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各地拜年習俗介紹

才智咖 人氣:2.6W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禮儀形式。年(元旦、春節)這一民俗節日是從周朝開端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晚輩給長輩拜年的風俗就此開始出現。到唐宋時代,拜年被官方肯定為禮儀之邦重要的民俗,是春節不可或缺的風景。從古至今,大年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城市鄉村、大街小巷車水馬龍,穿著新衣、打扮入時的男女老少爭分奪秒地扮演"拜年"角色,把年味烘托得五彩繽紛、喜慶吉祥。

中國春節各地拜年習俗介紹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同樣一個春節,在大江南北,過法卻不盡相同,許多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至今仍在沿用。

東北地區

東北農家串 門拜年

七年級早飯後,除了年長的老人在家裡坐等受拜外,人們都要妝扮一新,到本村或鄰村親友家拜年。年輕人都是男女分開,出東家進西家行完禮就走。年紀稍長的則要在受拜之家小坐片刻。

華北地區

山東西北地區拜年五跪

第一次磕頭要拜祖先。第二次磕頭要拜高堂。第三次磕頭是拜鄉親。第四次磕頭是送家堂。第五次磕頭是跪親友。華北地區

北京婦女初六才能外出

北京人以農曆正月七年級為一年之始,舊時,除自家慶賀外,親戚、朋友、同事、鄰里之間從這一天開始要互相拜年,但只限於男人,婦女則要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華東地區

寧波新女婿上門拜年

在寧波象山縣,結婚第一年新女婿上門去拜年,裡頭有很多規矩和講究。禮品中,荔枝和桂圓是必不可少,這樣的"組合"叫做"包頭","包頭"是最重要的禮品。

華中地區

湖北孝感拜年無大小

湖北孝感地區人們七年級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拜年是不問親疏的,稱為"拜年無大小"。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餈粑相待。

華南地區

廣東拜年是一場換橘運動

廣東潮汕、海豐等地區人,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戶親戚,就要送上大橘,無論多少,一定要是複數,然後說一些祝福的話。同時在正月,每個人都要看緊自己的口袋,切忌讓別人掏。

西北地區

陝西省富平縣拜年贈麵食

富平縣各宗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八年級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口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西南地區

貴州苗族對歌喝酒打花臉

大年八年級,貴州省黔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兩汪鄉的苗族同胞開始走親訪友,每到一家,便受到主人豐盛的酒席款待,席間以當地苗族獨特的方式相互對歌喝酒打花臉,臉越花表示喝的酒越多,越吉祥,越幸福。

杭州 三十晚上靈隱寺燒香

大年三十,杭州人家一般都會備有幾種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鯗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長生果等。

河南商丘 回孃家送大饃回"棗山"

在豫皖魯三省交界的河南古城商丘,過年時有個獨特的習俗:送大饃回"棗山"。

大饃,顧名思義就是個兒大的饅頭,單個大饅約有2斤重,是普通饅頭的十幾倍。"棗山"則是比喻的稱呼,其實也是上面帶棗的麵食,原料和蒸大饅所用一般無二,只是加工時要將發麵搓成若干條,然後盤成形狀大小各異的花,按上小下大順序疊壘起來,再往邊沿的面花上按棗,一眼望去就形如棗山了。

山東萊州:給老祖宗供生菜

三十必吃白菜絲冷盤在臘月二十九晚上,家家戶戶要把祖先的"老影"找出來擺上,並準備上供的東西。通常要給祖先供上5大碗生菜,取生財的諧音。碗裡最下面一層放著生白菜,上面擺上肉餅子、肉丸子,再上面是染成紅色和黃色的粉條,最後再蓋上一層菠菜和香菜。桌子上還要擺著十多盤瓜果點心。到了三十那天,正式點香上供。

【中國春節拜年習俗】 "禮義仁智信,禮為先",古人教孩子"知禮、習禮、行禮"首先從拜年做起。古往今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會通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以利於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展示各自的禮儀修養。

元歐陽玄《漁家傲》詞:"繡榖雕鞍來往鬧,閒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後。"認為從七年級到十五都是拜年最佳時間。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寫道:"正月元旦......夙興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姻女投箋互拜,曰拜年也。"可見,拜年的民間習俗出現後,人們的重視程度、拜年的方式內容也在"與時俱進",而且一直流傳到現代。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年"。每逢除夕晚上,"年"跑入村莊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七年級早上,"年"飽食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傳說"拜年"由此而來。

有一年,"年"又進村了,人們發現它怕紅色和聲響。於是,當"年"到來之前,人們在門上貼紅對聯、掛紅燈籠,燃放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年"被嚇跑了。於是,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的春節習俗流傳開來,並且逐步擴大應用到一年到頭各種喜慶活動中。

古時"拜年"固有含義是為長輩拜賀新年,叩頭行禮。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習俗不斷增添新的物件、內容和形式,向師長、單位領導、同學、同事、戰友、同鄉、"六親"、鄰居拜年漸成時尚。該去拜年而沒去的心裡總覺得不妥、不安、失禮。拜年的目的也由"尊宗敬祖、行孝祝福",增加了"情緒化"、"功利化"色彩。

古時,大年七年級,孩子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衣服、穿新鞋、戴新帽,梳妝打扮後首先給自己的爺爺、奶奶、父母磕頭拜年,帶有行孝、討好、討賞的意味,讓長輩新年第一時間就享受到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吃過早飯,小字輩隨父母或哥姐出門去走親訪友,碰到熟人一般都要抱拳問"新年好"。

給宗親長輩拜年,一般行跪拜禮,給師長拜年,一般說"給老師(前輩)磕頭了",現代不一定真行磕頭禮,抱拳作揖"言到為止"。給朋友、同事、鄰居拜年,一般也行抱拳作揖禮,而且這種禮節形式成為春節拜年的標誌,大人會做,現在孩子也心領神會。

八年級、九年級一般到岳父母家及族長和叔、姑、舅、姨等長輩家拜年,一般要帶些敬老禮品,有素養人都不追求禮品奢侈豪華,一串水糕、一串冰糖葫蘆,一盞燈籠、一掛"中國結"都行。拜年時主人、客人都不講究禮品貴賤,重視的是禮節人情。

五六十年前,我也曾無數次登門當面給長輩拜年,其情其景至今仍記憶猶新。那時到長輩家,首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依次跪拜。許多長輩除夕夜就在堂屋鋪紅氈,蒲團上墊包被,準備接受晚輩的磕頭禮拜。晚輩畢恭畢敬磕頭後,長輩會不失時機說些誇獎的話、寄予厚望的話,並把早就準備好的紅包(用紅紙包著壓歲錢和糕點糖果)賞給晚輩。

古代講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們得到長輩的壓歲錢可以保平平安安度過一年。拜年後,有的長輩要留晚輩吃糖果、吃飯、玩耍、聊天等,黃昏時才讓"打道回府"。許多長輩以給自己拜年人數多少來預測新年"喜氣、福氣",向他們拜年的人越多他們越高興。

現代給領導拜年、給朋友拜年和感謝性拜年比較盛行,這對聯絡感情、加深友誼十分必要。人們借拜年之機回顧友誼、檢討失誤、商恰工作、表達謝忱,平時不太好說的話,平時理不清的問題,此時講出來,對方都感到"禮到人不怪"、通情達理,恩怨情仇就此一筆勾銷。這個過程一般不宜太久,該想表達的心意說清了,寒暄幾句客套話就可告辭。"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串門式拜年也有必要,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平時沒有多少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見面抱拳道喜,或登門賀喜,在屋裡坐一會即可,無甚過多禮節。即使過去互相有得罪的地方,有點恩怨過節,通過拜年即刻煙消雲散,甚至互相檢討、請求原諒,出現"不打不成交"的感人場面。這樣鄰里互動拜年,對改善鄰里關係,促進和諧社群建設大有裨益。

拜年是我國傳統的民間風俗,古代盛行當面拜年、紅包拜年、寫信拜年。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科技發展的今天,手機簡訊拜年、電話拜年、賀卡拜年、電子郵件拜年、鮮花郵寄拜年、視訊拜年、網上拜年越來越流行,為越來越多人所接受。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進步,促進了拜年民俗的多樣化、便捷化、科學化。

辛卯兔年正向我們走來,拜年的安排已經提上家家戶戶的議事日程。精氣神十足、乖巧漂亮的手工玉兔給人喜慶、吉祥、和諧感覺,兔也是十二生肖中最能體現"拜年"符號的吉祥物。帶上毛茸茸玉兔給親友"拜年"既時髦又大氣、又避嫌。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不讓"庸俗之風"、"不正之風"、"功利主義"沖淡老祖宗留下的拜年好風俗。

現在拜年與宴請往往合二為一,中國人好客,無酒不成席,而且"酒厚酒厚,越喝越厚,'一醉方休'"時有出現,"醉酒"、"醉駕"成為拜年副產品,主人、客人都應該提高警惕,不能給警察帶來麻煩,給親友帶來苦惱,給社會帶來危害。

【拜年的順序也有講究】 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拜岳家、九年級拜親戚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 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後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拜岳家、九年級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春節團拜是我國古已有之的春節習俗。過去,拜年的人要圍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見,不至於拜不到。現在,每年春節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都要舉行春節團拜會,屆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向全國各族人民、港澳同胞、臺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拜年,並與各界人士歡聚一堂,辭舊迎新,共慶新春。

如今,資訊社會,拜年方式更加豐富多彩,傳統的團拜、登門拜訪依然沿襲,但電話拜年、簡訊拜年、網上拜年等新興拜年方式也愈來愈時興。這些方式雖然不如登門拜年直觀、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人們可以更隨意、更恰當地把握拜年時間,適合現代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節奏,是古老的年節民俗與現代資訊化生活方式相結合的產物。

同時,簡訊拜年把拜年內容與優美詩意的文采、真誠幽默的情感巧妙精緻地結合,內容極富個性,或輕鬆幽默、或充滿情趣、或極富哲理、或諄諄教誨、或溫馨浪漫、或真誠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實,不管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無論拜年形式怎麼變化,發自人們內心的春節祝願和祝福是永遠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