本文言《論語》拿來,就要有自己的見解。這裡教我們的讀法就是“以經解經釋名言”。

如果象孔孟後世一些人一樣,將《論語》一段、一句分開,不把論語二十篇當作一個整體融會貫通來看,就很有可能誤解孔孟語錄的本意。比如“無友不如己者”一句,如照他們的解釋,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的,那不是太勢利了!還什麼聖人呢?但我們聯絡上下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以及後面的“三人行必有吾師”等句,我們是否應理解為,前面要人自重,後面要人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現實就是,人各有所長,學人長處避其短處,當如是。

《論語》是一本語錄集,一句一句可以當作名言來看。又看似一段一段沒有體系,其實它是經過孔子弟子們精心編排的,是首尾相連不可分割、支解的。另外,以經解經可以是本經的首尾前後相解,也可以它經來旁通此經,如用佛經解論語,也有相通。

我們要知道從前的先賢聖者做學問是以人格修養為觀察點,與現代人著重看有沒有價值而學習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不能以現代的標尺衡量先輩們的觀點,因出發點不同而產生的差異,究竟誰對誰錯誰強誰弱還很難說,還要看今後的變化。

另外,隨著歷史的演變,社會的發展,時代的不同,相同的詞句,意義上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要注意的,否則很容易誤解。比如,“自然”一詞,現在大家都以物理的大自然為概念,但在《老子》中有“道法自然”一句,這時的“自然”就不是物理的大自然了,應為“本自當然如此”之意,是說“道”效法自己的意思。

所以南先生對論語的別裁自然會招來一些學者的非議。人情見得多了,而又不困於人情,仍有所依持是非分明,說出話來往往就成了智慧。至於是不是《論語》本來面目,有什麼打緊?只要參照其他平實嚴謹的本子就行了。南先生也只是藉著《論語》來說事兒,還說得特別有趣、妥帖。讀書嘛,管他誰對誰錯,要讀出自我才有味道。

《論語別裁》使我們感到《論語》並不神祕,它不過是一部關於人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準則的文獻而已。就好比我們學習駕駛,第一步就是要背誦交通規則,以便能夠順利駕車。路有多種,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鄉間小路有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立交橋等等,各種各樣的路況,需要不同的.操控方法。人生呢?有多重身份,有多重職責,有多重的行為選擇;人和人之間又有多重差別,所以人生世上猶如汽車行駛路上,不同情況不同的操控選擇。經歷不等於經驗,經歷是曾經做過的事情,經驗是在做過的事情以後,總結出來的一些東西。所以,經歷是經驗的前提條件,但是經驗未必是經歷的必然結果,要使經歷有價值,提升到經驗,我們不但要實踐地“學”,還要隨時隨地地總結、反思,就是“習”,即我們要“學而時習之”。

今天,我們學習《論語別裁》,可能未必都能理解。但是,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都是一種境界,我想這也應該是《論語》的價值和意義。

南先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註解《論語》。當時,先生即對現行的教育導向和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先生言:今之教育,最大的失誤,在於教育的功利性。一味強調職業教育或技術教育,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張文憑,尋得一個飯碗,而對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視而不見。其最終的後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人文缺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在這個物質的天堂、人文的沙漠裡,和諧何從談起?!這是先生的憂患意識,他也曾在書中說到“一個國家的科技落後了,可以很快迎頭趕上;一個國家的經濟衰落了,也能補救;惟獨一個國家的文化不復存在了,也就意味著亡國後,這個國家不可能復活了。”

這個世界,人是決定性力量。若是人文盡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這個世界何能不亂?!所以,《論語》跨越幾千年、傳承至今,而且必將繼續延續,以其人性的光輝照耀著人類前進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