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籍讀書筆記範文(通用7篇)

才智咖 人氣:1.6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書籍讀書筆記範文(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書籍讀書筆記範文(通用7篇)

歷史書籍讀書筆記1

《中國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黃仁宇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專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內容,分析中國曆朝發展的問題,從歐洲的歷史,到經濟學都有利用。

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提起中國歷史,對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個很膚淺的層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歷史重大事件,有的還對不上時間,總的來說都是零零碎碎的。讀了此書才系統的瞭解中國歷史的獨特與輝煌,這些使我受益匪淺。

很多關於中國歷史方面的書籍,大都是以歷史朝代為時間順序,以史料為借鑑內容。但從《中國大歷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與總體性。書中著眼於歷史大局、中國,從巨集觀角度闡述中國歷史,將中國歷史與外國曆史進行對比。中國歷史的經濟、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點和自己的獨特性。我深深體會到歷史中蘊含的價值。

一般的歷史著作將中國歷史看成帝王家史。先秦時代,中國實行世卿世祿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都是父子相承的。這種世襲的次數理論上是無限的,直到更朝換代活佔據這個爵位、官職的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為止。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一種道德的指引下執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然依著道德軌跡,否則便得不到萬民的支援,俗話說“得民心者的天下”。

這種歷史著述,固然沒有引經據典滿篇考證那樣的學理感,沒有繼承傳統史學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卻可以使我們免除習史的價值負累。因此,我們不必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鑑”,不必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應當如是”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習史對歷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關係的好奇心。

歷史書籍讀書筆記2

《難忘歷史》是我覺得本暑假最好的一本書。它讓我們知道我們中國人的光輝歷程。這本書主要是一些從古到今的歷史典故。比如它有三國之事,也有現代的紅軍征途。其中我喜歡三國的一篇故事,由林漢達編寫而成,名叫《一身是膽》。

這個故事,講的是劉備奪取漢中與曹軍決戰,他派黃忠去戰,夏侯淵因黃忠不下山,於是不再管他。但這時候黃忠立馬衝下去,把夏候淵殺了。希了夏侯淵後,打聽到北山有敵軍糧食,便去奪取。半路卻遇敵人突擊而失敗。趙雲聽到北山有動靜,便去看。他看到黃忠被追殺時,立刻衝上去把敵人解決而且用”空營計”嚇跑了敵人。第二天劉備得知,來到趙雲營裡來看他,將士們讓他看了夜裡交戰的地方,便說:趙將軍真是有勇有謀啊!"“是啊是。

他可真是一身是膽。"將士們說。說罷,劉備便給趙雲慶功。慶完功說:“敵軍堅持不了多久了”。最後因天越來越熱,鬧了疾病,糧食也不足,手下也跑了不少,就退兵回長安了。從此漢中是劉備的地盤。

閉上眼,腦海中浮現的是趙雲殺退曹軍的場面,對趙雲有幾分敬畏,也非常佩服。我佩服趙雲是因為他有勇有謀,能夠用計將敵軍趕走。我喜歡這本書就因為這裡面有太多的偉大的英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有太多的謀略與太多的智慧。用知識去積累,讓事實去驗證,不斷努力,不斷進步,用知識和視野去戰勝一切!

歷史書籍讀書筆記3

很喜歡讀黃仁宇先生的書,他是一位歷史學家,但他寫的書與一般的歷史書不一樣,視角不同,語言非常風趣,讓你讀過後,有過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歷史可以這麼寫。

《中國大歷史》共有二十一章,從有中華民族開始寫起,當然由於史料記載的不完善,秦代之前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秦代之後的寫的較為詳細,黃先生對唐、宋、元、明、清每一個朝代都畫了一副疆域圖,元代的版圖最大,但元代的歷史最短,只有90年。元代的歷史之短,一是蒙古人人數過少,文化程度又低,二是他們沒有很好的融入到漢族人民中,他們較崇尚武力,當他們打下如此廣闊的江山,但卻沒有能力很好的統治。說明管理一個國家非常不易。

漢代被作者稱為“第一帝國”,這個朝代被中國作家極度的恭維,因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平民所創造的功業。漢武帝繼承了漢高祖以來,數十年休養生息所累積的國家資源,對內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下中央集權官僚體制運作的理論與方法,對外則連年發兵征討匈奴,開拓四裔,使大漢聲威遠播,國勢達於頂峰。時事造英雄,漢武帝能使中國的名聲遠揚,一是因為他的上輩們留下了豐厚的財富,二是因為他15歲登極,享國54年,執政時間較長,他的想法可以很好的執行。但他在公元前87年去世時,他的匈奴戰爭使國庫大為虧損,這也是西漢衰退之一大主因。

歷史書籍讀書筆記4

我利用了秋假的時間看了一套記載中國歷史的書,這就是共14本的《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書,這套書主要寫了中國從夏朝到清朝的精彩歷史故事,這套書使得我愛不釋手,因此我津津有味地一口氣讀完了。

書中有許多我熟悉的故事如“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張騫出使西域”、“班超聯絡各國”、“鄭和下西洋”,也學習了不少原來不知道的知識。鄭和下西洋原本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新莽·由假皇帝到真皇帝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區分東漢與西漢……這些讓我明白了不少歷史典故。

但這套書也寫了中國人在清朝的時候忍受的屈辱。每次看到中國被戰敗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我都情不自禁為祖國捏一把汗;當祖國快要成功時,我會欣喜若狂,卻又由於某個原因又失敗了,我又十分沮喪;最後終於成功了,中華民國成立了,我才露出了燦爛的笑臉。

我認為雖然現在祖國已經比較強大了,但是我依然會想起“圓明園毀滅”的`恥辱,回憶起“中日甲午海戰”的悲壯,要讓這些慘痛的記憶刻入我們新一代的心中。警告年輕的一代人別隻顧享受先人留下的財富,而應該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打拼出一片天下,不然歷史上的那些悲劇,肯定還會再重演。新一代的我們不能過著慵懶的生活,要時刻保持警醒。

讓我們一起牢記歷史不忘國恥,愛我中華,把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歷史書籍讀書筆記5

媽媽在網上給我訂購了一本書,叫《話說歷史》。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上記載了國內外一些歷史。我覺得它是一本好書。歷史,是很值得我們去鑽研的。這本書,就是這樣的,它記載了很多中國歷史,雖不是那麼詳細,卻也讓我大飽眼福。

它從炎黃聯盟開始記載,一直到最後抗戰勝利,港、澳迴歸,中國徹底解放。它的正確率挺高,記載也蠻詳細的,的確挺好。

看著這本書,我似乎看到了涿鹿之戰的全程,血雨腥風,最後蚩尤大敗;似乎看到了商湯如何消滅了華夏民族的第一朝代———夏,後來又促進商業的繁榮……最後創造出了輝煌的殷商文名;似乎看到了周文王在生前怎樣為周武王的滅商做好了準備,又有看到了周武王只怎樣滅商的,他是怎樣創造了鼎盛的局面;似乎看到了秦始皇是如何統一中國的;似乎看到了劉邦是怎麼樣進攻咸陽,滅掉秦朝,又建立了漢家大業。最後,日寇戰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

呼,原來中國經歷了這麼多的困難!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們成功了。

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他們,從沒想過讓自己享清福,他們把希望,都寄託在我們身上!而我們,有的只是在虛度光陰,他們希望我們祖國變得更強大!我們,一定不能讓他們失望,我們,一定會拿穩先輩的旗幟!

真的,我們不能再虛度光陰,不能忘記祖國所受的恥辱。今天,就讓我們為中華之復興而讀書吧!

歷史書籍讀書筆記6

說實話,那本書我並沒有完全理解,有些字詞都會不理解,但我不喜歡在讀一個故事中停頓,然後去找難題,我覺得這樣會打斷我的思路把前面的故事都忘掉。

有些同學說,《中國歷史故事》就像一杯淡淡的白開水,沒有什麼閃亮之處,但我覺得並非如此。每一篇小小的故事都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讀故事的時候我就可以自我陶醉在其中,想象當時的畫面,想象那些人的說話的語氣,總感覺的讀這本書就像在看電影,甚至比看電影更有趣,因為讀這本書還可以給我們一個想象的空間,讀這樣的一本書,何樂而不為呢?

這本書讓我著迷了,就在昨天,我在看書,媽媽說:“題目不會做啊?”我就大聲說:“別吵,我在看書!”其實有時候我也挺暴力的,雖然知道這是不對的行為。我確實有些怪,別人如果愛看書都是顯得很安靜,好像聽不見別人說的話,陶醉進去了,可我卻在看書的時候顯得特別煩躁,特別不喜歡在看書的時候打擾我。我媽媽知道我在看書,也就應了一句:“哦哦。”一篇看完之後我又忍不住去看另一篇,有一次居然把一個時期快看完了,誰叫我看得慢,我都是一字字在心裡讀過來的,看完一個時期已經很厲害了。

其實我更覺得這本書就是一條大河,一會平靜,一會兒波濤洶湧,我特別喜歡這本書,讀這本書讓我很舒服。

歷史書籍讀書筆記7

在讀完了《品三國》之後,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趨勢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比如,三國是一段什麼樣的歷史?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段歷史?我們應該如何評價這段歷史當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國》的開場白《大江東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說實際上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

所謂“歷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記載的形象。但“歷史形象”不代表“歷史真相”。每一段歷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卻相當困難,因為歷史離我們太遙遠了。

“文學形象”即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國演義》。

還有一種是老百姓主張的形象,我們稱為“民間形象”。對於同一個歷史人物,也許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會有不同的民間形象。例如一部歷史劇拍出來以後,對於扮演某個歷史人物的演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說那個演員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卻說扮演得一點也不像。那你又憑什麼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歷史人物是什麼樣子嗎?

在我看來,一個人判斷一個演員扮演的歷史人物的好壞,在於他平時對那個歷史人物的瞭解,他了解那個歷史人物的性格、氣質,再結合演員的相貌來斷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種性格和氣質的人。但是我堅持“人不可貌相”這個原則,因此我不大愛評價歷史劇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