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作品讀書筆記

才智咖 人氣:2.17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楊修之死作品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楊修之死作品讀書筆記

楊修之死作品讀書筆記1

讀完,《楊修之死》後,細細體會才逐漸發現楊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楊修本人恃才放曠,聰明反被聰明誤造成的。

楊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提出修改園門,從“一盒酥”理解出一人一口酥甚至連曹操夢中殺人是謹防被人殺也猜透了,完全不顧曹操的面子,這怎能不讓曹操作為一名君主而心生嫉妒,對他感到厭惡呢?

按道理楊修的才能並不是沒有優勢,只是沒用到適宜的'地方。曹操作為一名君主為了江山社稷必定需要一位聰明才智的人為其出謀劃策,隨便殺他不免有不忍之心。只是楊修太過自信,在生活上楊修耍耍小聰明也就罷了,還把自我捲進了一場政權爭鬥之中,只堅信曹植會成為王位繼承人,誰知世事難料,在曹丕已經得勢的情景下,他必定會成為這場戰鬥的犧牲品。不僅僅是曹操為身後的接班人的安危研究要殺掉他,曹丕也會為鞏固自我的地位而謀害他。總之,楊修已為自我埋下了禍根。

令人費解的是,楊修對曹操的心思總會一一猜透,但卻未能明白曹操對他的嫉恨程度之深。否則為何不加以防範,謙虛謹慎些呢?在曹丕藏吳質事件中,曹操明顯偏向曹丕,不分是非妄下結論故意讓楊修難堪,只是此罪不足以殺掉楊修。遺憾的是,楊修卻沒有絲毫懷疑,繼續毫無顧忌,不分場合的賣弄聰明,置軍紀於不顧,一聞“雞肋”就自動收拾行裝,並煽動其他人也做歸計,雖然,最終他的猜測是正確的,但這並非小事,必須要與曹操商量,擅自做主,讓曹操顏面何存?也正好讓曹操找到殺修的藉口——惑亂軍心。所以,楊修真是小事聰明,大事糊塗。

綜上所述,不得不說楊修的死有點咎由自取了。當然曹操也並非無過,他的心胸狹窄,陰險狡詐,自私自利使他產生了殺修之心。但這是次要的',假如楊修收斂點,對自我的才智不要太過張揚,爭取立下一些汗馬功勞,以他的智慧無論如何也不會落下這樣一個杯具。

古人云: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在此,僅有為楊修感到深深的惋惜了。聰明本是好事,用不到點子上,也會變成壞事。

楊修之死作品讀書筆記2

戰國時期,魏國的才子楊修很有名氣,可惜美中不足。他為人“恃才放曠”,在做某事之前,不顧及其他人的立場和麵子,做了不該做的事,說了不該說的話。所以,他屢次冒犯操,最終落了個殺頭的下場。

楊修之所以“恃才放曠”,是因為他有才能,所以不把人放在眼裡。每次從他自我身上惹出的禍,都能夠解決,並且解決的天衣無縫,所以,他敢說、敢做。可是,此刻有的人既沒有才能,又沒有一技之長,還整天說不應當說的,做不該做的。我們班就有這樣的人。

有一天,上課鈴響了,教室外的一群人就開始向教室內流動,剛走到門口,他就把門一關,用力抵住。這時門外的人,就像水管裡的水被堵住了一樣,進退兩難。外面的人就開始向裡面擠了,這樣很可能造成事故發生。還好,最終他把門打開了。

他還經常說他人的壞話,就連教師也難逃此劫。

我們要學習楊修,擁有才能,可是要學會去尊重他人。這樣,我們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完美的人!

楊修之死作品讀書筆記3

讀完整篇文章,我的腦海中不禁浮出一個疑問:楊修之死是誰之過?

細想,這是楊修咎由自取,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首先,縱觀楊修一生,他並沒有像謀士程昱那樣,在軍事上或政治上給曹操出過什麼對策,只是一味地在“門內添活乃闊”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賣弄小聰明,他還自解“雞肋”,惑亂軍心,這是何等大事,曹操豈會放過他?

他還參與了曹氏立世子的爭鬥中,這本就是為人臣子的大忌。即使曹操此刻不殺他,日後,曹丕也必須不會放過他。

當曹操問謀士賈明的時候,賈明沒有表態。單從這一點上看,賈明比楊修聰明多了。

再有曹操“夢中殺人”,本來就是玩弄權術,以掩人耳目,而楊修偏偏要說破,叫曹操如何容他?

楊修有確學識淵博,才華過人,能夠讀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覺到曹操的殺修之心了嗎?我想應當是沒有,他真是小事聰明,大事糊塗啊!

我認為,楊修之死怪不了別人,只怪他賣弄才華,鋒芒太露,又恃才放曠,不知檢點。

所以,一個人聰明,學識淵博是好事,但為人處事要謙虛、謹慎,否則必須會惹禍上身!

楊修之死作品讀書筆記4

這個世上本就沒有絕對的對錯。當你一味地嘲笑楊修的恃才放曠時,又何曾想過,假若不是在那樣混亂的歷史中,假若曹操沒有掌握生殺大權,假若當這樣的事發生在如今的社會,我們也可是是一笑了之罷了。

的確,楊修的才華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為人居傲自負,以曹操的野心絕不會屈就他僅是當一個小小的漢主簿,這一點我們不可否認。可是他卻不懂掩蓋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嚴於不顧。如此,在我們看來是坦率到可愛。但在曹操眼中,楊修儼然已成為一顆毒瘤,欲除之而後快。因為楊修的存在讓曹操產生了危機感。身為臣下,能為主子排憂解難固然是好事。可是事事比主子佔盡先機,那就未必是明智之舉了。

所以,有人說楊秀最終的慘淡收場,純屬自找,那也不假。但細細又想,曹操就沒有一絲過錯嗎?

還記得那個說出“寧我負盡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身為上位者,這近乎偏執的思想真的好嗎?我們從文中也能夠看到,他是一個多疑的人,所以他最終秉著“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原則,處死了楊修。這看似已了結的事情,長此以往,比釀成大禍。他的多疑究竟會讓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將?既然為人君,就應寬容大度,這樣與之背道而馳,終會吃苦果。

這樣的杯具,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終一次。但如果,寬容與謙遜相握手,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