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市場調研報告範文

才智咖 人氣:1.47W

由於工業化的加快,風沙灰塵的迅猛增多,口罩承擔了越來越多的保健衛生作用,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日用防護品,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口罩市場調研報告範文,歡迎檢視,希望幫助到大家。

口罩市場調研報告範文

前言

持續不斷的霧霾天氣,使得口罩成了熱銷產品。12月17日,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市市面上有近十種口罩,但不管是一次性口罩,還是PM2.5口罩,基本都是南方企業生產的,棉紡產業比較發達的濰坊在本地口罩市場卻幾乎無立錐之地。據瞭解,部分企業雖然有防霾口罩的生產技術,並且這種口罩利潤相對較高,但在南方企業的擠壓下,難以拿到國內訂單,只能生產利潤很低的無紡布一次性口罩,而且靠國外訂單立足。

市場調查

一、口罩借“霾”勢賣斷貨

霧霾頻“出沒”,不少市民在調侃成了“吸塵器”的同時,也紛紛把目光投向口罩,於是乎,口罩搖身一變成了市民外出的必備物品,而且一路熱銷到了脫銷境地。

17日,記者在位於東風東街上的北京同仁堂大藥房內瞭解到,近期棉質材料的口罩已經賣斷貨。“棉質口罩很受市民歡迎,目前已脫銷,暫時還沒供貨。”工作人員對前來買口罩的市民說。據瞭解,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各大藥店,別的口罩售賣場所也出現了口罩熱銷現象。

“最近很多市民尤其是年輕人過來買口罩,前段日子不是很冷大家都願意要比較薄的,現在顧客都挑厚的。”在城區世紀泰華廣場附近一家經營口罩、手套等生意的商店店主表示,這幾天來買口罩的市民特別多,不少人一次買不少,“我店裡的存貨恐怕撐不了多長時間了,今年受天氣情況影響,生意格外好。”

中國海王星辰連鎖藥店有限公司濰坊分公司市場部的胡經理告訴記者,受霧霾天氣的影響,不少市民開始關注PM2.5口罩,連鎖藥店中該產品的銷量短期內增長了3-5倍。“不光PM2.5口罩銷量增長迅速,普通口罩銷量也翻番增長。霧霾天氣讓市民很被動,但是不難看出來,這為口罩行業帶來了商機。”胡經理說。

二、在售口罩難見本地貨

霧霾天氣雖然惱人,但對生產口罩的企業來說,卻是出現了商機。記者調查瞭解到,市面上眾多的口罩品牌多是外地貨,難覓本土貨的影子。不少經營口罩的商家也表示,從這兩年的經營情況來看,濰坊品牌不多見,一般都來自南方的溫州、廣州等地。

17日,記者探訪城區多家超市發現,在售的口罩主要有彩色卡通口罩和一次性棉口罩,價格從5元到20元不等。相比超市內,藥店內的口罩種類則比較齊全,一次性棉口罩就分為卡通類和鏡片類,還有N95口罩、PM2.5口罩等,價格也在5元到30元不等。據瞭解,這些口罩產地大部分是南方的溫州、廣州、杭州等地,市面上幾乎找不到本地口罩的蹤影。在北京同仁堂大藥店內,各類口罩擺滿了三層貨架,產地大多是杭州、溫州等地,沒有本地口罩。隨後記者又走訪了幾家大超市和藥店,均沒有發現本地口罩。城區永旺超市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長久以來,他們都是跟南方企業聯絡購貨。

胡經理告訴記者,幾年前他們公司還經營過濰坊產的醫用無紡布口罩,現在已經沒有了。“口罩的外包裝上一般都標註著產地,絕大部分口罩產品都來自南方,因為南方生產這類產品的企業多,也形成了規模。”胡經理表示,連鎖藥店裡沒有濰坊本地的口罩也與他們公司的性質以及採購方式有關。“我們公司性質是全國連鎖藥店,都是在全國範圍內採購,哪個地方產量大、質量好、價格公道,我們就從哪裡進貨。”胡經理說。

三、企業探訪

本地專業口罩企業少,多生產勞保用品

近日,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雖然市面上的口罩難覓濰坊本土品牌,但卻有一些企業在生產經營口罩產品,多數經營勞保口罩,還有幾家企業生產醫用無紡布口罩,不過整個濰坊市場難見PM2.5口罩生產企業的影子,不少相關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勞保耗材的市場需求大,是主營專案,其他口罩訂單量少、利潤低,很難發展。

記者在114企業查詢網站上輸入關鍵詞“濰坊口罩”,出現的結果並不多,而且多數企業的經營專案裡口罩只是其中一部分,主要生產經營勞保口罩、防毒口罩等,單純生產口罩的工廠屈指可數。

記者隨後聯絡到高密市永鑫紡織有限公司的周經理,他告訴記者,該公司主要從事紡織行業,前些年利用自己織的紗布深加工製作口罩,不過近幾年公司策略調整,跟其他廠家合作,進別人的原材料製作口罩。“我們生產口罩時間不短了,得有十年了,不過生產的口罩主要是勞保用品,一般走企業訂單。”周經理表示,現在濰坊生產的口罩多是勞保產品,有兩家企業專門生產無紡布口罩。“製作商用口罩或是醫用口罩要求高,所以很多企業沒有生產許可,只能從事周邊要求相對較低的產品的開發,而現在市場上勞保產品的市場需求相對來說比較大,所以不少企業專門生產這類產品。”從事安全防護用具生產多年的楊經理也表示了同樣的觀點。

記者又諮詢了昌邑市乾浩無紡布製品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姚靜靜,她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有生產醫用口罩的資質,主要產品是一次性無紡布口罩,但是從公司成立之初到現在,主要目標是海外市場,很少內銷,所以在市場上看不到他們的產品。“2010年的時候公司也接到過PM2.5口罩的訂單,當時製作了一批這樣的口罩,也有生產能力,但訂單量小,這兩年就沒有再做。”姚靜靜說,整個濰坊市場真正做口罩的並不多,數量很少,專業做口罩的企業總數也僅是個位數。

有技術但缺訂單,難開啟市場擴大生產

霧霾天氣的增多,讓人們對口罩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市場上可以跟霧霾抗衡的PM2.5口罩價格不菲,市民直呼價格太高的同時仍不免去購買。按理說在如此形勢下,PM2.5口罩的春天來了,可是記者走訪瞭解到,目前濰坊部分企業雖然有生產PM2.5口罩的技術,但是由於本地市場被南方企業壟斷,難以開啟市場取得訂單。“目前主要生產一次性醫用口罩。如果市場有別的需求,也會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姚靜靜介紹道,早在2010年,公司就有了生產PM2.5口罩的技術,而且也接到過訂單。不過由於近段時間以來,這類口罩訂單量小的關係,公司一直沒有把這項業務擴充套件擴大。

“當時為了提高公司的生產能力和產品種類,曾經專門學習過PM2.5口罩的生產技術,而且也購買了生產PM2.5口罩的'機器,並生產過一段時間的這類口罩,但因為市場需求小的關係,這兩年來一直沒再做。不過,只要客戶有需求的話,開動機器就可以生產。企業生產主要是看訂單量,沒有訂單也就不會去做這個業務。”姚靜靜說,現在考慮到全國霧霾嚴重的情況,公司也考慮過生產PM2.5口罩,但又怕如果產品生產出來了,沒人購買貨物容易造成囤積。“這類口罩的國內訂單不好拿,畢竟南方在這方面做得要比北方好很多,產品價格也便宜。即便我們拿到訂單,可能最後因為價格偏高的關係也得拱手讓人。單從銷售角度講,物美價廉的東西最受歡迎,生產的機器和技術都一樣,原材料也差不多,價格決定了市場。說真的,我個人感覺,國內的口罩市場還是南方企業的優勢大,而且他們一旦控制價格,很容易形成壟斷。”姚靜靜表示,公司在霧霾天氣下也考慮PM2.5口罩的事情,如果有訂單的話,還是想從這個市場分一杯羹。

四、本地企業多依賴國外市場,產品多出口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同樣是生產口罩,有的企業越做越難放棄了,有的企業則開拓出一片新天地。據記者瞭解,受國內口罩行業競爭激烈和相互壓價的影響,我市僅有的幾家企業在國內難爭一席之地,多是靠國外市場立足,產品銷售依賴國外訂單。

記者瞭解到,昌邑市乾浩無紡布製品有限公司是我市無紡布一次性口罩做得比較好的企業。2008年時,該公司總經理姜效福便投資50多萬元建起了口罩加工廠。說起自己加工口罩的初衷,姜效福稱,這源於自己學習外貿專業的女兒。因為當地沒有專門加工口罩的生產廠家,他不得不向經驗技術比較成熟的溫州企業學習,從那邊購買機器,聘請專業技師指導員工。一開始建廠,他還遭受了南方同行的恥笑。“他們讓我趁早打消了這個念頭,說我根本不能經營成功。”姜效福說,倔強的他執意要嘗試一下,沒想到一干就收不住手了,現在訂單都供不應求。

據姜效福介紹,他們公司雖然訂單很多,但全都依靠國外的中東地區,產品流向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等地。“10月份接到6個集裝箱的訂單,11月份4個集裝箱。”姜效福說,12月份才過去一半,已有3個集裝箱的訂單了。一盒口罩50個,一個集裝箱能裝4000盒左右。這些客戶的訂單都比較固定,一個月最少也得3個集裝箱。姜效福表示,2010年,公司曾經向北京等大城市供過貨,但下了幾次訂單以後,他們就終止了合作。“成本都賺不回來。”談及原因,姜效福說,因為訂單並不固定,隔上一年半載才訂上一次,生產成本根本賺不回來。

“利潤少銷量低也是濰坊沒有本地口罩的一個原因。”姜效福說,口罩是一個薄利多銷的行業,一個口罩利潤只有幾釐錢,就取決於銷量。之前也打算開啟本地市場,可是公司做的市場調查讓他改變了注意。醫院、超市用得比較少,訂單不多還不定時。他們公司裡有50多臺機器,員工60人,若只靠國內的不定時訂單,連員工的工資、機器的運營成本都不夠,只能虧本,所以現在來說,趕工國外訂單是公司的現狀。

五、一次性口罩忌反覆用

濰坊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張紹坤稱,一次性口罩成分多是纖維,不可清洗和迴圈使用。長時間戴,口罩被撥出的熱氣和唾液弄溼,阻擋作用就會大大減弱,外層往往積聚著很多外界空氣的灰塵跟細菌,而裡層阻擋著撥出的細菌和唾液,一定要注意兩面不能搞混。

前景預測

據濰坊世紀非織造材料有限公司的銷售主管王先生介紹,他們公司的主要產品是無紡布,這個行業就現在來看,產品用途越來越廣,除醫用材料外,還用於超市的無紡布袋子,以及一次性口罩的生產。目前濰坊範圍內生產無紡布口罩的三個廠家有兩家是從他們公司進貨,還有一家正在洽談相關業務。“雖然無紡布現在用途非常廣泛,但是濰坊範圍內生產無紡布口罩的企業不是很多,昌邑和安丘的兩家生產無紡布口罩的企業都用著我們的產品。就我知道的情況,這三家中有兩家生產的產品主要是外銷,無紡布在國內主要是醫療行業用,而國外一些國家的無紡布口罩已經成為家庭必備的一種產品,就跟我們中國家庭中的一次性紙杯性質一樣。”王先生告訴記者,從長遠來看,無紡布產品的前景很好,口罩作為一種衛生用具,環境越惡劣,需求越大。

“在國外,口罩都會擺放在超市的顯眼位置。”姚靜靜說,國外人們的衛生意識很強,一次性口罩用過之後會隨手扔掉,絕不會使用第二次。外出在外,隨身準備幾個口罩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在國內,很多人用過一次以後,感覺不太髒仍會繼續使用。“這其實是很不衛生的。”姚靜靜說,儘管表面上看起來並不髒,其實過濾網上已經粘附了很多細菌,只是肉眼看不見而已,重複使用對身體有害無益。“PM2.5口罩跟普通口罩相比,利潤差很大,所以有必要逐漸開拓國內市場。”姚靜靜說,隨著人們的衛生意識逐漸增強,口罩行業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他們會一直找尋合適的契機,紮根國內市場。

原因分析

一、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缺乏銷售平臺

“像南方的大城市,材料、加工、出口完全一體化,容易形成規模經濟。”姜效福表示,目前濰坊雖然有不少棉紡織廠,卻很少有專門加工口罩的企業,最大的原因在於沒有形成規模化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據記者瞭解,一次性口罩的國內市場還面臨著本地路子打不開,外地銷售困難的情況。沒有外貿公司的銷售平臺,這是最大的一個困境,本地市場銷量有限,要想取得可觀的利潤,只靠內銷不足以支撐一個企業的生產發展,所以企業就得多方面開拓市場,但是銷往外地卻苦於沒有銷售平臺。

姜效福說,南方加工企業不僅規模化運作,還有統一的產品銷售平臺,比如外貿公司。“打個比方,客戶訂單要300萬個口罩,如果有三個企業生產,每個企業只需生產100萬個,就可以形成一個訂單,集中統一發貨,節省時間,而且流通性大。”姜效福說。

而對於企業來說,成立一個外貿平臺也面臨著一定的困境。“企業擁有出口權並自營出口,會增加成本和管理難度,出現人才缺乏的問題。自營出口要求企業從市場調研、尋找客戶到業務談判,以及產品出口的所有環節和手續,都要自己掌握,出貨則需要專門人員負責。”姜效福說,對於一般的企業,要想自身擁有出口權,得費很大的勁。即使現在有些企業擁有出口權,也不願意自營出口,最主要的是退稅手續繁瑣。而由外貿公司負責,可為生產企業減少許多麻煩。同時,負責任的外貿公司有專業外貿人才,還能為生產企業提供出口各環節的專業指導。

二、原材料多依賴南方市場,增加了成本

談及口罩這一產品,濰坊某衛生製品有限公司的劉經理向記者大倒苦水。他們公司前些年也從事過無紡布口罩的生產,但後來直接歇業了。在他看來,相對於南方市場,本地企業確實處於劣勢。“北方生產一次性口罩的原材料多依賴南方市場,所以跟南方企業相比,本土企業生產口罩沒有優勢。我們做了一段時間後就發現,這東西利潤太低,沒法繼續做下去。”劉經理告訴記者,除了原材料的劣勢,在勞動力方面北方跟南方比起來也沒有優勢。“南方某些地方生產口罩已經成為一種產業,工人常年從事口罩生產,工作效率高,生產速度快。

姜效福告訴記者,在國內跟南方企業拼市場要吃虧。“我們公司主要生產無紡布一次性口罩,產品有三層,外面兩層是無紡布,中間一層是過濾片,除此之外還有口罩帶和鼻夾,也就是說一個口罩需要四種不同的原材料。但是除了無紡布本地企業有生產的之外,其他材料都需要依賴外地市場,尤其是南方市場。”姜效福說,單單不靠近原材料產地這一個因素,北方企業就不能跟南方企業抗衡。“都說近水樓臺先得月,我們在原材料的使用上,價格就比南方的企業貴,從起點開始我們就慢了一步,想跟他們競爭當然有難度。”姜效福說。

“本地不生產這些東西,所以只能依靠南方市場進貨,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我們的生產成本。”姜效福說,就拿公司使用的無紡布來說,前些年一直是從南方進貨,知道濰坊本地也有無紡布生產廠家之後,才開始從本地進貨,至於生產口罩所需要的其他原材料,目前仍只能靠從江浙一帶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