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3.12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

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1

今天讀了《做最好的老師》第十章,有關於語文教學的內容。正如文章所說:思維訓練不可能孤立進行,課堂教學的內容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反映出思維訓練,我們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體現出思維訓練的內容。

是呀,我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學生的思維訓練的過死,要讓我們的學生去多方面的思考各種問題,讓他們學會展開自己的想象力。記得有一次,我在音樂課上讓學生做《小寶寶睡著了》的音樂遊戲時,我先讓孩子們認識了“1、2、3、4、5、6、7”的七個音名。然後,讓他們跟我學做柯爾文手勢。這時,我發現孩子們在跟我做柯爾文手勢的時候,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不是很高很高。於是,我左思又想:為什麼我不能讓孩子們自己來為這七個音名創編上動作,以及它們的音高和音低呢?於是,我就又開始行動了起來,可還沒有等我把話說完,就有好幾個小朋友高舉小手說:“周老師,周老師,你能不能夠讓我來試一試?”還有幾個小朋友扯了扯我的衣服,老師讓我上講臺來表演吧。於是,我請了幾個小朋友上講臺,讓他們學做“1”的動作。剛表演不多久,坐在下面的小朋友們也都舉起了小手,紛紛要上臺表演。看著孩子們的表演,我覺得孩子們掌握的特別快。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

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2

本學期有機會學習李老師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師》。《做最好的老師》是一本充滿智慧之書,它在很多方面開啟了老師們的智慧,讓老師們在閱讀中受啟發、增智慧、長才幹。

從《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我學到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教育者要擁有一顆童心。

李老師說,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這也是他後來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並且能夠在教育上取得成績的重要原因。他說: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而變不可理解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優秀教師贏得學生心靈的可貴之處。他說:只要把握學生的情感,並注意環境、場合,教師任何過分的孩子氣都不會是多餘的。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在以前,對於他說的這些話我可能會不理解,但是,在我親身體會了之後,也明白了教師擁有一顆童心的重要性。很多老師認為,老師就應該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感,認為老師與學生打成一片是不可想象的,認為學生與老師隨便開玩笑是不懂規矩的表現。但是李老師卻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同行們,老師融入孩子們當中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受到李老師的啟發,嘗試與學生打成一片,發現其中的魔力是巨大的。

二、對後進生的教育

李老師對後進生的教育是很富啟發性的,在對後進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師的觀念及一個個成功的案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教師最令人頭痛的莫過於對後進生的教育。在辦公室時常聽到老師們訴苦:為什麼我苦口婆心地、三番兩次地教育他,他卻不領情呢?我也曾經是這樣的老師,為這些事情苦惱著,卻不懂得去反思。可是,自從學習了《做最好的老師》之後,我明白了後進生犯錯的頻繁性,以及進步過程中的反覆性的特點,懂得了對後進生教育長期性和艱難性,懂得了對他們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種方法,而且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寬容之心,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而愛和尊重則是成功地對他們進行教育的前提。

在關於後進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師的很多話非常很耐人尋味。以下是我從《做最好的老師》中摘錄的李老師關於後進生教育的話語:

後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這是一個充滿反覆的長期教育過程。教育者期望通過一次談心、家訪、班會或聽英模報告,便使後進學生從此成為一名優秀生,無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簡單了。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後進學生普遍存在的迴圈。教師因此斥責學生屢教不改、光說不做、本性難移等等,是極不公正的。教育者應該容忍後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與此同時,又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我從來不對後進學生提下不為例之類他不可能做到的要求。

如果仔細體會了這些話,我們教育後進生的時候就不會再意氣用事,不會再因為學生屢教不改而對他失望或任意體罰。我們就會想方設法尋找規律和方法了。

總之,《做最好的老師》是李老師教育智慧的結晶,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技巧,增長教育智慧和教育才幹。這是一本開啟教育智慧的書,非常值得教師們學習和研究。

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3

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著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給我最大的啟示是:做有思想的老師

作為一名教師,僅有童心與愛心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師。李老師書的第二章便是“提高教師的素養”。最欣賞裡面的三篇文章《做有思想的教師》、《閱讀和寫作,提高教師素質》、《從做學生的“靈魂工程師”到“向學生學習”》。

書中這樣說到:只有個性才能造就個性,只有思想才能點燃思想。讓沒有思想的教師去培養富有創造性素質的一代新人,無異於緣木求魚。仔細想來不無道理,回想從教幾十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嗎?工作之餘從未主動思考一天或幾天來的工作,思考自己的課堂,思考自己的學生。在接受各級培訓,聽取專家講座時,也只是習慣性的接受,很少主動去思考。近來,朱校長不斷提起“做一名優雅的教師”,我想其第一步一定是要有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質,只有有思想的教師才會培養出有思想的學生。“做有思想的教師”是應該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教師的心中,成為一種信念和追求。

“做有思想的教師”,除了有思想,還必須要有一定的底氣,如果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沒有厚實的人文底蘊、沒有創新的意識,那也只是一種空想。李鎮西老師將“讀書、教書、寫書”視為他生活的全部內容。書中李老師將自己閱讀過的書籍、雜誌分類羅列出來,有古典類、文學類、教育類、人文類、雜誌類,樣樣俱全。驚訝李老師哪來的那麼多時間去讀書,其實他早已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回想自己,真是慚愧,每次總是以沒時間為藉口,放棄為自己充電。現如今,如火如荼的“書香校園”讀書活動正在展開,我想自己應該以李老師為榜樣,博覽群書,開闊視野,提高素養,將閱讀作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要想成為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就要勤于思考,勤於鑽研,並且養成習慣,從中品嚐思考閱讀和寫作的樂趣。付出多少汗水,才會收穫多少果實!

其次還有做“最好”的老師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師!”這是李鎮西老師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在25年的從教生涯中這麼做的。“誰都渴望成為英雄豪傑、偉人巨匠,但受自身條件、社會環境等制約,真正成為藝術家、文學家、企業家的,只是少數。那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老師的話說,“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說:“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這裡,我想到了自己,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我相信沒有最好,但是我相信可以越來越好,做自己心中最好的教師,讓自己在教育的舞臺上,演好自己的小角色,讓臺下的觀眾為自己的表現發自內心的喝彩。許多年後,我們不會都成為名家,但是許多年後,我們一定會桃李滿天下的!

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4

做最好的老師,這是很多求實老師的共同心願。 李鎮西老師告訴我們:最好,是相對的。因為這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好其實就是更好,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超越自己。

現在我讀完了《做最好的老師》也就是智力活動上的一個進步,教育理論上的一個重新整理。怎樣能成為一個“最好的老師”,李老師以從教近三十年的經歷告訴我們,其實這非常簡單。就是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仔仔細細批改每一本作業,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每天堅持“五個一工程”,即:上好一堂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

但這看似平凡的小事,幾十年堅持下來就能成就一位不同凡響的教師。所以,教師所從事的是一種充滿智慧與思考的職業,一種需要道德與正義感和毅力的職業,一種充滿愛心與民主意識的職業。

在整本書都拜讀之後,除了尊敬和祟拜之外更多的是感概,如果每個學校都能出一個李鎮西或者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中國的教育會讓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

從《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我學到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教育者要擁有一顆童心。

李老師說,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這也是他後來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並且能夠在教育上取得成績的重要原因。他說:“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兒童看來卻是非常自然的。而變‘不可理解’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優秀教師贏得學生心靈的可貴之處。”他說:“只要把握學生的情感,並注意環境、場合,教師任何‘過分的孩子氣’都不會是多餘的。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架子,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在以前,對於他說的這些話我可能會不理解,但是,在我親身體會了之後,也明白了教師擁有一顆童心的重要性。很多老師認為,老師就應該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感,認為老師與學生打成一片是不可想象的,認為學生與老師隨便開玩笑是不懂規矩的表現,但是李老師卻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同行們,老師融入孩子們當中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受到李老師的啟發,嘗試與學生打成一片,發現其中的魔力是巨大的。

以前我總認為師生見面,應該由學生先打招呼,認為學生見到老師時對老師不聞不問是不禮貌的表現,是對老師的不尊重。懷有這種心態時的我與學生相遇時,眼睛是不看學生的,因為我擔心學生不向你問好。當然,很多學生看到老師擺架子,也就不向老師打招呼了,現在想來,當學生見到老師對自己愛理不理時,內心應該是很失望的。也許是受李鎮西老師的影響,我與學生見面時不再面無表情,不再臉朝他處,而是主動露出笑容,遇到不向你打招呼的同學,我就主動向他們打招呼。就這樣,同學們感到了我的平易近人,感到了我的和藹可親,課後能大方地接近我。這在很多老師看來也許是不可理解的,但我覺得這是多麼自然。

二、對後進生的教育

李老師對後進生的教育是很富啟發性的,在對後進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師的觀念及一個個成功的案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班主任們都知道,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頭痛的莫過於對後進生的教育。在辦公室時常聽到老師們訴苦:“為什麼我苦口婆心地、三番兩次地教育他,他卻不領情呢?”我也曾經是這樣的老師,為這些事情苦惱著,卻不懂得去反思。可是,自從學習了《做最好的老師》之後,我明白了後進生犯錯的頻繁性,以及進步過程中的反覆性的特點,懂得了對後進生教育長期性和艱難性,懂得了對他們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種方法,而且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寬容之心,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而愛和尊重則是成功地對他們進行教育的前提。

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很多老師由於出於氣憤中,經常不自覺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傷害了學生的心靈。可悲的是很多教師在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後還不知其所以然。

李老師從教育專家的高度論述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以下是李老師在保護學生自尊心方面的論述,很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1、教師儘量直截了當地幫助學生改正缺點,把他的缺點公之於眾,以使其他學生從中吸取教訓,不犯類似的錯誤,這種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為這無異於開“批判會”,把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個人尊嚴、自豪感統統暴露於外,並使之受到傷害,這種教育所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無法彌補的。

2、只要我們深深地傷害了他們的心靈――也許是一記耳光,也許是一句辱罵,甚至也許只是一個鄙視的眼神――那麼,不管我們平時對學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儲備,不管我們過去在學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們以前對學生進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這一切都煙消雲散了!

3、教育成功的訣竅之一,就是永遠不讓學生對他自己感到絕望。但我也曾多次在激憤中說出一些讓學生感到傷心的話:“你真豬!”“怎麼這麼笨啊!”“你真髒!”“你真煩人!”……當學生本來是非常尊敬老師並認為老師是在真誠地幫助他的時候,這些話無疑會擊碎他內心深處“想做好學生”的美好願望。一個學生真正的墮落,有時候恰恰是從我們教育者的無意識的傷害開始的。

我們也會經常想到保護自尊心的問題,但是,由於我們的疏忽,卻總是有意無意地傷害著學生的自尊心,而學生自尊心的受傷害,可能就是他自暴自棄的開始,就是學生與老師相牴觸的開始,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學生與老師的處處作對,這對教師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做最好的老師》一書讓我受益匪淺。

四、允許學生犯錯,允許他去改正

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於自己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有時學生犯錯了,我也會感到很氣憤,但是,細想起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啊,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 思想,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樣嗎?你期望他們會那麼聽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麼到位嗎?其實,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鎮西老師說,“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說的是,想跟孩子們相處,必須蹲下身,與孩子們對話。不要老拿著大人的思想來衡量孩子,畢竟他們還小。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很多錯事。所以有人說,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有時,我們老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扣分了等等。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因為更多的時候,他們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給孩子尊嚴,就如同他們給了你尊嚴一樣。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該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因為班級經常扣分,惱火,發脾氣常常解決不了問題,那怎麼辦?作為老師到底是幹什麼的?我的職責難道只是每天守著他們,他們說不扣分嗎?好像老師與學生之間除了批評就什麼也沒有了?難道師生之間的感情連幾分都不值嗎?不會,肯定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至少我們關注的焦點是發現學生的亮點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總盯著他的缺點和短處!很簡單,如同考試前,給後進生鼓勵,他們的發揮會異常好一樣。相信你的學生是優秀的,你別說,他還真能做得更好!我努力地改變自己,努力給孩子們假造一個和諧,寬鬆的成長環境。

總之,“沒有最好的老師,只有更好的老師”,希望所有的老師象李鎮西老師學習,記得他的五個一工程”――上好一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學習他那種對學生的態度,學習他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他那種對自己永不滿意的學習態度,我想若干年以後我們中間也會湧現出很多“李鎮西”老師的。

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5

暑假期間,再次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書中內容清新雋永,語言質樸生動,猶如夏日裡的陣陣清風,汩汩甘泉,沁人心脾,滋潤盪滌著我的靈魂。字裡行間,細細品味,禁不住總是被李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繼而為之深深折服。書中諸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猶如一盞明燈,不僅給了我很大啟示,更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謂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反省,不斷超越,而並非與他人比較。萬千世界,人各不同,受自身條件、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制約,我們的修為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可以成為藝術家、科學家、文學家;可更多的人卻最終淪為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工人、農民、個體經營者。即便如此,我們也無需抱怨,更無需沮喪,雖然我們也許成為不了“家”,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正如李老師所說,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片森林,有的人是喬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卻是婆娑的楊柳。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更應該學會不斷反思,更應該學會自己和自己比,拿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而不是拿我們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唯有如此,方能迅速成長。古語云:“吾日三省吾身”,說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回想近20年來教學生涯,我也曾一度抱怨過中國式教育體制的種種不和諧;亦曾對“後進生”發出過“孺子不可教”的感慨;為人處事雖篤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卻總不乏被人誤解亦或埋怨。反思自己,講的、信的盡是世間大道理,卻從未想過如何從源頭、細微處入手,從日常生活、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入手,從知己知彼、推己及人的關心理解入手。相反,總是在固有經驗及學識水平的支撐下偏執、堅韌,故而往往弄得自己身心疲倦,卻收效甚微。

此次讀了李老師的書,讓我深刻意識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應該每天學會從以下這些方面不斷反省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我今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豐富?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我今天面對大家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所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也許每天都不是最好的,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只要我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學會反思,堅持自省,我就能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

“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愛心是好教師的基本條件,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細細品味,覺得李老師的話語實在是精闢。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所面對的孩子小的6歲,大的11—12歲,他們純樸、稚嫩,天真無邪。他們的話語或許天真,沒有太多的邏輯性,卻質樸真誠;他們的遊戲或許簡單,沒有過多的刺激性,卻帶給人快樂;他們的禮物或許粗糙,不具備過多的收藏觀賞價值,卻彌足珍貴。如果我們不抱有一顆童心,那麼孩子的一切,在我們大人的世界裡又怎會得到認同,又怎能有一席之地?因此作為教師,擁有一顆童心彌足珍貴。

回想我以往的英語教學,機械單調的的重複,導致我的學生開始討厭我的課堂,甚至對學英語表現出厭惡的情緒,究其原因,只因我的教學太過成人化,不符合兒童口味,未貼近兒童心理。而今,在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我摒棄、拋開自己那份固有的矜持,融入學生活動之中,和孩子們一起做著那笨拙如企鵝般滑稽可笑的動作。可正是這笨拙的動作,在不知不覺中,拉近了我和還孩子們的距離。他們開始信賴我,願意和我交朋友,同時也更喜歡上我的課了。其實,和孩子一起做遊戲,和孩子一起說著天真爛漫的話語,並非降低了自己作為人師的尊嚴,相反卻是多了一種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途徑。只有懂孩子,才能愛孩子,才會欣賞孩子。

我是學校的值日教師,每週一當我迎著第一縷朝陽站在校門口迎接我的孩子們時,我的心情總是那樣舒暢,感覺世上萬事萬物都不如那一刻美好,一切惆悵,所有的不如意都煙消雲散。孩子們見到我總是主動對我說:周老師好!老師早上好!而我也從不漠視孩子們對我的問候,我總會親切地一一回應孩子們問候,讓他們感受到我的真誠,我對他們的尊重、理解與關愛。

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愛心是好教師的基本條件。學會反思,締造愛心,將是我教育生涯中孜孜以求的目標。

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6

最近,我認真拜讀了李鎮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書中的觀點深深吸引了我,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班主任,必須具備“三心”,即童心、愛心和責任心。這對低年級的班主任尤為重要。

一、童心

工作中常覺得自己的思想和言語和學生有一道無形的隔閡,總是不能學生和很好的溝通,換來的是自己感嘆這是一種代溝。

李鎮西老師在關於童心的論述幫我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說作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於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和學生同年齡的一個學生,這不但是教師是最基本的素質之一,更是班主任對學生產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礎。所謂把自己變成一個學生,是指我們應努力使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種意義上儘可能讓自己有同年齡學生般的情感,同年齡般學生的興趣和純真。當我們努力保持這一份童心時,其實我們已經融入到了孩子們的心靈世界中去。我們便夠建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當學生髮現老師和自己變得“一樣大”時,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老師當作朋友。當老師撕下成人的面具,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我想當我們懷著李老師所說的用童心理解童心時,我們就能夠發現學生的可愛。即使學生做錯了事時也是如此,因為孩子們總是懷著善良而美好地動機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總是懷著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讚揚、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或許會好心辦壞事,當是我們用童心去衡量時,自己就會變得平易近人,會使學生覺得你親近,具有親和力。

童心決定著童心,教育者的童心,是我們當好班主任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軟體”。

 二、愛心

李老師說“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以談起”,可見教育離不開情感。

常聽到現在的一些班主任抱怨說:我付出那麼多,我把心都掏給了學生,可我的學生為什麼不領我的情,難道我還不具有愛心嗎?其實他們片面理解了愛心的涵義。李老師告訴我們,愛心應該是是日常生活(即常態的條件下)所自然而然的一種情感和行為。

對學生的愛,並不一定需要什麼催人淚下的“愛的奉獻”,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些常抱怨的班主任說這樣的話的原因或許是他並不懂得“愛心”的內涵,他們把愛心建立在成績的高低的基礎上來,“愛心”化作了分數,不會去考慮學生是是否承受的了這種愛之重。。其實質正如李鎮西老師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態度對待學生,並不是真心愛學生。所愛的一部分學生實際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這種愛是自私的。”李老師的話自己使我明白,只要我們真心愛學生,從日常教育教學中,把愛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們平常的言行去感動學生,那麼,我們就算成功了。所以讓我們真正做到愛學生吧!愛每一個學生。

李老師書中有一個例子最能說明我們怎樣付出愛心。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曾深情地描述“水上旅行”的情景。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孩子出去的快樂,自己攢錢買船帶孩子去旅行,他說“買船是出於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想就就是“愛心”。

 三、責任心

常認為責任心就是從早到晚一直陪著學生,學生成績好,考上好的學校這就是責任心的表現。李老師讓我明白,所謂真正的責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的點點滴滴的工作中,認真細緻和絕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著眼於未來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和行為習慣。

未來社會需要有責任心的人。為國家培養現代人才,是我們每個教育者神聖的使命,更應該是班主任的自覺意識和行為。班主任每天在學生面前所展示的言談誤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進而影響著國家的未來。我們今天怎樣對待學生,今天作學生怎樣的榜樣,明天的學生就怎樣對待他人,我們手中誕生的是未來的人才,我們的責任重大。

責任心的背後是我們的班主任是否具有教育現想。現今社會越來越功利化、技術化、庸俗化,我們的理想正在漸漸失落,更多的人把教師作為一種謀生的職業,這些人把金錢的多少作為衡量的標尺,自然談不上什麼教育理想,也就不會所謂存在教育理想即責任心。而我們需要的班主任,是應該有直面現實的勇氣,有超越苦難的精神,有披荊斬棘的雙手,有遙望未來的眼睛,在他們的心中應有永遠燃燒著教育現想(責任心)的火距。

教育者具有怎樣的思想行為就會培養出怎樣的人,因此,我們應該追求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理想,以把學生培養成為現代化建設有用人才為目標,只有站在這樣的高度看待班主任的責任心,我們才無愧於教師的歷史使命。

我想當我們真正懂得了“三心”含義,明白班主任是“心”的事業時,我們跟優秀班主任的距離就在咫尺之間了。

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7

讀本好書,像是給心靈洗澡。讀完《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後,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敲打在我的心靈深處,一直在感動著我。

“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任的教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戶,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裡最好的那一個!”這是《做最好的教師》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即便是許多從教多年的的老師們大概也有著同樣的疑問,畢竟誰也不敢肯定地說自己就是學生們遇到的最好的老師。李老師說:“‘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實教育工作沒有最好,因為“最好”只是每個老師心中的一個理想。而每個人對理想的追求又都是無止境的。可我們卻可以做到更好。我們經常會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要我們能夠不斷地超越自己,不斷地去戰勝自己,不斷地去爭取每一個“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當每一個“更好”融會在一起時,我們就已經做到了“最好”。

我是一個急性子,今年剛剛走上教師崗位,是一名“新鮮出爐”的班主任。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常常氣得火冒三丈,然後再對學生進行一場“暴風驟雨”式地批評。但是當我回想自己這兩個月的班主任工作時我發現:當我板著臉,故作嚴肅,裝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樣子時;當我在全體同學面前批評一個同學,殺一儆百時;當我遠遠地看著他們,而不是融入到孩子們中去時,我並沒有獲得他們的多少尊重、愛戴。反之,只是一個充滿笑意的眼神,一個充滿溫情的動作,一句體貼的話語,無形中拉近了我與學生們的距離。正像書中所講:“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長期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 “做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為我們每個教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

讀過這本好書,我想到了高爾基的那句名言: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的平凡的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其實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知道的何止這些,還有很多很多。我相信沒有最好,但是我相信可以越來越好,做自己心中最好的教師,讓自己在教育的舞臺上,演好自己的小角色,讓臺下的觀眾為自己的表現發自內心的喝彩。許多年後,我們不會都成為名家,但是許多年後,我們一定會桃李滿天下!讓我們瞄準一個目標,帶著一顆愛心,敞開博大的胸懷,在書海里遨遊,在教海里探索,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帶著我們的學生,一起渡到人生的彼岸!

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8

很榮幸拜讀了高金英老師的《做最好的教師》一書,讓我受益匪淺,《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本書總共分為六章,種好師者的心田,用生命影響生命,這樣教學最有效,左手教育學,右手心理學,抓住教育的契機,不做名師做明師這六個方面展開敘述,書中呈現了一件件用愛心堆徹的感人事蹟,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真實事例,讓我頗有感觸。

書中有這麼一段精闢的言論: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互動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

的確,我們教師面對的教育物件是活生生的人,就好比世界上沒有一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相同的一個人。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尊重,渴望得到同學、老師、家長及社會的認同。

“教育的祕訣在於尊重學生”。這是美國學者艾瑪遜的名言,也許有人不以為然,或許不夠重視,“瞭解學生”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一條重要的“教育祕訣”。教師瞭解、尊重愛護自己的學生,又會促使學生自尊心的樹立。實踐證明,自尊心是推動人們不斷上進的一種動力。學生有較強的自尊心將會促使他們努力地、創造性地學習,力爭先進,不甘落後,會促使他們自覺主動地遵守紀律,積極完成集體交給的各項任務。

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愛表現為對教育事業的愛,對教育物件的愛。老師也只是個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師要怎樣擁有“師愛”呢?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帶著兒童的興趣去探尋學生的.心靈深處的途徑,懷著兒童情感去理解兒童的心靈世界,那樣才能真正走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能理解學生的做法,從而讓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諧一致,這樣的老師就善於發現學生缺點中的可愛之處,甚至智慧之處,那他看到的學生,都是帶著“可愛缺點”的可愛孩子。同時,如果想和學生相處愉快,你就不能拿著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些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情。如果你的要求很高很嚴厲,這樣會讓學生產生牴觸情緒。

閱讀了高金英老師的《做最好的教師》,讓我瞭解了最好的教育就在我們教師的教育信仰裡,就在我們教師的師愛裡。

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9

當我讀完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時,心有慼慼,欣欣然嚮往。李老師的講述不是刻板的學說,而以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為例,讓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與虔誠,博愛與偉大;也讓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動著。

人說書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正是對李鎮西老師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詮釋。它展示了李老師教育的思想、藝術和具體的案例,是李鎮西老師25年來教育智慧的精華。一句句樸實中浸著詩意的句子,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師對學生的真摯的愛,以及對教育事業熾熱的忠誠。

“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便是許多從教多年的的老師們大概也有著同樣的疑問,畢竟誰也不敢肯定地說自己就是學生們遇到的最好的老師。然而,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李老師說:“每一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奮的;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實教育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為“最好”都是相對的,它只是每個老師心中的一個理想。然而每個人心中對理想的追求又都是無止境的,雖說我們無法做到“最好”,可我們卻可以做到更好。我們經常會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要我們能夠不斷地超越自己,不斷地去戰勝自己,不斷地去爭取每一個“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當每一個“更好”融會在一起時,我們就已經做到了“最好”。

在現實的工作當中,我們需要怎樣地去做到自己的最好呢?

一、愛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一生。”這句話也是李老師的最好印證。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是教育的靈魂。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絕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是充滿人情味……”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學習李老師那種關愛,讓學生在關愛中學習、成長,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快樂。有的老師卻為了在孩子面前顯示自己的尊嚴,卻在不經意中拉開了師生間的距離,只能讓學生越來越疏遠,感情也越來越生疏。

愛,是通向學生心靈深處的通道;愛,是創造優化的教育環境和心理環境的瑰寶。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有崇高的靈魂和蓬勃的朝氣。所以,我們要時時地保持著一顆愛心,要嘗試著放下自己心中所謂的尊嚴,多以學生的視角同他們零距離接觸,要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去贏得學生們的尊敬與愛戴。

愛同時也是一種責任,而非一年、兩年短時間的愛。然而,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愛必然包含著愛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我們把對學生的那種有限時間的愛稱作“小愛”的話,那麼李老師賦予學生的愛就應該稱作“大愛”,我們的愛需要學習李老師那種“大愛”,要有時間的深度和空間的廣度,讓讓我們的愛延伸到學生的一生和學習中的方方面面。

二、自我反思

讀完李老師的書,我們會期望成為李老師樣樣思維敏捷、知識豐富、功底深厚的大師。在他的書中,教育名言隨處可見,教育理論,他都能隨手拈來。我們既要學習李老師的博學,也要學習他的細緻入微。其中最讓人受益的就是他的熱愛讀書與反思。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品味,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素養。讀一本好書,我們不僅可以從中收穫知識,還可以受到心靈的洗禮。要成為一名好老師,多讀書,提升自己基本素養,這些都是最起碼要求。沒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和理論修養,我們很難想象境界能提升到何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和思考是分不開的。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了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成功及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我們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結合工作的現實去思考、總結,這樣,我們就會在讀書與思考中逐漸成長起來。

三、善於研究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矛盾,是促進學生和教師共同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應該學習李老師的研究精神,積極主動的將遇到的一個個問題都當做科研的課題,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做研究物件來看待。這樣,當面對那些“後進生”、“考試作弊”、“早戀”等各種問題的學生時,心態就會平靜下來,用解決矛盾的心態去研究,對孩子們的教育也就從容了。

對於一線老師來說,最好的科研課題來自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正如李老師所說,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你應該高興,因為新的科研課題在向你招手了——也許你走向教育專家之路的起點就在這兒呢!這樣每天都有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頓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我們應該學習李老師將教育中的難題看作研究的樂趣,學習他執著的研究精神。為此我們注意轉換角色,使自己從一名教育者向一名研究型學者轉變。這種轉變是一種境界的提升,是我們通向教育自由境界的階梯。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心態,一種激情的行動,一種對慾望的放棄,一種對理想的宣言。將我們的愛賦予到教育過程中去,不斷的研究與反思,超越自我,我堅信,我就是最好的老師!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一口氣拜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讀畢,感觸頗豐。因為李校長的很多觀點我都很贊同,讀他的書既像是和一位智者在對話,是那樣的樸實而自然;又像是和自己的內心在交流,是那樣的真實而心動。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似乎找到了那份激情。是的,從今天起,我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音樂老師!

翻開序言,裡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話,忍不住摘抄下來留作自勉:“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每讀到此,我的內心便會受到觸動:是呀,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一直以來我都很自卑,認為自己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如別人,唱、彈、跳、吹、拉什麼都不行,還阿Q似的安慰自己不是學專業的。雖然我也曾努力過,雖然我也曾迷茫過,雖然和別人比我也還有很大的差距,但讀了李老師的這本書後,我可以自信的對自己說,和昨天的我比,我在進步,我在超越,今後我要做得更好!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校長對教育工作無比赤誠,對學生無比熱愛的一顆教育者的心。而這種愛心成就了他的輝煌。愛孩子,才能理解孩子;愛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愛心;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關注成長的每一個細節;愛孩子,才能成為孩子的親密朋友;愛孩子,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愛孩子就應該尊重每一位孩子學習音樂的不同方式、能力和感受;愛孩子就應該讓每一位孩子喜歡音樂,喜歡音樂課,讓音樂在孩子的心裡生根發芽。

一、純真的愛心

有人說:“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藝術,都產生於教育對學生無比熱愛的熾熱心靈中。”因此,做最好的一名教師,首先應該做到愛學生。這些話聽得多,看得多,而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我曾經對我的學生說過,在音樂課中,沒有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學生,沒有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和令人頭疼的後進生,有的只是對音樂課的態度,一切都一視同仁,愛得公正,愛得讓學生信服。因此在我的課堂,每個學生的起點都一樣,都是平等的,學生在師愛的沐浴下輕鬆快樂地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即使他們違反了紀律,老師嚴厲批評時,也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儘量不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或歧視情緒。春天播下師愛的種子,秋天必定結出尊師的碩果。更重要的是,“師愛”如無聲的春雨在不知不覺中滋潤著學生們的心靈,實現了愛的遷移,教給了學生們如何愛別人。

二、真摯的情感

教師真摯、深厚的情感可以發出強大的愛流,有利於傳導。做最好的教師要把心裡的情感用語言、行為表達出來,師生間通過精神的交流,達到思想感情上的聯絡和信賴,教師真摯的情感在學生的情緒上就會產生共鳴。曾經有個同學上課總是不太專心,後來有一次稍微表現得較好時,我立即表揚了他,還請他當小老師,得到我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從此在音樂課中他大變樣了,同學們也都說他只有上音樂課表現得最好。

三、尊重學生

最好的教師要給學生以長輩式的關懷和愛護,從不以家長式的態度對待學生。愛學生始終堅持對學生持尊重的態度。即: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感情,不傷學生的自尊心,有禮貌地對待學生。教師尊重學生是學生進步的外因,學生自尊自強是他們進步的內因。實踐中的許多事例使我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學生,學生就會向老師敞開心扉,用全心來接受教師的愛。在音樂課中,我不僅自己做到尊重學生,對學生的演唱和創編總給予正面評價,還要求學生不輕易取消別人,評價別人時先說優點。每次當有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如意時,我總是將學生單獨留下來,先問清楚原因,再和他交流應該怎麼做,因此有學生給我寫到:您雖然很溫柔,不像有些老師很嚴厲,但同學都很聽您的。看著這些話,我很欣慰,也很幸福。因為只有學生忘我地投入到音樂中時,我才能和他們一樣感受音樂的魅力。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裡抬起頭走路。”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心靈的召喚。在今後的人生中,無論做什麼事情,讓我們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獻出自己最大的愛心,做最好的老師,做孩子最喜歡的老師,讓自己無悔!

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10

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書中彙集了陶行知、魏書生、蘇霍姆林斯基等多位教育大師的二十七份經典教育感言,每份感言之後都附有典型案例。認真捧讀過後,深有感觸。做最好的教師,首先應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馬卡連柯明確指出:“培養一種認真地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沒有責任心就不會有真正的工作。”要想具有責任心,教師則首先要具有集體主義精神,把個人放在堅強的集體之中,在教育集體的同時教育個人,又在教育個人的同時影響集體。教師不僅要在集體中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和發揮集體的巨大教育作用,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和責任心。

做最好的教師,要有出色的教學藝術。教學藝術乃是教師嫻熟的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創造性教學實踐活動。教師必須有引人入勝的教學藝術,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利用巧妙的辦法使教學生動活潑,妙趣橫生,以促進學生主動、富有情感地學習,使他們對真、善、美髮生樂趣,並心甘情願地追求真、善、美。其中,要使教學富有魅力,充滿情趣,第斯多惠還提出了以下五個要求:教學要變換花樣;教師要活潑;教師要充分發揮個性;教師要有嫻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要有高超的管理能力。正如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學藝術是連線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橋樑。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藝術,不僅能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而且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形成技能和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

因此,教師要有出色的教學藝術,應努力培養理解教材和駕馭教材的藝術能力,培養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教法的藝術能力,培養實驗教學的藝術能力,培養運用資訊科技手段輔助教學的藝術能力,訓練課堂教學基本功。做最好的教師,還要“用心”。用心瞭解學生、用心去“懶”……盧梭認為,作為一個好的教師,首先必須瞭解和研究自己的學生,如此才能成功的實施教學教育。的確,教師的工作物件是有思想、有自尊心的學生。實踐證明,要做好教學工作,必須從瞭解和研究學生著手。瞭解和研究學生,包括瞭解學生個體和集體兩個方面。對學生個體進行了思想品質、學業成績、興趣愛好、特長等綜合瞭解,全面分析就能夠了解學生集體。

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在瞭解學生的過程中要充滿愛心和信任,要熟悉每個學生,要善於觀察學生,要與學生交心,要重視學生的書面材料,要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只要學生能幹的,教師就不去做。”這是魏書生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做個“懶”教師。帶上引號的懶字,可見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懶,是的,魏書生的“懶”字背後有哲學:“懶”字背後有學生;“懶”字背後有目標;“懶”字背後是勤奮。可見,魏書生的“懶”是一種外在的表象,“懶”教師其實時時在思考,在構思,“懶”教師是要用心來做。而魏書生教學中的“懶”更是一種智者的教學策略,是勤奮之後對教學駕輕就熟的自信,是對學生和整個教學的尊重。教師的教學工作,要學習魏書生的“懶”,凡是學生能幹的事情,都讓他們自己幹。透過這個“懶”字,也讓我聯想到了少先隊隊幹部的培養。

在少先隊員這個群體中,隊幹部既和其他隊員一樣,是接受輔導員教育、指導的物件,又是輔導員的助手,是其他隊員的榜樣。但在長久的隊活動中,我發現隊幹部們對自己的角色意識並不是很深,這或許就是“不敢放手”的結果吧!學生年齡小,擔心不會做,做不好……過多的擔心,過多的不放手,就逐漸導致了輔導員工作的“繁瑣”感。如果教師的“懶”既能讓自己從繁瑣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又能培養一大批能幹的學生,豈不是更好?因此,要想成為最好的教師,也要學會用“心”做一個“懶”教師。開放自己的思想,對自己的學生放心……儘管培養少先隊幹部的主體意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日常的點滴工作中不斷對隊幹部進行指導、鍛鍊,但時間長了,這些隊幹部就會具有一定的獨立自主能力和工作維持能力,到時的你,可以適當地解放自己的“雙手”,真正可以享受一個“懶”字。但其中,教師的“懶”,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問,而是做到“懶”得科學、合理,“懶”得有方、有度,“懶”得有心、有效……成為最好的教師,還要做好多好多。雖然永遠達不到“最好”,但我相信只需努力,今天的自己一定會比昨天的自己好,一天天不斷地超越自己,一定會匯成一個人一生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