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觀後感心得體會

才智咖 人氣:4.12K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晚觀後感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晚觀後感心得體會

春晚觀後感心得體會1

且不論歷來為人所質疑電視究竟是不是世紀以來最好的發明。也不論電視節目的粗俗氾濫造成的社會整體低智商的形象。更不談電視勢必輸在網路之下的必然趨勢。只說那電視,在啟迪民智,揭示社會能見度上的作用,居然還是那樣乏善可陳。

央視,在一年之中精耕細作的節目,所做的全部努力,居然到了年末,自己一手毀掉。將所有的嚴肅與理性,親手抹殺,忍不住將世俗的一面,展現出來,將歌舞昇平、三流趣味拋了出來,迎合想當然的群眾趣味。腦袋一拍,也就不管最後的效果是不是增添了大眾的審美疲勞,更不會想到這不過是娛樂至死的時代,最令人觸目驚心的一幕。

舉國之力,13億人口,居然在一年之計在春的時候,欣賞的到竟然是毫無智商可言的節目,肉麻粗俗當有趣,高科技的舞臺當成現代化的表徵。卻忘了在一陣毫無思想的狂歡爛笑之後,迎來的是更大的空虛和現實的麻木。在歌舞所掩飾的太平中,又有多少家庭歡喜,多少家庭憂愁。

整體的煽情氾濫,和對個體的漠視和麻木,這種中國式的病灶,難道春晚中,不也展現得很深刻嗎?彷彿春晚凝聚了所有中國人的心,彷彿即使遠在他國和遙在邊陲的人都照顧到了,可是其實什麼也沒有解決和照顧到。當然這不能奢求春晚。但是一場豪華之後,居然引不起半點的思考,相反還要窒息人的思考,一起裹挾在毫無深意的所謂歡樂與喜慶裡。這是對真正有頭腦,想思考的人的一種挑釁罷了。

春晚越發成為一種符號。而這符號成為意義本身的時候,連意義也被弱化乃至消解了。在這個國度裡,春晚簡化了春節的內涵。本該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本該許許多都人走向街頭,互相的感受人群中的真實歡樂和喜慶。卻被無生命的電視給阻隔了。我們沒有西方的萬聖節,也沒有南美的集體的桑巴舞蹈。我們的人群,感受不了來自自己的同類帶來的哪怕並不怎麼標準的舞姿所帶來的真實快樂。春晚在割裂人與人之間的聯絡,割裂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接觸和溫情。居然用所謂的`電視訊號,帶取代這種真實,用所謂的衛星傳輸,來代替活生生的情感交流。

似乎很先進,其實很糟糕。似乎很喜慶,其實很寂寞。似乎很有情,其實虛假在蔓延。當所有的投機者,盯著在春晚的舞臺來博取名利的時候,春晚這象徵性的喜慶,都演變成了一個看不見的名利場。而我們的觀眾,在虛假的開心中,還要被欺騙,真是中國式的熱鬧。P民永遠不懂春晚熱鬧的真實含義。

電視、民族、傳統、新的連線紐帶。當我寫下這樣的字眼,其實無需我說再多,很多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義。說中國傳統,其實新的出奇,居然電視運用得這麼好。說中國維新,其實中國又傳統得出奇。居然幾十年了,甚至幾千年了,還這樣自己人愚弄自己人。

春晚觀後感心得體會2

如今,各種跨年晚會漸漸演變為純粹的演唱會。春晚這鍋著名的大雜燴,也將自己的語言類節目一刪再刪。除了復出又不復出又說大不了復出的趙本山,封殺又不封殺但相當於封殺的郭德綱,在春節前的這一個月預熱期裡,相聲小品們連一點娛情上的浪花都無法掀起。

在春晚這樣一臺總體模式相對固定的巨大的晚會上,唱歌無疑是最保險的業務。它最壞的結果就是讓觀眾沒有印象,而即使觀眾沒有印象,歌手們日後接其它業務時,也可以用自己登過春晚的履歷來做籌。語言類節目已衰落,舞蹈很難凸顯個人,魔術在這裡則有先天的插曲屬性——所以,怎能讓大家不拼命唱歌?哪怕唱歌本不是某些人的主業。

春晚30年來,捧紅了大量歌手,比如就讓人記住一首歌的張明敏(1984),比如一度紅透中國的費翔(1987),附帶一句 ,前些年,費翔也被稱為過“不老的”代言人,只是當時尚未有“逆生長”這樣無下限的商業修飾。比如毛阿敏(1988),比如後來上錯客船的毛寧(1993)……這個舞臺上還唱火了《愛的奉獻》、《魯冰花》(1991)、《再回首》(1991)、《同桌的你》(1995)、《忘情水》(1995)、《常回家看看》(1999)等歌,也讓劉德華、那英、王菲等明星得到了更廣範圍的認同。

但滑稽的是,在同臺競爭對手水準嚴重下滑的近年,春晚的歌曲似乎也失去了生命力。推不出歌,捧不紅人。劉謙和小瀋陽們能在爭議和話題中走紅,能通過春晚歌曲給人留下印象的卻太少。在我印象中,也就有20xx年的《吉祥三寶》和20xx年的《春天裡》熱鬧了一陣子。

春晚的歌曲表演事實上變成了——讓體制內歌手露個臉以及讓港臺明星歌手站個臺的展示會。謝霆鋒和王力巨集們擁有海量粉絲,但這些粉絲當中有幾個會到KTV點唱他們春晚帶來的口水歌?熱情的粉絲會繼續對他們買賬,但也與其春晚的表演沒有任何關係。

我相信,即使將謝霆鋒這樣的偶像派、周杰倫這樣的實力派、王力巨集這樣的偶像派+實力派遣返到90年代初期,若只唱些什麼《今生共相伴》、《十二生肖》之類歌曲,他們也無法僅憑自己翩翩的外形、勁爆的動作、無處施展的音樂才華來贏得類似於當年費翔式的成功。

春晚是個大舞臺,大舞臺需要主流。那麼,在春晚這個層面,什麼是主流呢?年長的觀眾需要溫情、年輕的觀眾需要活力,而大家共同的需要是人性的體現與互動。事實上,雖然過去的春晚曾給我們留下一定程度的美好印象,並且這個印象還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加深。但前文已經提到,春晚歌手最糟糕的結局就是沒給人留下印象。在往年,總有出眾的節目從一群“沒印象”中脫穎而出,其中特別出色的,就能為一屆春晚定下成功的調子。但如今,沒印象的越來越多,有話題的無非就是“民工歌手”、“找力巨集”之類操作感強烈的花邊。偶像歌手們也達到無法給人留下任何印象的程度時,他們登春晚的行為,也就完成了從長臉到丟臉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