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發言稿5篇

才智咖 人氣:1.41W

教師發言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教師發言稿5篇

大家好。

我是英華實驗國小生活組的教師彭延紅,很榮幸能夠站在這裡,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快樂工作,幸福成長》。

在生活的海洋中,沒有目標的人生,猶如沒有舵的船,只能在茫然中迷失自己。一個人只有樹立明確的目標,才能鬥志昂揚地迎接生活的挑戰,才能意氣風發的活出無限精彩。工作中的我喜歡追求完美,更加希望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與精彩。

記得剛到我們國小的時候,面對一群嘰嘰喳喳懵懂學事的五六歲小朋友,著實讓我頭疼不已。我不知道如何去和他們溝通,更不懂如何行之有效地管理他們,一時之間也無法給自己的身份做一個正確的定位。每天只是想著我要照顧好孩子們,讓孩子們吃飽、穿暖,不能磕著、碰著??就這樣,我每天簡單、快樂地工作著。因為不需要摻雜太多的技巧與方法,精彩雖談不上,可過得也還算充實。時間就這樣在指縫中一天天流走,慢慢的,我發現自己所從事的這份工作並不是如此簡單。通過和身邊的同事的交流,使我對這份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對自己的身份有了新的定位:我是一名生活指導教師,我有著多重的身份,我不僅僅是教育工作的服務者,我還是學生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引導者。 除了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外,同時還擔負著孩子的德育工作。

眾所周知我們英華園學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我們全方位培養孩子,不僅僅帶著孩子們在知識的廣闊天地裡遨遊,我們更注重孩子行為習慣和自理能力的

培養。我們立志讓每個孩子在這裡“學會生活,學會自立”。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注重:

一、理解學生、信任學生、熱心幫助、嚴格管理。我在和學生談心時,我總要選擇能與他們的目光平視的方位來進行,這樣與人相處的方式態度就總透漏出待人的誠意;再如,我在學生的面前從不批駁“對於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學生強過老師”,我自己正在忙著認識一些新事物,學習一些新知識,看一些較經典的書籍刊物,使自己和學生談心時充滿時代氣息。

二、積極言教,更重身教。作為一位生活指導教師,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準則規範,對孩子的深刻教育,言語不如行動:“身教最為貴,知行不可少”,如自己的著裝、房間、床鋪、衣櫃整理、勤剪指甲、吃飯不挑食、個人衛生等等,隨時加強自身修養。要知道老師的行為不當,學生的舉止也好不到哪裡去。因此,我不斷地完善自身,謹言慎行,時時處處做學生的榜樣,用自己的善言善行為學生樹立模仿的標本。

三、瞭解、關愛我身邊的每一位學生。熟悉瞭解學生,及時掌握學生動態,分析近期學生的情況,找準時機,找個別學生談話,從和他們的談話中我可以及時瞭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和動態,在和他們多次交談以後,他們都把我當成了朋友。

四、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助力教學。生活老師,首先必須先從寢室的常規管理做起。所以我每天勤下寢室。每次我去寢室進行常規檢查,為了搞好寢室工作,我決定發展學生實行“傳、幫、帶”讓做得好的同學當“小老師”。同時,我們還開展了一系列的寢室文化活動。學生髮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

動手,佈置寢室,簡單大方,又充滿創意,使學生的小家更加融洽,迸發出勃勃生機。

五、抓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促學生健康成長。對於學生的內務、路隊等,我都嚴格要求。做不規範的不能過關,物品擺放丟三落四的不過關。每個同學心裡都明白做不好是過不了關的,自然就會自覺得幹好自己份內的事。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掌上明珠,自理能力很弱並且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班裡來了一個新生楊子健,為了幫助他儘快適應新環境,我每天對他關懷備至,發現他嚴重挑食並且性情隨意,我及時聯絡家長,瞭解孩子以前的生活習慣和性格特點,並與家長約定我們要共同努力,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針對他的情況,和班主任也多次商討教育方案,我們每天都對他十分關注,曾多次和他交流,告訴他你生活在一個大集體裡邊,要自己努力地適應環境,要學會和他人和平相處,懂得寬容。慢慢的孩子也明白了我所講的道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改變了剛來校時對老師的牴觸心理,平時有事願意和老師溝通了,和同學之間相處的也越來越融洽了。

一轉眼來到我們學校六年了,在這一個個平凡的日子裡,我們快樂地工作著,努力地學習著,幸福地成長著。這還要得益於我們的領導,是她們給我們創造了這個平臺,讓我們在英華園快樂地工作,在英華園幸福地生活。學校裡舉辦的一次次演講、交流會等活動,使我們學習到了很多好的教育經驗與方法,我們在不斷的成長和進步。在校長的帶領下,我們學會了古韻京腔;我們瞭解了斟詞酌句;我們感悟到了書法的精髓奧祕;千里之行,積於跬步;萬里之船,成於羅盤;感謝領導平日的指點和關愛,同事間的互幫互助,才讓我得到了很好的成長。做老師雖然辛苦,但是身為教師我快樂,我驕傲,我自豪。

花有花的風采;葉有葉的榮耀;而根有根的驕傲。作為一名國小生活教師,我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工作的艱辛。在以後的教育工作中,我要多多向有經驗的老師尋求育人的良方,充實自己的專業能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用自己的真誠去澆灌英華園的每一株幼苗,每一棵蓓蕾,用自己的愛給孩子們支撐起一片幸福的藍天。

教師發言稿 篇2

一位教師朋友滿心苦惱的告訴我,他班上有一部分學生非常調皮,不但上課走神,交頭接耳,做鬼臉,搞小動作,而且下課也經常惹是生非。開始時只是幾個學生而已,教師尚能“控制局面”,但到後來就慢慢演變成一個調皮學生小團體,因為這個小團體的存在,最後這個班竟然成了學校有名的“亂班”。有一次在學校廣播操比賽時,竟有兩個學生在隊伍中動手打起架來。這位老師採用了各種辦法進行整治,包括口頭警告,調換座位,請家長協助----,各種手段都用過了,但似乎效果不大。

看到這位教師憂心忡忡的面容,我深深理解他的心情。但當時年輕的我,也沒有什麼經驗,也不能給他很好的建議和解決方法,也慶幸自己的班級上沒有出現這樣的“小團體”,否則我也如這位教師一樣深陷其中,不知道如何是好。

的確,對於教師來說,除了教學的壓力,教師工作的煩瑣與複雜還在於對學生的管理。管理學生是教育教學中的基本工作,有時教師在學生管理上所花費的心血與精力甚至超出了教學方面所花費的,每一個教師都不能迴避這一點,因為沒有管理就沒有教育教學。但有時因為方法不得要領,簡單的要怎樣,不要怎樣,往往使班級管理的成效甚微。

帶著這些困惑,我一直在尋找著-------

最近,我看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一書,縈繞我心中多年的困惑終於得到了詮釋。

提到管理,我們往往會想到紀律、守則、規範、懲罰、批評、表揚、鼓勵,等等,在學生管理這個問題上,或許沒有任何一位教育家能夠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處理得那麼成功,他注重實在的建設,反對虛化的要求與規定,在對待許多教育教學實踐中那些非常辣手的問題上,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更提供了翔實的例證和有效的解決方法。在對待學生管理這一問題上,他反對清規戒律,認為建立在清規戒律基礎上的教育,實際上會把兒童變成孤獨的人,會使他對周圍世界失去人應有的情感反應,。他強調不應該讓學生理解“不許”、“禁止”意味著什麼,更應當使學生能夠確信什麼是“應當”的和“必須”的。

有一個家長面對孩子沉湎於網路遊戲而苦悶不已。後來他禁止孩子上網,不給孩子一分零用錢,規定孩子放學後必須馬上回家,孩子回家後,他便把孩子關在房間裡,以為這樣就萬事大吉了。可是後來,這位家長卻痛苦的發現,孩子竟然偷了同學的錢,逃學去了學校附近的網咖。我想如果這位家長除了禁止孩子玩網路遊戲,可否同時幫助孩子在其他領域尋找一些樂趣呢?比如,給孩子推薦一些好書,帶孩子去看幾場好的電影,培養孩子對某一項體育運動的興趣,或者在音樂、美術等領域做一些嘗試,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不要這樣教訓孩子:“不許摘校園的花。”而應當這樣對他們說:“每一個人都應當在校園裡載一株花,精心地去照料他。”的確,假如一個孩子在校園裡栽下了一株玫瑰,他給它灌溉、施肥,為它發出的每一顆幼芽而驚喜,為即將開放的每一個花苞而歡欣,他會隨意地去採摘那些花嗎?當然不會,我想這就是教育的藝術。

這種教育的藝術必須溶入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血液當中去,點燃我們教育之路上的一盞明燈,讓路不斷向遠方延伸。

儘管這需要時間和閱歷的浸潤,但慶幸的是,窵中的老師們已經搖曳在追尋的航程中

xxx老師曾告訴我,他班上的孩子喜歡偷偷打籃球,生物、地理馬上要會考了,但不少孩子們卻一點都不緊張,怎麼辦呢,我的班上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但接下來潘老師所採取的管理措施是我所沒有想到的,這也是她作為班主任的過人之處。

x老師利用班會課的時間帶領班上的孩子在窵中來了一個一課遊,

她把孩子帶到九年級級部,讓孩子們感受九年級備戰會考的緊張氛圍,然後告訴孩子們九年級不少成績優秀的學生因為生物、地理會考不及格,不得不花費精力擠出寶貴的時間來應付生物、地理補考。

她帶領孩子們欣賞學校的一草一木,回想自己七年級入學時的情景,花開花落,春去冬來,讓孩子們感受時間的飛逝。

她帶領孩子們在迎陽小橋旁欣賞魚兒戲水的悠然,讓孩子們感受生活的美好。

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潛移默化中,孩子們的心靈是震撼的。

毋庸置疑,一課遊之後,儘管沒有老師的告誡,但孩子們卻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

再比如說,在昨天半天的生物、地理測試後,孩子們都已經疲憊不堪了,這時張美英老師及時提醒我,給孩子們來一場籃球賽,讓孩子們釋放心中的包袱。

在一個多小時的籃球比賽中,孩子們體驗了團結的力量,感受到堅持的可貴,觸控到時間的短暫,我想再讓這群孩子們回到生物、地理的備戰中,老師的叮囑已經是多餘的了!

在很多時候我們強調的是“禁止”,是“告誡”,而不是鼓勵學生從事積極的、具體的活動。學生往往知道什麼是被“禁止”的,但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做什麼,怎麼做。這可能是教育中長期被忽略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教育工作在很多時候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要讓學生知道什麼是“禁止”的、“不許”的,更知道自己究竟應該做什麼,也就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提出一條禁律必須同時提出十條鼓勵,這是最重要的。否則,教育就會淪為僵化與被動,等待學生的不是希望和鼓勵,而是冷冰冰的批評與告誡,當這一切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時,最終教師將不得不動用最後的手段——懲罰。懲罰固然是一種教育手段,但不論是洛克、誇美紐斯,還是蘇霍姆林斯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贊成採用這種手段的。說到底,教育的職責還是應該喚醒人性中那些善良的、美好的東西,而這些都依靠無限的信賴和真誠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