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箏的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8.42K

一個月前,同事介紹我一本《百年美文》,忙碌之餘,每晚習慣性地花上個餘小時翻讀著那些沉睡著的經典。我把這種倚床臥躺式的閱讀當成一種“安樂”睡眠,因為沒看完三四篇就會自然催眠睡著。我喜歡這種悠然的思緒疲憊,畢竟一直睡眠效果不好,這種安樂式讀書睡眠切實不錯。

放風箏的讀後感

前幾天,就細細品讀了梁實秋的《放風箏》,意味深長,感觸悠遠。文中的筆觸,如咖啡,讓人蠢心上癮,似濃茶,讓人嚼舌回味。我尤為衷情於那段恰似雕刻在心澗的`文字:“風太勁,風箏陡然向高處躍起,左右搖晃,把線拉得繃緊,這時節一不小心風箏便會倒栽下去。栽下去不要慌,趕快把線一鬆,它立刻又會浮起,有時候風箏已落到視線所不能及的地方,依然可以把它挽救起來,凡事不宜操之過急,放鬆一步,往往可以化險為夷,放風箏亦一例也。技術差的人,看見風箏要栽筋斗,便急忙往回收,適足以加強其危險性,以至於不可收拾。風箏落在樹梢上也不要緊,這時節也要把線放鬆,乘風勢輕輕一扯便會升起,性急的人用力拉,便愈糾纏不清,直到把風箏扯碎為止。在風力弱的時候,風箏自然要下降,線成兜形,便要頻頻扯抖,儘量放線,然後再及時收回,一鬆一緊,風箏可以維持於不墜。”

很可惜,自小到大我都沒有成功放飛風箏的經驗,只緣於南方的天空沒有北方的空曠,更限於農村的樹梢擋住了飛翔的翅膀……我總把這些當成理由去控告“地域”的不公。但實際上,這真是不應該算得上成為理由的,畢竟一樣有很多南方牛娃把風箏放得非常熟練。小時候,我沒見過真正意義上的風箏,更是無緣於梁實秋所講的鋪主於氏製作的“風箏於”,我所接觸的風箏是鄰家兄長用細線綁好竹枝然後黏上紙糊而成的“風箏”。那時,家門口的晒穀場地不是足夠寬敞,場地前面還有一口水塘,水塘下面就是梯田,還有那高大的棗樹和梨樹揚著枝頭向我們“示威”。即便是秋風再大,也不能把風箏放的很高,高了便會被樹枝“糾纏不清”,甚至是仰頭拉線一個踉蹌步跌入水塘。於是,只能是拖著風箏向前跑,那風箏比自個高上半個頭顱,就這樣嬉戲著當初的幸福,卻不懂半點遺憾的酸味。長大後,就再也沒有主動地去接觸過風箏了,這既有害怕釀成笑話的迴避與安慰,也有無顧於消遣的浪漫或童趣。

至今,我依然不會“放風箏”。所以,一直不懂得梁實秋《放風箏》中所說的那種張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把捏技術。牽扯到現實中,很多事情總弄不明白什麼時候該鬆、什麼時候該放、什麼時候又該牽扯。有些時候,總害怕風箏遇上了狂風拉斷了細線,有時候,又總懷疑細線纏上了樹幹扯斷了風箏,就是在這種矛盾的鬥爭中,一直在嘗試著倦翅起飛的滋味。為工作,為生活,真希望舒舒服服的迎上那場秋風、結結實實的抓牢那個細線、清清楚楚的看住那個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