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由來習俗

才智咖 人氣:2.33W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段,也一直是人們十分關注的一個時節,其實三伏天的由來習俗到底是什麼呢?

三伏天的由來習俗

  三伏天的由來

“三伏天”的“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我國古代採用“干支紀日法”,用天干與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份的10天,有的份年的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10天,有時是20天,而“頭伏”和“末伏”都是10天。因此,由於中伏的時間不確定,三伏的總長度,有時是30天,有時是40天。

  三伏天的'習俗

1、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

伏天吃餃子、烙餅、麵條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麥之後糧食充足的喜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要經常犒勞一下自己,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

2、伏天吃藕 滋陰涼血

藕作為一種養生食物,有清熱涼血,通便止瀉、健脾開胃,益血生肌,止血散瘀之功效,健康人群均可食用,老幼婦孺、體弱多病者尤宜,特別適宜高熱病人、吐血者、高血壓、肝病、食慾不振、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者,可多食用。三伏天多吃些藕,對健康好處多多。

3、小暑黃鱔賽人蔘

俗語中常有“魚生火、肉生痰”的說法,那麼魚和肉這些容易“上火”的食物,夏天自然應該少吃。不過,黃鱔卻是個例外。黃鱔肉嫩鮮美,營養豐富,滋補作用強,所以在我國民間享有“小暑黃鱔賽人蔘”的美譽!

4、酷暑吃伏羊 冬病夏治

三伏天品食羊肉俗稱“伏羊”,歷史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我國魯西南、蘇北、皖北、豫東等地區的人們認為此法能“以熱治熱、發汗排毒”,長久以來流傳著“夏天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大暑吃羊肉湯,冬天不用穿絨衫”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