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調研報告(通用6篇)

才智咖 人氣:8.26K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留守兒童調研報告(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通用6篇)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

伴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民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為家庭帶來收入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個並將長期存在的特殊弱勢群體---“留守兒童”。他們遠離父母,承擔了本不該這個年齡承擔的諸多壓力和問題。為從根本上了解留守兒童目前生活、學習、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問題,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經發放問卷調查表、實地走訪和座談等方式對我市留守兒童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xx市留守兒童總人數為4352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人數為2760人,佔總數的63.4%,大多數留守兒童以隔代監護為主,少數人寄養在親屬和朋友家中。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失去父母庇護和正常的家庭教育與溝通,孩子學習成績較差,親情缺失,成長過程處於長期放縱狀態,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規範,心理得不到正確的疏導,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時的培養,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會關愛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存在著“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學業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範、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為失控”等困難和問題。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社會體制不完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由於土地少、機械化作業以及部分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等因素,使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從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來,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得不選擇進城務工,並形成家庭化流動趨勢。在不能輕易放棄城市工作機會的同時,又因住房、戶籍、就學、升學以及高額學費等因素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致使“帶不出”與“回不來”的雙重矛盾突顯。

2.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通過調查發現,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到了只能通過進城務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們大多是可以在本鄉本土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們教育意識淡薄,抱著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現狀的求富心態,不惜拋家棄子,背井離鄉,疲於賺錢。在經濟方面小有收穫的同時,他們放棄的是對孩子的監護,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對子女的關愛、溝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長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為失控等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

3.農村教育相對落後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經調查,由於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落後,一些優秀教師選擇進入條件相對好的學校教學或應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農村學校在師資配置方面明顯不足,老師素質參差不齊,致使部分農村學校仍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理念,將有限的師資還是放在了追求升學率上,升學必考科目是他們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績相對好的學生是他們關注的主要物件,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卻疏於管理,流於形式,留守兒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時,又一次失去了學校對他們思想行為梳理和引導的機會。

4.監護責任不到位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不可忽視的原因。調查中很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留守兒童多數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來撫養,少數寄養在親屬甚至朋友家中。由於體弱多病、年齡差距大、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等諸多因素影響,在與孩子溝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難,重養輕教,基本都是限於照顧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對於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出現了問題往往有的是包庇、慫恿,有的是打罵、體罰,造成孩子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成年。

三、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開展情況

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已引起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針對留守兒童自身特點和存在問題,相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委市政府實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兒童普受惠、受實惠,如配新校車、開展兒童計劃免疫、醫保實行覆蓋、寄宿食堂衛生監管,以及市委組成志願服務隊伍,兒童社工隊伍,結對幫扶等。市婦聯為確保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設定專人具體負責留守兒童的組織、協調工作;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的專題調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加強了陣地建設,在全市303個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並利用“三八”維權周、“六一”兒童節等有利契機,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為兒童提供心理輔導;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援,在山城鎮大灣村和大安村建立了兩所留守兒童學校,配備了乒乓球桌、電腦,手風琴、學習機等促進兒童成長的設施,選拔責任心強、熱愛留守兒童事業的人員作為輔導員,定期開展活動;組建自願者隊伍,組織有愛心的黨員、教師、離退休老同志等擔任志願者,以“愛心、自願、就近”為原則,開展了“春蕾女童”捐資助學、“送溫暖”、“手拉手,心貼心”等一系列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在電視、報紙發出愛心倡議,號召更多愛心人士加入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鄉鎮政府和教育部門針對留守兒童親情關係疏遠,家庭教育缺位的實際情況,成立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農村德育工作網路站,建立了教職員工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開展家庭大走訪、“大手拉小手”、親情對接等活動,通過學習輔導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定期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教育輔導,有針對性地為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家教宣傳活動、家教講座等,著實提高監護人教育輔導兒童的能力。民政部門針對貧困留守兒童家庭給予適當生活補貼及開展了節假日慰問活動。衛生和計生部門組建了志願者醫療服務隊,經常深入社群、村屯,為留守兒童免費進行體檢。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關愛之手,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學習上給予支援的同時,還經常保持與孩子的溝通和聯絡,隨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並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四、對策和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事關青少年健康成長、家庭平安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一件大事。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目前生存、發展狀況,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以政府為主導,採取有效措施,整合社會資源,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構建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一是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與新農村建設、扶貧工作以及各部門的日常實際工作相結合並納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標,為留守兒童切實解決學習、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難題,不斷提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傳部、教育局、婦聯、團委組織牽頭,通過媒體及印發關愛農村孩子倡議書等形式,大力營造宣傳氛圍,開展“留守兒童社會共育工程”,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學校,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教育留守兒童。設立“留守兒童幫扶基金”,專門用於對成績突出和生活有困難的留守兒童進行獎勵和慰問。三是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學校佈局,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農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開展“留守兒童寄宿制工程”或者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學習)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主陣地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讓農村留守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照顧與關愛。四是政府、教育、編制部門要加強農村中國小編制管理,建立教師隊伍補充制度以及優秀教師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決農村教師隊伍老化、師資短缺及部分人員素質偏低的問題。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門要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汙染對孩子的毒化;開展送書下鄉活動,用先進的文化佔領農村陣地,為農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

2.健全留守兒童成長髮展機制。一是家長聯絡機制。農村黨支部和學校要切實擔負起與外出家長的聯絡工作,有條件的村部或學校要開設親情免費專用電話,條件較差的也要藉助書信等形式讓孩子跟家長保持聯絡;通過下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向家長彙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並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要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瞭解留守學生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二是監護人培訓機制。充分利用鄉鎮學校、村國小、村部中設立的家長學校等陣地,通過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家訪等途徑,加強對孩子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監護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長、義務聯絡員的招募工作,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管,以彌補家長教育空白以及糾正監護人的不正當教育。三是心理疏導機制。針對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心理障礙問題,組建志願者隊伍,開展心理諮詢和矯正活動;開設心理教育課,聘請專業教師為他們授課,讓這些孩子的煩惱有方傾訴,有的放矢,幫他們開啟心結,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點,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陽光生活。

3.引導留守兒童父母返鄉創業就業。一是政府儘快出臺扶持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積極實施“迴歸工程”。二是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由人力資源部門牽頭,通過摸底調查等方式對企業用工、工資待遇、專案資訊、致富門路等備受農民工關注的問題進行疏理,並將疏理結果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鄉鎮(街)傳送到外出人員手中,鼓勵農民返鄉擇業。三是積極引導,改變父母外出方式,儘量避免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給予親情照顧,給孩子創造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2

近年來,隨著我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城鄉一體化程序不斷加快,大批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造成留守兒童增多。由於親情缺失和監護缺位。存在生活失助、學業失教、安全失保、心理失衡等現象。連雲港市xx區婦聯把關愛貧困留守流動兒童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爭取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為他們身心健康,自由成長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一、領導重視,推動政策落實。

我區《“十二五”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經20xx年縣政府第3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於20xx年12月正式頒佈實施。新規劃更加關注婦女兒童民生問題,新增了兒童與福利領域。增加“逐步完善救助制度,為貧困和大病兒童提供醫療救助”、“發展面向留守流動兒童的公益服務設施,滿足孤兒、單親困難家庭兒童的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促進其健康成長”系列目標,區婦聯作為職能部門,積極作為,推進實施力度。“六一”期間,區四套班子領導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到鄉鎮學校看望他們,送去了慰問金、玩具等節日禮物,並與他們一起慶祝“六一”兒童節。

二、分門別類,建立資訊庫。

建立貧困留守流動兒童資訊庫,對各鎮貧困留守流動兒童分類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統計、登記造冊,全面掌握了貧困留守流動兒童學生的資料。目前,共有留守流動兒童5000餘人入庫(留守流動兒童、孤兒(包括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服刑在押人員未成年子女、殘疾兒童、流浪兒童、受艾滋病影響兒童、吸毒家庭子女、受暴力侵害兒童(尚有三個鄉鎮沒有報齊材料)。全面建立貧困留守流動兒童檔案,及時做好留守流動兒童的發展情況記錄,根據反饋的資訊及時改進工作方法。

三、積極爭取,實行幫扶制

積極爭取省兒基會、愛德基金會等慈善救助專案,建立幫扶制度。為全縣198名孤兒,每年發放資助款30餘萬元;為區30名特困孤兒款,每年發放3萬元。積極申報“職教xx班”,新增2個“職教xx班”,每年發放資助款10萬元。對上爭取xx省兒基會和xx綜藝頻道聯合啟動“xx音樂教室暨音樂助困境兒童健康成長計劃”,在xx國小建成一間多媒體音樂教室,幫助50名蘇北農村困境兒童圓音樂夢想,著名主持人xx專程到xx國小參加啟動儀式,與留守兒童快樂互動。同時,音樂助困境兒童健康成長計劃爭取資金15萬元,在宋莊中心國小、xx國小、歡墩石門頭國小為150名困境兒童免費開展“五個一”培訓服務。(一年的藝術培訓、一次健康體檢、一套優秀兒童讀物、一次藝術夏令營、一次藝術展示。)新增“音樂種子”xx班5個,完成資料稽核、上報等相關工作,為476名困境兒童爭取每人連續三年共1200元的資助款。做好市婦聯“海生草”關愛睏境兒童公益專案,爭取“海生草”培訓班3個(xx中心國小、xx中心國小,xx國小),為90名困境兒童連續三年送去“六個一”免費公益服務。(一年的藝術培訓、一次健康體檢、一次夏令營、一次才藝展示、一次社會媽媽結對、一次城鄉兒童“手拉手”)。

四、整合資源,結對聚愛心。

發揮婦聯“海媽媽驛站”、巾幗志願者隊伍資源優勢,發動結對服務,全區女黨員、女幹部、女教師等與留守兒童結成“社會媽媽”、“代理家長”、“陽光夥伴”等形式的互助對子300多對,廣泛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學習指導、生活引導等愛心牽手活動。區國稅局的“愛心媽媽”連續15年為貧困留守流動兒童累計捐款20餘萬元,除了定期資助外,每年的“六一”兒童節,愛心媽媽們帶著書包、文具盒、鉛筆等節日禮物看望孩子們,送去全體幹部職工的一份關愛。

五、利用陣地,活動促和諧。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3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轉型,在如今特殊的歷史時代中,大量的農村勞力湧向城市,在這股社會洪流中,堡子鎮這個小鎮自然也融入了社會大潮。大量的剩餘勞動力走出了家門,只剩下了老人與小孩子們,留守的爺爺奶奶與留守兒童太多太多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牽扯著老師們的'心,留守兒童的教育被學校高度重視,為更好地教育好祖國的新一代,讓留守兒童在健康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堡子國小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並就這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調研,這次調研重點針對四、五、六三個年級進行,因為這些年級感知認知能力較強了,對於父母外出的感受更加深刻,並且能表述清楚自己的感情。

一、堡子國小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堡子鎮在會同縣來說是一個相對較大的鎮,全校學生共861人,其中留守兒童有569名,佔全校總人數的66。而四、五、六三個年級的留守兒童只這幾個年級總數的58。出現了低年級留守兒童相對較多,高年級的相對較少的情況。老師行了分析,其原因可能有這些,首先是因為孩子的原因,因為長年的在外打工生活,父母與孩子的距離遠了,起初並不太引起父母的關注,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因為長期缺少父母關愛而長大的孩子,性格方面與父母所期望的相差太遠了,家長們感覺已經管不住孩子們了,想在他們這個時候努一把力,挽回一點,儘自己為人父母的心意吧。另一個原因是經過幾年資本的積累,早年出去打工的父母現在有了一定的本錢,回來自己家鄉發展了,少掙點錢,孩子是最重要的。

本次重點調研的孩子在9到12歲之間,從孩子們生活的家庭環境、學習狀況、心理狀況三個方面進行調。首先家庭環境方面,在這些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佔了三分之二,這此孩子百分之九十是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其餘是和親戚住在一起,這種隔代教育或者隔了一層山的教育最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父母一年回來一次的佔了百分之八十多,其餘是半年回來一次,雖然孩子們表示自己的父母每個星期都給自己打電話聯絡溝通,但因為長期不見面,電話上的話有的也少得很。但另一方面又都強烈是自然地想念遠方的雙親。但內心有的已經慢慢地疏遠了。所以他們一遇到困難,就只能向同學和朋友訴說,很少選擇向父母訴說的。而與他們玩得最多的是同學和朋友,父母遠在天涯,而爺爺奶奶老了,有的還要照顧好幾個孫子孫女,能管好吃喝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經過調研總結出留守兒童的特點有:

(一)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控能力差

因為留守兒童是祖父母與親戚帶的,他們一般只管好孩子的吃穿住就行了,沒有精力出沒有責任去管理孩子們的學習,學習上沒有人督促與監控,加上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這種能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脹,很容易形成學習上懶散的習慣。在學校違犯紀律,拖欠作業,不愛學習的留守兒童佔的比例很多,是一大片。老師們感覺,現在教書壓力很重,學生真的好難教。

(二)性格孤僻但暴躁,內向而易逆反

在調研中與老師們交談中發現,每個班都有幾個這方面極典型的例子,內向的學生一問三不理,與同學老師都不願意交流,對一切失去興趣。一旦遇到什麼事情卻又不能冷靜對待,而是以極端的方式發洩,或者更加沉默,或者極力反抗,有的甚至一怒就動武。就算是老師也一樣的頂撞不誤,長幼觀念全無,難以疏導。

(三)物質上的富有,感情和親情的淡漠,

其實他們本來就是在這種缺少關愛的環境下成長,儘管監護人如爺爺奶奶也疼他們,但哪比得上父母的愛呢?這是一種世間最親最本能的感情,從小就讓他體會得少,又怎麼能指望他們對周圍的人與事產生多麼深厚的感情呢?有的父母為了彌補對孩子們的虧欠,有的每天給孩子五元或者三元的零花錢。但這錢不是感情的縫合劑,只會讓孩子養成對物質過分的追求與依賴,更加地缺少感情。

二、學校針對留守兒童進行的一些教育方法。

其實這幾年來,為了教育好這些留守兒童學校是想了很多辦法,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具體大的舉措有如下這些。

(一)開展“關愛貧困留守兒童,百名老師下農莊”的大型家訪活動。

這個活動已經在堡小進行了兩年了,每個學期,學校規定每個班確定家訪物件,特別是留守兒童作為重點家訪物件,老師們對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進行全面的瞭解。經過家訪,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很不容樂觀。祖父母表示對孫子孫女的教育力不從心,事務多,孩子們不聽管教,反而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學校。有的監護人則根本不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家訪的老師在田間地頭找家長們說了幾句話,他們又忙著去做事了,根本沒時間和老師們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說隨其自然吧。但有一部分還是起作用了的,家訪的老師與監護人互相把孩子在學校與家庭的情況做了溝通,達成了教育共識,找到適合教育孩子的切入點,這樣對留守兒童好一些。儘管如此,堡子國小一如既往地堅持大型家訪活動,終於讓家長們瞭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答應與老師共同管理好孩子。另一方面我們也更加理解孩子們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個性了,而不是一味地指責了,而是想辦法耐心疏導與教育他們。

(二)對留守家長開培訓會,讓他們掌握教育留守兒童的一些方法與技巧。

學校每個學期召開一次家長會,其實就是留守家長會議,會和留守家長們溝通,建議幾種能讓他們接受的一些教育子女的建議,如提醒他們,要怎樣不溺愛,做到愛得有度,孩子們使性子爺爺奶奶一定得怎麼辦等。學校還召開了寄宿生家長會議,因為寄宿生其實基本上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了,而寄宿的話有老師管理,有的還有生活補貼,乾脆放學校寄宿算了。這些留守兒童是最讓老師們費盡心思的學生,對於調皮的難管的學生除了學校就沒地方管了。於是又專門召開寄宿生家長會議,讓學生輔導員與家長面對面談話,互相瞭解學生在家在校的情況,做好家校教育的銜接工作。

(三)師生結成一對一幫扶物件。

每個老師都指定兩名到三名左右的留守兒童結成幫扶物件,就象母子父女一樣,抽一定的時間陪他們談心,瞭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好有的放矢進行及時的教育,讓他們的困難得以及時有人發現,有人訴說,有人解決,儘量讓問題兒童不成為問題。

留守兒童問題不光是老師的問題,也是全中國的問題,是時代造成的,但原留守兒童時代早日結束,還孩子們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社會也會更加安定和諧。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4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呈兩極分化,普遍較差。父母外出,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於事半功倍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學習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讓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十分擔心,在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貧困山區、半山區,這種情況已經影響了班級、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課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著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這種情況雖然在留守兒童中所佔比例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說,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辨證的。如何將留守兒童的不利處境轉化為積極因素,是需要探討的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2、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裡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管理,說謊騙人,小偷小摸,抽菸、喝酒、打架、罵人……成為了“問題兒童”。如雙箐口國小二年級學生保傅林在父親外出打工多年裡,由於長期在放任自流的環境裡,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裡不聽代養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幹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等現象發生;芳華中學學生謝小兵,由於家庭困難,父親到廣東打工,他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於父親長期不在身邊,他不但不聽母親話,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經常頂撞老師,並且敲詐低年級同學的錢財。

3、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我們對名學生問卷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佔,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絡。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雙箐口國小二年級學生趙曉蓉父母雙雙打工,原本就內向的她在學校就更不愛講話了,上課常常發呆,不願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願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一個角落;芳華中學有一個有一個叫李遠的男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從不與同學、老師講話,極端的封閉。

4、監護管理不夠強。對169名留守兒童調查發現,留守兒童託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佔75;拖付親朋好友照管的佔10;有5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獨自一人生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朋好友,在他們眼裡,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了責任。甚至部分監護人,因為忙於農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問卷調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藥;20的給父母打電話。隔代的祖輩對孩子過於溺愛,物質上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調研中,有一個叫黎紹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時間,便以各種理由向外婆要錢,然後到縣城去玩耍,直到錢用完後,才會回家。同時,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的監護權,特別是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使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

5、監護人自身素質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加之新課程改革以後,教學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就連一些年輕的農村家長也難以很好地輔導學生,更不用說老年人了。並且,由於監護人的素質偏低,也造成了學校與監護人溝通上的困難。老師們更擔心,隨著打工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留守兒童會進一步增加,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影響的將不再是少數人的素質,而將是未來農村建設者這個大群體的素質。

二、產生的主要原因

1、農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觀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中國小時期,是人生行為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由於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錯過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於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為把錢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質上滿足,事實上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祖輩隔代撫養大多偏於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能力上也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學習輔導的任務,使家庭道德教育處於真空狀態。

2、學校教育力不從心。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望於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由於學生多,教學任務重,心有餘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兒童沒有寄宿學校,在學校的時間有限,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那些有問題的留守兒童難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兒童特殊群體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有的學校人數比例小,沒引起重視;有的學校雖人數比例較大,但仍在探索實踐階段。

3、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由於種種原因,大多數農村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方處於無人員、無設施、無場所的“三無”狀態。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

三、學校對留守兒童教育現行的一些具體做法

1、學校領導已引起重視,並建立相應的機制。

在調研的幾所學校,都有留守兒童的統計和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具體措施。部分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雙箐口中學從思想教育、“五老”進校園、模擬家庭、師生、生生結對子、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同時,建立學校教育服務制度。發動老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定點、定人的幫扶;與監護人簽定《監護人責任書》;班主任與留守兒童簽定《自我承諾書》,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與村社取得聯絡,各村設有留守兒童村社聯絡員;建立《留守兒童突發事件處理預案》等。

2、學校積極開展一系列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活動。

(1)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絡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並瞭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飢渴。

(2)開展模擬家庭活動,老師充當留守兒童的臨時父母,將留守兒童接到自己家中,輔導學習,並給以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如三岔河國小的太瓊仙、飛叢仙老師,一發現留守兒童思想不穩定或者學習下降,就將留守兒童接到自己家中,與學生交心談心,輔導其學習,親自為學生做飯。

(3)建立幫扶機制,發動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通過“兩免一補”、貧困生、特困生救助等辦法對貧困留守兒童進行重點救助。如龍海鄉共有國小生3215人,20xx年為1085貧困學生減免各種費用20xx0多元,佔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每年的免費教科書也優先向留守兒童發放;

(4)開展“結對子”活動。班主任組織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學習、生活上相互關心和幫助;同時,學校發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一個或幾個教師負責一個村的留守兒童,對其進行不定期的家訪和生活上的一些關心和照顧,做到定點、定人聯絡;

(5)“五老”進校園活動。發動老幹部、老黨員等做義務校外輔導員,講革命傳統史,鼓勵學生髮揮艱苦奮鬥、自強自立的優良作風,對留守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3、積極建立家校聯絡,舉辦“四老”家長學校。

學校在學生入學時,詳細記錄了留守兒童家庭基本情況及父母的聯絡方式。當留守兒童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與父母取得聯絡。同時,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臨時監護人的情況,學校對對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四老”人員進行培訓,改變“四老”家教觀念陳舊,對孫輩重養輕教、嬌慣溺愛的情況,引導這些老人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學會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4、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進行跟蹤管理。

完善學校留守兒童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溝通”機制(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絡電話等方面的知情;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監護人、代管人進行溝通)。根據每一位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針對性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指導,並進行跟蹤管理。

5、積極開展各類校內外活動。

班主任和老師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引導的疏導原則,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組織班隊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

四、下一步的對留守兒童教育的意見建議

1、請上級有關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給基層以專案財力支援,擴大寄宿制學校的覆蓋面,讓留守兒童集中到學校吃住。對xx農村教育投入,幫助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村小、中學新辦或鞏固原有的寄宿學校,並按照實際留宿的留守兒童數量,發放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讓留守兒童吃住集中到學校,一是可以解決家中無人照顧的問題,二是方便學生向老師請教問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三是有利於同學間的交流,發展積極向上、開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兒童上學往返途中的安全隱患。

2、學校應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農村中國小應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二是針對留守學生特點,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三是通過書信、熱線電話等形式,加強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為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聯絡創造條件。

3、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引導留守兒童家長

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社會各方面應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宣傳普及家教知識,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在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探親時,組織他們參加家長會或家長學校學習,引導他們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教育臨時監護人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4、強化監護責任,構建親屬監護網路。相關單位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家長在外出務工的同時,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後要加強與孩子溝通、學會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學方式和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此外,要加強臨時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轉變監護理念,引導臨時監護人及其他親屬對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讓遠離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合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5、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構建社會呵護網路。全省各鄉鎮、村(居)委會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針對各類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採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實際地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問題。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建立社群幫扶中心,並組織幹部到留守兒童家裡慰問,切實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問題。要加強農村基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5

一、調研背景

近日,上海師範大學第八屆研究生支教團在服務地廣西省田陽縣的四所國小,選取了400名留守兒童開展了有關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的調研。本次調研立足於支教團所服務的廣西四所國小的留守兒童,希望通過本次調研瞭解服務學校內留守兒童們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及需求,為今後針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工作奠定基礎。

在調研問卷環節中,為了保證問卷的有效性,我們特意選取四至六年級的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填寫,並在填寫過程中對調研目的、個別問題進行說明。調研資料真實可靠,統計認真負責,是上海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此次調研的真實體現。此外,我們還通過留守兒童家訪的形式進一步瞭解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情況,以確保調研的真實可靠。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現將調研分析與報告公佈如下,期待各位領導、專家與老師進行批評與指導。

二、調研結果分析

1、家庭經濟情況不佳,日常撫養人關護能力有限。

從家庭情況來看,有95%留守兒童所在的家庭基本都來自於低收入家庭,其中有56%的家庭月收入不滿千元;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這些留守兒童多為非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佔調研總數的73%。由此可見,家中人口多、收入來源少是西部山區家庭父母紛紛選擇外出打工的初衷。然而,當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均外出打工時,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又如何得到保障?調研顯示,有68%的留守兒童日常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親戚撫養,而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撫養人中文化程度達到國中及以上水平的僅佔26%,其餘均為國小及以下的文化程度。據此可推斷,留守兒童們在非父母親撫養的生活中不但缺失普通孩子們所擁有的父愛、母愛,即使撇開撫養人的責任心不論,其撫養人的文化水平也很難對孩子們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幫助。

通過“家庭情況”的調研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們經濟生活困難、家庭生活缺少父母在旁關懷、日常學習得不到撫養人的有效幫助是留守兒童群體存在的普遍問題。

2、心理狀況喜憂參半,自立、成熟卻不失孤獨感。

在初步瞭解留守兒童們的家庭狀況後,問卷以孩子們日常與外出打工父母的瞭解與交流的角度切入,以對待父母外出打工的態度、日常生活的獨立性與處事選擇等方面,來探求孩子們的心理狀況。

調研顯示,父母親平均每年在家少於3個月的情況分別為78%與74%,與此對應的是,由於長期在外,大部分父母親對於孩子們的日常教育主要通過電話的方式,進行說教式、理解式的教育;然而,仍有38%的孩子連每月與父母交流一次都達不到。雖然如此,卻有26%的留守兒童對於父母不在家表示出了願意或無所謂的態度,根據課堂及家訪的情況反饋,這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與行為規範往往有待加強;當然,大部分留守兒童們則體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與獨立性,有83%的孩子會經常或偶爾在父母親外出打工期間感覺到孤獨,但也有60%的學生對父母外出打工表示理解。在“對於父母不在家的感受如何?會痛恨父母嗎?”的問題中,留守孩子們也體現了他們較於其他學生群體的懂事。多數學生表示父母不在家會感受到孤獨和無助,也會很想念父母,但都表示不會痛恨父母,因為他們都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外出務工是為了家庭生計、為了供他們讀書生活;只有極少數學生表示出對父母的痛恨,父親或母親在你年幼時就離開了他,沒有讓他感受到父愛或母愛。此外,資料表明大部分留守兒童們的心理並不閉塞,當他們心情不好或有心裡話時,有近50%的學生選擇與自己的朋友進行分享;然而,有些學生仍會選擇自行解決與消化自己的情緒與心情,這一比例也達到了35%之多;願意與自己親屬或老師分享心裡話的學生分別只有10%與6%。

這一板塊的資料提醒我們,留守兒童們的心理狀況值得我們去關注,那些異於同齡人的懂事究竟是不是好事?那些少數極端痛恨父母、遇到問題自我解決的閉塞兒童是否為他們的成長埋下了更大的隱患?如何在父母親不在身邊的日子裡幫助留守兒童們排除學習、生活、情感中的困難?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並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3、學習成績呈“橄欖形”生活中的小眾化問題不能忽視。

在留守兒童日常學習方面,其學習成績呈現出“橄欖形態”,在班中達到一般及良好水平的學生達68%;生活中,當自己做錯事面臨長輩及老師的批評時,近9成的孩子都能虛心接受,同時逾9成的孩子們在支配父母給予的生活費會選擇勤儉節約,而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間絕大部分孩子的人身安全也沒有受到影響。這幾組在學習與生活上較為樂觀的資料都進一步表明了留守兒童們的成熟度與獨立性。然而,那一小部分學習不佳、面對錯誤無所謂、人身安全受到過影響的留守兒童仍然需要我們予以關注。在社會高速發展、公益事業提速的時代下,我們所要關心的不僅僅是大眾性問題,更應該關注小眾化需求。況且,仍有61%的留守兒童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於不在身邊是有區別的;更有63%的孩子堅定地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對其學習有影響。根據以上客觀選擇題的統計資料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對於父母在自己學習生活中重要性的認知總體呈現出3:2的態勢,這說明留守兒童們面對父母外出打工這一情況時心情是矛盾的,是需要我們去進一步瞭解與疏導的。

這在開放性問題的統計中,孩子們給出的回答也驗證了我們的推斷。多數學生希望父母能增加在家陪伴自己的時間,也希望他們能多花時間關注自己的學習,但同時又矛盾地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過多操心,只要在外打工平安、多打電話和家人溝通交流就好。而對於學習生活中的要求,孩子們大多隻表示希望在自己考得不好的時候,父母不要打罵他,如果考得好的話,可以有所獎勵,比如帶他去百色、陪他玩遊戲、為他檢查一次作業、在六一的時候給他們買一套新衣服和鞋子等簡單的事情。這些平凡的希望體現了孩子們的童真,也真實反應了父母外出打工對於留守兒童們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負面影響。

4、學校教育關注度低,教師日常關愛度不足。

本次調研從教師家訪、學校關愛措施建立等方面就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進行了解,從資料顯現,學校對於留守兒童群體的關注度並不高,甚至可以說當地學校幾乎沒有意識到留守兒童成長所面臨的特殊問題。資料顯示,每年一次或每學期一次被老師家訪過的留守兒童不到30%,而根據支教團調研小組的進一步家訪也發現,留守兒童並沒有得到學校或班主任教師的特別關注,有60%的孩子表示,上學幾年來,老師幾乎沒有來家訪過。此外,所調研的四所國小也幾乎沒有專職的心理教師與辦公機構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感予以幫助,這樣的教育盲點所帶來的影響也從孩子們“最希望學校為你們做的一件事是什麼”一題中得以體現:大多數學生希望學校可以延長電話開放的時間或設立信箱,可以讓自己多跟父母打電話溝通或者收到父母的信;還有學生希望學校能提供專門的心裡輔導教師或教室,能夠有人能聽他們傾訴,不再孤獨。

通過這一系列的資料及支教團調研小組近一年來的實地瞭解,我們認為當地學校教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沒有給予留守兒童特別的關注。然而,在家庭環境無法提供這些孩子們所需要的教育與關愛的現實情況下,這些責任無疑就要落到學校;再者,作為西部山區的寄宿制學校,教師是與孩子們日常接觸最頻繁的,也是最容易發現問題的,因此,加強學校教育對於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關注度是急需的。

三、留守兒童關愛措施建議

籌建留守兒童辦公室,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成立關注留守兒童成長的辦公機構,在關注校內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的同時,要完善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監護人、臨時監護人與其父母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資訊,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要定時、及時地向其監護人、臨時監護人和外出務工的家長通報學生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為主、家庭為輔的教育局面。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學校、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談,主動關心關愛,主動發現問題,積極開展各類結對幫扶工作,提高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對學校及教師的親密信賴度。

設立“留守兒童之家”,構建全方位的關愛體系

區別於辦公機構的基礎性設施,學校應設立“留守兒童之家”此類真正針對留守兒童開放的關愛場所。從留守兒童的角度出發,建立以愛心投遞、親情熱線為主的溝通方式,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便利,有條件的校舍可安置電腦,按實際需求為留守兒童提供與父母視訊交流的機會;還應建立健全教師家訪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真正瞭解孩子們的真實想法與需求,並以此調整關愛措施。此外,要重視臨時監護人的教育、監督工作,儘可能向臨時監護人介紹一下教育孩子的常識,開設一些簡單易懂的培訓,讓他們更瞭解孩子,從而更好地引導、關愛孩子。同時,要充分利用春節等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多與留守兒童家庭溝通交流。

將關愛融入日常教育,將關愛行為化作一種習慣

對於每個人來說,家是溫暖的,對於留守兒童來說學校就是他們溫暖的家,老師就是他們對他們全權負責的“父母”。在教育教學工程中,要格外留意留守兒童的情緒變化,要學會默默地予以關愛。可以在班級建設中,增加留守兒童的職責,通過擔任班幹部、課代表增強其自信心與責任感,以此促進其學習、生活的規範性。此外,應當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一方面能吸引留守兒童興趣,增加校園生活樂趣,更能緩解部分孩子的厭學情緒;另一方面,通過學生自助籌備“六一晚會”等機會,將活動準備期間的任務更多地讓留守兒童們擔當,增加他們與老師、同學間的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留守兒童是敏感的,是需要學校與教師細心去關愛的,只要在日常行為管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將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予以留意,定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支教團調研小組的感悟

留守兒童無疑是一支特殊的群體,我們通過調研不只看到這一群體內心的孤獨與閉塞,更能看到這一群體的自立與堅韌。與父母的聚少離多不是他們走向極端的根本原因,他們在生活物質上並不十分匱乏,他們更多是內心世界對愛的一種渴望,這種愛不只是父母可以給予的,他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在這其中,學校、教師無疑應當承擔這樣的角色,而作為來這裡支教的老師,我們也有責任、有義務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協助當地學校引導留守兒童們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6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打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於是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出現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已達2290萬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將在未來幾年成較大規模的上升趨勢。因此,留守兒童問題雖然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留守兒童問題仍然是當今社會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儀徵市馬集鎮方營村進行了走訪和調查,並對留守兒童問題談一些初淺的看法。

一、基本情況

方營村位於馬集鎮北首,共有20個村民小組。常住戶540戶,現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積2684畝,其中花園800畝。現有機械加工、玩具、生態園等企業8家。三業總產值2500萬元,人均純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眾迫於生計擠進了打工隊伍中去,成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據調查,全村有留守兒童43人,其中在校國小生中就有18位留守兒童,佔學生總數的41.9%,老人監護的有35人,佔81.4%,寄養他人的有2人,佔4.7%。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成績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其中17%的國小生成績較差,4%的國小生成績很差;留守兒童中有1%的人上學經常遲到,有時遲到的高達27%,11%的留守兒童有過逃學的經歷。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農民潛意識裡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大,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二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留守兒童情緒消極,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想念父母的佔85%,有38%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半年回來1次,30%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8%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55%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絡。有的留守兒童從小父母就長期在外打工,一年難得回一次,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孤獨、自卑、冷漠、少語,很少或不願與教師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和玩耍,只與個別人來往。這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出現了偏差。據調查此類心理現象的兒童佔留守兒童的14.3%。

3、留守兒童生活普遍較差。由於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未掌握專長和技術,外出打工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性工種,乾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資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維持家人和兒女的生活。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於家庭經濟收入少,父母又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兒童的生活情況,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據調查顯示,80%的留守兒童生活較差,20%的留守兒童生活一般。

4、留守兒童道德行為較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不少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咖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3、創新機制,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有機統一。對於留守兒童,以家庭為主體,加強學校、社會的正面教育和引導,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學校和社會聯動的運作機制。家庭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責任,給予必要的家庭關愛和親情關懷,家長要與學校和老師經常保持聯絡,隨時瞭解子女的學習和生長情況,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學校要肩負起教育好留守兒童的責任,並有針對性的開展有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動,大力開發他們的潛力,啟用他們的鬥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保證他們與健全家庭一樣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的現在,在某種程度上關係到我國未來人口和勞動力素質,關係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係到城鄉社會穩定,因此值得全社會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