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課的觀後感

才智咖 人氣:1.95W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太空授課的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1

隨著我國科技日益發達,許多曾經人們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已經變成現實。

神十飛行中進行的太空授課將通過天地互動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現象,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第一位“太空老師”。授課內容主要是使青少年瞭解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瞭解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員將進行在軌講解和試驗演示,並與地面開展雙向互動交流。我們看到神奇的表面張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製造出奇妙的現象,真讓人耳目一新。王亞平講了個笑話:“如果詩仙李白住在天宮裡生活,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句詩了。

小球會做圓周運動,而不是我們地面上看到的鐘擺一樣的擺動;小陀螺會翻著跟斗前行,而當它自身旋轉不停時,它又會定向的轉,跟頭自然停止翻滾,地球就是這樣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狀態,太空像個大大的荷葉,可以接住露珠。失重的實驗,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見著變化,那種奇妙感便更加直觀。太空照片看見了,太空對話實現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見,天地間太空講課交流竟然也實現了!驚歎!神十飛天,太空對接,美女航天員王亞平作為中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授太空科學知識,她鏗鏘有力的聲音透過雲層,傳遞到全國乃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的地球母親也不禁為之震撼。

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伸出了橄欖枝。此次,王亞平作為中國航天員的傑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王亞平的太空授課,王亞平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號的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

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2

古時古人望天嘆仙人早去,今時今人升空笑科技強國。

一朝太空夢夢千年,在古代書籍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人對太空的嚮往,但由於科技的原因,他們也只能憑藉著簡陋的條件來進行太空監測,離脫離地球、飛向太空距離遙遠。然而,隨著1999年神舟一號我國第一支無人實驗飛船的發射升空,到如今神州十號,我們走過漫長的十餘載,終於向更廣、更深、更神祕的宇宙探索了。

在今天,20xx年6月20日,王亞平等神舟十號航天員們將為我們展現有關物理概念的一些小實驗,如利用太空專用的質量測量儀加上一個能測出運動加速度的測速系統,從而在太空中測出的物體的質量;或是利用支架上的小球來演示在失重狀態下小球會有怎樣的運動方式;亞平老師還使用金屬圈和水袋,讓我們看到在失重時,將放入水袋的金屬圈拉出來後,我們會看到圈上有一個水膜——這在地球上是很難實現的。老師還將紅色液體注入到水球中,讓我們觀賞到,在太空中紅色會慢慢在水球中散開,最終而形成一個大大的、紅色的水球。那水球非常漂亮,就如太空一樣,神祕而迷人。

你玩過陀螺嗎?在動畫《全職獵人》中,小小陀螺非常厲害,而在太空中,小陀螺卻有些笨笨的。因為,若剛開始陀螺靜止,再給其干擾力,它就會傻兮兮地做翻滾運動。但若是剛開始讓陀螺動起來,再給其干擾力,這時的它就會晃悠悠地向前運動了,憨得令人發笑。

在實驗演示之外,還有很多同學對關於太空的某些問題興趣盎然,如有沒有看到太空垃圾。對此,亞平老師表示,太空垃圾確實存在,而且還不少,但與航天器相撞的機率是很小的,否則後果難以設想。自11號升空以來,神十目前還並未看到太空垃圾,但這主要是得益於天宮一號有提前對太空垃圾進行預警分析,並且進行了相應的規避、防護,這才讓這幾天的太空旅程如此順利。

很多人要問,為什麼在前幾次太空飛行時也進行太空授課呢?這主要是從宇航員的安全形度來考慮的。因為此前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九號,其實主要是為了驗證飛船自身技術,是實驗性飛行,直到我們確定神舟九號發射後,我們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具備了作為太空站的天地往返載人運輸系統的能力,這樣才使得太空飛船的安全性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使得太空站具備了提供人員、物資運輸保障的能力。因此,神十的成功發射是具有突破意義的。

在此次神十太空授課中,我們還了解到了一些依靠目前技術和裝置無法解決的問題,如太空用水的迴圈利用。這需要我們青年一代的努力學習,也需要更多國人的支援。讓我們努力成長吧,為今後的“太空移民”而不斷奮進!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3

6月20日上午十時,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國首次在神舟飛船上進行太空授課。這在我國前所未有,在全球來說也是第二次。我置身其中,又一次作為“學生”,上了一堂歎為觀止的太空課。

“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隨著這一句來自天宮的問候,中國首位太空老師王亞平輕輕一躍,向天宮一號艙內的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彎彎的柳葉眉、清澈的雙眸、甜美的笑容。我似乎神遊太空,親眼看到了嫦娥、看到了仙女,她飄然而至。如夢如幻。

有史以來內容最神奇、教室最高遠、觀眾最龐大的一課,開始了。

“神仙”聶海勝“懸空打坐”,輕盈地在半空中盤腿如佛,“嫦娥”王亞平使出“大力神功”,用手指輕輕一推,“神仙”搖搖晃晃地飄出很遠,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的奇妙特性。

“在太空中,我們個個都是武林高手。”王亞平的話引發了地面課堂同學們的歡笑和掌聲。“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裡生活,大概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為,失重環境下水不可能飛流直下。”“同學們,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妙語連珠後,王亞平從飲水包裡擠出一個水珠,水珠懸浮在空中,然後被她一口吃掉,“剛好潤潤嗓子。”

輕鬆拉開大幕之後,王亞平變起了一出出戲法,圓周運動的單擺、不變軸向的陀螺、晶瑩剔透的水膜、紅撲撲的水球,中國第一堂太空授課在趣味與驚奇中完美展現。

她用生動趣味的語言和嫻熟的操作手法,讓中國的太空第一課笑聲不斷,驚喜連連。

據瞭解,20xx年8月14日,美國人芭芭拉摩根在國際太空站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授課,她通過視訊向學生展示了在太空運動、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進行的太空授課相比,中國航天員的這堂太空授課不僅科技含量更高,難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亞平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後者科技含量較高,難度也較大。”

在王亞平和“神舟十號”環繞地球近半圈後,教室裡的學生就像和她一起感受了船艙環境——潤喉時漂浮的水珠,手裡製作的水晶球,還有吸附在薄膜上的中國結——這節距離地表350多公里,時長40分鐘的課程註定將被載入歷史。

它已經創下多個第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發自太空的授課,以及中國學生和我們觀眾第一次通過直播畫面,觀看來自太空的多個失重實驗。

中國自古就有“日行千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傳說,那麼在宇航員那裡可以得到註解,他們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為他們每90分鐘繞地球轉一圈。

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為我們能夠順利的觀看太空授課提供了堅實的保證。這次太空授課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王亞平那優美動聽的授課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號的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我相信,能夠讓神十飛向太空的國家,也最終能帶領我們向更美好的“中國夢、太空夢”等夢想的實現而前進!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4

自3名航天員於6月13日進駐天宮一號後,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陸續開展。其中,即將進行的首次太空授課受到廣泛關注。

航天員太空授課引世界關注 俄羅斯計劃推中學生太空課

中國航天史上首次太空授課於今天上午10時許開始,女航天員王亞平將在距離地面約300公里的太空為青少年授課,從而成為繼美國芭芭拉·摩根之後世界上第二位“太空教師。”這一事件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而作為世界航天大國的俄羅斯也按捺不住,計劃在今年新學期推出“中學生太空課”。

俄新網18日報道稱,6月11日中國“神舟-10”號飛船將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在此次飛行任務中,女航天員王亞平肩負著一項“特殊任務”,為中國小生進行“太空授課”。她將向學生們展示微重力條件下的特殊物理現象,讓孩子們對液體表面張力、物質的質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有形象的理解。除此之外,王亞平還將進行在軌講解和實驗演示,並與地面師生進行交流。屆時,中國媒體將全程直播此次活動。

有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太空授課是將航天專案與普通中國人生活相結合的一次大膽的嘗試,以前美國航空航天局曾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來激發孩子們對太空探索的興趣。美國“空間”網站報道稱,太空授課的構想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曾被裡根總統提出,但是該計劃在1986年因“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而一度中止。本該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太空教師”的.美國宇航員麥考利夫在這次事故中遇難,而芭芭拉正是她的替補。

20xx年8月,芭芭拉在距離地面320公里的國際太空站進行了歷史上首次“太空授課”,授課內容主要介紹了失重狀態下的生活環境。她通過視訊向學生生動地展示了在太空運動、喝水等情景,並參與了和學生的互動問答環節。好奇的學生們向她詢問了各種有關太空的問題。媒體稱,美國航空航天局設立“太空授課”計劃,是為了通過宇航員的“現身說法”,培養青少年對於科學、數學以及太空探索等多個學科的興趣,芭芭拉的首次太空授課可謂圓滿實現了這一目標。

面對美中兩個大國展開的“太空授課”活動,作為航天大國的俄羅斯也坐不住了。俄羅斯之聲17日的文章《來自太空的課程》稱,莫斯科教育和科學部準備在今年9月1日新學期開始後,也推出向中學生介紹航天知識的教學計劃。俄羅斯航天員將在國際太空站上為中國小生授課,課程包括生理、生物、物理和化學等。

俄專家認為,太空授課活動會重新喚起年輕人對太空的興趣,有助於培養航天事業接班人。從國際太空站向學生展示科學試驗,對提高孩子對航天科學的興趣具有重要意義。俄教育和科學部計劃今後定期舉行這種太空授課活動,一週一次或更多,總之所有的課程都將被安排在新學年教學計劃中。

太空授課的觀後感5

今天是6月20日,我們老師在多媒體教室組織我們觀看了王亞平老師主講的神十太空授課。此次神舟十號飛船還有另外兩名航天員——聶海勝與張曉光。他們都穿著藍色的服裝,王老師扎著一個髮髻,精神看起來十分飽滿。

開始沒多久,聶叔叔就做了一個打坐的姿勢,王老師輕輕一推,體重明顯不輕的聶叔叔卻從飛船的這邊一直慢悠悠地飄到了另外一頭,姿勢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有不少同學進行了現場的太空連線,應同學們要求,王老師為大家演示了不少實驗。第一個就是測量聶叔叔的體重。他牢牢地握住了一個儀器,並重重的撞了一下,然後顯示出了他的體重——74公斤。這其實主要是利用了兩個東西——太空專用質量測量儀和一個能測出物體加速度的系統。然後根據物體受到的力,等於它的質量乘以加速度這個原理從而算出聶叔叔的體重來。

接下來聶叔叔遞給了王老師一個小支架,王老師將支架上用線連線柱的一個小球拿在手裡,並且轉動軸,慢慢鬆手,結果小球不僅沒有往下掉落,反而往上走了,而且到了一定高度就靜止不動。若挪動小球的位置到一定高度再鬆手,小黃球就會左右擺動了,但速度很慢。而且,最終的結果都是到一定高度就靜止。可是,王老師突然推了一下小球,這次小球就利落地上下襬動了起來,而且不會像在地面上實驗的那樣轉幾圈就落下來。真是不可思議啊。

第三個實驗進行之初我就發現道具是陀螺,黃紅相間,很是漂亮。之間王老師輕輕鬆手,轉了下陀螺,陀螺就一直慢悠悠地翻滾著。但若是在鬆手前就給陀螺一個速度,它就會向前或其他方向推進。兩者有明顯的對比。

我發現王老師非常可愛。她從水袋裡擠出來一滴水,說必須用特殊方式收集它。我還以為會是什麼神祕道具呢。結果王老師張開口一口把水珠吞了下去。真是好玩哪!

這個有趣的插曲過後,王老師又將一個金屬圈從水袋中取出來,這時我們發現本來空空的圓圈內居然有了一層水潤潤的薄膜,使得整個金屬圈好像一個不穩定的放大鏡或古代女人梳妝的鏡子一樣。如果放大鏡或梳妝鏡真是這樣做出來的該多有意思!

王老師還把一枚帶有中國結的小徽章注入到水鏡當中,它就在水膜中慢慢遊動,也不會掉出來;而且就算水珠大到要突出金屬圈了,卻依然沒破算,而且也並沒有真正脫離金屬圈,真是神奇啊。

後來,王老師將紅色液體注入到水珠子裡面,結果整個半透明的水珠都成了一個紅色的圓球,好像這個季節熟透的李子或桃子,讓人看了忍不住想要咬一口。

這次太空展示的實驗不僅讓我感受到了平凡而枯燥的物理的美妙之處,而且也瞭解到了有關太空的一些知識,見識到了這些神祕的知識,加強了我對“太空夢”的興趣。

希望今後我國還能再進行這樣的實驗,讓我們進一步瞭解神奇的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