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由來作文五篇

才智咖 人氣:1.84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由來作文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清明節的由來作文五篇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1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2

清明,是24節氣之一,是中國流傳千年傳統節日,我想,在每一個人心中,它都有不一樣含義。它由來很耐人尋味。

清明節與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有關。重耳耳垂大,肋骨是連在一起,一隻眼睛裡有兩個眸子。晉國內亂,公子夷吾與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殺太子自封晉惠公,對他更加無禮,重耳只好帶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齊國,在途中公子重耳因連日吃野草,發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嶺中哪有大夫?為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一塊大腿肉生火做湯,把肉湯送給重耳,他病好了。

他到了秦國,在秦穆公幫助下回了晉國做了晉文公,國家建立之後,晉文公把手下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訴他那肉湯是介子推肉,說重耳忘記給介子推封官了。於是他後悔忘了給介子推封,可是現在六部尚書都有人做了,他去請介子推去做官,誰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文公不忘本,就親自去綿山請他,但是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出了一個餿主意:燒山必他出來。但是介子推與老母就是不出來,後來兩個人抱兩棵老柳燒死了。文公命一看追悔莫及,下令舉國哀悼介子推,把綿山重新命名介山,規定每年這一天全國不許用火,並要插柳,還將4月5號命名為清明,又稱寒食節。

兩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很重視這個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不動火,只吃一些隔天菜或青團之類。近來我國又把它定為法定假日。讓人們有時間去祭祖、掃墓、踏青。

清明節,標示中國千百年來一個傳統,說明中國人是講義氣,重感情,中國人有恩不忘。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3

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資訊,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迴圈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入宋唐代開始,寒食與清明並列放假,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趨都市化的時代,也是民俗向娛樂方向發展的時代。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特地規定太學放假三日,武學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盛世清明圖景。

之後,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同時,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節俗也被合併到了清明節。到了明清以後,上巳節退出了節日系統,寒食節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個清明節。與其他傳統大節不一樣,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清明從節氣上正排在春分之後,此時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人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可謂順應天時,有助於吸納大自然純陽之氣,驅散積鬱寒氣和抑鬱心情,有益於身心健康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4

同學們今天是清明節,你們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在古代時候有這樣一個傳說:晉國的晉獻公很迷戀他美貌的妃子驪姬,想把王位傳給驪姬扎生的小兒子奚齊,便把太子申生殺害了。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迫害,不得不離開晉國,流亡國外。在這十九年的流亡生活裡,重耳吃盡了苦頭。有一次,重耳帶領他的手下來到了一個荒涼的地方,重耳又累又餓,但周圍沒有一個能吃的東西。這時一個名叫介子推的隨臣找到了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拿出小刀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來了一塊肉,然後用火把肉烤熟,拿去給重耳吃。重耳吃了肉後恢復了精神,開口問道:“這肉是從哪來的?”其他臣回答說:“是介子推從腿上割下來的。”重耳聽了感動的流下了淚水。

十九年後,重耳終於又回到了晉國,並做了國君,他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文公,他繼位後對那些曾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有人提醒他,他猛然音想起了舊事,心中有愧,立刻派人去請介子推上朝領賞。但差人去了好多次只見介子推家門緊鎖,問起鄰居才知道介子推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

晉文公決心要找到介子推,但怎麼找也找不著,這時,有一個人出了一個主意:“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一起,介子推自然會跑出來。”晉文公同意了,可大火燒了很久還是不見介子推人影。後來晉文公在山後看見了一棵被燒焦了的大樹,樹旁正是介子推和介子推老母的屍體,晉文公非常悲痛。這時晉文公發現樹油裡有一個東西,原來是一片衣襟,上面提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後來人們都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都會紀念已過世的家人和英雄烈士們。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5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裡,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