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讀書筆記

才智咖 人氣:3.24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愛和自由》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1

《愛和自由》最近開始看第四遍了。這個時候再讀這首泰戈爾的詩又有了新的感觸。

相見恨晚。記得剛遇見《愛和自由》的時候,一度有強烈的想法--要買上幾十本,送給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新爸新媽。也許,我們都會“從中學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千萬個孩子因此書健康、愉悅地成長”。

很仔細地讀。每讀一遍,總是“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想想自己初為人母時的種種所作所為,就有想坐時光機回去揍自己一頓的衝動。沒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麼是真正的愛?母雞也會愛小雞。什麼是自由?很多時候,我們自已的成長還停留在七八歲而渾不自知。以前也買過很多育兒書,感覺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細節的操作性;而《愛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質,深入淺出,讓人看清什麼是真正的愛。書中,字裡行間都是作者對孩子滿滿的愛,讀著讀著,內心便柔軟起來;讀著讀著,眼前便清晰起來。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2

上個月通過和老師的推薦讀了《愛和自由》從中感處很深!

不由的感嘆!中國人傳統的家庭教育是家長制,大人和老師的威嚴不可動搖;這樣的教育方法我認為有兩點“好處”:一是讓大人覺得有面子,二是便於操作、省事。但是這樣的方式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以前,我錯誤的認為一個家庭裡孩子至少要有一個怕人,要有個人“鎮”得住他;認為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為一個嚴厲的眼神使過去,孩子就得乖乖聽話“我們更是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教育孩子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給孩子安排好以後的路考好學校進好單位。

在一個<家長制>作風嚴重的家庭,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管制和壓抑,“愛和自由”的觀點能實現麼?所以說,平等對待孩子是我們做父母教育觀念的一種挑戰,如果你不試著平等的對待孩子,把孩子當做朋友對待的話,我們就會很難理解孩子、發現孩子,更別提讚美孩子,我們會忽視孩子敏感期、無法滿足孩子不同時期的需要,這些都會在孩子日後的行為中出現負面作用。

可以說這本書就是讓我們接受並改變一種教育理念,給孩子平等的愛。蒙特梭利說:“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讓我想起孫老師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孩子到了某一個階段,不管是身體上還是思維上,都在一個趨向於獨立的過程,他會沿著這條路不停地走,他會為著自己的獨立冒很多險,會進行各種探索。而此時,我們成人就會,“強行”讓孩子聽話不能這樣,也不能那樣的。【危險了,會弄髒衣服】。而忽略了孩子的自由。

確實是這樣。孩子6歲前成長更應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的教育。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

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裡,發展的是心智,認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壓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愛他,就給他自由!或許,我們真的應該給我們的孩子們更多一些的自由,不能再這樣打著“愛”的旗號過分約束。作為老師、家長的應好好保護孩子們的天性,讓孩子們在自己的天空下更加自由地探索這個他們未知的世界。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3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尋找這個答案,可每個人是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葬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是一樣的,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種免於恐懼、免於奴役、免於傷害和滿足自身慾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為。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很嚮往自由!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自由可以說是一種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過多的束縛,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要說實話面對孩子,有時候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估計這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吧?因為這個尺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這本書表達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許多的觀念強加給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遺憾和未能實現的夢想都寄託給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著父母深重的寄託,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我們凡是應該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容的面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書中說到其實教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之前兒童不用急著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種感覺就行了。對此觀點我表示贊同。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感覺來源於內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紙張上去做好規劃,因為你給他什麼他就會接受什麼。不要妄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神童”,小小年紀就要求他們會背很多的詩詞歌賦、數學計算等,這樣的孩子雖說知識廣博,但他的心智發展並不好,缺乏洞察力、不會去思考,只會一味的死記硬背,毫無自己的創新性,整個創造思維被你們給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孩子會有好的發展前景嗎?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的”。我認為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與挑戰,從而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尤其是剛入園的新孩子,他們需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態,讓自己慢慢的去適應幼兒園裡的一切,逐漸心智發展的就會很順暢。所以家長也要配合好我們老師的工作,要保證自己的心態正常,孩子才會不那麼恐惶,俗話說的母子連心,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在幼兒園時,其成長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在六歲之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一味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們就變得自律與順從。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壓制和束縛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膽怯,不知道到底什麼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維,一味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麼他的人生也不會是快樂幸福的!

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才會成為一個專注、寬容、堅強和完整的人!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4

每年夏天,總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聞,令人心痛。前段時間看到北京一位媽媽帶著雙胞胎女兒去青島海邊,一低頭刷手機的功夫,孩子就不見了。再見到孩子就已經是天人永隔,何其悲愴。

每當這個時候,輿論的發酵點之一,就是父母這一項重要工作竟然不需要進行崗前培訓。父母這一項工作,從天而降。你甚至不用做任何事,就獲得了爸爸媽媽這個角色。

我的閨蜜孕中期,有一天說她自己前晚看懷孕生娃的帖子,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沒有學會餵奶,嚇得睡不著覺。後來看到別人帖子裡說,小娃娃一生下來自己就會吸奶,才終於不緊張了。

我這個比她老資格的媽媽,第一反應是,恥笑她,“哈哈笑死我了,是啊,娃自己會吃奶的。”

後來仔細想想,雖然我自詡要學習做一個好媽媽,但是看來“不用學習,養娃就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觀念在我心裡也還是非常頑固的。

這幾天看了《愛和自由》這本書,深以為然,發現自己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首先簡單概括一下這本書:

愛是獨立的前提,自由是成為自己的前提,有了愛和自由,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作者的核心理念來自蒙特梭利教育觀,0-6歲是孩子“吸收性心智”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知識點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以其自我發展的方式探索世界,慢慢從感覺走向概念。父母,能做的是以穩定的精神狀態,為孩子提供一個穩定的體驗平臺,給予愛,給予自由,幫助他,滿足他成長的需要。並且,不錯誤邀功。這樣,孩子才能創造一個完整的自己。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5

《愛和自由》是孫瑞雪的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它飽含著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她曾經說過“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成人無法代替: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務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鬥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本書將蒙氏思想中的一些關鍵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覺練習,敏感期,智力的形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紹,並用相應的事例做了說明,雖然有些事例似是而非,但增強了可讀性。

“ 當給兒童自由時。。。。”,這句話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書的立意。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物件。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著,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為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

讀完這本書,我們可能會記住一些叮囑,會改善你的一些行為,給孩子“愛和自由”。但如果內心深處,可能還是把這些作為望子成龍的手段,而不是從本質上放棄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生命,有權利做自己的決定,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併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麼這些改良能堅持多久呢?當升學的壓力和誘惑擺在你面前,能給孩子多少真正的選擇自由呢?

如今,我已經是一位國小教師,對於孩子的“愛和自由”更需要理解和相關的知識。有時候我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會忍不住經常問自己,我該怎麼讓幼兒能更加好的學習,更加做到在遊戲中學習。我們班的孩子很調皮,有時候會讓我忍不住發火,但是我愛他們,愛的那樣深切,愛的那樣無奈,更讓我不知道該如何人來面對他們。在那個時候,我就會用一些規矩來壓制他們,雖然我也知

道這樣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並不是很好,但是在愛和自由中,我不知道該如何抉擇,那時候的我更甚至認為愛和自由不能存在。但是孫瑞雪卻不這麼認為,她說“因為愛而願意順從,因為有意志而能夠順從。她說無人打擾的兒童是作為一個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感知到這個環境需要遵守什麼樣的規則,他應該採用什麼樣的姿態。而那些對環境無法感知的兒童是因為他受到的壓制太大了,當壓制大到足以使他的痛苦時,他不但不能把握這個環境,而且他一旦發現這個環境中沒有人約束他,他就開始破壞,發洩自己。

自由狀態中的兒童,因為收到了尊重,因為他所有的舉止和動作都是依賴於自己的斷定,那不守紀的現象就變成偶然的現象了。

但是在我們的國家中,家長還是比較注重孩子的知識和道德,這樣我們必然走到了一條歧路上。

原來愛和自由真的可以並存,而且非常重要。愛和自由可以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的更有趣,學的更加自信,學的更加開心。作為教師,讓孩子學的開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在痛苦中學習還不如不學。現在起,我該試著讓孩子在自由中學會自我學習,在我的愛中幸福的過完每一天。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6

看了孫瑞雪的著作《愛與自由》,什麼是愛?什麼是自由?相信我們成年人很清楚,可是又有多少家長認真的想過,考慮過愛的含義,愛的表達方式,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自由,家長們一直在給孩子策劃未來,大到前途,小到吃穿,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開始為他設計他的人生,他要走的路.以為那就是對孩子表達愛的最好方式。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我們所理解認為的愛,那不是愛,是殘酷,是毀滅。我們束縛了孩子的心、行動、自由,還有可能親手毀滅了孩子的幸福。

雖然我還沒有做媽媽,可是每每聽到同事說雙休日都沒休息,要送女兒上輔導班、補習班、興趣班,不光孩子累,自己也累的夠嗆。我不禁會想以後我也會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嗎?我也會讓我的孩子去上那麼多的“班”嗎?沒有快樂的童年?沒有休息天?可是同事又會說:“人家的孩子會優雅的彈著鋼琴,會一口流利的英文,會跳著優美的舞蹈??你願意自己的孩子落後與人家嗎?你想讓孩子在老師眼裡是個一般般的“差生”嗎?現在的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已經飽嘗了競爭之苦。誰還願意讓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呢?”可是這樣做孩子真的喜歡嗎?真的開心嗎?真的願意嗎?

現代教育背景下的兒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屬於他們的時間與自由,大人們對於孩子的一些“專制”與“越權”,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著去做自己不喜歡甚至討厭做的事情,只是為了達到家長的虛榮心。家長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必須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達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這樣做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式和心理,蒙臺梭利認為:孩子6歲前,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資訊環境,讓孩子接收積極訊號。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自由到極致,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裡,認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懼強權,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作為教師的我,往往也會“剝奪”孩子們的“自由”,對孩子有太多過分的“呵護”,例如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吃的慢又到處都是;穿衣服慢慢吞吞??我就

會“一手包辦”,這些好意的“呵護”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甚至有的家長怕孩子在做事情時弄髒或遇到危險,也為了自身的方便,甚至不準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穿衣,迅速地“幫助”孩子完成任務,而同時口中永遠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這樣的行為無意間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經驗,而孩子最終要麼變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闖,不懂得保護自己,要麼變得懶惰和膽小,喪失了自身獨立的人格。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的愛孩子,理解孩子,給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現在家庭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家長們總在思考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忽略了一點,自己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鏡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麼樣子,孩子將毫無保留的將你的樣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來。老師亦是如此,在幼兒面前的一舉一動也會全部在家長面前折射出來。幼兒很愛模仿,家長、老師正是他們願意模仿的物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老師不僅僅要重視孩子的學習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讓自己的言

行影響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裡健康成長的孩子。

其次,給幼兒犯錯的自由空間,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東西,有的家長見情況便會不問青紅皁白的批評孩子,一味的職責他,會讓他覺得自己要小心翼翼的做事,要提起心來做事,而且不能犯錯,一旦犯錯就會遭到家人的批評。這樣,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膽中,他失去了犯錯的自由。孩子難免會犯錯,即使是大人,誰能保證自己不犯錯呢?作為家長和教師,我們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告訴他,應該怎樣解決自己犯下的錯,在今後怎樣避免再發生類似的錯誤,這樣,孩子的內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後,我覺得真正的愛,應該是無私的,包容的,源源不斷的,而愛的發展軌道就是這個孩子必須擁有了自由,這個自由是心靈、行動、空間和時間的自由。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孩子雖然小,但他也是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的,我們應該尊重他,給他自由的權利,讓孩子真正的成為自己的主人。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7

我有一串十分淘氣的鑰匙,總喜歡和我“捉迷藏”。二年級,媽媽見我學習進步,便放心地把家裡的鑰匙交給了我,囑咐我要好好保管它。“嗯,保證完成任務!”我一臉自信地答道,媽媽將信將疑地點了點頭。從此以後,我的鑰匙便一週“失蹤”一次,我也一週和它捉一次迷藏,就這樣持續了一個多月。一天,媽媽終於忍不住了,問我:“你的鑰匙這麼會一週就不見一次啊?你應該一回來就把鑰匙放進書包,或者把它放進一個固定的地方!我真後悔把鑰匙交給你!”我低下頭,輕輕地“哦”了一聲,顯得十分沒有底氣。接下來的日子裡,我仍舊“老方一帖”,一回來就把鑰匙扔桌上。也許是報應吧,今天,我的鑰匙又和我捉起了迷藏。可是,這次我無論怎麼找都找不著。書櫃,沙發,桌子,冰箱……我幾乎把整個家都翻遍了,但是仍然找不到鑰匙,我頓時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心急如焚。“我昨天回來之後是放桌子上的,怎麼會……”我一邊用手比劃著昨天回家時的行走路線,一邊嘟嘟囔囔地說著話。“啊!”我一拍腦門,用手指指著爸爸媽媽,“爸爸媽媽,肯定是你們。我昨天一回家就把鑰匙放在桌子上了,肯定是你們拿的!”“胡說八道!”媽媽反駁道,“你總是想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卻不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究竟把鑰匙放在哪兒了。真不像一個男子漢!”“對。”我說,“我的確應該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究竟鑰匙被帶到哪兒去過了。”於是,我開始想:“我先回來看電視,然後去冰箱拿橙汁……“對了!橙汁!”我直奔冰箱,開啟門,鑰匙原來躲在橙汁下面了,怪不得我找不著呢!通過這件事,我記住了,丟三落四可不是一個好習慣,我要改正它,爭取以後再也不和自己的東西“捉迷藏”了。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8

愛和幸福這是一則深受小朋友喜愛的童話,這是一則充滿了愛和寬容的童話,這還是一則寓意深刻的童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巨人的花園》主要內容是:有一個自私的巨人,他不讓孩子們在他的花園裡玩耍,還砌起圍牆,不讓孩子們進來。因此,巨人的花園裡始終是冬天。後來有一個小男孩提醒巨人,巨人這才知道春天為什麼遲遲不來自己的花園了。巨人讓孩子們進到他的花園來玩耍,春天也來到了花園,巨人這才感到無比的幸福。我明白了助人為樂是快樂之本。巨人後來感到幸福是因為小男孩幫他除去了心魔,趕走了他那任性又冷酷的心和冬天,喚醒了他那善良、熱情的心和春天。我懂得了孩子們是春天裡的那一顆奮發向上的樹,有了這些能把春天帶來的孩子,無論多麼寒冷,你的心仍然是熱熱乎乎的。在充滿孩子歡笑的地方沒有冷酷、自私和寒冷,只有善良、熱情和溫暖。愛和自由讀書筆記 當然還需要一顆始終認為幸福和愉快、只需助人和知錯就改的心來畫龍點睛。以前,哥哥向我借東西,我不管什麼東西我都借給他,可是叫他還,他總是一天拖一天,他的藉口不是忘帶了,就是沒看完,這倒沒什麼,可是他有什麼東西都不借給我。有一次,我在二爸的汽車上發現了兩本“哆來A夢”,我把書帶回家後,哥哥看見了大叫起來:“你帶來幹嗎?趕快放回車上去。”我氣極了,心想:我以前借了他很多東西,他非但不還,而我想借他的東西,他就是不願意,我以後要用以牙還牙的方法來報復他,永遠不借他東西。

現在想想,覺得那時我真可笑,不就是一些身外之物嘛。再想想,我那時借他東西他都很開心,我從中知道了自己很有眼光,挑的東西都很好。幸福是幫助別人,愛是別人幫助你。幸福和愛只需要幫助別人、改正自己的過錯就可以得到。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9

第四章講述的內容依舊在延續前邊的讓孩子自己感受這個世界。

我們替孩子決定的事,拿選繪本這件小事來講,最初可能是你替孩子選擇。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她開始有自己的選擇了。那麼儘管這本書對於你來說可能不喜歡,但是她如果喜歡的話,請尊重這個選擇。

不僅如此,穿衣服也是一樣。孩子必須自己感受冷暖,自己體會美醜。

有時候我們灌輸的“美醜”,我們告訴孩子:你這麼搭配不好看,沒有這麼穿的,穿這件衣服會冷(熱),對於孩子來說,她未必會聽你,她會說不。

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維尼執意要穿一件衣服,我說這麼搭配不好看的,但是她說不要,就要這麼穿。如果我執意去剝奪她的搭配行為,她會哭,然後執著地將衣服穿在身上。

這讓我想到《薩拉就要這樣穿》這本繪本,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審美,他們沉浸在那種花裡胡哨的搭配中。

這是要讓孩子自己去感受美醜的一個過程。她自己感受到了,通過其他元素的攝入,比如看美術展、看繪本的薰陶,她會形成自己的審美。

冷熱也是一樣,前三章筆記中已經提到了。

還有就是孩子的.世界其實不存在那麼多應該的:

書中有兩個例子,就是成人認為的墨守成規的世界,去幹涉孩子。

這讓我想到了現在小孩學的美術課,其實你看起來他們是在做“創意美術”,但真的都是老師將一個模板框架放在那裡,這個東西應該在哪裡,哪個東西應該塗什麼顏色。

但這相較於我們小時候那種“花應該是紅色葉子應該是綠色”的教法好得多了。

這裡安利另一本書《和孩子一起塗鴉》。我先給自己種草了。

“幼兒期是感覺經驗開創期,創造經驗感覺期,感覺知識敏感期。這時,如果從自己的經驗得出結果,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時你自己的,但別人教給你的東西,那時別人教的,那時別人的感覺經驗,感覺經驗是不能代替的!創意是不能教的!”

第五章建議所有家長一定要看一下

這裡有一個被我們深惡痛絕的行為:逗孩子。

還有一個我們總是在做又非常後悔的行為:打罵孩子。

書裡印象最深的話:小孩子的思維表情很明顯,小孩子的思維需要較長時間。但是有的小孩不用思維,被訓斥、被打罵的孩子不用思維的。他們反應較快,好像不經過大腦。

還有逗孩子:每次別人逗維尼我都不會附和,甚至會甩冷臉給對方。

說得好像有點矯情,但是孩子真的不能逗的。

這裡提到了一個二孩家庭的例子,慣用的那句臭名昭著的話就是:你媽媽生了小弟弟小妹妹就不要你了。

而這個例子中的媽媽用一個細心的觀察看到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告訴媽媽非常愛你。

孩提時代的某些烙印打得很深刻,至於之到了成年之後都無法抹去,它們從意識層面進入了潛意識,有些成為了困擾。

所以和小孩子說話,其實應該更加尊重才對。

第六章 說到孩子反覆做一件事

相信很多媽媽在進行親子閱讀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惑:孩子反覆地閱讀一本書。

反覆進行練習,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過程。

書中舉出孩子反覆聽一個故事的例子:先是邏輯、然後是情景、最後是準確的概念。

昨天《宛爸育兒》公眾號我寫的文章有位媽媽的留言,是非常精彩的經驗總結:

孩子早期教育,老師的任務之一((其實也包括我們家長),是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表達。

農村野地裡的孩子,充滿感覺但是沒有人引導他們準確地表達,也是不行的。

還有孩子最初的認知,最好是一單一的色塊讓孩子認識顏色,拿一朵紅色的花的卡片,孩子會以為紅色是花,花是紅色。

總結一下前六章,其實還是在說把感覺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感受這個世界。

我有一位家庭教育指導老師朋友,也是通過他的成長經歷悟出了這個道理,所以他在指導別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讓家長把感覺還給孩子,尤其是孩子被打了,在家長看來被欺負的情況下,先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如果孩子並沒有感覺到是受到了的欺負,那麼家長的大驚小怪就略顯多此一舉了。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10

愛是土壤、是根基。《愛和自由》中,愛的定義為“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兒童的感覺來自於內部,也就是說兒童不是一個空瓶子,不需要我們成人往裡面灌東西。兒童是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新的內容,只需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是啊,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賞書名中的“自由”二字,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麼會和紀律、自律相匹配,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但通過和孩子們的接觸,我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裡健康成長的孩子。其次,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傾聽和交流是很好的橋樑,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彈力帶。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樣,老生常談到”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反照著成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大部分家長對於沒有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夠認同,但沒有給予足夠的愛或者沒有正確的去愛,很多家長恐怕無法認同。以下是孩子的一些表現,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有我們值得改進的地方:

特別在意大人的評價。如果大人否定,孩子會傷心,甚至會哭。家長過多評價孩子,並給孩子施加壓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評價當成自己的做事目標,而不會自己去判斷,也不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最終影響了孩子的獨立。在孩子生活和學習中,家長不要去批評,也不要去評價,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長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但不要流露出高興或者失望的情緒,要把情緒和事情本身分離開來。

不願意自己決定。在穿衣、學習等生活各個方面,依賴家長安排,如果家長不安排,會焦慮和無所適從。過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會造成孩子的依賴,破壞孩子走向獨立的過程。凡是孩子能夠自己安排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夠好也沒有關係,孩子會在選擇和決策的過程中學習、成長,他會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後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壞東西、弄髒環境、浪費食物,經常會招致大人的批評,這會讓他覺得自己經常犯了錯誤,其實他是無意的,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正確的動機,比如孩子不想吃飯,想去看電視,他的動機絕不是不吃飯、損壞自己的健康,只是他覺得看電視更好玩兒,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東西;再比如,孩子打壞了東西,他的動機絕不是破壞這個東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究明白這個東西。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責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訴他:沒關係,你只是不小心,我不會和你生氣的。

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這是我們的心願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