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讀書筆記之對林黛玉人格特質的思考

才智咖 人氣:2.81W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作為這部文學的憂鬱人物代表,她有具有哪些特色呢?下面由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紅樓夢》讀書筆記之對林黛玉人格特質的思考,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紅樓夢》讀書筆記之對林黛玉人格特質的思考

作為興趣驅動型人格,我喜歡的東西太多,但對紅樓確是難得的長情。如果非要我講出喜歡紅樓什麼,我悟性有限,怎麼講都不足以涵蓋紅樓的廣袤深遠,各個維度的美好。只是無論我處於何種心境何種際遇,紅樓總有某個側面能讓我靜心體會實現共情。近期讀了精神分析的經典著作之一,南希麥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對紅樓人物的人格結構有一些思考,信馬由韁,想哪說哪。

一、客體關係視角的人格結構

精神分析學派對人格的理解可以簡要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弗洛伊德的原始驅力理論,即人格是對本能衝動與外界衝突的防禦。本我、超我和自我之間的關係,構成人格的基本結構。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醫學革命使弗氏精神分析迅速被邊緣化。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拓展了防禦機制理論,對自我的防禦功能構成人格,人通過否認、自我約束、對攻擊者的認同和利他主義機制上防禦機制來處理內心的矛盾與衝突。自我發展的本質是防禦機制的成熟,能在不同防禦機制間靈活轉換,人可以通過自我覺察實現自我發展。

二是以克萊因、比昂、溫尼斯特等人為代表的客體關係學派。客體關係學派認為,性格是相對穩定的一系列行為模式,是在早年的客體關係中形成的。嬰兒在出生初期是沒有自我的,當它將感受投注向養育者並被迴應,通過將父母對它的迴應方式來鏡映和內化,形成自體(內在小孩)和客體(內在父母)的基本關係,從而形成自我和人格。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係就是一個人基本的客體關係,構成一個人的人格。迴應主要是通過感受的流動實現。迴應的`質量決定一個人的人格健康程度。也就是說,一個人0-6歲與養育者的關係,就是客體關係的質量決定人格的健康程度。如果父母對嬰兒的態度是無條件的愛或者接納,這是一個良好的客體關係,會內化成“內在父母愛內在小孩”,嬰兒會發展出良好的自我功能。

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派是對客體關係理論的發展,進一步解釋了自戀。個體出生時具備成為獨立自體的潛能,隨著生命歷程的進展,借用養育者的一部分自我功能,來面對挫折,完成轉變內化作用,逐漸通向自體的成熟。養育者作為自體客體存在。但是如果處於無法提供自體客體經驗,或者養育者的自我功能存在問題的環境,嬰兒得自我會產生垂直分裂,即個體不得不展示自我誇大的部分以滿足養育者的需求,從而使自體處於極端自大或者極端自卑的狀態下。只有被垂直分裂隔斷的部分得到很好的處理,個體不需要用誇大的形象保護自己,才能獲得自我發展。

二、黛玉人格特質

王崑崙有一段很經典的話,“薛寶釵是在做人,林黛玉是在作詩;薛寶釵是在解決婚姻,林黛玉是在進行戀愛;薛寶釵是在把握著現實,林黛玉則沉酣於意境;寶釵是有意地適應著社會法則,林黛玉是任自然的表現自己的性靈;寶釵代表當時家庭婦女的理智,林黛玉代表閨閣中知識分子的感情”。從人格鑑賞的角度,這種簡單的二分法有失偏頗。薛寶釵代表著個體心理髮展的較高階段,具有清晰的認同整合和較強的心智化水平,慣用成熟的防禦機制,能夠在不同的防禦機制之間靈活轉換。但是從審美的角度,林黛玉是更矛盾、更有稜角、也更具光芒的存在,一方面,她出身貴族,才華橫溢,孤高自許,目下無塵,表現出傳統文化滋養下的詩人氣質,另一方面,她敏銳善感,思慮過度,個性鮮明,言語尖刻,愛使小性,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主義傾向。

——孤傲、自憐與自戀--黛玉的客體關係

在林黛玉的人格結構中,能清晰地看到自憐和自戀的痕跡。“黛玉葬花”是紅樓中的經典片段,不談其中的美學價值,在心理學意義上,能讀出黛玉強烈的自憐和自戀。黛玉是將對自己青春的憐惜投射到花上,對花的憐惜是對青春逝去、寄人籬下、飽受世態炎涼的自身境遇的憐惜。葬花,實為撫慰自己的感受,為落花而落淚,實是為自己。心理學對於很多引數是講絕對值的,就是說,有多少A,就有多少-A。有多自憐,就有多自卑,有多自我關注,就有多怕被不關注。

從黛玉的身世來說,出身於貴族世家,從初入賈府表現出較高的察言觀色、通權達變的能力來說,黛玉是具備相對完善的自我功能的,心智化程度較高。這能夠說明黛玉人生初期具有良好的客體關係,養育者自我功能良好。有一個重要影響事件是5歲喪母,這在黛玉的生命中是一次重要的分離,5歲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因為精神分析會認為6歲定終身。對於分離的處理既是既有人格強度的體現,也會在人格發展中留下痕跡。這種分離和依戀關係的斷裂,加上身處興盛的賈府內心承受的自家衰敗,這種落差導致了黛玉較強的自卑,不安全感,這也是自憐的心理基礎。自卑的人傾向於通過不斷向他人索求關注、表揚和認可來調節自己的自尊心水平,會過分在意別人的態度。

——才華橫溢與敏感多思—感受與人格的關係

人格表現為一系列穩定的對外界環境的反應,行為上的反應是由感受驅動的,感受及對感受的處理構成人格結構。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會產生同質的感受,但是激烈程度卻大相徑庭。這種激烈程度取決於潛意識本身衝突的程度,以及防禦機制對感受的處理能力。防禦機制成熟,才能較好的平衡潛意識衝突,使內心感受符合外部現實。而感受和現實的相符程度,即現實檢驗是衡量人格健康程度的最重要維度。

有趣的是,感受能力的伴生物是藝術才華,因為各種形式的藝術都是感受和自我的表達。能夠創作出唯美作品的詩人、畫家往往都是內心感受豐富的人,將奔湧的/防禦機制無法處理的內心感受投射到外物,形成美好的詩或者畫。林黛玉的才華橫溢與內心感受的豐富不無關係。她的詩多為意境清冷、憂鬱,“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塘,鶴,月,花這些自然的東西都被她賦予了自己內心的感受。《葬花詞》纏綿悲慼,“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是她悲切悽苦心境的真實寫照。這是人格完善度較高的寶釵沒法達到的藝術高度。

可以看出,人格本身不存在絕對的價值判斷,不分優點缺點,都只是特點。不甚健全的人格能夠保持激烈奔湧的感受,這種感受的表達可以獲得健全人格達不到的藝術和美學高度。偏執的人更會堅持,更容易做成對於健全人格來說較為困難的事情。所以應當不區分優劣,對不同個性觀念/生活選擇都給予平等尊重。羅素講,須知參差多型乃是幸福的本源。另外,紅樓的美好之一是對人性的白描敘事,無褒無貶,揚黛抑釵/陰謀論都是後人的誤讀,或者說是讀者的投射和再創造。

——愛使小性——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用於對內心負面感受的處理。防禦機制的運用直接決定了人格結構和健康程度。防禦機制按照成熟程度和在出現的早晚,分為初級防禦和次級防禦。初級防禦包括退縮、否認、全能控制、極端理想化或貶低、投射性認同、分裂、軀體化、行動化、解離等,以混沌、邊界不清的方式存在於個體的感覺、認知、情緒和行為之中。次級防禦過程包括退行、情感隔離、合理化、反向形成、置換、認同、反轉等,能夠調節思維、情感、感覺、行為以及互相間的轉化,是較為成熟的防禦機制。

在寶黛定情之前,黛玉愛使小性,言語不饒人,從心理上來說,是因為防禦機制不成熟,無法駕馭自身的負面感受,而時常訴諸於退縮、極端化貶低、軀體化、行動化、否認等初級防禦機制。比如誤剪香袋囊一節,當誤解寶玉把她送的荷包轉送別人時,沒有去進行現實檢驗而直接去剪壞香囊,這就是行動化,即付諸行動。再比如,對寶釵“只當她素日藏奸”,還有對於寶玉送的北靜王香珠,怒斥什麼臭男人拿過的,這是採用了極端化貶低的防禦機制,通過貶低別人來維持自己的自尊,對寶釵的態度能夠看出一定程度的分裂。另外,誤聽說寶玉有了要結婚的人的時候,黛玉未加求證,開始不好好吃飯,作踐自己的健康,一心求死,這是運用了退縮的防禦機制。

個體走向成熟之路是,能夠靈活地運用次級防禦機制的組合,較好地處理自己內心的衝突和負面感受,從而自如地調節自尊水平,並且培養心智化的能力,理解別人的處境、需求,與別人共情,發展出較為完善的自體。

三、寶黛戀情-在依戀關係中實現人格成長

關係具有治療作用,戀人是最好的心理治療師。因為在戀愛中個體會發生退行,不具備適應性的防禦機制得以糾正。黛玉使小性是因為自卑導致敏感,也就是缺乏穩定的客體來實現投射和自我認同。“蜂腰橋設言傳心事”、“寶玉贈絹”之後,黛玉的性格發生了一些變化。因為寶黛定情後,她的感受被穩定的客體所看見,所接納,以愛的形式被投射回來,起到了構建人格提升自尊的作用,所以她不再使小性,不再以初級防禦機制處理自己的感受,而是更多運用昇華等防禦機制,實現了人格整合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