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書賊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3.13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偷書賊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偷書賊讀後感

偷書賊讀後感1

今天,天氣未見一絲好轉,還是灰濛濛的,就像是老天爺在惡作劇似的。我穿上毛衣、外套和手套,拿起一把大雨傘,便走出家門了。來到書城,看見一本書,我頓時來了興趣,馬上捧起書來看。

這本書是《偷書賊》,9 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在這裡面,死神曾說過,他不是戰爭的朋友,相反戰爭是他的老闆,老闆的命令他必須服從,或許他並不願意。同樣的一件事情,怎麼會如此醜惡又如此美好,有關於此的文字和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熠熠生輝?

偷書賊讀後感2

“文字”在我們生活中佔了多大的地位?是否能夠想象假使有天沒有了他,沒有了萬能實用的他,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除了能夠用文字書信溝通外,人們閒暇之餘的知心好友也是他。心中有所感悟的人、享受這個世界的人、擅長說故事的人,無私的將內心隨時間一點一滴增加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等等的一切,一股腦兒地給了文字,並輾轉交到我們手中。他們敞開了心門、看清了事實,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小天地,於是在這個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供後人欣賞並咀嚼其中含意。一本又一本的書籍,整齊坐鎮在書櫃上,一排排的架子頂部,文字婀娜多姿的舞蹈看了著實令人著迷。

納粹統治的德國是由飢餓的德國人和悲慘的猶太人所組成的,當然,還有元首先生。這個故事的重要角色是“文字”,舞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人們時時受戰火威脅,大人們互相咒罵、孩子們純真地追著敵軍丟擲炸彈的飛機、猶太人被押著前往集中營。我們的主角莉賽爾˙麥明葛失去了家人,所以和養父母住在一起,即使每天吃不飽也穿不暖,在她眼裡“文字”卻比任何事物更重要,於是在人心惶惶的每個白天或深夜,一雙雙發抖的手、一陣陣嬰兒的哭鬧、一顆顆備受摧殘的心,在莉賽爾用平靜的語調朗誦著書籍之下一一被撫平。伸手不見五指的防空洞於是被文字的光芒點亮了。莉賽爾這種勤學不倦的精神,當然引起了死神的注意,於是他便將莉賽爾的人生寫成了這本書。

在這殘酷的環境,莉賽爾毫不退縮,她讀了一本又一本的書,有時從中發現人生的悲涼,有時找到生命的美好,心情也隨之起伏。除了書本,身邊的朋友和鄰居對她也有相當大的影響,養父教她讀書識字,猶太人麥克斯和她分享逃避躲藏的故事,好友魯迪陪她度過剛搬入的適應期,並且一起冒險。然而炸彈依然無情地落下,炸燬了房屋,也摧毀了人們的心靈。就在此時,故事的訴說者死神正為此摸不著頭緒:人類的兩個面孔竟是由冷血無情的殘殺以及發自內心的關心組合而成。

一陣轟隆聲響徹雲霄,砂礫塵土漫天飛揚,坍塌的房屋已看不出原來的模樣,一陣喧囂後的寂靜顯得更為詭譎。巧克力色的天邊只有一架即將離去的飛機,只剩莉賽爾一個人面對這令人驚歎的斷垣殘壁。天崩地裂的當下,莉賽爾正躲在陰暗溼冷的地下室渾然忘我地將自己的故事寫在空白書頁上,雖說那兒已被認定不夠深而無法作為防空洞,但幸運地保護了莉賽爾,那正在和文字共舞的女孩。當炸彈落下的同時,莉賽爾幾乎被這個殘忍的世界給打垮,很明顯地流露出他對養父母的感恩以及不捨,看到這一段著實令人鼻酸。戰爭奪走了無數條人命,摧毀了無數個家庭,留下來的卻是孤單茫然的脆弱心靈;而在現代民主理性的時代,不必受到戰火的威脅,無法體會當時人們的惶恐和巴望著死神將自己帶走的瘋狂心理,這也讓現代人更加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和平事物。

這本書以二次大戰時的納粹德國作為背景,以一位熱愛文字、天真的女孩當做主角,她無法理解戰爭的意義而藉由閱讀讓自己彷佛活在另一個世界。在主角學習認字讀書的過程,不只自己的閱讀能力突飛猛進,同時她也將文字看不到的能量和溫暖散播在大家的心田,長成一棵棵砍不倒的大樹,慢慢擴張,形成一片蓊鬱茂盛的森林,即使戰爭、元首、殺戮、死亡拿著斧頭無情的槌打樹幹,他們仍然不為所動,佇立在淡藍色的天空下。而天空,不會因為任何人遇到的任何事而有所改變,而是看人們的心裡如何看待這片天空。莉賽爾──偷書賊──正是揹負著惡劣環境下的壓力,以及文字賦予她的力量,珍惜身邊的每個人,每每抬起頭來仰望藍天白雲,總是想起大家的面孔,而她的天空,永遠都是純淨、沒有汙染的。

偷書賊讀後感3

戰爭的硝煙遮蓋了頭頂上的灰,夕陽灑下了落寞的影子像是死神的衣袂。在戰爭裡我們看不到國家的希望,唯有的一點點關懷的自己,是希望縮小後的最後一點容身之處。失去一個人可以去找其他的依靠,失去了自己的國家,我們才開始在絕望裡生存,絕望就像是地下室裡的漆黑,你我苟延殘喘,希冀著地面上,窗戶外的那一點陽光,曾經他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如今彷彿是兩個世界的,我無法明白是誰在這裡寫下了這種錯誤,他給我們埋下的只有相互的仇恨。

從那個小男孩死的時候開始,一場場離別就像是風裡的花一樣不斷吹過,不斷作別。親近的人,朋友,曾經一起的生活,留下來的熟透了的甜美的回憶,卻像裂滿了傷痕般,一點點的支離破碎。我喜歡著每一個人,我曾經愛著他們,生活裡的點滴都是他們的回憶,如今一切都安靜了,而我卻還是會在恍惚間彷彿聽到他們叫著我的名字-莉賽爾。

我的手指下寫滿了他們曾對我的微笑,記著他們為我擔憂的那一個時間,記著他在床頭安慰我的夜晚,記著和他一起在這個村子裡四處遊擊的日子,還有她每一次叫我小母豬的時間。記著他們的擁抱,記著和他們的祕密,還有那幾本書,幾個人。眼前一片廢墟,眼前一片灰色,四野茫茫是無盡的悲傷。我來不及落淚已經變得木然,思考的能力已然終止,雙手只剩下無力的承託,想要承托住過去的時間,想要喚醒,卻失去在茫然中。

誰曾經愛過我,他如今沉睡,我來不及親吻的失去,像斷了弦的音,戛然而止,卻只有傷心在獨自迴繞。誰曾經擁抱過我,他如今沉睡,我們相互守著各自的祕密,一個埋藏在你我之間的世界,如今當你去了的時候,我在這找不到當初埋藏祕密的地方了,失去了你,失去了自己的祕密。誰曾經不斷的在破口大罵,彷彿每一個人都不能稱她的心意,可是在這離去的日子,失去了你的聲音,我幻想著你的聲音,我哭喊著你的聲音,卻只有我一個人聽到。我躲進了文字的世界裡,面對這個生活的殘忍,我喜歡著裡面每一個人生活的故事,我也喜歡文字本身。

有時我也會用文字留下我想給別人的,所以我是屬於文字的,馬克斯想象著在拳擊臺上擊敗元首,我便希望用自己的文字來洗刷掉元首那些醜陋的思想,除掉荒草最好的辦法是種上小麥,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重新喚醒,這裡所有的人都是我們需要放下武器,我們需要的是在和平中重新建立家園,我們需要扔掉那些對於其他人種的偏見,既然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那我們便有著同樣的生活。

偷書賊讀後感4

本週正在讀的書是《偷書賊》,作者是澳大利亞影響最大的作家馬克斯·蘇薩克。

據作者講,寫這本《偷書賊》的故事,是源於他幼年時父母講述的情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的父母曾經親眼目睹盟軍轟炸漢堡之後的慘狀,也看過納粹押解猶太人前往死亡集中營的悲劇。作者說,父母講述的情景他一直記在心裡,他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把這些故事寫成書。

這本書的梗概如下:

xxxx年的德國,9歲的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遠郊的寄養家庭。6歲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喪禮後,莉賽爾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她是個孤苦的孩子,父親被被納粹帶走了,母親隨後也失蹤了。在養父的幫助下,她學會了閱讀。她卻發現了一個比食物更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莉賽爾,這個被死神稱為“偷書賊”的可憐女孩,在戰亂的德國努力地生存著,並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

作者以死神作為故事敘述者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正如封面宣傳語所說的“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在全知全能的死神眼裡,人類是骯髒而充滿罪惡的。在書中,死神很不理解,“偷書賊為什麼會跪在那裡,靠在那堆人類自己製造的、可恥的廢墟上號啕大哭?”

在小說中,“死神”作為旁觀者,就像宮崎駿電影《千與千尋》中的一心用金錢交換小千的陪伴卻總遭到拒絕的無麵人那樣,也顯得很落寞。似乎它代表了一個缺少愛和溫暖的世界裡的生靈。小說中寫小女孩莉賽爾和母親向埋葬了弟弟的墓地回望時,“死神”這樣說:“母女倆舉起手來。她們含著眼淚向墓地做了最後的告別,然後轉身離開,一路上回頭張望了好幾次。我多逗留了一會兒。我也揮揮手。卻沒有人迴應我。”

莉賽爾得到的第一本書,就是兩個掘墓人中的那個不到十四歲的學徒丟掉的,這本書就是黑色的印著銀色的字《掘墓人手冊》。而小女孩儲存下這本書是為了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

孩子被送給了一家老夫婦收養了,她到了一個新環境中,養母是為人熨燙衣物的老婦人,是個脾氣壞的人,作者這樣寫她“老是喋喋不休地咒罵著,永無休止地爭論和抱怨著”“其實沒有人與她爭吵”“只要逮住機會就說個不停,好像在廚房裡和全世界的人論戰,幾乎每晚如此。”她經常領著莉賽爾去到富人區去送洗好熨燙過的衣物的同時再收一些待洗的衣物,每次敲開人家門時都畢恭畢敬的,人家一關上門,她則會立刻大罵那家人財富來得骯髒。而養父是個慈祥的能夠給莉賽爾帶來安全感的人。

在戰爭的環境下,雖然生活困苦,但莉賽爾通過閱讀,發現書是她比食物更難以捨棄的東西,於是,她開始偷書,閱讀偷來的書,使她走進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她還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還給躲到防空洞的人們朗讀書上的故事,給人們驚恐的心靈以安慰,讓人們的精神和性情有了很大的變化。

小女孩莉賽爾憑藉閱讀,憑藉文字所散發出的美妙,使死神也感到非常驚訝,死神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這部小說帶給我們很多思考。閱讀讓我們在冷硬的世界裡,看到溫軟的心靈散發出的魅力。閱讀是繼承和發散我們人性中美好那一面,並因此讓人們相信愛和善的力量。閱讀,讓人們得以願意進入一個值得品味值得期待的未來。

偷書賊讀後感5

靜靜的,夜色黯淡了,微弱的燈光下,我又一次拿起了這本沉重的書,細細品讀這個和死亡有關的故事。

故事的講述者,那人很特別。雖然上帝命他冷酷無情,但他卻是靈魂的守護者。雖然他不能讓一個人長壽或者立刻死去,但他對活著的人,卻充滿了憐憫和慈愛。他正是這麼看著莉賽爾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馬克斯、她的鎮長夫人朋友和她身邊的鄰居們的,他們,正在經歷一場生死之戰。

故事開始的那年,莉賽爾9歲。父親死了,弟弟死了,她被寄養到離家很遠的一戶人家。可能是因為納粹,寄養戶是個不怎麼寬裕的人家,但有一個愛嘮叨其實人很和善的媽媽,有一個教她讀書認字教她關懷與愛的爸爸,這就足夠了。在偶爾得到一本書後,莉賽爾開始了閱讀旅程,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體裡從此生根,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在彈奏手風琴的養父的幫助下,莉塞爾學會了閱讀,靜觀生活艱苦,她卻發現了一個比食物還難以抗拒的東西—書。於是便是題目的由來,她開始偷書。一系列的小事情,堆積成為莉塞爾的生活。魯迪、莉賽爾的養父母、小盜賊、足球夥伴、送掉兩個兒子上戰場的鄰居太太、裝著對這一切漠不關心的鎮長夫人,等等。這條漢密爾街上住了那麼多的人,每個都有對戰爭和元首的自我理解,然後在一陣炮灰中,全部化成了灰燼。

我會想念你,那個奔跑的!那個偷竊的!那個假裝內酷的!那個其實善良的!我還懷念那些有生命的文字,它們不止有生命,還能拯救靈魂。似乎我該流一滴眼淚,看看是不是變成了文字,是不是會有生命,是不是能夠成為一顆種子,變成一顆蒼天大樹。長成的樹應該會開花的吧。墓地就在樹旁,碑很長,碑文很短。

偷書賊讀後感6

這個古怪的書名會讓人覺得那是個有特殊嗜好的孩子徜徉在書海里的幽默故事,我便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開始翻讀的,結果錯得離譜了。

當然,這不是一個說書的故事。書的存在只是為了記錄一些事,影響一些人,我們面對的,就是那些被影響的人和被傾訴的故事。雖然他們很遙遠,如在天邊,但有種力量,把他們拉到了我們跟前。

故事開始的那年,莉賽爾9歲。她被寄養到離家很遠的一戶人家,她的父親死了,弟弟死了,媽媽也許在不久後也會死,可能是因為納粹。寄養戶是個不怎麼寬裕的人家,但有一個愛嘮叨其實人很和善的媽媽,有一個教她讀書認字教她關懷與愛的爸爸,這就足夠了。在偶爾得到一本書後,莉賽爾開始了閱讀旅程,並再也沒有停止過,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體裡從此生根,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在以第三人稱視角進行描寫時,作者充當了死神的角色,於是莉賽爾的故事裡有了個默默觀察她的人。那人很特別,上帝命他冷酷無情,但他卻是靈魂最溫柔的守護者。雖然他不能讓一個人長壽或者立刻死去,他對活著的人、剛剛脫離肉體的靈魂有著充滿悲憫的關切,他正是這麼看著莉賽爾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馬克斯、她的鎮長夫人朋友和她身邊的鄰居們的,他們,正在經歷一場生死之戰。

在以莉賽爾得到的10本書為章節名的10章裡,作者把各種情感傾倒了出來。一個個猶如卡片般的小標題讓這本書看上去瑣碎不堪,但你只要讀了,就停不下來。白色代表寂靜和安寧、紅色是尖叫和鮮血、銀色是永不磨滅的良知、藍色是純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顛覆的痛苦記憶、灰色是無邊的絕望和死亡。它們像一個個玻璃彈珠,在作者的托盤裡滾來滾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擠兌著。

她低下頭,凝視著他失去生機的臉,莉賽爾真的親吻了她最好的朋友魯迪·斯丹納,輕輕地吻了他的嘴脣。他的嘴脣上雖然滿是灰塵,卻充滿了甜蜜的氣息,彷彿還在為樹蔭下,還有搗亂分子找西服的燈光下錯過的吻而懊惱。她溫柔地深吻著他,當她起身離開時,用手指摸了摸他的嘴。她的雙手顫抖著,還有她柔軟的嘴脣。她再次彎下腰,這一次的吻失去了控制,他們的牙齒在漢密爾街這個人間地獄裡輕輕叩響。

這只是個故事,一個把人性的光輝和黑暗塞滿你眼睛的故事,它會讓你的眼球酸澀,然後淚水就莫名地下來了。

偷書賊讀後感7

《偷書賊》是我看得第一本澳大利亞文學作品,而本書的作者也可以算是我唯一認識的一位澳大利亞作者吧,可是它依舊是我很愛的一部作品。或許這正是屬於澳大利亞的魅力。

日記

故事的敘述者,我想是被我們稱之為“死神”的生物,這位“死神”偷窺了一名名叫李賽爾的女孩在二戰期間的悲慘生活。戰爭奪走了莉賽爾的親生父母,弟弟,養父母以及朋友,但是她還是堅強的活了下去,或許在她最苦難的時候是閱讀帶給了她最後一絲希望。

本書的第一亮點就是以死神的身份敘述了一場戰爭,它絕對的客觀,可同時它也距離死亡最近,它應該也是最瞭解死亡對於人類的意義的了。而作者一反常態的將情節的高潮在序章中一一隱藏也讓人耳目一新。

“信仰,懷疑,失望”這是莉賽爾這個德國女孩在戰爭中的情感變化。作者通過對這些變化的一系列變化,生動地展現了戰爭對於人類的傷害。

除了本書作者的文筆,構思以及立意的肯定,本書留給我的一個最大的疑問便是“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莉賽爾為什麼想要偷書?”

猶記得,莉賽爾第一次偷書是在弟弟的葬禮後偷了掘墓人的《掘墓人手冊不》,而她的'理由只是想看看掘墓人有沒有按規定安葬自己的弟弟;而後她又從德軍手中偷出了一本猶太人寫的書因為她想看看猶太人究竟有什麼過錯。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對於真理的不斷探求她對德軍產生了懷疑,因為她在閱讀中,找到了真理和智慧。

而最後一幕莉賽爾因在地下室中讀書而逃過了空襲,成了唯一的倖存者時,我在想作者是不是想要告訴讀者只有真理才能帶來解脫呢?

偷書賊讀後感8

起初覺得書名挺有意思的,好奇心驅使讀完了整個故事。戰爭題材的小說看過一些,像《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群山回唱》等等,唯獨《偷書賊》的視角最獨特,人物也更復雜更豐滿。二戰期間的納粹德國,是一個瘋狂崇拜希特勒的時代。戰爭中的人,是一群微小的螻蟻,隨時會有生命危險,炸死和餓死,是懸在腦門的兩顆定時炸彈……慶幸的是,戰爭這塊破敗不堪的廢墟上,總是閃耀著光輝溫暖的人性。像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名單、聖誕快樂、第九連、甚至集結號、安妮日記……

你聽過死神講故事嗎?他理智、冷靜卻幽默,甚至還帶著一點溫暖,娓娓道來一個與他相遇三次的小女孩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戰爭慘象前,連冷酷無情的死神都有了悲天憫人的溫度,溫柔了起來。他會擁抱死者,他會合上死者的眼睛,他在帶走莉塞爾的親人時,想要對她說對不起。面對戰爭慘烈死神也迷茫了,不得不發出“人類怎麼可以如此醜陋又如此美好,他們的文字為何可以毀滅一切,又可以璀璨奪目?……人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這是一本不錯的小說,值得認真品讀;裡邊有很多很精彩的句子,值得仔細品味:

“天空像一碗沸騰的湯,有些地方好像被燒煳了。紅色的湯中零星地散落著黑色的麵包屑和胡椒粉。”

“噢,天空中的雲拖著步子,蠢乎乎地聚成一堆。大朵大朵的雲。陰暗而濃密。它們互相碰撞著,說一聲抱歉,又遊蕩到別處。”

“在城市與大雪中,到處都是死去的蘇聯人和德國人。那些依舊活著的人則對著面前的一片虛空開火。三種語言交織在一起,其中有俄語、子彈的呼嘯,還有德語。”

“雨滴從空中落下。就像孩子用盡全力關掉水龍頭,卻沒能擰緊一樣。”

“人類的潛能總是讓我吃驚,儘管他們臉上熱淚滾滾,卻依舊能跌跌撞撞地前行,一邊咳嗽,一邊尋找,直到找到他們尋覓的東西。”

偷書賊讀後感9

這本書和我接觸的第一本書《偷影子的人》以及後來看的《放風箏的人》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很治癒,裡面的情節、語言描寫的很貼切又幽默風趣,而且作者擅長把物寫活,用了很多擬人的手法,以孩子般的視角來描述一些情節,顯得更生動活潑,更重要的是,作者突出表現了人性善良的一面,比如開始漢斯和羅莎冒著危險收養共產主義的女兒,後來冒著背叛國家的危險甚至在地下室裡藏了一個猶太人,比如漢斯不顧性命安危的衝出人群,只為給奄奄一息息的猶太老人送去一塊麵包,比如魯迪自己肚子餓的咕嚕咕嚕叫還把手中的麵包全部分給猶太人吃,比如鎮長夫人一直縱容小女孩來書房偷書卻沒拆穿……,這些都體現了人性善良的一面,哪怕生活在戰亂年代,也會有這些善意的舉動溫暖人心;還有純真感情的描寫也很打動人心,魯迪對小女孩的愛,一直都是明示,一聲聲的小母豬,一次次的陪伴,還有那一句句的索吻,特別是看到最後小女孩竟是在魯迪死後才實現了他的願望,深深的吻了他的雙脣很久很久,那一畫面的描寫,令我止不住淚流,魯迪恐怕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喜歡的女孩真的吻了自己吧,哎,結局太悲了,還好馬克斯還活著,令人得到些許安慰,其實從原來看的一部電影《穿著條紋睡衣的男孩》到前段時間看的書《活出生命的意義》再到現在看的這本書,我一直很同情猶太人的遭遇,那些平民是無辜的啊,憑什麼他們要被趕盡殺絕、永遠活在恐怖之中?戰爭太殘酷了,希望世界和平,還此時仍處在戰爭中的小孩一個快樂的童年!

偷書賊讀後感10

作者很會講故事,連我這個前兩天還說著偏愛散文從沒完整看完一本小說的人從開始看的那天起就一顆心被掛住了。作者以死神的第三人稱視角來敘述卻將情感傳遞的很好,簡單的帶出了在二戰背景下德國普通民眾動盪不安的生活,以及猶太人被迫害的框架。前期很為馬克斯心疼,原本對全世界反對種族歧視沒那麼特別的感覺,直到看到馬克斯,僅僅是因為當權者貪婪,就讓一整個種族毀滅。我也是德國人啊,為什麼我卻只能活在地下,我渴望陽光。看到時真的心痛到不行。結尾也很燒心,最後2章幾乎哭著看完。悲劇真的是將最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你看,一片廢墟里堆得像山一樣高的人兒,小母豬一個個告別,想起了當年汶川地震,天災發生時就是這樣的場景,可這是人禍。那個檸檬黃頭髮,跳到齊腰的冰冷的河水裡只為追逐一本書,笑著說給我一個吻的男孩我也愛他。只能說,這是時代的悲劇,在戰爭年代人人都是悲劇,文字可以作為當權者的武器毀滅世界,也可以支撐著那些心底尚有一絲求生慾望的人度過最艱難的日子。只希望,世界和平,用無戰爭。

偷書賊讀後感11

花了兩週的時間和孩子共讀了這本書,書的角度很獨特,開始的時候,從死神的角度來描述一個納粹時期德國一個小鎮上的故事。

九歲小女孩莉賽爾在戰亂中失去弟弟並被德國慕尼黑貧民區的一戶人家收養,她的養父教她認字讀書,將她帶入了文字的世界。莉賽爾從此對閱讀有了強烈的執著。書本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

在那個最黑暗最殘酷的戰爭年代,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紛飛威脅著每個生命,但幸好莉賽爾又遇到那麼多讓人溫暖的人,這些人在納粹的恐怖氣氛下依然保留善意,養父母冒著風險收留猶太人,鎮長太太分明知道小女孩偷了她的書卻依然為她敞開大門,大男孩魯迪一直勇敢的陪伴,這些在死神的描繪下讓我們看到了戰爭中的美好,然而戰爭永遠伴隨著尖叫和鮮血、痛苦和傷痕、絕望和死亡。

以死神開頭也以死神結束,莉賽爾的小鎮遭到空襲,除了莉賽爾所有的人都在睡夢中死去,死神撿起一個個靈魂,那個時候,你彷彿看到莉賽爾站在灰濛濛的煙霧中,絕望的看著她的逝去的親人,眼眶溼潤了。

孩子很少讀有關戰爭的書,她問我什麼是納粹,為什麼要殺猶太人,簡單的給她講了一下,看到她嚴肅的表情,也沒再多說什麼,這本書或許讓她感到了戰爭的殘酷,但我想她更瞭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像戰亂中開出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