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亞特》的讀書筆記

才智咖 人氣:9.84K

一、 對比:《伊利亞特》敘事方式和好萊塢經典敘事模式。

《伊利亞特》的讀書筆記

經典好萊塢的敘事系統(Classic Hollywood Narrative System),又被尼爾巴奇(Noel Burch)在《實用電影理論》(Theory of Film Practice)一書中稱為“表達的程式性格式”(The Institutional Mode of Representation ,IMR)。

著名電影人安德烈巴贊說:“理解影片表達什麼,最好先懂得它是怎麼表達的。”赫曼G溫伯格則說,敘述故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個故事。《伊利亞特》是一部較為古老的西方文學經典,美國好萊塢電影則是現代大眾文化的代表之一,但是二者在敘事方面卻有著某種驚人的一致性。莎士比亞說:“陽光下面無新事。”這是否又是一次對經典的迴歸呢?

1、在經典敘事結構中,故事中的事件是圍繞著謎和解謎的基本結構來組織的。故事開始的時候,往往有一個意外的事件打破了虛構的業已存在的世界的平靜與和諧。現在,敘事的任務就是要著手對付失衡的世界,並重新找回世界的平靜與和諧。

《伊利亞特》雖然敘述的是特洛伊戰爭中的一個片斷,卻也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由團結到分裂,再到團結的故事,或者說是由憤怒到憤怒消解的故事。《伊》開篇,希臘聯軍已經和特洛伊及其盟友對峙九年,“阿爾戈斯人並不鬆懈,只是因為特洛亞人養精蓄銳,對於他們很少攻擊,所以他們轉而侵略特洛亞城附近的地區”。這是一種勢均力敵的平衡狀態,但是,阿基琉斯的憤怒打破了這種平衡。狀況一,希臘聯軍內部分裂,失去了阿基琉斯,實力的天平開始向特洛亞傾斜。失去了維持平衡的支點,特洛亞有了乘虛而入的機會,當然不會輕易放過。狀況二,為給阿基琉斯復仇機會,宙斯誘惑阿伽門農,希臘聯軍貿然出動,使秩序更加混亂。隨後《伊》敘事的任務就是解決矛盾,使阿基琉斯回到戰場,戰爭又回到兩軍對壘的正常秩序。

2、經典敘事將會採取不同的手法來解決發生的問題,重建虛構世界的秩序。但重要的是敘事的過程(從初始事件爆發到最後問題解決的一切事件)都有一定的秩序安排,故事中的事件按照因果關係組織起來的,這樣,敘事事件之間就有了邏輯的聯絡。經典敘事按照大致的線性架構逐次展開,直至到達最後那顯然是理所應當的結局。

帕里斯把“給最美者”的蘋果判給了愛神,這一事件引出兩件大事:一,阿弗洛狄特為了實現諾言,幫助帕里斯誘拐了海倫;二、金蘋果事件引起赫拉和雅典娜對特洛伊的仇恨。海倫事件是特洛伊戰爭的導火索,而赫拉和雅典娜的仇恨更是時時影響著戰爭的發展方向。從文字來看,《伊》中,祭司事件的結果是阿基琉斯憤而退出戰爭;阿基琉斯的退出導致阿爾戈斯人的潰敗;為了挽救同伴,阿基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羅斯替阿基琉斯出戰;帕特洛克羅斯的死亡,使阿基琉斯再戰赫克托爾。在《伊》中,架構起故事的線性敘事有兩種,特洛伊戰爭的演變和神靈的行動。因果關係是整部史詩的邏輯聯絡。

3、經典敘事的世界由真實性,或者說是記錄片風格的寫實主義統領,敘事確認首先建立一個接受物件(讀者或觀眾)理解和相信的虛構世界,真實性通過敘事事件的空間場景和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得以體現,時空的結合是經典敘事因果邏輯關係事件的實在前提。

就真實性而言,《伊》故事中,首先是大量戰爭場面的描寫都是採用細節描寫,對陣的兩位英雄的動作、容貌、話語、出身等有較為具體的介紹。其二,在神仙敘事的線索中,描寫飲宴場景,赫拉魅惑宙斯等,都充滿了現實凡人生活的影子,給人接近日常生活的親切感。第三,敘述語言中多采用鄉間牧童似的話語,例如把湧向特洛亞城的希臘聯軍比喻為成熟的湧動的秋天的稻浪。

4、在經典敘事中,故事的發展靠虛構的人物個性來推動,經典敘事中的主角是一個帶有性格特徵、動機和慾望的豐滿個性。這樣一來,構成故事的連環事件就受到這個人物行動動機的控制,這個人物就成為經典敘事的“英雄”,並有他的行動來最終決定矛盾的解決,而他究竟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取決於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阿基琉斯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正在於他的豐滿個性。他勇敢善戰,敢於並執著於自己的利益,即使面對的是隊伍的統帥――阿伽門農。正是因為這種個性,所以當阿伽門農掠奪了他的光榮禮物時,他會憤而退出戰爭,甚至不顧其他阿爾戈斯人的災難。也是因為他的高傲,阿伽門農第一次求和被拒絕。最後矛盾解決,同樣是阿基琉斯的個性使然:他要為最好的朋友報仇。可見,在阿基琉斯的觀念裡,跟本沒有忠君報效的思想,他戰爭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榮譽,個人榮譽超過了一切。

5、最後,大團圓結局作為敘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故事敘述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大團圓結局具有兩方面的涵義:其一是迴圈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The Circular or Closed Story Form),其二是達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結局(Achievement of Perfection or Happy Ending)。

迴圈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要求敘事在最後回到它的起點。在這一結構模式的結尾,主人公將完成自己的圓型旅程迴歸他(她)的出發地,這一回歸也許是通過影像象徵或對話暗示來完成,其目的在於使故事完整。《伊》故事在老祭司的祈禱中開始,又在赫克托爾的葬禮中結束,二者都是伴隨著戰爭的重要場合,但又確實是暫時停止戰爭的較為平靜和諧的場合,這是一種形式上的迴歸。更深層的則是希臘聯軍內部由團結被破壞到重新團結的迴歸,即阿基琉斯由憤而退出英雄事業到迴歸其事業的過程。

二、好萊塢經典敘事模式的特徵主要有三點:戲劇化的故事結構、型別化的人物形象和連續性剪輯。

解析[戲劇衝突] :

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基本特徵之一是戲劇化的故事結構。

《伊利亞特》敘事的絕對“英雄”是阿基琉斯,他正是“一個帶有性格特徵、

動機和慾望的豐滿個性”。他的憤怒導致了《伊利亞特》故事的發生,他和阿伽門農和解決定了矛盾的最終解決,正是他的鮮明的個性決定了事態的發展。而具體的戲劇衝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希臘聯軍和特洛伊之間的'矛盾及雙方隊伍內部的矛盾鬥爭是史詩敘述的重要

內容。

第一卷,開篇就是希臘聯軍中,阿基琉斯和阿伽門農的矛盾衝突;第二卷,長老議事團的計謀造成希臘聯軍“去與留”的矛盾;第三卷有“帕里斯和墨涅拉奧斯的對決”;第四卷,潘達羅斯引起雙方隊伍的激戰;第九卷,阿伽門農向阿基琉斯求和遭拒,這是第一卷矛盾的直接延續;第十卷,“夜探敵營”的行為是雙方的,也構成強烈的戲劇衝突;第十六卷,宙斯的兒子薩爾佩冬和阿基琉斯的伴侶帕特羅克洛斯的激烈對決;第十七卷雙方戰士圍繞帕特羅克洛斯的屍體,展開的爭奪鬥爭;第二十四卷,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潛入希臘聯軍營地,向阿基琉斯贖取赫克托爾的屍體,孤身犯險的老王和仇恨特洛伊的希臘聯軍構成矛盾衝突,同時對於阿基琉斯,“還屍體”還是“抓國王”也構成了矛盾。

2、神仙也瘋狂。天神之間的矛盾是《伊利亞特》敘事的另一重點。

第一卷,宙斯和赫拉出場就積怨甚深;第四卷,宙斯和赫拉的爭吵引發人間的仇視,雅典娜和阿波羅正式投入戰鬥的雙方;第五卷,愛神阿弗洛狄特、戰神阿瑞斯、太陽神阿波羅、智慧女神雅典娜都參加了戰鬥;第十三卷,波塞冬挑戰宙斯,不顧宙斯的禁令,加入戰爭;第十四卷,赫拉用美色迷惑宙斯,引起宙斯的憤怒;第二十卷、二十一卷直接描寫眾神的戰爭。

3、作為兩條線索的交叉,人與神的衝突也有所表現。

第二卷,宙斯用夢誘惑阿伽門農,眾神之父以詭計陷害凡人,“入人於罪”,或者說是為了實現命運的安排;第三卷,愛神在戰亂中,救出了帕里斯,並和海倫產生衝突;第五卷,狄奧墨得斯在雅典娜的挑唆下刺傷美神,還出言不遜;第二十一卷,“阿基琉斯力戰克珊託斯河神”,凡人不但對神沒有了敬畏,而且對神也拿起了武器,敢於正面對抗。

解析[型別化的人物形象]:

在戲劇化的故事情節模式確定之後,好萊塢經典敘事的人物形象構成也自然呈現型別化的傾向。根據戲劇衝突的原則,人物形象被確立為正反兩個陣營,正面人物包括主人公、導師或盟友和信使,反面人物則由壞蛋和幫凶組成。在旗幟鮮明的兩大陣營中間往往會出現一個灰色的中間地帶,那就是中間人物看門人和變色龍。(《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教程》)

《伊利亞特》特殊之處在於敘事視角的偏袒性。(《弓弦和豎琴――從柏拉圖解讀〈奧德賽〉》,[美]伯納德特 著,華夏出版社)在《伊》中交戰的雙方沒有善惡之分,只有主次之別。阿基琉斯是無可爭議的主人公,他侮辱赫克托爾的屍體、他殺死無數戰士,但是他的殘暴源於他的憤怒,所以只能使人痛心,而不會使人憎恨;赫克托爾為了城邦,為了家人而戰鬥,最後面對阿基琉斯,他因為恐懼繞城而逃,這是一個人面對比他強大的對手時正常的反應,但是他敢於一個人

戰鬥在城門之外,而且最終,明知道被神背叛,還是要為榮譽而戰,他同樣是一個光輝的形象。主次之別,只要體現在重點描繪希臘聯軍方面的英雄,而特洛伊方面的英雄相比遜色。

《伊》故事中,人物型別沒有截然的“正反”之分,但是整個故事框架中,人物形象仍是以兩個對立陣營的形式出現的。裡面所有的人物都可以分為希臘聯軍和特洛亞盟軍兩個陣營,神亦如此。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伊》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表明的,是好萊塢經典敘事模式的又一次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