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的定義

才智咖 人氣:2.31W

對聯定義

楹聯的定義

對聯又稱楹聯。楹聯原指懸掛於楹柱的書面聯語;對聯是“對”與“聯”的合稱,包括口頭應對(簡稱“對” )和書面聯語(簡稱“聯”)。

樑章鉅《巧對錄》序雲:餘輯《楹聯叢話》,多由朋好錄貽,而巧儷駢詞,亦往往相連而及。餘謂是“對”也,非“聯”也。語雖通而體自判,因別載而存之篋。

何謂“巧儷駢詞”?可能有兩種含義。

一是巧而不講格律。就楹聯是格律文學而言,如果以犧牲格律為代價來求巧,只能算巧對,在文體上與講究格律的楹聯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聯。就楹聯需要一定長度而言,如果短到一字、二字,性質上就會起變化。按照傳統習慣,一字可寫“斗方”,不需成對,例如“福”字,“壽”字,“喜”字。二字可作“題額”,例如北京頤和園東宮門前一座牌樓的題額,外側是“涵虛”二字,內側是“罨秀”二字,雖然成對,不稱對聯。三字可作門對,例如

“平為福/居之安”(《楹聯三話》卷下)但不多見。楹聯每邊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

楹聯和對聯的概念,在一般情況下可以通用。我們在定義時用“對聯”一詞。

對聯是由兩行對仗成文的漢字元號序列組成的獨立文字。

“兩行漢字元號序列”分別稱為上聯和下聯。就對聯結構而言,上聯和下聯可以用兩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對仗”要求文字在相對位置上虛實相同,在節奏點上平仄相反。由於對仗,上下聯字數相等,即兩行序列等長,不言而喻。

“成文”是指對聯的文字是有意義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獨立文字”表明對聯文字的獨立性,不是其他文字的一部分。

對偶和對仗是中國文學的一大特色。兩個並行、等長的修辭單位,稱為對偶。對偶句在詩文中到處可見。講究節奏和平仄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句在律詩或駢文中到處可見。關於對偶和對仗的區別,著名語言學家王力用一句話就說清楚了:“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詩詞格律》,中華版,1994年,第10頁)。對聯是在對仗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只有當對仗句具有原創性,且作為獨立文字存在時,才能稱為對聯。只有當短聯發展為長聯,且具有不同於律詩或駢文的結構時,對聯才能成為獨立的文學體裁。

定義中沒有要求上下聯意義相關,只是為了承認“無情對”也是對聯。例如:

樹已千尋難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干

此聯是清代張之洞在北京陶然亭會飲時的文字遊戲。出句是當時人的詩句,下聯是張之洞的對句。“樹”對“果” 部首同為木,“

已”對“然”副詞,“千尋”對“一點”數量詞,“難縱斧”對“不相干”,“斧”、“幹”,均為古代兵器,絕對工整。上下聯分別成文,但是在意義上毫不相干,故稱無情對。

定義中只要求“成文”,不要求“成句子”,只是為了承認“不成句子”的`對聯也是對聯。對聯中的“句”是“句讀”的“句”,或“句式”的“句”,相當於說話時的間歇或暫時停頓。現代語法中“句子”(sentence)是“能表達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兩者並不等價。有些對聯沒有主語和謂語,很難說是意義完整的句子。例如:

蒲松齡諷刺聯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禮義廉

《聊齋志異》卷八《三朝元老》雲: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論非之。老歸林下,享堂落成,數人直宿其中。天明,見堂上一匾雲:三朝元老。一聯雲:“一二三四五六七

/ 孝悌忠信禮義廉”,不知何時所懸。怪之,不解其義。或測之雲:首句隱“忘八”,次句隱“無恥”也。

此聯上句七個數字順序自對,下句七個抽象名詞自對,都不成其為“句子”,但分別成文。謎面的意義不完整,正是謎底的意義所在。這種對聯文字遊戲往往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也是人們喜愛對聯的最初原因。

TAGS: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