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書筆記15篇

才智咖 人氣:1.2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目送》讀書筆記15篇

《目送》讀書筆記1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裡,每個清晨都氤氳著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裡,一磚一瓦都

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裡,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曾經,我也像龍應檯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著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著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裡,滴答的雨聲裡,母親微涼的手牽著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著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著往事裡的片段,目送著母親牽著長髮微溼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著父親帶著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書筆記2

愛與憂愁

——讀《目送》有感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起初是在網上看到這句話,我鼻頭一酸,難以釋己。每個人的生命中有多少個漸遠的背影,有多少次不捨的目送。目送,背影,漸行漸遠,這幾個詞彷彿道盡了天下父母與孩子一生的緣。只因這一句,我讀完了龍應臺這本散文集——《目送》。

《目送》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分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三章,整本書中流露出作者對待生命的那樣一種澄淨質樸的觀念,以及在遭逢家庭、孩子、父母、朋友、生老、病死、離別的種種事件中體現出來的對“人”的關懷。各輯的主題之間交叉串聯,既敘說親情、友情又勾連出對人生的感懷體悟,以及對當下現實的深切關注,整部集子具有厚重的生命意識。全書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遊走於“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 。文中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隱隱的悔恨與哀傷,正如作者所說,她的確是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

開篇之作的《目送》截取了作為女兒和母親的龍應臺在特定的場合下與自己的父親和兒子情感碰撞的場景:在送兒子兒子華安上國小時,兒子“揹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不斷地回頭”;等到他十六歲送他去機場時,兒子卻徑直往前走只留給母親一個無法追趕的背影——這是一種多麼無奈、難捨、失落、寂寞的感受啊!而在醫院探望年邁的父親時、在棺木前最後一次凝望父親的容顏時作者靜靜的佇立、久久的凝望又多麼讓人心痛、讓人不忍!一老一小,生命兩端;母親女兒,

雙重角色。在這樣的兩極交錯的過程中,作者帶領著我們慢慢領悟了生命中的傷逝與不捨。每一次的目送都是一次目光的凝聚,遠去的那個人的身上承載了我們的關切與期盼,不捨與眷戀,就彷彿他的離開帶走了自己的一部分時光與生命。對此,作者發出了這樣一種生命的慨嘆“不必追”,這既是自我內心的不甘與感傷,也是一種毅然決然的放手的勇氣。“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人生中一次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龍應臺說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三代人,內心的情感一樣洶湧澎湃,但卻選擇了不同的表現形式:老一輩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殫精竭慮,作為“外鄉人”卻能夠為兒女“在貧窮和戰亂的狂風暴雨中撐起一面巨大的傘”,在文化傳承意識中恪守古訓——“教我們對人心存仁愛”,“教我們對社會心存責任”。龍應臺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一種濃烈的責任意識,當龍應臺去任教的大學報到時,父親會因為自己是用運送廉價的飼料車送的女兒而感到羞愧,認為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故而“只把車子停在側門的窄巷”。作為女兒的龍應臺在對待自己老去的父母時,彷彿像是在照料剛剛出世的嬰兒一般,溫柔細緻:為大小便失禁的父親擦拭身體,讓自己年幼兩個孩子陪外公說話,為完成父親魂歸故里的遺願而不遠萬里返鄉;而患上了老年痴呆的母親更是時刻牽動著龍應臺的心,為母親擺起“胭脂陣”,為母親洗頭、按摩、看鳥、買棉質的內衣,每次探望完母親總是要提前一天就開始安慰母親等等這些細節,讀之令人動容。

華安華飛這一代人,在經歷由孩子向少年乃至成人的過渡後,開始抗拒母親的呵護和嘮叨,追求自我的獨立。大兒子早已是那個頭也不回

的前行漸遠的身影,還停留在母親記憶中的“白胖的小卷毛”華飛,也會因為與母親在一起時母親孩子氣的表現而覺得丟臉,一個箭步衝出五步之遙,指責她:“拜託,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的小孩!”作為母親的龍應臺在面對這樣的變化時是免不了要失落的,她想要走進自己孩子的內心,卻總是被阻隔在外——好不容易自己的大兒子唸的大學就是自己任教的大學,以為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溝通和交流,卻“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但是在《為誰》一文中,孩子也表現出自己溫情脈脈的一面:看母親在孩子們離開後,連菜都懶得買,懶得做,擅長烹飪的兒子花三個小時在超市挑選東西,又回家為媽媽一絲不苟地示範做正宗西餐。龍應臺原本以為兒子是要自己學會後做給他吃的,沒想到兒子卻說:“我不是要你做給我吃,你還不明白嗎?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你自己吃!”

這樣的對話讀起來讓人回味無窮——隨著時間的流逝,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身份角色往往會出現交錯和逆轉,給予和付出是一個迴圈的圈。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不如說它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情。我不知道一個人的一生要經歷多少次離別,但如果你曾轉過身去與那雙眼睛相對,你會明白,那些目光,你無法承受,我們都無法承受。所以,當龍應臺以一個母親同時也是一個女兒的目光默默注視著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慢慢離去時,那種無言的震撼才會更加猛烈地擊中我們內心中最柔軟的最難以割捨的地方。而目送,則成了愛最慘烈的割捨,成了最無法言說的憂愁。全書的感情基調彷彿就是“愛與憂愁”,所以儘管是散文集,但每篇文章都沿著這個基調串聯起來,精彩絕倫,異彩紛呈。

《目送》寫出了每個平凡的人在生活中都會遭遇的脆弱和失敗,心

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龍應臺的筆下都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最動人的詩意。讀《目送》一書,你會看到感性而又素樸的文字背後,作者對人生的深長之思和瞬時感悟 這些對人生的體悟,剛柔之間,漫溢位幽微與深邃,憂傷和美麗。對於諳熟佛教經義的龍應臺來說,她所歷經的這些人生遭際、所感受的這些最平凡卻又最動人的情感,也許是九生九世前佛祖就已安排下的火中栽蓮。“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栽蓮終不壞”,唯有曾經苦樂,才能通達人生的澄澈之境。

藝術與設計學院 李彤彤

《目送》讀書筆記3

《目送》這本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重來一次也決然不會一模一樣,然而,大千世界裡大家的人生裡我們都曾扮演過一樣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種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像註定般輪迴,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生了轉變。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臺的母親曾經是一個愛美、非常活潑開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待,她像無數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龍應臺有過,她的父親也有過,你有過,你父母有過,你將來的孩子也會有。人生是連續的,變化是逐漸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張士豪變成了體育老師,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孟克柔變成了她媽媽,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變化。

“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裡的大小姐吧。”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別人的爸爸媽媽,我們會變成別人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時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憶與思考。其實,沒有一個內容或者觀點是全新的,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價值。除了那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學家,大多數的你我都在經歷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東西,然而有些東西我們卻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來,我們任由它在腦海裡浮現消失,然後忘記我們曾想過什麼。

所以在這本書裡,我看到的是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才能體會。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臺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過去的一個多月,當我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無暇看我喜歡的書時,我很明顯地發現自己的厭惡,我厭惡自己寫出東西的不凝練和索然無味,我厭惡自己困於生活卻在離生活越來越遠。

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城市與城市的關係,歷史與當下的關係,這本書思考的東西很多也很散。

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寮國的孩子。如果說這個世界太大,我們無力去全心疼愛,那麼在這麼的一霎那,當我們想起那些,那屍體上的乾淨雪白的布,那隨時都可能爆開的炸彈,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們是否會有那樣地一絲顫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質撐得過飽後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嗎?”我只知道,“全球有兩萬六千人因為誤觸地雷而死亡,大地裡還有一億一千萬枚地雷等著被‘誤觸’。”領袖們多麼偉大也好,歌頌民主強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們能如本書裡《幸福》所描繪的那樣。當人們內心安定生活過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謂的主權所謂的侵佔,世界本就一家,誰都沒有權利剝奪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謂的夢想。

這片綠濃得化不開,誠願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開這個世界的綁起的結。

《目送》讀書筆記4

那一天,靜坐在書房,我彷彿置身於書的海洋,又如同在書中遨遊,汲取書中的知識。這就是《目送》,充滿意境的目送。

拿起這一本書,在那一瞬間,我感覺到神清氣爽,沁人心脾,這種感覺是多麼美妙,龍應臺拉起我的手,走進了她的這本著作——《目送》。讓我體會到家的溫暖,友誼的美好,讓我融入了書中,在書海和文字之間暢遊。

那一篇篇美妙的文章,如同樂章一般,在我耳邊發出動聽的聲音,我的心如同被一隻無形的手緊緊地拉住,被龍應臺的文字給吸引了,以至於母親的呼喚都沒有聽見。

我輕輕捧起那本書,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聞到了鳥兒清脆的歌聲,置身於其中,彷彿自己也是這其中的一位。呼應著大家,露珠也被我所吸引,我成為林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

在一篇中,龍應臺向我訴說著家的溫暖,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我靜靜地聽著,聽著,想起了對我無微不至關愛的的父母,是他們把我一點點地養育成人,我這才知道,原來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

冬天,原本是蒼白的、是淒涼的,可在龍應臺的點綴下,冬天一下變得色彩斑斕、多姿多彩的,讓人感覺冬天不再蒼白,不再冰冷無力,不再是白色,此時,已經熱情無比。

深吸一口氣,細細品味,這一本書,讓人感到精彩無比;細細咀嚼,能讓人感到神清氣爽,沁人心脾,我的心輕盈了許多

我,一直看到了日落,媽媽的呼喚叫回了我,再見了,書中的朋友,我們下次再見!

《目送》讀書筆記5

一 好詞

1 .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2 . 殘酷:殘忍冷酷

3 . 閘門:引水、洩水或阻水的裝置。

4 . 奔騰:跳躍著奔跑。

5 . 朦朧:看不清,勉強看得見。

6 . 事過境遷:事情已經過去,情況也變了。

7 . 遲疑:猶豫不決。

8 .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9 . 嗚咽:傷心哽泣的聲音。

10 . 深邃:深的;幽深。

11 . 鬼魅:泛指鬼怪之物。

12 . 混沌:形容矇昧無知的樣子。

13 . 悵然不已

14 . 物走星移

好句

二 好句

1 . 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2 .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3 . 所謂瞭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裡。

4 .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5 . 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6 . 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7 . 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8 .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9 . 要真正的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10 .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裡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

11 . 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12 . 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13 . 拜祭,終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寧。

14 .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聲自遠處幽幽傳來,聽起來像低聲嗚咽,在解釋一個說不清的痛處。

15 . 如果科學家能把一滴眼淚裡所有的成分都複製了,包括水和鹽和氣味、溫度——他所複製的,請問,能不能被稱作一滴“眼淚”呢?

16 . 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

17 .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裡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18 . 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紀的史記裡。

19 . 斜坡上的雜化野草,誰說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20 . 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21 . 我坐在風暴中心,四周卻一片寂靜,這是寂寞的感覺,像沙塵暴的漫天黑沙,以鬼魅的速度,細微地滲透地包圍過來。

22 . 就這樣漫無目的地行走,身上沒有一個包袱,手裡沒有一張地圖。

《目送》讀書筆記6

人生是由一場又一場的別離與相聚組成的,而孩子與父母盡為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腦海中一直是淺淺的存在。我與大多數人盡同,生活在一個古樸的小鎮,伴隨著年邁的長者們靜靜地生長在這片土地,在槐樹底下聽盡“南柯一夢,精衛填海”,踏盡小鎮的每一寸土地,尋遍每一處花的存在。這樣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個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萬丈的大城市。並不為了那份繁華的誘惑,只因那份來自父母,從那遙寄過來的愛。

每當那輛從遠方緩緩歸來的車停在那棵槐樹旁時,心中的喜悅就如蜜一般溢位,停滯在我那紅撲撲的小臉上。而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們的歸來是因為有一份離別,一份與“南柯一夢,精衛填海”的離別。深深記著那一天,只有靜與黑籠罩在病房內,每一次機器正常運作的轟鳴聲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份慶幸,只是……

當讀完《目送》後的那個晚上,我的腦海就一直顯現著這個場景久久不見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處。他那背影彷彿正在說:不必追。”這段話伴隨著燈光打下,我回憶了許久。爺爺奶奶與父母的離別是這般無奈。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時光軸上,而時光卻把至親的人推開直到我們無法再去眺望……

而真應當“不必追”嗎?我不欣賞這股淒涼,終有一天我與父母也會站在那個十字路口,而我會勇敢回頭站在父母身後,靜靜訴說: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評語:整篇文章,作者通過閱讀《目送》深有感觸,從而聯想到了自己,不禁發出感慨:時光把真摯的親情給越抹越淡。“不必追”實則是“要追”,作者運用反問加深了自身的情感,也給予讀者以思考。最後作者用“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這簡短的幾個字作為文章結尾,不僅有力地總結了全文,更昇華了文章主題。

《目送》讀書筆記7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題記

華安揹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將兒子第一次帶入校園,作者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看著兒子對這個陌生的地方的些許畏懼,她只能默默站在門口,在眾多的彩色書包中找出她的華安,然後以目光為兒子踐行。一句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結束了對第一次送別的描述,卻喚起了我腦海中似曾相識的畫面。那時的我同樣是被目送者,但是不同的是母親早早就告訴了我國小的故事。當時我帶著憧憬、期待以及對這素未謀面的國小的一絲畏懼,走進了那扇現在看起來是那麼親切的校門。我也曾無數次得回頭,但是迎接我的是母親的微笑。母親早早就告訴我說,她會一直站在門口等我進教室的。所以那天,記憶中沒有眼淚,有的是和小朋友愉快的相處,老師溫柔的囑咐。

隨著第一次送別的結束,時間也來到了華安16歲的時候,這次的送別場地變為了機場。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視窗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同樣是離別,同樣是目送,不過這一次沒有當年的無數次回頭,就連最後消失前的一瞥也沒有。不知是華安長大了還是他已習慣了離別,但知道的是作者心中充斥著無盡的失落。離別可怕嗎?或許有人覺得習慣離別才可怕。身居寄宿制學校已久的我早就習慣了和母親的離別,再加上當年的叛逆。每當我要走上校車再次和母親離別時,都只是淡淡得留下一句再見然後就毫不猶疑地走上車。坐在窗邊看著窗外發呆,卻總能看到母親依舊站在路邊,她依舊笑著看著我,和當年一模一樣的笑容。微笑消融了心中的冷漠而冷漠卻融化成了愧疚,滿滿得被裝入心中。 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習慣了離別的華安已經把自己關在了屬於自己的世界,聽著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就這樣把他的母親關在了那扇緊閉的門外。我也不知道何時也在自己心中建起了這樣一扇門,只是總聽著母親抱怨,當年的兒子跑到哪裡去了呢?我只能苦笑:我也不知道,說不定迷路了。叛逆的稜角也隨著時間的消磨已經慢慢褪去了,但是始終不變的是母親的微笑。每天早晨下車關上門時,透過窗看到的仍然是那樣的微笑,十幾年依舊不變的微笑,直到我走進校門,汽車才揚長而去。 的確,長大的我早就不需像當七年級樣被母親牽著手走,所以母親看到更多的是我離去的背影,雖然我並沒有用背影告訴母親不必追。不置可否的是母親也追不上這個背影了,因此母親從一開始便選擇微笑看著我離開,就像當年她笑著承諾:進去吧,媽媽會一直在門口等著你進教室的

《目送》讀書筆記8

讀了龍應臺的這篇“目送”,心裡有一陣酸楚。雖然文章在述說著自己的故事,但我卻覺得裡面寫的那兒子就是我的影子。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從欲走還留到不再回首,諸不知每一次的啟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後凝視著。是因為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說就走。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在書的前半部分看到這句的時候,對於“目送”這個詞,對於此間深意,原來並沒有完全瞭解透徹。原來,人生就是一場目送的過程。少時,是父母看你漸漸長大,羽翼漸豐,目送著你的背影,無論從距離上還是心理上,都離他們越來越遠。等到自己有了家,有了孩子,等到自己也慢慢年歲漸老,父母一天天皺紋和白髮增多,牙齒慢慢掉完,聽力和視力變壞,脊背慢慢佝僂起來,力氣越來越小,卻越來越小心翼翼地渴望你的細心注視的時候,你才會發現,“目送”的角色換了過來。你在他們生命的後期,看著他們慢慢與周圍的人變得陌生,慢慢不敢再走入人群,甚至慢慢遺忘了你的樣子卻還記得你少時的名字;你看著他們一天天變得衰弱,連站也站不穩,手不再靈活,什麼都拿不起來,回到需要照顧的嬰兒時的狀態。再想想他們操勞一生,如今變成這個樣子,你會是怎樣的心酸?

你會開始在打電話的時候,想竭力地聽清楚從他們嘴裡喃喃而出的不甚流利、不甚清晰的話語;你會想看到他們喊你的名字,對著你笑;你會希望他們在長久呆坐、不發一語的時候,跟你說一句完整的話;你會想看到他們直直地站在陽光下,如以前那般大聲念著曾經最喜歡的那首詩??可是,你明知道,他們一天天衰弱下去,就像將要燃盡的蠟燭,只剩最後的一簇小火苗在風裡飄忽,而你卻無能為力,只能看著它在你面前慢慢熄滅,看著那最後一抹青煙就這麼消散在空氣裡,再也觸控不到??

蠟燭燃盡了,彷彿你這大半生心理上的依靠就不見了。那盞燭光,清晰地留在心裡,讓你有勇氣,繼續自己的旅程。袖說,不要感悟這樣深吧,看得人難受。是的,當我看完這書的時候,也是那樣揪心得難受。可是,我們不也一樣要看著他們變老麼?那麼,就在還能夠的時候,多給他們一些注視吧。因為,總有一天,我們也得要有勇氣象他們一樣,看著自己慢慢變老。

雞痤,咋樣,老郭真??

《目送》讀書筆記9

背影,一個多麼孤獨離愁的詞語,代表著離開與目送,代表著你永遠都追不上她的腳步,永遠無法與她並肩。我們從剛出生時的第一次見面開始就一直是目送著父母的背影。看著那個曾經寬闊厚重的身影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在日益消瘦,看著那個曾經需要高高的抬起頭仰望的身影,已經隨著身高的增長變成平視或俯視了,看著那個或因保養而嬌嫩或因幹活而粗糙的手變得青筋暴露滿是皺紋。就像作者在面對老去的母親時的發問:“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聲音愈來愈弱,神情愈來愈退縮,也就是說,人逐漸逐漸退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我想這個答案或許是肯定的,而且不僅僅是指年老的女人,更多的是對所有人的感嘆。人生,也不過是從目送別人的背影轉換為自己的背影被別人目送而已。

“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走在歷史的山路上,前後拉得很長。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視。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漠然而果決。前後雖隔數裡,聲氣婉轉相通,我們是同一條路上的同代人。”

同代人,一個需要珍惜的詞語,它代表著所有在你的生命中路過的`人。他們或許走在前面讓你目送他們的背影,他們或許走在後面追趕著你的腳步,他們或許只是與你擦肩而過,他們或許陪你走了很長時間,但是他們都會是路過,也只能是路過,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書寫的,你不可以為別人而活。

《目送》讀書筆記10

“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用追。”

當我用筆在本子上記下這句話時,無言,似乎懂得了什麼,又似乎什麼都不懂,或許,我還太年輕吧。

《目送》這本書所要表達的東西有很多,對人生的感悟、對母親的愛、對父親死的不捨……種種的種種都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一個個巨大的感嘆號,又似乎是一個個巨大的問號。

作為兒子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者龍應臺的關於母親與父親。

“像海上突來的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破,讓你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祕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對於父親的死,作者是這樣描寫的。

而對於痴呆後的母親,作者是這樣寫道:“媽媽是那個搭上‘時光機器’來到這裡,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我也曾想過,當熟悉的父母離開自己時,自己會是怎樣,是哭得撕心裂肺,還是淡然地接受呢?

說說我的父母吧。我的母親是一個雖然有時候脾氣不是太好,不過她確實是一個很好的人,很容易被我的一些小小的表示而感到,也非常喜歡做蛋糕。

而我的父親呢,雖然反應好像有點遲鈍,不過他卻無條件的愛我,不論我想要什麼看似合理的東西,他都會盡量地滿足我,在我喜歡籃球足球之前,他對這些並不太感冒,之後卻為了我經常瞭解關於這些的事。

到這裡我才發現,我對他們的瞭解是少之又少,我不知道他們喜歡什麼,甚至不知道他們的生日。

慚愧,還能說什麼呢。時間就好像一個巨大的鐘,有規律地運轉著,不管你開心與否難過與否,它還是會離去。時間又彷彿一個無情巨人,不論你怎麼不捨得,你也停不下他前進的腳步。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一絲不苟的去對待時間,把時間裝飾成自己喜愛的樣子,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對自己的父母好。

風輕輕地吹過,像夢一樣溫柔,抬頭仰望才發現,窗外的夜空是那麼的黑,彷彿深不見底的深潭。眼前滴答響的鐘,彷彿是時間執行的腳步,不帶走一絲灰塵。

這是一本不願看完的書,當你似懂非懂地看完,好像什麼都懂了,到後來才發現,又好像什麼都不懂。

或許,這就是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吧。

《目送》讀書筆記11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開始厭倦父母的關心,生活獨立,做事果斷,似乎,生活中需要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獨自思考問題,卻總是被一杯熱牛奶一句問候打擾;我們喜歡自己做出決定,卻總被零零碎碎的建議所幹擾;我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卻總被沒完沒了的嘮叨所牽絆。那個願意陪我們哭陪我們笑鼓勵我們進步陪伴我們成長的人竟漸漸顯得多餘。但當我們閱歷豐富,逐漸成熟,驀然回首,才會理解當年父母的心情,卻也發現,時光匆匆,早已彌補不了當年的遺憾與創傷。所以,即便現在不在父母身邊,即便我們可以處理好大部分問題,即便我們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展翅高飛,可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最牽掛我們的一定是父母,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處,有時間還是要大個電話送去問候,報個平安,也許就是那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讓父母開心一整天,讓他們不用再牽腸掛肚,時時刻刻都在想著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篇文章與《雨兒》相比,我更能體會作者與兒子之間微妙的感情變化。因為年滿18的我,剛好也處在這樣一個渴望獨立的時間段。離開家鄉,不在父母身邊,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想嘗試一切新鮮事物,想挑戰各種難題。於是,父母的意見變得不再重要,父母的叮囑變成了絮叨,父母的關心顯得多餘,父母的一切與我似乎關聯越來越少。可是,當我漸漸長大,父母漸漸變老,有一天突然發現,他們的兩鬢染上白霜,眼角佈滿皺紋,反應變慢,聽力下降。他們的世界越來越簡單,簡單到只能裝下孩子一人。那時候,又是否會後悔當初態度惡劣,冷眼相待。

《目送》讀書筆記12

最近,我閱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閱讀的一本好書。

龍應臺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閱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敘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離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長。第二段龍應臺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裡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龍應臺是一位優秀並且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著怎樣的責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閱讀總是伴隨著無數的感同身受,當閱讀《雨兒》一文時,我不禁被作者所記錄的一點一滴所感動,每天,作者都給媽媽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塗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說著“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說著“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著:“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溫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著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所以,為人父母以後,不管工作多麼忙碌,都應該抽出時間帶著孩子來到父母親的家中,做一頓母親愛吃的飯菜,聽一聽父母家長裡短的嘮叨,然後不住地點頭應和。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裡,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說,讀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鍾的心境。這樣的文字,才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閱讀,才能變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裡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讀書筆記1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送。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捨。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這片綠濃得化不開,誠願一切都好,一起解開這個世界的綁起的結。

《目送》讀書筆記14

一本好書,每看一次,都有新的體悟。——題記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裡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十三年前的穀雨這天,我來到了這個溫馨的家庭,媽媽成了我溫暖的港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媽媽憑著那份對生命的熱愛,為我描繪了一幅幅動人的圖畫,鼓勵我揚起生命的風帆,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小時候,母愛是舒適的肩頭。“媽媽,我想睡覺!”我稚嫩的聲音在車廂內響起。每次出去旅遊,我都會說這句話,媽媽就會讓我靠在她的肩頭,熟睡。每次都在朦朧之中,感到身上多了一件衣服。睡著了,我原本故意放鬆的頭就漸漸變重了,那時的我不知道媽媽有多難受,只管安心地睡覺,有時車子很顛簸,我還很埋怨,她只好努力保持鎮定。長大些,母愛是甘甜的水果。現在,母愛是鼓勵的眼神。“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人們都說:“母愛是無私的,父愛是無言的。”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在深深體會到母愛的同時,卻忽略了無言的父愛。爸爸是一名中學教師,記憶中,他總是一副嚴肅的神情。小時候,我很調皮搗蛋,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不拘小節,學習上這樣,做人也一樣。有一件事讓我難忘。一年級時,老師剛剛教我們握筆寫字,我沒有好好學,字寫得歪七扭八,還出奇得大。在被批評過後還不悔改的情況下,老師打電話跟爸爸說了我的情況。回到家後,他拎起我就狠狠地揍了一頓,我嚎啕大哭。事後,媽媽跟我說,爸爸打你,你覺得委屈,那難道爸爸不愛你嗎?他為什麼要打你,還不是為你好,讓你把字寫漂亮!媽媽那時的話,一下子把我喚醒了,對爸爸的怨恨也煙消雲散,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無言的父愛。直到現在,不知過了多少個日夜,他總是不厭其煩地重複同一句話:“注意握筆姿勢!”

愛心滿懷,靜等花開……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裡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時間是一直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這些都是兒時的事,現在,我已14歲,父母的愛只有當歲月走過,你才能漸漸明白其中的寓意, 品出那淡淡的清香。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而我,只管一心離開,可曾回頭張望過?

《目送》讀書筆記15

有些路啊,只能自己走;有些人啊,早晚會分離;而生命的大旅途中,註定了太多的相遇,分離,唯有淡然處之,註定的走下去,相遇不喜,分離不悲……

近來,我讀了龍應臺的《目送》,使我感觸頗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我們在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中與父母相識,從此開始了自己人生的旅途,我們那時是依賴父母的,在孩子的眼裡,父母就是自己的一切。但是,很快我們也像“華安”一樣開始了新的生活,擁有自己的國小經歷,彷彿從那時我們與父母走了不同的路,越來越遠,我們剛上國小時,都會像那個小男孩一樣,在充滿陌生面孔的環境下,一步三回頭地走進了國小。這條沒有父母的路上,我們才開始是爬著前進,後來我們學會了走,在上國中的時候,面對父母的叮囑由國小的仔細聆聽變成了不耐煩,似乎想脫離父母,到了高中,我們在這條路上奔跑,我們眼中充滿了對未來世界的渴望,耳中充斥著流行音樂的喧囂,似乎我們與父母之間築起一道灰色的屏障。那可悲的屏障啊,生生的隔絕了兩代人。家,本是溫暖,沒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言語都指向學習,是那麼無奈。

也許只有我們有了兒女,甘心為他們嘔心瀝血時,我們才猛然想起那已垂垂老已的父母,而那時,我們沒有了時間和精力去時刻回報父母他們,是的,有些路,走著走著,暮然回首,他們依然在原地等你,只不過,太遠了,早已經回不去了。

那些與父母分離的路,也許有他人的相陪,但是我們最內疚的人卻沒有在自己左右,甚至曾經還如此厭惡,那又是多麼可悲。

但是,過去了就已經過去,它們已不可能再重來,唯有淡然處之,珍惜與父母相伴的時間,不留下遺憾,方能分離時不悲,媽媽曾說:“沒了我,你能照顧好你自己嗎?”那是一句玩笑話,但我卻沒有想過,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五十年後,又會怎樣,我們那時都已年過花甲,那我們的父母呢?每一個人似乎都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而那已成為泡沫,我們又會多麼後悔而無奈。只是,改不掉的才叫記憶,後悔的事才會緬懷。

“目送”這一詞,對於我們根本體現不到這詞的痛楚,我們似乎永遠站在被目送的角度,也許當我們目送自己兒女時,才會體現到當時我們父母的感覺。你靜靜的看著,那個人,默默的走遠,人潮漸漸向他湧去,但在千萬中你依然可以找到他,直至消失,消失在時間的盡頭……

曾經,我看過一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剛下班的女孩在母親的千萬央求下,為母親買一份麵包,麵包店十分擁擠,當顧客們在焦急等待中議論起為自家的誰買蛋糕時,那女孩小聲說為自己媽媽買時,全店都寂靜了,排隊的人紛紛讓她先買,,她說:“馬上快到了,我再等一等吧!”有人卻說:“你的媽媽卻等了二十多年了。”是的,也許僅是一件為母親買蛋糕的小事,她卻等了二十多年,時多麼可笑而心酸。他們為了柴米油鹽計較了一輩子,卻唯獨忘記了自己。

淡然獨之,並非是讓你什麼都不在意,而是在擁有時學會珍惜,為自己不留遺憾,多為父母做點事吧,別讓他們等太久,他們等不起。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但我們更應堅定的走下去。

有些路,只能自己走,但請不要忘記了自己的父母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