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空心化”問題治理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3.06W

導語:對農村“空心化”問題治理,大家可以做一個調研。以下是農村“空心化”問題治理調研報告,供各位閱讀和參考。

農村“空心化”問題治理調研報告

農村“空心村”的存在,浪費了國家有限的土地資源,惡化了農民的生活環境,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等,為此,特以近年來建設的新村聚居點空心化問題為例進行專題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縣農村空心化現狀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總體部署,大力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並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縣共建成農民新村聚居點30個,涉及農戶1328戶,其中:新建點16個714戶,改建點14個614戶。正在建設有的23個1227戶,其中新建點16個974戶,改建點7個253戶。建成鎮吊腳樓村、鎮立山村新村綜合體2個123戶。據調查,建成的新村聚居點中住房空置率在50%以上的聚居點3個,佔10%;空置率在30—50%的聚居點2個,佔6.6%;空置率在10—30%的聚居點2個,佔6.6%;沒有空置住房的聚居點23個,佔76.8%。造成其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舉家外出戶增多。當前,農民主要靠外出務工獲得收入。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民進城打工、經商或謀生的人數不斷攀升,導致農村人口密度逐年遞減,直接導致了“人去房空”現象的出現。全縣大多數村外出務工人員人數高達80%以上,其中舉家外出戶達30以上。縣20xx年建成的鎮村聚居點共25戶85人,其中:村10戶38人,吊腳樓村15戶47人。該聚居點外出人口66人,其中季節性外出27人,佔總人口的31.8%,常年外出39人,佔總人口的45.9%,該聚居點新建農房常年無人居住9戶,佔總戶數的34.6%,季節性無人居住10戶,佔總戶數的40%。

二是城市化程序加快。部分外出務工經商先富起來的村民為改善居住條件,在城市站穩腳跟後,舉家遷往城鎮生活。國家大力推進“一主三化”發展,城鎮吸引力增加,各項就業、就醫、就學、文化等環境條件良好,加之中心集鎮建設步伐加快,大量村民紛紛遷到村外生活,“空心村”現象日趨加重。目前,縣鎮、鎮、鎮、鎮、鎮、鄉等6個鄉鎮都在進行場鎮開發,鄰近場鎮或有能力的農戶都在集鎮購房。如,鎮騎龍寨村農民新村聚居點共30農戶,就有7戶在城鎮購買房屋,佔總戶數的23.3%。

三是政策執行不到位。部分群眾對老宅一直戀戀不捨,總認為老宅基地是祖上傳下來的,儲存老宅就是留住了“根”。由於歷史原因,農村一戶多基、超標準佔地,佔用耕地建房,農房遷建後舊宅基地普遍閒置,致使農村長期以來“只見新房不見新村”、“建新房不拆舊房”,致使一戶一宅的宅基地政策沒能很好落實,許多村民建新房而未拆除舊房,佔新基不退老基,造成一戶多宅。所調查的縣鎮村、鎮騎寨村、吳家橋村三個新村聚居點,建了新房未拆除舊房將宅基地還耕的建房戶達到15戶,佔新建農房戶數的25.4%。

四是早期規劃不合理。一些新村建設規劃比較簡單,對村莊功能分割槽佈局、基礎設施配套、群眾生產生活習慣考慮不周,不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再加上執行規劃的法律約束力不強,村民建房存有很大的`隨意性。如縣已建成的鎮村農民新村聚居點,村組織就沒考慮到農戶的耕作半徑,將150戶農戶集中到一起,造成農戶生產不方便。

 二、縣治理農村空心化的主要措施

為確保新村建設“建得起、住得下、不空置”,在新村建設中堅持“四個結合”,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科學規劃佈局,強化產業支撐,突出鄉村特色,統籌推進全縣新村建設。

一是群眾申建與政府指導相結合。縣委、縣政府創新提出新村建設“申建制”,統一制定出臺新村建設獎補政策,發動群眾自願申建,對30戶以上群眾提出申建要求,經村組申請、鄉鎮審查、部門評審、縣級審批等流程稽核通過的,納入全縣新村建設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由建房戶成立業主建設管理委員會,自主選擇施工單位、負責材料採購、監督資金使用和建設質量,既賦予群眾新村建設的監管權和話語權,又減輕了政府工作壓力,實現了政府意圖與群眾意願的有機統一。目前,全縣在建的23個新村聚居點的1227戶農戶都是採用“申建制”建設的。

二是新村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堅持產業促新村、新村帶產業,產村相融互動,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著力發展優質柑橘、綠色蔬菜、現代畜禽、道地中藥材和高效經濟林等特色優勢農業,以及鄉村生態旅遊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全縣新發展優質甜橙、油桃等優質水果3萬畝,綠色蔬菜3萬畝,薄殼核桃、九葉青花椒等高效經濟林2萬畝,道地中藥材1萬畝,建成工廠化生豬繁育基地18個,標準化生豬養殖小區88個,發展生豬適度規模養殖戶5516戶,發展特色家禽規模養殖戶254戶。初步形成了郪涪兩江流域優質蔬菜產業示範區、蓬樂路優質甜橙(檸檬)產業示範區、射大路優質乾果產業示範區、羅桂路優質生豬產業示範區等“四大”產業區和隆盛現代農業園區。

三是規劃引領與尊重民意相結合。堅持“綠色、人文、智慧、集約”的規劃理念,統籌謀劃新村的產業佈局、生態保護及基礎設施,做到新村規劃、產業規劃、交通規劃、生態規劃、旅遊規劃等多規融合。同時,充分尊重群眾喜好,多次召開群眾代表大會,徵求群眾對規劃的意見和建議,並根據民意調整規劃,著力打造具有“田園風光、鄉村情趣、農家特色、群眾滿意”的新農村,水村幸福美麗新村規劃20xx年獲得了國家住建部“美麗鄉村”稱號。

四是新村建設與新村開發相結合。在新村建設中,縣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新村建設,建設農民新村安置房的同時,打造開發新村旅遊商貿等產業,著力培植新村產業,繁榮鄉村經濟。如在建設藥香小鎮新村綜合體中,通過公開招標吸引永逸集團投資5億元參與新村安置房建設、場鎮開發建設,著力打造集養生、養老、旅遊為一體的“全國知名藥香小鎮”。

 三、治理農村“空心化”問題的建議

治理農村“空心化”,是推進城鄉統籌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重大舉措,是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破解建設用地難題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必須堅持在村民自願的前提下,強化政府引導、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農民收入、構建長效管理機制上下功夫。

(一)科學規劃,完善基礎功能。科學規劃是治理農村“空心化”的關鍵。要結合城鄉一體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的歷史趨勢,精心設點,合理佈局。按照集約用地、少佔耕地的原則,在新村戶型設計、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服務配套等方面確保長遠發展與農民的實際需要。建議將治理農村“空心化”與農村環境整治、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宅基地復墾、城鄉一體化建設及農民市民化等有機結合起來,引導農民向大中城市、中心集鎮與中心村集聚,同時統籌農村的水電、道路、通訊、網路、有線電視、生活汙水排放等基礎設施建設,延伸城市公共服務,配套文體娛樂及商業設施,既村解決民生產生活上的後顧之憂,又優化農村的環境質量,提升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二)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農民有了錢,才有建新房的意願。加快幸福美麗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前提是促進農民增收。增加農民收入,關鍵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建設一批優質水果、綠色蔬菜和道地中藥材等現代農業基地和園區,構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產業支撐。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積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小規模與大群體相結合的產業基地和生產體系,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實現千家萬戶增收致富。同時,要鼓勵引導農民積極發展交通運輸、商貿服務、鄉村旅遊等二、三產業,拓展勞務輸出,增加農民現金收入,為推進農村“空心化”治理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加大投入,加快治理程序。雄厚的財力是治理農村“空心化”的根本保障。一是將農村“空心化”治理與農村環境整治、幸福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整合各部門專案資金,向治理農村“空心化”傾斜。同時,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通過農村宅基地的整理置換和競價選位,發揮農村宅基地的一部分物權功能和價值潛能,使新農村建設產生內生動力,緩解農村基礎設施和公一事業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二是採取激勵措施,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向農村“空心化”治理提供低息貸款,以擴大資金籌集渠道。三是引入市場機制,充分利用民間資本,採用由工商資本與村民共同出資改造“空心村”,例如讓房地產開發商介入“空心村”改造,讓房地產開發商承擔部分資金,然後將新建農民公寓的部分物業用房或尾房作為其收益,實現彼此之間的互利雙贏,以解決改選資金不足的問題。發動在外成功人士資助“空心村”改造,調動在家村民參與積極性,共同建設美麗家園。

(四)強化管理,構建長效機制。要進一步加強農房規劃建設管理,堅決制止農村建房無序局面,逐步引導農民居住向新村聚居點集中,推進新村建設程序和建設水平。一是農房建設必須嚴格執行“一戶一宅”制度,建新房必須拆除舊房並復墾。二是嚴格執行農村宅基地政策,控制農房建設用地標準,禁止違法佔地建設。三是農村個人建房必須申報設計方案或選用新農村標準圖集方案。四是農村個人建房不按稽核通過的設計方案或標準圖集建房,則取消其享受國家一切補助資金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