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玄奘之路》觀後感(精選5篇)

才智咖 人氣:2.08W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紀錄片《玄奘之路》觀後感(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紀錄片《玄奘之路》觀後感(精選5篇)

紀錄片《玄奘之路》觀後感1

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進行著思考和生活,缺乏幻想和想象。我看東西經常會把故事情節與現實或歷史對照起來讀,也正因此春節期間看到央視在播《玄奘之路》的記錄片時,激起了我極大的熱情,畢竟《西遊記》是植根於每個中國人內心的經典,通過與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聯絡,再看《西遊記》或許能給自己一些現實的啟發。

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和其弟子所著的《三藏法師傳》是本部紀錄片所依據的重要史實資料。看這部片子,更多是被歷史人物信仰驅使下的堅持所打動,不僅經受八百里大漠和雪山等險惡自然環境的考驗,而且要與不同民族、身份和信仰的人交流溝通取得支援。

《西遊記》中的一些傳說與《大唐西域記》中的描述不謀而合,白馬馱經、經書落水的故事情節,石磐陀與孫悟空的人物形象。玄奘西遊所行記錄不僅啟發了吳承恩,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影響了中外學術和歷史界,帶給後人巨大的精神感召。

玄奘沿古絲綢之路踏上西行求經的道路,他是“運用語言的大師,描繪歷史地理的能手”,是探險家,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文化使者,在“輸送財富”的絲綢之路上“傳播信仰”。古印度的歷史因玄奘的記錄得以重建,同時《大唐西域記》更加堅定了唐太宗重建絲綢之路新秩序的信念。

一個僧人不僅在弘揚佛學事業上起到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而且對國家、對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如此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該感謝《西遊記》,是它讓我們有了與真實歷史人物接觸的衝動。

而同時,當看到英國考古學者斯坦因自稱是玄奘在天之靈,欺騙看守墩煌的王圓籙掠走莫高窟大量珍貴文物時,內心一陣悲涼。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精神支柱。看今日中國之傳統文化,反而在臺灣、日本和韓國等地方得到了好的繼承,我們身邊好多傳統和手工技藝等在逐漸丟失,如果這是經濟社會轉型必經之痛的話,我們希望這種陣痛之後是傳統文化受尊崇。

傳承傳統文化需要一個個像玄奘一樣的堅守著。

紀錄片《玄奘之路》觀後感2

用了兩天的時間把《玄奘之路》這部紀錄片看完了,從開始的好奇變為震撼,心情五味陳雜,說不清、道不明。鏡頭第一個畫面就是玄奘在廣袤的沙漠上孤單的身影,讓我不得不歎服他的偉大!

整部紀錄片以玄奘法師撰寫的《大唐西域記》為主,以及他的弟子根據他的敘述編寫的《三藏法師傳》為輔,從人文、地理、歷史、現狀四方面來述說這段歷史行程,以玄奘西行取經的過程為重點敘述他的一生及他一路的經歷和見聞,還闡述了佛教的發展史,復原當時西域的風土人情,還根據《大唐西域記》裡當時的人文地理結合現狀來講解,使簡單的一段西行取經又東歸的行程變得生動、立體!

玄奘是充滿智慧的!他能從大唐偷渡,通過絲綢之路,歷經西域各國,到達印度,後又成功返回,靠的決不僅僅只是運氣,而是他的智慧、勇氣和毅力。如果沒有智慧,他不會說服石盤陀助他偷渡,不會

說服石盤陀放他一條生路,沒有智慧,他早就死在了焉耆土匪的刀下,沒有智慧,他即使到了那爛陀寺也會因辯經辯不過對方而死去,沒有智慧,他取得真經回到大唐也會因為當年的偷渡行為而被判死刑當土匪殺人搶掠時他無畏、勇敢的身影讓人折服,面對高昌王的威脅時他的`絕食反抗的毅力讓人敬佩,他從28歲開始西行印度取經之旅,到回到大唐一共經歷了19年,從青年變成中年,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多麼強大的內心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這位來自東土大唐的高僧才會先後受到涼州眾僧侶的保護、大唐高官李昌的援助、高昌王的厚待及護送。突然想到了那些急於趕路而不與僧侶結伴同行的商人,他們一個不漏的死在了土匪的刀下。他們為了追求財富,急功近利,然而欲速則不達,最後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看完影片之後,一直有一個偉岸的身影立在我的心頭,他感動著我,激勵著我。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那大雁塔,走走玄奘之路。

紀錄片《玄奘之路》觀後感3

用了4天時間看完《玄奘之路》這部12集紀錄片,從開始的好奇到後來的震撼,已經不是簡單能用一句兩句話概括了,乾脆為它寫篇日誌吧。知道這部紀錄片是這次演出結識了著名朗誦藝術家徐濤,火車上他推薦我看這部他解說的這部紀錄片,正巧這周值班,漫漫午後無事可做,便開始看了起來。

整部紀錄片以玄奘法師撰寫的《大唐西域記》為主,從人文、地理、歷史和現狀4方面來述說這段歷史行程,以玄奘西行取經的過程為重點敘述了他一生的同時,又簡單概述了他一路的經歷和見聞,還闡述了佛教的發展史,把人的思緒帶入1000多年前的唐代,復原了當時西域的風土人情,還根據《大唐西域記》裡當時的人文地理結合現狀現況來講解,使簡單的一段西行取經又東歸的行程變得生動、立體起來,無論是佛教徒還是喜歡地理、歷史的觀眾來說都會有特別的意義!

玄奘能夠活著從大唐偷渡、走到印度那爛陀寺絕非偶然,也不是僅憑運氣,還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沒有智慧,他就不會說服他的第一個胡人徒弟帶他偷渡、說服他放過自己而沒有被他滅口,沒有智慧,他早就慘死在焉耆土匪的刀下,沒有智慧,即使到了那爛陀寺也會因為辯經辯不贏對手而死去,沒有智慧,即使取經返回大唐也會因為當年偷渡的行為而獲死罪……每逢遇到困難,他都用自己的智慧機智地化解了,而又是因為他有堅定地信仰來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支撐著他,達到他的目的、獲得他想獲得的知識。從他28歲西行印度到回到大唐一共19年,19年他已從青壯年變成中年人,完成這一切得需要一個人有多麼強大的內心?

看片子的時候,我無數次想回到那個年代做一個唐朝人,無數次想跟隨玄奘西行,哪怕受盡那九九八十一難也值得,玄奘法師,他身上一定有很強大的人格魅力和極其淵博的知識,我這個皈依弟子對於佛教的瞭解連皮毛都沒有,慚愧至極。下次去西安,一定要再去大雁塔看看,此生要有機會,一定走下玄奘之路!

紀錄片《玄奘之路》觀後感4

當得知我們需要寫《玄奘之路》觀後感時,我腦海裡第一件想到的事便是之前炒得沸沸揚揚的埋有玄奘靈骨的西安興教寺正面臨大規模拆遷的問題。當地政府給出的拆遷原因,是絲綢之路聯合申遺的需要,為了讓環境更優美。雖然後來相關部門再次出面澄清涉及拆遷的僅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新建建築,但這其中的問題還是值得我們深思。

文物遺產,並不僅僅是建築物,其中還蘊含了百年甚至千年的人的氣息與精神,它是承載了長久的人類活動才能有今天的風貌。當地忽視眾僧訴求,單方面進行規劃與拆遷,高舉申遺的牌子,而申遺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文物遺產,可這樣保護下來的遺產是否還存在遺產本該有的樣子了呢?當今,申遺層出不窮,各地千方百計擠進申遺的隊伍,打著保護文物的牌子,可申請成功之後就將其當成獲取利益的最佳手段。申遺並沒有錯,可倘若其目的不在保護而在開發,就值得我們好好的反思了。當文物遺產僅僅只作為供人們參觀的“文物遺產”,我想這遺產也就失去它的意義了吧。

再說說看《玄奘之路》的一些感想。

其實,看完這十二集的記錄片後,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玄奘的堅韌、執著和信念,而是佛學給我帶來的震撼。之前對佛學的理解是存在誤區的,僅僅是很淺薄的一些認識,加上遭遇過很多愚昧的信徒,我甚至將其歸為迷信。可當看了紀錄片,佛學給我的感覺唯有用震撼來形容。尤其當看到玄奘在各地為人們講經,人們虔誠的樣子;那時的人們對佛學尊敬與信仰,特別是高昌王、西突厥可汗等等對佛學的尊崇對高僧的敬重;那爛陀瀰漫的極其濃厚的學術氛圍、數以萬計傳承佛法的學者以及當戒賢法師為玄奘開講《瑜伽師地論》時大殿的情景,都使我震撼不已。當眾僧一起誦唸經文,空曠的大殿迴盪低沉的鐘聲,都使我內心感到特別平靜與開闊。為此,我特意找出很早之前聽過的王菲一首《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再次聽了幾遍。

愛因斯坦說,“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我是的話,我願意成為一名佛教徒”。

或許只是因為我並未深入瞭解佛學,此時的看法依舊淺薄。但不可否認,它確有讓人內心平靜的力量。在這如此浮躁的世界,能為自己內心找一片淨土,就是幸福的了吧。

紀錄片《玄奘之路》觀後感5

這兩天晚上看電視,發現北京臺有個《光陰》欄目在播“玄奘之路”。由於本來我對這些就有點興趣,我看了下去。

就看了兩集,怎麼說呢?

三藏法師去印度取經的過程實在艱辛,我看到的是路途中即使遭遇險情磨難依然堅忍不拔的他,對佛法絕對的熱忱與信念,使得他的各種情緒顯得異常動人:在看到佛法衰落時他的悲傷,在看到佛祖釋迦摩尼佛像時他的脆弱,站在菩提樹下虔誠膜拜時他的信仰,在那爛陀拜戒賢法師為師時他的喜悅,似乎都是太過濃重的情感,他的眼眶裡溢滿了淚水。

信仰真是很神奇的東西。一個人能愛它信它到狂熱的地步!他可以不顧一切阻礙,甚至不懼捨棄生命,也要追求到自己信仰的。在我心裡,這是非常感動我的一種品質。為了一件東西,可以犧牲一切,可以心甘情願放棄一切,這是絕對虔誠絕對忠心而德高的信徒。

不管信仰什麼,有信仰都是幸福的。擁有自己認可的認知,有明確而真實的目標,有甘願花費餘生為之奮鬥為之探索的未來,可還有什麼不安?這樣的我們有自己在意的事,世間各種情態,每個人都有可依託走下去的支撐。這是多麼容易被滿足多麼真實的存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