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

才智咖 人氣:2.22W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有點名不符實。所謂《大學聯考1977》,主要角色當然應該是參加大學聯考的年輕人。但實際上,影片給人印象最深的卻是兩個父親。下面是關於觀看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

觀看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

範文一

個是孫海影扮演的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一個是趙有亮扮演的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從性格和氣質上說,這兩個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遲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他講組織原則,講黨性,講立場,但有點不通情理,甚至對知青有點粗暴;陳甫德是個知識分子,他充滿父愛,為女兒不惜以身犯險,但卻毫無組織紀律觀念,甚至為了女兒大學聯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國家幹部。

當然,老遲最後轉變了。從一個鐵石心腸的工農幹部,變成了一個“肩起命運的閘門,將年輕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親。看到老遲親自開著農場拖拉機送知青趕考的場景,我腦子裡最先浮現出來的就是前面這句魯迅曾經講過的話。影片開始,思想僵化的老遲像是飄浮在歷史天空中毫無生命氣息的一粒塵埃,而到影片最後,他終於向著人性的光輝敞開了胸懷。相比之下,陳甫德的形象就顯得蒼白了許多,這個肩負著歷史十字架,卻極富自我犧牲的父親形,以一種虎頭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結尾不知所終。對此我曾不無遺憾地說,這個人物的結局,不應該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號,而應該是一記鏗鏘有力、斬釘截鐵的驚歎號。

與這兩個父親息息相關的,是那兩枚公章,這是影片中最發人深省的影像符號。第一枚公章,是永遠別在老遲褲腰上的農場革委會的公章。它是組織與權力的象徵。在那個年代,一切個人命運都取決於這枚公章,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飯,每一個與活著相關的細節都必須蓋上相當於組織認可的公章。離開了公章,一個人就如同被剝奪了生的權利。於是,老遲因為擁有公章而成為一個側身於權力巔峰的人,對於農場知青來說,他不是別的什麼,而是掌握知青生殺大權的上帝。

而陳甫德這樣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歷史反革命,竟然毫無顧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組織和權威發起了挑戰。在當年,這極可能為他帶來殺身之禍。但為了向女兒贖罪,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也許這是出於陳甫德的一種道德自信:當所有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的時候,他卻一如既往地堅信自己的清白。於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種作奸犯科的下三爛,而成為一種為親情自我犧牲的偉大的父愛。

與兩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農場中那個整天哇啦哇啦叫喚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瞭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個組織權威的象徵,是中國集權時代話語霸權的獨特符號。從大喇叭裡傳出的是組織權威的聲音,它可以隨時隨地昂首闊步地闖入每個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響,所有個人空間立刻四分五裂,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也會在組織強大的聲浪中土崩瓦解。

瞭望塔也以另一種方式喻示著組織的無所不在,它高高在上,以一種上帝的視線,將每個人的生活一覽無餘。對知青而言,大喇叭和了望塔是某種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物,而對老遲來講,卻是他行使權力、塑造威嚴的權杖,他可以在麥克風前為所欲為,用自己的聲音籠罩著整個農場。影片就是從這樣一種角度,揭示出那個年代個人與體制的緊張而又微妙關係。

與兩個父親比較起來。影片對知青群像的刻畫又要顯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這個知青群像裡仍有一個最後死於非命的小根寶,帶給人一種深刻的觸動。小根寶這個人物代表那一代知青中一種最為絕望的生存狀態。他們從國小就開始拋開書本鬧革命,與真正的老三屆相比,他們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動盪耗費殆盡,一俟大學聯考恢復,命運的大門洞開之際,他們忽然發現,自己根本走不動了。機會來了,可他們卻無力抓住。最後只能用死於非命讓自己與那個黑暗的時代一起永遠地沉淪下去。

與小根 寶的悲劇相比,主人公潘友志身上則更為集中地體現了一種理想主義情懷。事實上在當年的知青當中,像潘志友這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一度都追求完美的人格,為了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前途。但是歷史卻跟這群熱血青年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當社會現實面對突如其來的歷史性轉折的時候,他過去許下的諾言立刻就變得毫無意義。

這個時候,是繼續堅守自己的承諾,還是順應歷史的大潮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這個兩難問題是他們在那樣一個歷史關頭所遭遇的最為嚴峻的挑戰。留下還是離開?是遵守自己對老遲的承諾,還是以毀約為代價來換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終選擇了留在農場。對於這種選擇,也許有人覺得他不太識時務,也許有人覺得他是在逆潮流而動。可是,他畢竟堅守了自己的信仰,餞行了自己的承諾。你儘可以說他是一個荒唐時代的犧牲品,但至少與今天大量擅長見風使舵的聰明人相比,他們那一代人的心理要更為健康許多。

範文二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愛拼才會贏

“大學聯考1977”是最近熱播的一部電影,乍一看電影名字,以為是一部為經歷過那場重大變革的人而準備的電影,但在觀看過影片後,才發現他也是和我們這樣的年輕人看。

影片講述了一群因上山下鄉而被耽誤了11年學習的知青在1977年鄧小平復出後,經歷了恢復大學聯考這一重大變革使他們燃起了要回家鄉,要有美好生活的希望。體現了那時候知青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對學習的熱情。

“大學聯考1977”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勵志電影,那些知青們為了能夠大學聯考並且通過它而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也感染了劇場裡的所有人。劇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為了追上火車發瘋般的追趕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們追得不知是火車啊,更是夢想,更是未來,而我們現在這一代人生活條件好了,教育設施好了,但是我們對學習的熱情卻漸漸的缺少了。呢種為了理想而發奮打拼的精神不正是我們卻發的嗎?無論在什麼時候,這份對學習的熱情都不能少啊!

這次期會考試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我複習是不夠認真,不夠專注,不夠有拼勁!看了電影之後,我著實受到了教育,我決定學習呢些知青們在知識的海洋中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向著理想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