滸傳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好段

才智咖 人氣:2.71W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和義.以下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滸傳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好段,歡迎閱讀本文!

滸傳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好段

浩氣沖天貫牛鬥,英雄事業未曾酬。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水滸傳名言語錄

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四回。這兩句大意是:做人立得正,站得直,走得穩。以光明正大,心地坦菠,磊落硬氣自許或贊人者可用此語。

有錢可以通神。

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通:相通,通連。本句大意是:錢能使人與神仙相通。在階級社會裡,人們利用商品交換來互通有無,而錢具有商品交換和商品貯存的職能。人們離不開錢,許多人愛錢如命,也有許多人用錢來進行不正當的甚而骯髒的交易。人們就用“~”來比喻只要有錢,什麼都能辦到,也有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與此意同,均屬貶義,可用以進行瘋喻。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世情:社會人情,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面:指人的臉色。這兩句大意是:社會人情從待人態度的冷淡或熱情可以看出來,人的臉色因對方地位的高低而變化。在舊社會,世情貴高賤低,對有錢有勢者往往巴結奉承,熱情有餘,而對無錢無勢者則白眼相向,冷若冰霜。這種庸俗的人際關係,為道德高尚者所不齒。兩句含有揭露、慨嘆和否定的意思。

不怕官,只怕管。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官:官吏。管:管理,管轄,這裡指管得著自己的人。本句大意是:不怕上面的大官,只怕直接管轄自己的頂頭上司。這兩句說明不管官有多大,如果不能直接管住自己,約束力就不那麼大,就不必害怕;相反,官職再小,甚至不是官,但只要能直接管住自己,就必須小心對待。選兩句說明頂頭上司的威力,在當今仍有現實意義,常被引用。

卻之不恭,受之太過。 水滸傳好句摘抄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二回。卻之:推卻,辭謝不納。恭:恭敬。過:過分。這兩句大意是:推卻不受吧,太不恭敬;冒然接受吧,又太過分了。“卻之不恭”是從《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意即“一再推卻拒絕別人是不恭敬的”)句簡化而來,現在多將~說成“卻之不恭,受之有愧”,是接受別人饋贈時的謙詞,表示接受感到愧疚,拒絕裡覺得失禮的矛盾心情。

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五回。這是兩句俗語。它用種什麼就收什麼這個簡單道理,比喻造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含有普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意思在內,類似的話在我國流傳甚廣,如《呂氏春秋·用民》說“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合汗衫》說“種穀得谷,種麻得麻”。《涅盤經》說“種瓜得瓜,種李得李”,清人尹會一的《呂語集粹·存養》裡說“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現在口語裡也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意思都是說善果,惡果皆由自己造成,也可從積極方面理解為付出什麼樣的勞動,就有什麼樣的收穫。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一回。這兩句大意是:要是早知道會出現今天這樣的情況,後悔當初不應該那樣做。這是自悔的話,可說成“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既有今日,何必當初”。也可作為責怪別人的話,說某人當初不應該那樣做。這句話常被引用。凡不滿意眼前的情況,後悔過去的作法導致今日結果的皆可用此話。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四回。不出門:傳播不到門外去。惡事:壞事,見不得人的事。這兩句大意是:好事不容易傳出去,壞事傳得很快很廣。這是由人們一種很奇特的心理現象造成的一種很奇特的社會現象,往往好事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壞事卻一傳十,十人傳百,在不知不覺中傳得很快很遠。這兩句多用來形容壞事很容易被人們知道,含有警戒之意,也可單用“惡事傳千里”。

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 水滸傳名言語錄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一回。更:舊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這裡指夜晚。這兩句大意是:人當處於歡樂的時候,總是嫌夜晚太短;處於寂寞的時候,又惱恨五更太長。這是人常有的心理感覺。歡樂時情緒激動,興奮不已,在不知不覺中時間已經飛快地過去了,出於對歡樂的留戀,就總覺得時間太短。寂寞時痛苦難熬,只盼著夜晚快點過去,好在天亮時使情緒有所調節,就只惱恨夜太長了。一說“苦日難熬,歡時易過”(馮夢龍《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與此意同。可用於寫歡樂時或愁苦時人們對時間的感覺。

甕中捉鱉,手到拿來。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八回。這兩句大意是:到甕子裡捉老鱉,那是手到拿來。此二句是形容辦事十分容易。甕中的老鱉躲也無處躲,藏又無處藏,因而甕中捉鱉當是十分容易的事。可以此二句形容把敵人團團包圍,使敵人躲逃無路,勝利唾手可得;也可形容事情易辦。很有把握。

急來拖佛腳,閒時不燒香。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抱佛腳:求佛救助、保佑。這兩句大意是:閒暇無事時不給佛燒香供奉,到事情急了才擊求佛救助。這兩句比喻平日不積極努力作好準備,事到臨頭才倉促設法應付。俗雲“沒有遠慮,必有近憂”,對事情在平日就要預作準備,臨事才能應付自如。事到臨頭才慌忙設法,就來不及了。也作“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或單作“臨時抱佛腳”、“急時抱佛腳”。可用來比喻平時不準備,臨事才設法;也可比喻平日不努力,臨事才學習;還可比喻平時不與交往.臨事才向人求助。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五回。緣:緣分。這兩句大意是:有緣分的人雖然遠隔千里,卻能因機遇、巧合而會面;沒緣分的人即使打照面也會錯過,跟沒遇到一樣。這兩句話在元代無名氏《鴛鴦被》雜劇裡作“無緣對面不相逢,有緣千里能相會”。現在人們常用“有緣”句形容相距很遠的人結成了朋友或婚姻,用“無緣”句形容與親友或想要會見的人打個照面竟未認出而失之交臂。

惺惺惜惺惺,好漢識好漢。 水滸傳好句摘抄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惺惺(xīng星):聰明人。惜:愛惜。識:賞識。這兩句大意是:聰明的人總是愛惜聰明的人,英雄漢總是賞識英雄漢。這兩句可用來形容性格、才能相同的人互相敬慕愛護,最容易結為朋友。

吃飯防噎,行路防跌。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三回。噎(yē椰):食物塞住嗓子。這兩句大意是:吃飯時要防備食物卡住嗓子,走路時要防備摔交。吃飯時卡住喉嚨,走路時摔交,這都是世上常有的事,所以不得不小心預防,以利健康。此話還常用於比喻人處世辦事必須小心謹慎,時時注意安全,以防不測。這兩句既可用於論述養生,也可用以比喻處世。

男大須婚,女大必嫁。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回。須:必須,應當。這兩句大意是:男孩子長大了就應當結婚,女孩子長大了就應當出嫁。結婚,是人類生理、情感和延續後代的需要,是男女到了成年時期都要操辦的大事。對於這個人生大事無論是個人或家庭,如果注意不夠或處理不當,就會出現意外,給家庭和個人帶來不幸,所以必須認真對待。也有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或“男大須婚,女大須嫁”的,與此兩句意義相同。可用於說明無論男女,到了結婚年齡就應該結婚,或說明孩子們長大了,找物件、談戀愛、結婚是必然的和理所當然的。

君子問災不問福。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一回。本句大意是:君子只問自己有什麼災禍,而不問自己有什麼福分。是君子,就有一種大義凜然,無所畏懼的胸懷和氣質,他不怕災禍,敢於正視現實,去經受災禍的磨練,所以他敢於“同災”。而去尋問福氣,則被認為是貪求和沒有出息的行為,故君子不屑。本句意在表現一種無所畏懼的慷慨和大度。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水滸傳名言語錄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六回。這兩句大意是:幸運的事不會連續到來,災禍一來卻不止一種。就現實生活來說,什麼情況都會發生,本無所謂“~”,之所以這樣說,在於強調人的運氣不好,幸運的事很少碰到,災禍卻接連而至。這兩句現在還經常被引用。

隔牆須有耳,窗外豈無人。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六回。須:卻。這兩句大意是:隔著牆卻有耳朵在聽著,窗戶外邊難道沒有人聽見?此兩句語本《管子·君臣下》“牆有耳,伏寇在側。牆有耳者,微謀外洩之謂也”。世上有些事是很微妙的,往往被認為是很祕密的言談,恰恰在周圍就有人偷聽,而被洩露出去。這兩句就是指的這種現象,也作“隔牆有耳,窗外有人”,或單作“隔牆有耳”、“隔窗有耳”、“窗外有耳”,意皆同。多用來提醒人們說祕密話時要防止被別人聽見,也可用來說明祕密言談被別人聽見了。

當取不取,過後莫悔。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五回。這兩句大意是:應該取得的卻不及時去取,機會過去以後可不要後悔。社會是千變萬化的,許多東西的獲得都有一定的機會。如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獲取卻不去獲取,當條件喪失,就不容易或根本不可能取得了,那時將後悔莫及。這兩句多用於說明能獲取的東西就要當機立斷去獲取,不可錯過時機。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十九回。這兩句大意是:作了好事或作了壞事,最終都將受到報應.且是來得早晚不同罷了。此二句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來到”(元·無名氏《來生債》)一樣,反映出前人最樸實、最鮮明的善惡觀,在人民無力懲罰那些為非作歹的惡人,沒有條件褒揚那些仁人善士時,往往以此二句去詛咒惡行,頌揚善行。~二句已成人們口頭習用熟語,用以勸誡或安慰別人。

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難,失之難。 水滸傳好句摘抄

明·施耐庵《水滸》第一百十六回。這幾句大意是:凡事大多是得到得容易.失去得也容易滑到得困難,失去得也困難.這幾句“淺顯明確的語言,告訴我們生活中的一十真理,凡事得之容易,必不珍惜,往往隨便將其丟棄;若得之困難,歷盡幹辛萬苦,也必然對其萬分珍惜,決不肯將其隨便丟棄。對自已親自帶大的孩子格外有感情,對自己栽培的樹木花草分外喜歡,就是這個道理。可以這幾句教育青年人艱苦刨業,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不要輕易毀壞丟棄。

聞名不如見面。見面勝似聞名。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回。這兩句大意是:光聽說名字不如眼見一面,親自見面勝於聽說姓名。“聞名”,僅僅是聽到傳聞,並不加以印證,能否相信,與事實相距多少,都在兩可。而一經見面交談,以往的傳聞得以證實,自然勝似聞名。可以這兩句作為初次見面的寒喧,作為初次見面後的評價。

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四回。榮枯事:好事或壞事。這兩句大意是:進門之後不用同主人遇到好事或遇到壞事,察顏觀色便可得到準確的結論,這兩句俗語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明只要看看臉色,便可分析出主人的心情和遭遇。可以這兩句說明察顏觀色的重要性。

經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後之言,豈能全信。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回。經日:親眼看到。這幾句大意是:親眼看到的事情,還唯恐它不真實,別人背後講的話,怎麼能夠完全相信呢?這幾句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點明對背後之言不能全信的道理。即使是經目之事,還唯恐其中有假,何況是背後之言呢?可以此說明遇事應多調查,多分析,不輕信,不偏聽,這樣才能得出真實可信的結論。

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水滸傳名言語錄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回。否(pǐ匹)、泰:本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天地不相交叫“否”,天地相交叫“泰”。否、泰分別代表凶和吉,二者可以互相轉化。這兩句大意是:快樂到極點反生悲哀,壞事到了盡頭,好事就會到來。事物發展過了頭必然會向其對立面轉化,樂化悲,凶化吉,正說明了這個道理。可用於對世事發展的說明,也可用以說明矛盾轉化的哲理。~二句是從《淮南子·道應訓》“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演化而來。

蛇無頭而不行,鳥無翅而不飛。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回。這兩句大意是:蛇沒了頭就不會行走,鳥沒了翅膀就不能高飛。這是兩句俗語,卻含有深刻的哲理。前句說明:一個群體少不了一個帶頭人,否則就無法統一行動;後句說明:幹什麼事都少不了得力助手和群眾幫助,單槍匹馬猶如無翼之鳥,什麼事都難以成功。

燈蛾撲火,惹焰燒身。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這兩句大意是:燈蛾撲到火上,引得火焰燒死自身。這是兩句俗語,比喻不顧客觀情況一意孤行,自尋死路,自趨滅亡。“燈蛾撲火”又作“飛蛾撲火”,源於唐·姚思廉《梁書·到溉傳》:“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燈蛾撲火有時也用以比喻不顧一切地奔向新嚮往的目標。

趙括徒能讀父書,文斌殞命又何愚。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八回。趙括:戰國時趙將,著名戰將趙奢的兒子。趙括空讀其父所傳兵法,倒背如流,實際上不會指揮作戰。公元前二六零年,趙括代廉頗為將,一變前任以守為攻的戰略,盲目出擊,被秦將射死,四十萬主力損失殆盡。文斌:姓王,名文斌。宋徽宗初年八十萬禁軍教頭。自稱幼讀兵書,頗曉陣法,隨被招安後的宋江抵禦遼軍,一戰即身首異處。殞(yūn允):死亡。這兩句大意是: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空讀父親的兵書,沒有什麼用處;王文斌因誇誇其談而身首異處,何等愚蠢!此名句長於用具體事例說理,借用趙括與王文斌兩個典故,說明只有書本知識而沒有實際經驗,只重“知”而不重“行”是不行的。它善用典故,使句子既典雅又含蓄,最得文約意豐,頗有文采。

赦其舊過,開以新圖。 水滸傳好句摘抄

明·施耐庵《永滸傳》八十九回。這兩句大意是:對有些人,可以赦免他過去的罪過,給以自新之路,讓他重新作人。對於那些過去犯有一定罪行,本人有改惡從善的表現者,可以考慮給予寬大處理,使之重新作人。這樣做有利於分化犯罪者,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勝敗乃兵家常事。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五回。兵家:原指研究軍事的學者,這裡是指揮作戰的將領。這兩句大意是:打勝仗或打敗仗是將軍們常有的事。前人有“兵有利鈍,戰無百勝”(見《三國志·呂蒙傳》)之說,可見戰爭是異常複雜的,其勝負由多種因素構成,難以預料。此句強調勝敗為兵家之常事,旨在說明不可將勝負看得太重,尤其是不可將失敗看得過重。可用以勸慰失敗的將軍,也可用來比喻搞競賽、作科學實驗及做其他事情,不能困失敗,挫折而洩氣。

有眼不識泰山。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泰山:山名。古時候的人以泰山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受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價值的事物。本句大意是長著眼睛竟然不認識泰山。此句比喻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多用來說自己眼力差,也用來說別人沒有眼力,認不出有名望的人。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五回。這兩句大意是:農民的心內像沸水煮一樣焦急,而公子王孫則手搖扇於逍遙自在。這首詩是梁山英雄白勝所唱:“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作者用人物不同的心境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出貧富貴踐的階級對立,抒發了作者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表現手法上寫農夫以比喻表心境,寫王孫以形象現心境,都好很生動。

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水滸傳名言語錄

明·施耐庵《水滸傳》笫六回。粱園:漢時粱孝王劉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南,一說在今河南商丘市東南,為宴賞迎賓之所。這兩句大意是:粱園雖然美好,但畢竟不是自己的家,非久留之地。人們多用此句來抒發他鄉非我鄉的思鄉之情,或表示要離開看似舒適,實則暗藏禍患的是非之地的意思,和李白的“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難》)詩意相近。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君:你,對人的尊稱。終:終歸,到底。這兩句大意是:送您選到千里之外,最後還是須有分別的時候。送別,送別,終有一別。這兩句的意思在於說明不必遠送了,也有說“送君千里,終有一別”的。多用於勸人不必再遠送,也可用於表示自己不再遠送別人了。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四回。這兩句大意是:路遇不平之事,即挺身相向,扶弱除強。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所盛行的俠義精神。在那個弱肉強食,惡人逞凶,好人受欺的黑暗社會,這種精抻是弱者、善者所帶求的,因而具有存在的價值。但它有很強的江湖氣息,常常模糊階級界限,陷入個人恩怨之中,為封建統治者和壞人所利用。今天我們仍可用這兩句稱揚以往社會中那些行俠仗義的行為,也可用以稱頌今人主持正義,勇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行為。

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八回。本句大意是:在別人的矮屋簷下討生活,怎麼敢不低頭呢?這兩句比喻受制於人,其得順從。今常作“在人屋簷下,怎敢不低頭”,用於表示處於別人的勢力範圍之內,不得不忍氣吞聲的心理。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水滸傳好句摘抄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四回。這兩句形容處境艱難,沒有出路。它最早見於宋·普濟《五燈會元·安吉州西餘體柔禪師》:“進前即觸途成滯,退後即噎氣填胸,直得~。”上天,無路可通;入地,無門可進,這就把無法解脫的困厄處境描繪得生動可感,易記易懂,常被用來表現艱難窘迫的處境,使用率很高。

破屋更遭連夜兩,漏船又遇打頭風。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五回。這兩句比喻在難以支援的困難處境中又遇到新的打擊,不幸中再遭不幸。也作“屋漏更遭連夜雨,行船又撞打頭風”。可用於表現連遭不幸的艱艱窘處境。

自差偏自是。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三回。本句大意是:自己有了差錯,還自以為是正確的。這句話表現了某些人的一種心理素質:剛愎自用,固執己見。多用於評論不虛心接受別人意見的現象,也可用於自悔自悟。

敢怒而不敢言。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回。本句大意是:胸中有怒氣,但是不敢公開發洩或表露出來。“敢怒”,說明了有人格、有血性和不甘逆來顧受;而“不敢言”,則說明其受到某種勢力或某種環境的嚴重壓抑。這是一種強壓怒火,忍氣吞聲的心態和情狀。可用以表現受壓抑狀態下的言談和舉止。

總教掬盡三江水,難洗今朝一面羞。 水滸傳名言語錄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五回。這兩句大意是:縱然叫捧盡所有江湖的水,也難以洗盡今天臉面上的羞恥。形容羞恥重大,難以洗刷。可用於自悔自責或嘲諷別人無地自容。

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語話軒昂,吐千丈凌雲之志氣。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軒昂:形容精神飽滿,氣度不凡。凌:高出。這幾句大意是:身材魁梧,有萬夫難敵的威風;講話有氣魄,表現出千丈凌雲的志氣。這幾句是《水滸傳》二十三回所刻畫的打虎英雄武松的形象,不僅有外貌描寫,而且勾勒了他的語言、志氣、威風、氣度,的確是一條好漢。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六回。這兩句大意是:炎炎紅日,炙熱得如同火焰在燃燒,田野裡的稻苗已有一半被烤得枯焦了。這兩句描繪了夏日的酷熱乾旱,也透露丁農民們焦急的心情。可用來描寫炎熱苦旱之狀,也可用“赤日炎炎”句來表示紅日灼烤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