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生人格教育》觀後感4篇

才智咖 人氣:3.27W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小生人格教育》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小生人格教育》觀後感4篇

《中國小生人格教育》觀後感1

12月22日上午7:15,按照學校統一要求,我觀看了山東電視臺公共頻道播出的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主講的《中國小生人格教育》專題講座。于丹老師說:“中國小生人格教育,其實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尋一種生命的快樂和尊嚴。”她以其博學、睿智和思辨震懾了我的心。

回顧我自己教育孩子的過程,有成功,有挫折,也有失敗。我覺得孩子雖小,難以理解生命,但是身為父母,總是期望能縮短孩子成長過程中混沌的歷程,期望能儘早地對自己、對社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清醒的認識。一個孩子怎樣正確認識自己,善通人情世事比他認知知識更重要,滋長樸素的人格和內心道德力量比獲取知識和技巧更重要。

通過於丹老師的講述和舉例闡述,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我知道了“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家長能夠幫助他發現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來認知自己的生命價值。”懂得了“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快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完成自己的開發,其實這是我們大家都企及的一種教育的境界。”“我們能夠陪伴孩子成長,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讓孩子獨立去完成自己的發現,去完成自我成長的修復。”“真正愛孩子的老師和家長,不是教孩子怎麼去躲避挫折,而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怎樣去修復生命。”“好老師和好家長完成的是喚醒,而不是灌輸,建立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不是家長的教訓。”……

教育就是培養好的習慣,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家庭教育實際上是一門“動心”的藝術,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上,那麼我們的教育效果就會徒勞無功。我會不斷努力,與你一同成長,做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把愛、信念和美好傳遞給你以及家人同事、朋友,努力讓你身心健康積極,讓家庭充滿朝氣和正氣;也在努力做一個善良、樸素端莊、努力向上、熱愛生活的母親,儘可能地讓你受到良好的薰陶。

一碗米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一碗水可以煮出不同的答案,一個孩子可以成就不同的人生。作為父母,我們不僅有責任教育孩子閱讀、書寫……還要為他們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心裡氣氛。我們一定要遵從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為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實走好每一步!

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陪伴,是一種理念和鼓勵,而最終的成全,是每個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靈。在人群中去學會愛,在山水中去發現永恆,在社會的規則中去勇於承擔,在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中國小生人格教育》觀後感2

今天,我看了于丹教授講的題為《中國小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力》的教育講座。感觸很深!她教給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有好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會覺得給他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給他的一切都是虧欠!

于丹老師講這個主題之前,她先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很嬌縱的小男孩,他認為別人都應該是慣縱他的,他只要好好學習,他就應該是這個“自我中心”。所以他每天都會因為各種不如意,亂髮好多脾氣。有一天,父親把兒子帶到後院的籬笆旁,對兒子說:“你每天都發脾氣,這樣不好,現在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牆上釘一顆釘子,看看自己一天發了多少次脾氣。”兒子照父親的話做了,一天下來他去看了看,發現籬笆上密密麻麻地釘著三十來顆釘子。

這孩子忽然很驚訝,他想:哎呀!我一天裡發了這麼多脾氣嗎?我自己不覺得呀!他爸爸說:“你看,數字擺在這兒你才知道,你這一天讓多少人不痛快。我們來試試,能不能控制減少直至消失?”這個孩子就學習開始自我控制,過幾天去看看釘了二十多顆釘子;再過幾天看看,一天只釘了十幾顆釘子,變到幾顆釘子,五顆釘子、三顆釘子……終於他控制,再控制,終於有一天,他很高興地跟爸爸說:“您看,今天我一顆釘子都沒有釘!”

這個時候,爸爸又把他帶到那兒,說:“那你把所有的釘子都拔了吧!”他把釘子都拔了以後,爸爸指著那個密密麻麻的釘子洞跟他說:“你現在已經能控制自己不發脾氣了,但是你知道嗎?你每發的一次脾氣,就是往別人的心裡釘了一顆釘子,你現在很真誠地把釘子都拔掉了,但是這些洞永遠都在!”

當我聽到這個寓言故事時,我的臉上感到火辣辣的。想起自己平時,每當媽媽叫我學習的時候,我都不情願,很多時候還給媽媽發脾氣。我雖然把氣撒在了媽媽身上,但卻在媽媽的心裡釘了一顆釘子,也留下了釘子洞,這真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今天,於老師的講座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在付出跟交流中應該懂得,父母、老師乃至所有人給我們的一切是情分,如果不給那才是本分。有了情分,我們要懂得感恩,並在以後的日子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恩父母,感恩親友,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所有的遇見!

《中國小生人格教育》觀後感3

今天,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中國小生人格教育》。

于丹老師在人格教育中主要為我們強調了一點:在我們中中學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課中,不僅僅是學習。我們還要懂得怎樣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習慣,還要學會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學會如何正確地處理一些人際關係還要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得家務活。

于丹老師說的孔子的一句“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話,這一點其實也不假,學習並不是最重要的,比學習更重要的還有許多我們需要學會做的事,而最重要的,便是怎樣做人。只有學會了做人,自己所學的知識才能夠正確的利用。

做人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其中包括道德、禮儀等等。而我們中學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禮儀方面的學習之外,還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個人,就算學習再好,但卻不能自己照顧自己的話,那麼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個廢人。像三國時期的司馬懿教育孩子一樣,不要過多的讓爸爸媽媽幫你幹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學著試探性的先做,實在不會的話再讓爸爸媽媽來幫忙。(或自己先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和父母探討更好的方法。)

于丹老師講的這一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我們中學生的必修課內,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了怎樣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連這些都不會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是一個不具備健全人格的人。

觀看完于丹老師的講座後,我深深地明白了做人不可太孤傲這一道理。大家都知道楚霸王項羽吧!他的出身不比劉邦卑微,他的軍隊也許比劉邦的更強大,但他為什麼最後失敗了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不信任別人,他的身邊不乏有文武雙全的人物,但是他生性多疑,總是不相信別人,導致自己最後遭受十面埋伏。關羽的遭遇和項羽也類似,關於身為武聖,卻太孤傲,就是因此,他才會敗走麥城,至自己於死地。所以,搞好人際關係還是很重要的。

大人們常說,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我們身為一名中學生,肩負著祖國的希望,要想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學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學會做人!

《中國小生人格教育》觀後感4

早上7:15,公共頻道播出了于丹老師講述的《中國小生人格教育》,準時坐在電視機前進行收看,感悟很多。

“真正愛孩子的老師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樣去躲避挫折,而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怎樣去修復生命。”這段話出自於于丹老師,簡潔有力的表明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而我們學生應該做的,就是要孝敬父母,用節目中的話來說,孝敬就是給父母一個好臉色看。

在學習方面,首先我們要有興趣。照樣還是用孔子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生命樂在其中,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才能完成自己的開發。要知道成績不能代表一切,孩子應該因材施教,對孩子要進行多元化教育,充分發揮孩子自己的潛能,如果孩子都變成了一種模式,那學習豈不是太單調了。寫到這,我不禁想起了中國式教育:“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不知道老師在聽完講的這些以後,會不會改變教育方式,換換教育方法。

此外,于丹老師還通過講一些小故事來闡述道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對兄弟倆,兩人乘船一起到一個大城市賣瓷磚。結果在路上,因為一場大風暴,瓷磚全都被摔成了碎片。哥哥當即就哭得稀里嘩啦,而弟弟則很冷靜。去那個大城市考察一番後,發現那個城市裡有很多地方在裝修。於是,弟弟把瓷器碎片都徹底砸碎,變成一船的馬賽克,賣了出去,結果賺了大錢。于丹老師的四歲的女兒都懂得哭是無能的表現,那我們為何還要在挫折面前只會哭呢?要是一遇到挫折就隨之墮落,那是絕對不行的。

又返回到剛開始的地方去,于丹老師更關心的那個問題“今天的孩子快樂嗎?”“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快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什麼是一種生命快樂呢?”顯然,不是上很多很多的興趣班,有很多很多的輔導課,有好多好多的課外題。這些課程,已經在無形之中給我們學生的心理上增添了重大的壓力。所以才會出現,孩子們“不懂得珍惜生命”之說。

那麼,最後總結一下。于丹老師此次的講座,主要分為四項內容:第一:父母應怎樣正確認識孩子,如何擬定正確合理的人生目標。第二: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讓正確引導教育。第三: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第四:培養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

總之,此講座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