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3000字

才智咖 人氣:1.56W

在發生了一個事件或情況之後,我們務必要去調查清楚情況,並將獲得的成果展現於調查報告中。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調查報告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3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3000字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1

南京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學生對大學生和就業青年的消費調查資料今日出爐,此次調查以南京和鹽城十餘家工廠的社會就業青年以及南京工業大學、鹽城師範學院在校大學生為調查物件,發放的400份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校大學生的消費超過社會就業青年。

同學慶生搓幾頓,大學生無奈入不敷出根據問卷調查結果,87.6%的社會就業青年每月伙食費不超過300元。而大學生校外就餐也成為了大學生飲食消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月到個體餐館就餐的比例達到了被調查總人數的97.1%。

各種形式的聚會成為在校大學生飲食消費的一個重點,許多大學生反映說他們有時候也頗有些無奈,同寢室的同學過生日自然要到飯店去“搓一頓”,可是鑑於每月的消費總額限制,一旦每月遇到三個或者更多同學生日,當月就會入不敷出。

資料顯示,90.1%的大學生在每月花費透支後選擇向父母討要,而社會就業青年有76.1%的選擇向朋友借。大學生的心理需要整個社會的引導,消費觀的自我約束也需要加強。

大學生精神、娛樂消費超過就業青年82.9%的社會就會就業青年每月在購買書籍、培訓方面花費50-100元,5.8%的人為50元以下。而67.3%的大學生每月在購買書籍等消費中花費200元,10.2%的大學生此項消費為100元。

對於網路消費時間,12.7%的學生在3小時以下,20.9%的學生為3至7小時,30.1%的學生為8至10小時,19.5%的學生為10至20小時,16.8%的學生在20小時以上。

在上網時段方面,23.2%的學生在白天上網,33.9%的學生在晚間上網,35.2%的學生在週末上網,7.7%的學生還經常上通宵。如果上網按2元每小時計算,對於學生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社會就業青年在上網消費這方面78.2%的人花費每週10小時,多用於淘寶,打遊戲。

在走訪的大學生中,有兩名大二的男生說到自己大一時經常通宵打遊戲,導致現在的身體不能熬夜,一熬夜就容易面色蒼白,第二天注意力不集中、頭暈等症狀。

戀愛消費:70%以上大學生每月花費500元說起戀愛消費,30.3%的社會就業青年花費只有每月100元左右。轉觀大學生,70.4%戀愛,且每月戀愛花費都在500元左右,有不到10%的大學生戀愛消費在100至200元,這筆開銷佔每月生活費的三分之一,其中大多為男生。

進入大學校園,很多學生一下子不適應新環境的生活,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全都花在上網、逛街、吃喝、談戀愛上。若能組織多種社會實踐活動和集體活動,讓他們通過自身的社會實踐,認識到掙錢的艱辛,可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費消費。

數碼消費:81%大學生用高檔手機,就業青年只佔3%34.5%的社會就業青年使用的是800元以下的手機,24.3%的人使用的是中檔手機,3.0%的人使用的是蘋果手機。而80.9%的大學生使用的是2000元以上的手機,如三星,蘋果等。

在採訪了一位鹽城師範學院的女生時,問及為何使用價格高昂的手機,她回答道:“因為大家都用的這個啊!”在調查中很多男生說如果使用國產手機會沒有面子,心理上感覺沒有人家高貴。而社會就業青年對於手機的要求並不高,多數採訪者認為只要能打電話發信息即可。

此外,98.3%的大學生有電腦,39.5%的大學生擁有平板電腦,40.1%的社會就業青年沒有采購電腦。原因有工資不夠支付電腦費用的,也有認為沒有閒暇時間使用電腦且沒有必要的,不如找網咖用電腦。

大學生尚未有固定的工資收入來源,對於這些數碼用品多是靠家裡的支援購買,有的大學生為了擁有一款流行的手機情願節衣縮食,不惜犧牲其他必要開支,甚至向別人借錢以滿足慾望。這反映出一些學生的攀比心理和價值觀的扭曲。

同學寄語參與調查的學生們認為,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棟樑,引導大學生們繼續保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反對奢侈浪費、盲目攀比、過高消費等不良消費風氣,在當前構建節約型社會的大環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次調查對大學生及家長能產生積極有效的思想轉變教育,讓大學生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有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努力報答社會,感恩父母立志成才。

如今,在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叛逃”學校,選擇“在家上學”,多數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昨天,21世紀教育研究院釋出《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xx)》,分析我國“在家上學”的發展現狀。調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於國小階段,大多數家庭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過半家庭月收入1萬元以下。

“叛逃”多與學校有關。

“在家上學”是一種以家庭為主要教育場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師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昨天,21世紀教育研究院釋出的調研報告顯示,家庭選擇在家上學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4.19%)、“學校教學進度過慢”(9.50%)、“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厭倦學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可以看出,其中有四項都與學校有著密切關係。

被調查家庭中,62.01%在家上學的孩子曾經在傳統學校學習,後來從傳統學校中轉了出來,而37.99%的孩子則一直在家上學。多數孩子是在幼兒園小班到一年級之間開始不在傳統學校上學的,佔51.23%。

年齡集中在國小階段。

調查報告顯示,當前在家上學人數最多的前三個省市依次是廣東、浙江和北京,均位於東部。教育專家分析稱,這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高、社會公眾教育觀念更開放有關。

另外,在家上學的孩子中,男孩佔62.30%,多於女孩。多數孩子的年齡在4至10歲之間(60.42%),其中6歲的孩子最多,17歲的孩子最少。可見,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於國小階段,較少處於初高中階段。教育專家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會考、大學聯考仍是我國家長不得不面對的、難以逾越的“坎兒”。

此外,調查顯示,多數在家上學的孩子喜歡該學習方式,其中43.02%的孩子表示非常喜歡,38.55%的孩子比較喜歡。家長則認為在家上學的孩子,其各方面能力都處於中上水平。對於很多幼兒園及義務教育階段後的孩子來說,多數家長選擇“繼續在家上學”,而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出國留學”的家長最多。

家長多具有高學歷。

實施在家上學的被調查家庭中,45.81%的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24.58%的家庭主要由父親負責,另有24.02%的家庭由父母一起負責,僅有1.68%的家庭由家庭教師負責。

從學歷來看,實施在家上學家庭的家長多具有高學歷,其中75.42%的家長有著大專及以上學歷。從職業來看,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63.13%的職業是企業職工、專業人員(如教師、醫生、技術員等)和自由職業。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調研發現,被調查實施在家上學的家庭收入主要集中在2萬元以下和5萬元以上高低兩端,其中月收入1萬元以下的家庭最多,佔56.73%。在時間投入上,多數家長認為父母不需要全職。

20xx年秋季新學年開學,中國首部全國性《中國小生學籍管理辦法》將正式實施,我國每個中國小生都將有唯一學籍號,實行“籍隨人走、終身不變”。湖南省教育廳近日下發《湖南省加快推進全國中國小學生學籍資訊管理系統建設工作方案》,力爭在10月底前完成全省中國小紙質學籍資訊表的資料錄入、稽核和報送工作。

全國系統在湖南部署實施後,將全省所有中國小生的電子學籍資訊錄入或匯入全國學籍系統,並完成資料稽核上報和問題學籍的處理,建立全省統一的中國小生電子學籍資料庫。全省中國小生學籍資訊首次資料採集範圍包括全省境內所有由政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依法舉辦的普通國小、普通國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學校、工讀學校在校學生。

為確保資料真實、準確,學校將組織班主任及有關人員將學生基本資訊表發至每個學生,由學生及家長填寫並簽字確認後交回班主任稽核,班主任將核對無誤的班級學生表格提交給學校學籍主管負責人稽核。沒有居民身份證件號的中國公民學生,須由學校開具《無身份證號學生在校就讀證明表》。

教育部為身份認證無誤且全國範圍學籍查重無問題的學生,分配全國唯一的學籍號,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學籍,並將學籍號下發給各省(區、市)。湖南在教育部學籍號的基礎上,結合湖南省教育電子身份認證系統,發放全省唯一的電子身份證號。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2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不斷進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步伐,高校大學生數量迅速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現。如今現在的崗位越來越多,但是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的大學生少之又少,那麼新時代的大學生如何在畢業時候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是每個大學生都要做充足的準備,通過本次實踐調查,分析大學生就業狀況以及大學生為就業所需要提高的素質能力和就業工作指導,尋求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途徑。

引言:

如今中國的就業形勢將異常嚴峻,企業用人需求下降的趨勢難有根本性轉變;迴流的農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將面臨難以轉移就業的問題,導致農村失業問題加重;城鎮低學歷青年以及規模不斷增大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將更加困難。隨著我國現階段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社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增長緩慢,因而造成就業矛盾十分嚴峻。同時,畢業生就業市場化與畢業生滯後的就業觀之間的衝突顯得十分突出,畢業生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就業的態勢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這些都影響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 時下又將是畢業生就業的高峰期,為了更好的瞭解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和對目前就業形勢的認識,我們組織了此項調查,由此進一步分析大學生的就業前景,以便為學校提供未來就業指導工作的資料與對策依據,也使在校大學生在整個大學學習期間進行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就業準備,培養大學生追求最優選擇和最佳就業的精神與品質。

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問題分析:

(1) 就業市場供需失衡

大學生的就業源於市場的需求。一方面,畢業生人數每年呈上升趨勢,給勞動力市場的消化造成難度。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機衝擊之下,勞動力需求不足與新增勞動力需求萎縮;再者,企業用於培養與培訓的費用大幅減少,企業在招聘時首先考慮專業對口、綜合職業能力強的畢業生。

(2)大學生存在觀念誤區且缺少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脫節,還存在就業後穩定性差、離職率高的問題。只選擇在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工作,不願意去偏遠地區工作,雖然他們對社會生活顯示出較強的熱情與好奇,但缺少理性思考與合理規劃,表現在工資的高低、待遇的好壞成為擇業的首要準則。而對職業規劃,更多的人忽視其在就業過程中的重要指導作用,多數學生都沒有詳細、科學的規劃。因此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將直接影響大學生未來的前程,避免大學畢業生在盲目求職過程中造成人力資源不必要的浪費。

(3)實踐能力弱

很多學校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忽視了他們的實際動手與操作能力,有知識儲備而不會靈活運用已成為大學生的普遍現象。雖然有些學校開辦社會實踐課,試圖讓學生所學到的課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但是安排的'時間太少,實踐效果並沒有達到,導致了大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只能紙上談兵。

(4)對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不瞭解,存在資訊不對稱

調查顯示,70。63%的學生對20xx年的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不瞭解,資訊不對稱嚴重影響畢業生的擇業與就業。他們只顧埋頭苦讀、熱衷考證或忙於各類社團活動,卻忽略瞭解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的重要性,而在實際就業供需矛盾面前束手無策,另外用人單位招聘資訊的釋出缺乏時效性。

關於高校問題:

(1)畢業生就業情況已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誌。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職業能力之縫誰來填?目前情況下高校得擔此大任。高校應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應轉變觀念,把握教育國際化的潮流,加強世界高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國家建設需要緊密結合。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緊密聯絡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專業設定、課程結構要滿足市場所需;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反饋”、“高校生源報考錄取比預警”等系統,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地制定擴招規模;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定不合理的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

(2)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膽嘗試校企聯姻。剛從學校裡出來的學生除了動手能力弱外,表達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商務禮儀、心理健康、與人溝通、融入團隊等內容。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結合起來,真正使畢業實習起到縮小、彌合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之縫的作用。

關於大學生自身的應對與改變:

自強自立,努力增強綜合素質,樹立科學就業觀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當代大學生必須有把自己事業與國家進步、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的文明融為一體的品格,崇尚真善美美,堅持真理,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要爭取知識廣博,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具有創新精神,隨機性、靈活性的思維方式,做到因人、因時、因事而異。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臨更加激烈社會競爭,能視變化為機遇,視困難為坦途,有頑強的自制力,堅定的信念,及對生活充滿期望,充滿熱情。選人標準要合理。用人單位要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崗位實際,制定相關崗位說明書,細化崗位職責,按照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選人標準,確定招聘人員質與量。確定科學招聘程式。要確定招聘考核的程式,制定考核內容,在按程式進行考核後,擇優錄用。 總 結 本次調查僅侷限於徐州地區的高校,時間倉促,收集的資料雖不能全部體現中國當今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但是這些資料基本反映了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金融危機使得我國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這種情況下調查分析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中探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方法。緩解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不僅需要依賴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學生自身和企業單位等各個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社會、企業,包括畢業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應重視研究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社會分工。繼續推進就業體制改革,明確國家、高校和勞動人事等政府部門的職責和管理許可權。確立學校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地位及應承擔的權利義務。加快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畢業生就業工作擺脫目前困境,走上正軌。

結言:總之,就業難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多種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部門就必須加大對就業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積極的就業扶持政策;企業要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做到不輕易裁員,在招聘過程中,不要過分強調經驗,給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一個機會;學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業服務工作。除此之外,就業問題的解決還是要靠大學生自己,這也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