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觀後感

才智咖 人氣:1.55W

大明王朝這部電視劇帶給了你怎樣的觀影體驗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觀後感,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大明王朝1566觀後感

大明王朝1566觀後感一

看到最後一集的時候,淚流滿面。嘉靖帝說了那句連朕的親孫子都不認朕了,看到陳寶國飾演的嘉靖帝在人生暮年,蒼老病態,滿含淚水的無力地靠在榻上,一瞬間,這個皇帝太孤獨了,他擁有著天下卻什麼也沒有。

劇裡的海瑞要比嘉靖帝慘得多,海瑞窮得吃不起,穿不起,老婆老母跟著一起受罪,過年了還要靠母親和妻子織的布換15吊錢才能添置年貨,有了幾個雞蛋,海瑞的妻子都欣喜不已,他們物質貧乏。海瑞一心想著國家百姓,自己的孩子淹死了,自己的妻子難產死了,自己的老母親要託付給自己的朋友來贍養。到最後海瑞只一心求死,但意志堅定。海瑞義正言辭,他說,我海瑞,一位江山社稷,二為天下蒼生,何等的高風亮節。嘉靖帝送給他八個字,無父無君,棄國棄家之人,說他是孽障,是專門來對付自己的,說這個畜生竟敢罵朕。

再沒有比海瑞自私的人了,再沒有比海瑞無私的人了。若是嫁給了海筆架,海剛峰這樣的人,註定一輩子沒有什麼好日子可以過了,沒錢沒車沒房子,甚至連飯都吃不上,還不懂得照顧家裡,照看孩子,絕對不符合好男人的標準,他這輩子最愛的人除了他的老母親大概就是嘉靖皇帝了。沒見過他怎麼失態,就是知道自己的妻子死去的時候,他也只是倒了一杯清酒,祭灑蒼天,感嘆了一句,海瑞不孝而已,我替他的妻子不值。而聽見皇帝賓天的時候,海瑞又是何等的悲痛,暈厥過去。對於古人的這種國家大義,為國為民,再沒有比海瑞更直的人,太直,所以被人說成是大明的國之利刃。說他無私,他不曾為自己考慮分毫,卻心念百姓,作為一方父母官,他太盡職盡責了,這樣的人,在過去我一直堅信有的,後來進了社會,人的天真便淡淡磨平,繼而不相信還有這樣的人格堅守。我甚至認為所謂的清流不過是一些沽名釣譽之輩罷了,如趙貞吉等,也只是求名而已。不求名不求利的如此耿直之人,也只有海汝賢一人而已。

我不覺得海瑞可憐,因為海瑞從來不覺得自己可憐。他有底線,有原則,有信念,還有孤直的勇氣。簡單來說就是物質極度貧乏而精神極度充盈。

我認為嘉靖帝委屈,因為嘉靖帝覺得自己這輩子很委屈。他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為著這大明朝的江山盡了心力,可是臨終了卻換來海瑞的一番痛罵。嘉靖爺覺得自己很不容易,很委屈。辛苦了一輩子卻落下了埋怨。這江山都是他的,他是這大明朝最大的財主,他通道,想長生,想長生的人一般都過得好。他高高在上,是萬民君父,受百官朝拜,出入都有人伺候。他享盡了榮華。

他也曾勵精圖治,20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他後來覺得累了,任誰被困在宮牆之內,一輩子就做這麼一項費心勞力的事也會累的,所以他想學漢文帝,可是又學不像,他想做個明主,又想追求他的個人愛好。後來我想,皇帝是不能有什麼太過沉迷的愛好的,譬如說畫畫,譬若說作詞,譬若說做木匠,再比如說沉迷於通道修禪。我不懂政治,我依然認為嘉靖帝還是很厲害的角色,制衡各方厲害,揣度各方心思,皇帝不好當。他委屈了,就像我自己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做了些吃力不討好的活計,本不該我承擔的責任卻偏偏找上我一樣,本想受褒獎卻被痛批一頓一樣。

他像一個被痛斥被逼迫的孩子一樣,生病的時候也會撒嬌和黃錦說,不喝藥,不披衣服,也會鬧些小情緒。他給我的印象不是一個昏聵不堪的皇帝,不是一個殘暴的君主,亦或者是一個不顧念蒼生疾苦的昏君,他已經60歲了,花甲之年,卻於天地間無親無友,他的兒子對他永遠是一副謙卑的樣子,他的群臣各個有自己的小算盤,他身邊的人他要防著看著,他的每天都是在算計著別人算計著自己。

他就是一個無助的孩子。我覺得他很可憐。本是西方一衲子,為何落在帝皇家。

大明王朝1566觀後感二

之前一直認為雍正王朝的歷史連續劇的一覽眾山的頂峰,但最近熬夜看了有人推薦的10年前的《大明王朝1566》,可以比肩頂峰,太好看了。源自自己前些階段對明朝感興趣,特別是嘉靖20年不上朝但仍牢牢把持朝政,還有崇禎天天上朝努力工作,卻用人皆錯用人皆疑一團糟,以及大明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部好的歷史正劇,要能尊重歷史,史筆如刀借古喻今;要有好的編劇,石破驚天行雲流水;更要有好的演員,這裡可以給基本滿分,除了嚴嵩不夠壞太監不夠奸,大到嘉靖海瑞中到沈一石高拱小到一個配角,都絲絲到位功力深厚。反頭看一些小鮮肉的演技,慘不忍睹都可長草。

更難得的是:這部歷史劇將政治與經濟罕見地雙線發展,構成朝堂慘鬥與朝野慘劇的大背景,也是明朝閉關小農,扼殺資本產業的大背景的悲情。而史筆如刀的借古喻今豈不仍歷歷眼前:改稻為桑似乎奪田地產?一人家國百官齊喑萬言匍伏,何等扼腕?諂媚上意的侍妾心理依然千年蒼蒼,非人為而能人治,系統使之然也。

這部劇裡,要說到幾個人的對比:

一個是海瑞,官場上“不要命”的儒生;一個是高翰文,官場上“不識相”的儒生。

一個是嘉靖,權力頂端至陰至睿之君;一個是海瑞,權力底部至剛脊樑之臣。

一個沈一石,讓人想起胡雪巖,利自權利亦利斃於權利

一個嚴嵩,讓人想起最近倒下的國老,力自權力亦絕於權利

看完大明這部劇,心裡沉甸甸,拂古思今,愈發的承重沉重。中國古今經濟史,就是一部官場權力的孿生史,只有而今的網際網路創業讓人身處亮色,看到進步。

關於海瑞之後的命運,電視劇中沒有提及。嘉靖死了,隆慶帝赦免了海瑞的罪名。從大獄中九死一生地出來,被新皇任用。但沒過幾年,因應天府官員對海瑞的改革群起而攻之,又因和權臣張居正有矛盾。海瑞被解職回鄉。從此他很少和人交往,陪著年過古稀的老母過著清貧的生活。離職的巡撫已經走到了生命中無可退讓的最後據點。他必須忘卻別人加之於他的侮辱,克服自己的寂寞和悲傷。他失望,然而沒有絕幷望。他從孔子的訓示中深深懂得,一個有教養的人必須抱著任重道遠的決心。至少強過屈原的“侍妾心裡”,整部離騷文學價值很高,但是通篇都是失意君王后的悲慼心情,不如海瑞的進可擎天業,退自善其身的錚錚男兒,黃志忠演絕了,點贊100分。

大明王朝1566觀後感三

寒假賦閒在家,時間充裕,我有幸觀看了一部《大明王朝1566》略有感慨,這部劇重新整理了我之前對於一些歷史人物的認識,諸如嘉靖帝、海瑞和嚴嵩等人,糾正了前十幾年所搭建起來的歷史觀。

《大明王朝1566》講述的是明朝嘉靖年間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奸臣嚴嵩黨羽密佈、權傾朝野,清官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皇帝朱厚熜練道修玄二十載,始終把控著大明朝的軍政、經濟大權。

說起這部劇,首先要介紹明朝當時的掌舵人——嘉靖帝。嘉靖帝幾十年不上朝,痴迷於玄道之學,我之前以為他是一個比較昏庸的皇帝。然而,在這部劇裡,嘉靖帝雖然深居皇宮,幾十年不上朝,但他卻是明朝戶部的實際當家人,通過司禮監執行機構,深知朝野內外動向和每一筆稅銀的去向。他明知嚴黨貪墨國家巨資,卻為了平衡朝政力量而裝作毫不知情,但是私下卻又做好了對嚴黨巨資的監視工作,只為等到時機成熟,將嚴黨一舉拿下,此時嚴黨所貪巨資一併充歸國庫。嘉靖帝是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只能默默地承擔著這巨大的擔子,恩威並濟平衡朝局力量,在背後推動著明朝這巨大的機器正常運作。

嘉靖帝的一番作為似乎解決了我之前的一個困惑:為什麼有的同學整天看似無所事事,成績卻十分優秀?因為他們在暗暗的使勁,只是你不知道罷了,他們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可能是常人無法想象的,這也正驗證了那個顛撲不破的道理:自助者天助之,上天眷顧那些努力的人。

一提起海瑞,我們腦海中便不自覺的浮現出“清官”一詞。海瑞就像是一把利劍,給浙江官場一記重創。海公嚴於律己,法以治人,是明朝官場的一股清流,這是不可辯爭的事實。然而他當時只是區區一個七品縣官而已,由於職位的限制,他無法得知高層的真實想法和戰略佈局,雖出於一腔報國熱忱,也不免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對於“倒嚴”戰略略有影響。

海公的做法警醒了我自己,現在來說看似做的對的事情,其實也不一定是對的。眼界決定見識,由於自己眼界和朋友圈的限制,所接受的資訊也比較單一,雖然現在選擇了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其實不然。要突破這種侷限就要增加自己的見識,正所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

一部《大明王朝1566》,讓我重新審視了之前對於一些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當下每一件事情的做法,與君共勉之。

大明王朝1566觀後感四

餘秋雨先生在《一個王朝的背影》中,對他理解的清王朝進行了側記。記得那篇文章開頭提到人們“對清代總有一種複雜的情感阻隔”,覺得“好像漢族理所當然是中國的主宰,你滿族為什麼要來搶奪呢?搶奪去了能夠弄好倒也罷了,偏偏越弄越糟,最後幾乎讓外國人給瓜分了”云云。

如果說這是人們對於清朝的一種表面看法,那麼對於明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情緒就更為複雜。從蒙元鐵蹄統治中掙脫出來的明帝國,雖不復漢唐盛世,卻也實現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但小時候歷史課本上的明朝皇帝卻似乎一個昏庸賽過一個,長大以後。

明朝,像任何一段歷史一樣,猶如一個小姑娘,任後人打扮。究竟明朝是個什麼樣子,眾說紛紜,百家爭鳴,市面上以明朝為背景的書籍也是汗牛充棟,比如火熱的《明朝那些事兒》等。如果各位覺得當年明月那七本一套的`內容過於龐雜的話,那麼劉和平先生所寫的《大明王朝1566》,這部以嘉靖皇帝統治中後期為一個橫斷面創造的小說,是不錯的推薦。

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駕崩,這位年號嘉靖的皇帝在位四十六年,從1540年開始二十多年不上朝,本書敘述的就是這段時間的故事。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部小說,有藝術加工成分,所以人物描寫、故事敘述都並不一定同歷史吻合,而讀者需要從中觀察的重點也並不是情節,而是情節背後的制度及其影響。

作為一個封建王朝,尤其是漢人帝國,自古以來君權和相權的博弈就是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從太祖朱元璋開始,取消了丞相的設定,實現了君權的高度集中,皇帝大權獨攬,雖在其後設立了內閣,但內閣只是祕書處,司禮監更是類似制證中心一般的辦事機構,無權更無力對君權進行有效制衡,而一個偌大的帝國以皇帝一人的私慾來掌控顯然是一件是很有風險的事情。另一方面,皇帝也不是萬能的,不論是客觀能力不逮,還是主觀倦政,他的部分權力都需要他人協助行使,這就給了內閣、司禮監以可乘之機,相比起相權的相對公開,這兩個機構尤其是當兩者勾結起來之時,暗箱操作在所難免,書中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奸臣嚴嵩,還是忠臣徐階,都概莫能外。

在經濟角度,有時會在想如果沒有滿清入關,中國會不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畢竟在明朝中後期在比如紡織業領域已經出現了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他們僱傭機工進行生產,類似於資本主義初期的手工工場,那麼假以時日會不會發展到機器大工廠,進而實現整個社會的轉型呢?現在看來,並不很樂觀。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除了經濟發展本身,更在於隨著經濟實力的積累,商人作為一個階級或至少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越來越大,其聲音越來越不容忽視。書中刻畫了一位叫沈一石的製造局官商(正是在紡織業領域),在其遺書中寫道:“上下揮霍無度,便掠之於民;民變在即,便掠之於商。”一個將商人看作是下九流行當的社會,要實現其成為當權或至少有相當話語權的階層,何其難也?

如果說在明朝商人無法作為一支獨立有為的力量存在,那麼傳統漢人王朝中的士人又如何呢?在明朝之前最近的一個漢人王朝是宋朝,其太祖趙匡胤曾戒約子孫:“不殺士大夫”。而明朝卻自其太祖朱元璋開始就固化了廷杖制度,龍威發作,即當場杖責,士大夫在皇權面前無尊嚴可言,又如何指望士大夫有獨立人格,成為社會的脊樑?

一個商人社會地位低下,士大夫又遭到的社會,沒有牢靠的中堅力量成為脊樑,安危繫於皇帝一身,風險何其大也。

再來說說皇帝本人,嘉靖皇帝,修道求仙,很顯然推崇黃老的無為而治,但是君主的無為應當是建立在應當是在政治體制健全能夠獨立運轉之後,如同君主立憲政體的虛君制,即便不如,唐朝的三省六部也可以考慮。而明朝卻是一個皇權高度集中的體制,縱然君主殫精竭慮,仍不免有掛一漏萬之虞,何況在其位不謀其政。

從書中我們看到的嘉靖有兩點特質,一是聰明,無論是在剛即位不久就能鬥群臣,還是四十五年統治期間大權始終在握,都可見一斑。二是自私,在軍費吃緊、拖欠俸祿、百姓賑災、修建殿觀之間,毫不猶豫選擇最後那個,並且還要百官上賀表,不止一次想到甲午戰爭時用軍費修建頤和園的慈禧。

或許從單個人來說,嘉靖的私德並不很差,但是作為一個皇帝,如前所言,公德方面(作為一個皇帝應該履行的職責)實在不好恭維。如同鄧小平同志所言,好的制度能讓人做不了壞事。大國治理,縱然機制體制會有機械化、滯後性等固有缺點,但總比繫於最高統治者一人德政要牢靠很多。

書中刻畫的人物很多,描寫也並不臉譜化,比如大太監呂芳,雖然半虛構人物,但也算有情有義,脫離了傳統對於太監黑暗印象的窠臼。然而作為一個宦官,繫於皇帝一人,這本身是制度也是時代的無奈,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社會沒有自己的獨立意志,是為無奈。

說到嘉靖,就不能不提到海瑞,一身正氣的海瑞一心為公,不扭捏不掩飾,《治安疏》中所言時弊,正中要害,這樣的人,值得讚賞。但一個時代,指望某個人力挽狂瀾可乎?

書中描寫海瑞受審,剛直的他據理力爭,幾乎成了《大明律》的代言人,比如要求在定罪之前去掉刑具,要求有關審判人員迴避等等,昭顯其剛正不阿的同時,也在暗示大明也是有法制的,但法制和法治,一字之差何止千里。

讀罷《大明王朝1566》,想到了這本書開頭,午門外因批評嘉靖“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是以天不降雨的欽天監官員周雲逸正在接受杖責,冬日高照,“冷冷地普照著從從嘉靖二十一年來就已經沒有皇上居住的這九千餘間宮室的每個屋頂”。

而這似乎正是這個王朝的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