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觀後感(10篇)

才智咖 人氣:1.08W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風化雨》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風化雨》觀後感(10篇)

《春風化雨》觀後感1

《春風化雨》是一部奧斯卡教育大片,影片包含著教育的真諦,看完之後感觸頗深,下面就讓我來談談我的一點點感受。

影片講述的是發生在一所貴族學校裡的故事。擁有百年傳統的威爾頓貴族學校一向堅持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和優秀。開學時,學校新來了一位英語老師基丁。然而,基丁不像校長所希望的那樣循規蹈矩,他用自己的方式影響著學生。基丁大膽挑戰狹隘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熱愛,受到學生們的擁戴。從學校的一本舊年鑑上,學生們發現了基丁在學生時代主持過的一個詩歌團體——死亡詩社,決心重建,恢復它的活動,經常在山洞裡舉行詩歌朗誦活動。學生尼爾不顧父親反對,偷偷參加學校戲劇演出,演出雖然十分成功,但父親強迫他轉學,尼爾憤而自殺。為掩蓋醜聞,校方把基丁當成替罪羊,基廷被迫辭職。在他離去之前,學生們用特殊的方式向基丁表示對他的熱愛和“死亡詩社”的團結。

在觀看這部影片之前,在我的想象中,校園應該是這樣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我們,歌唱著,奔跑著。有著青春的自由,有著理想的衝動,有著浪漫的邂逅。當然,電影中的校園也是美麗清新,到處充滿了歡樂的氣息,可是校園裡那許許多多所謂的規章制度卻壓抑著學生,學校自以為這樣的教育是一種傳統,一種不可破壞和變換的規則,實際上卻是來自於成人社會的實利主義的束縛。到處充滿了看似光明的黑暗。

其實,老師總是希望帶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思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進行所謂的“填鴨式”教育。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產生了惰性,不去思考,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現在的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用探究式教學,把

課堂真正地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學會獨立的思考。基丁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是如春雨般的,潤物細無聲!是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所以,當基丁老師被迫離開時,學生們一個一個登上課桌,以無言的行動為基丁老師送行,對基丁老師表示支援,同時也是對保守的舊式教育傳統的抗議!

雖然影片的結尾讓人悲傷,但值得欣慰的是,社會正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公眾逐漸接受了做一個有思想的人的觀點,教育也越來越人性化,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我們才能快樂的接受教育,才能有獨立的思想,才能對未來充滿夢想。

最後,我想用一段話表示我看完這部影片最後的心情: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想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生命結束,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我們,每天觀看別人的生活,羨慕別人的衝動,浪漫被現實嘲笑,勇氣用來炒作,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不起絲毫波瀾。

《春風化雨》觀後感2

影片《春風化雨》講述了在一個束縛、桎梏的教育環境中,教師基廷引導學生追求激情、自由、夢想的曲折故事。基廷最終以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那一群在禁錮裡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是,屬於基廷自己的結局卻是被校方以“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

“當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卻發現自己從未活過。”這是一句令人激動的臺詞,在多年的填鴨式教育的影響下,學生是否能清晰明瞭的明白生活的意義?

我們做事都需要理由,孩子們從國小到國中再到高中,支撐他們一步步走來的理由是什麼?是為了老師的讚許、家長的高興,還是為了學不好將來就養活不了自己,而這對現代孩子來說,已顯得蒼白無力。對於一個心智才剛剛開始發育的國中孩子,未來是什麼,對他們似乎顯得那麼遙遠。如何能讓孩子找到努力學習的動因?如何能讓學習這種有實在意義的事情不再成為學生叛逆的物件?如何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自主探索而不是驅趕著他們?我覺得這是教育應該做的,也是我需要做的。當然,我不反對美玉需要雕琢,但我希望在鍛鍊他們的同時,不磨滅他們自由的心性。

我希望教育能有靈魂。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在灌輸知識的同時,不能忽略對學生心智的培養。教育的本質是愛與責任,如何能讓學生的心靈通過教育變得不斷強大,如何能讓他們更深刻全面的思考問題,如何讓他們養成屬於自己的精神和核心競爭力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一隻獅子也可以在馴獸員的馴養下安靜的坐在椅子上,但這是訓練不是教育,我不希望我們培養的孩子成為一個個的“學習機”,我希望他們能夠始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能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

不得不老老實實地承認,如今的素質教育多多少少也存在著應試教育。當我看到學生為一個個專業術語背得焦頭爛額的時候,當我看到學生被“唐朝的凳子、明朝的桌子”弄得暈頭轉向的時候,當我看到學生為了幾個必考的題型反反覆覆、沒完沒了的時候,我不禁想問,學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用?社會需要的是能力,教育應該使他們獲得學習、思考的能力,在未來他們可以為自己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他們需要的不是那些拗口的語言和反覆的數字。

美國當代傑出的教育家托馬斯利科納博士在所著的《人格教育》一書中指出:“有史以來,教育所追求的目標都是雙重的,一是幫助年輕人開啟智慧,二是幫助他們發展良好的品性。”這應是我們不斷追求和要走的路。

《春風化雨》觀後感3

《春風化雨》,講述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一所寄宿制高中裡發生的故事。1959年秋,開學了,一群身份背景各異的學生們在父母的期望中來到這所寄宿制學校――美國弗蒙特州韋爾頓學院,開始了新生活。在第一堂英語課上,教師基廷獨特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耳目一新。基丁大膽挑戰狹隘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熱愛,受到學生們的擁戴。從學校的一本舊年鑑上,學生們發現了基丁在學生時代主持過的一個詩歌團體――死亡詩社,決心重建,恢復它的活動,經常在山洞裡舉行詩歌朗誦活動。學生尼爾不顧父親反對,偷偷參加學校戲劇演出,演出雖然十分成功,但父親強迫他轉學,尼爾憤而自殺。為掩蓋醜聞,校方把基廷當成替罪羊,基廷被迫辭職。在他離去之前,學生們用特殊的方式向基廷表示對他的熱愛和“死亡詩社”的團結。

看了這部影片,幾個畫面深深地震撼了我。

畫面一:基廷老師帶學生們在校史陳列室聆聽前人的聲音,使學生們那麼神祕、那麼專注地感悟――珍惜時間、抓住現在!我們現在一再強調學習過程就是師生的生命歷程,基廷老師早半個多世紀就已經認識到了而且已經這樣教育他的學生。“珍惜時間、抓住現在”在影片程序中多次被基廷老師的學生提起,並且用以指導他們的行動。

畫面二:基丁老師帶著學生在院子裡“散步”。表演的幾名學生剛開始的步子個性淋漓,可是走著走著,他們的步伐逐漸統一了,有規律了,旁觀的學生甚至可以為他們鼓掌打起節奏。基廷老師正是用這別出心裁的“散步”活動,讓他的學生生動、深刻地體驗了盲從、隨大流好象是人的“天性”,它對人們個性的施展起著多麼消極的影響!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學會自我思考”,它真實地反映了基廷老師的教學理念,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

在我們的大多數家庭中,家長用自己的意願替代了孩子的潛質與愛好,用社會功利的價值取向規定了孩子們的自我,還記得上次張家港日報上刊登的一篇報道,家長盲目的幫孩子到少年宮報興趣組而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很多專案都是家長臨時跟風報的,因為他們總在擔心自己的孩子在這方面比不上人家,真想讓自己的孩子一股腦兒地將所有的知識與技能都能掌握在手。到了高年級,家長又在為孩子的成績操心,奧數,英語,寫作,還有其他各門功課都壓的孩子喘不過氣來,為的就是孩子能考上一所重點的學校。很多人都在感慨:現在的孩子累啊!他們已經完全失去了本應屬於他們的快樂。

教育的物件是學生,是人,所以要談教育的“原生態”,就是要真正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不能光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認知的群體,更重要的是要把學生看成獨立的生命個體。教育就應該回歸到本應屬於生命主體的活動中去,迴歸到學生的具體年齡、成長階段和時代背景中去施以自然有效的引導,這樣才能培育人格健康、素質健全的人。

讓我們的教育走近原生態,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洋溢在孩子臉上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燦爛的微笑吧!

《春風化雨》觀後感4

看了《春風化雨》這個片子,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要敢於衝破舊勢力,做一個有特色的自我。影片中,基丁教師第一節課採用情景教學法,向學生呼喊“抓緊時間!”,引領學生理解詩是人類傳遞活力的方式,要感受生命,感受個體的獨特存在。他的課堂是在足球比賽中體驗詩句,在練習走路中尋找自我的特色,在靦腆學生面前“發狂”,喚醒了學生的詩興,讓學生體會僅有站的高,大腦才不會被別人主宰,最終基丁教師雖然走了,但他身後卻站立起一群有個性的人。

基丁教師教育學生要尋找自我,讓學生認識到自我總是自然界偉大的奇蹟。這與《羊皮卷》裡的一句話“我們都是自然界的偉大奇蹟”的思想是一致。我個人也相當同意這樣的思想,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找回自我,我們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我們應當發出與別人不一樣的聲音,而不是人云亦云。美國教育家巴士卡里雅以往說過,教育(愛)就是將學生領導到迴歸自我。而《人性的弱點》也是告訴我們應當堅持自我本色。所有這一切都與電影有著若隱若現的聯絡。我們是否能看到這樣的聯絡,就在乎我們的思想裡是否有著這樣的火花,倘若我們是不存在這樣的思想的萌芽的話,我們所發的議論,感想也就是空的,虛的。只要我們心裡存在著這樣的想法的話,我們必須能夠和基丁教師走在一齊、十分同意基丁教師的做法,我們也就會更加同情影片中的所有不幸。

可是我有我自我的想法,可是,我不明白基丁教師的想法是否和我的有一點聯絡。我們都明白,,當槓桿的一端有重物時候,要使槓桿平衡,那我們需要在槓桿的另一端放上物體。這是很基本的知識。可是如果我們手裡僅有不太重的物體的時候,我們想使槓桿平衡,我們只能在遠離支點的位置上擺放物體,我們這樣的做法也許就是和基丁教師的做法相似,基丁教師期望期望憑藉他個人之力來平衡早已失衡的教育方向。所以,他的做法需要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要不然是不會引起注意的,更不會引起觸動。可是基丁教師個人總是比不了整個社會,整個社會制度,教育制度。一位教育家以往說過:中國的教育不到爛根的情景下,是不會進行改革的。就正如農民不是到了沒有飯吃的窘迫下是不會起來反抗一樣。我們國家如今也是這樣,我們只能採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才能奏效,自下而上的改革只能是底下的幾個人在那裡疾呼,吵吵鬧鬧而已,根本觸動了根深蒂固的腐朽的教育制度。這部電影雖然是以杯具收場,可是其中有很多地方還是很值得興奮的。當影片播放到這幫高中學生組成一個死亡詩隊的時候,那裡總是充滿著歡聲笑語。我為他們的勇敢,為他們追求自我所喜愛學習詩歌的方式而感到無比的興奮,為何高中時的我就想不出這樣的方式呢也許是缺少了基丁這樣的教師的鼓勵罷。一言蔽之,新勢力的暫時勝利並不能阻止前進者、改革家的腳步。

電影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尤其對我們這些貫以“教書育人”美名的教師,大家可能都會談出很深的感想。但我只想說的是,教育不是一種強制,而是一種引導,我們教師對於教學的引導是尤其重要的。

《春風化雨》觀後感5

一部好的電影能讓人回味無窮,感動很久很久,不僅是因為裡面有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更多的是它能帶給我們更多人生的啟示,心靈的洗滌。今天,藉著休息的時間,我坐下來,仔細觀看了《春風化雨》,這部影片,在靜靜的觀看中,目睹著一份甜蜜與感動。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後真的讓我好感動!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在一個偏遠小鎮,一位姓張的老爺爺辦了一家留守兒童學校,他和沙柳老師、一位照顧孩子生活的老奶奶三個人帶著幾十個孩子在這裡共同生活的故事。影片中的張校長和沙柳老師並非孩子的親人,但他們卻能像孩子的親人一樣去關愛、照顧這些留守兒童,讓他們感受到了親人般的關懷,家的溫馨。他們把愛無私地奉獻給了孩子們,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座溫暖的家園。

影片中有許多地方令我感動:有個新轉來的男孩叫藍金宇,他不聽爸爸的話,私自逃學,張校長不怕麻煩,不聽兒子的勸阻,四處尋找,直到黑夜來臨也不放棄;得知藍金宇和鎮上的小混混黃四毛等幹壞事,到網咖裡鬼混時,用自己的愛心去挽回金宇的自尊,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金宇;在他生病時,不顧年邁的身體,照顧金宇;耐心地引導教育金宇。後來,在張校長不斷的關心下,藍金宇恢復了自信心,也改正了自己任意放縱的性格。張校長無私的愛,把他從邪道上拉回了正軌,讓藍金宇受用一生。還有個小女孩叫金銳,整天悶悶不樂。因為她知道媽媽離婚了,又和別的男人結了婚,媽媽不再來看自己,小金銳十分傷心。張校長和沙柳老師知道後,先是想辦法與其媽媽聯絡,而後,又帶金銳去找爸爸,希望能幫孩子找到一些快樂,誰知爸爸又成了家,閉門不見。金銳知道爸爸不要自己了,心都要碎了,她感到特別孤獨,特別無助。在萬般無奈之下,她給媽媽寫了封信,老師知道後,又聯絡其媽媽,經過努力,媽媽終於將女兒接走,讓孩子感受到了親情。沙老師和張校長的辛苦和付出,讓金銳受傷的心得到療養,變成了一位每天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孩子。

故事雖然很平淡,卻帶給我很多感動。故事中的孩子,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他們依然享受著“親人們”的關愛。張校長和沙老師的愛,就像陽光,給孩子們帶來溫暖;就像雨露,滋潤著孩子們茁壯成長;就像父母,為孩子們奉獻著可以奉獻的光和熱。看看赤誠奉獻的老校長,看看勤懇敬業的沙老師,難道外面的世界對他們就沒有誘惑嗎?但他們為什麼會堅持下來?因為他們胸中有一腔對教育事業的火熱,因為他們心中有對這些留守兒童的一份牽掛,一份關愛。他們值得我們驕傲,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們用行動告訴了我們這句話的含義。

只要你奉獻愛,有顆愛的心,春風也會化成雨露。只要人人都奉獻一份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讓我們都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吧!去關愛我們的`學生,關愛我們的親人,關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讓我們的愛給他們帶來一份快樂與溫暖。

《春風化雨》觀後感6

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在孤單守望中默默成長。有的已經忘記父母的擁抱,甚至記不起父母的模樣。這群孩子活在《春風化雨》這部電影中,更活在我們生活裡。

藍金宇,一個對父母叛逆,差點被不良青年引入歧途,後被留守兒童助教中心的校長張運爺爺感化,成為一名懂事認真的好孩子。金悅,性格孤僻,被離異的父母雙雙遺棄,受盡孤獨與貧窮的煎熬,儘管張運爺爺和沙柳老師屢次關心安慰,但還是生活在一片灰色的空間中,最後,隨母親去繼父家生活學習。一心一意為了孩子的74歲老人張運是最令人感動的,他的那份責任、那份堅持、那份信念是最驚心動魄的,不管有多大的壓力,他總會堅持把託教中心辦下去,用自己無私的愛送給最需要關心的孩子們。

助教中心所在的祠堂被選為旅遊景點,助教中心被迫停辦,一雙雙渴求知識與愛心的眼睛令人心酸。最後,在驗收祠堂的時候,縣委領導的話猶如一縷春日的和風輕撫著人們的心田:“旅遊開發,我們要搞,但是留守兒童中心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解決。具體困難,你們可以直接到縣委來找我。總之,一週之內,必須解決留守兒童中心的安置問題。”領導的一番話讓我們興奮起來。一週後,留守兒童助教中心重新辦起來了,孩子在油菜花叢中,歡快地吟誦著課文《踏一路春風》。孩子在張運老人和政府春天般溫暖的關懷中健康成長。

同學們,當那些留守兒童在孤獨中守望親情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也許你我在埋怨媽媽做的菜不和口味;也許你我在為一件漂亮衣服與父母賭氣;也許你我在抱怨父母的嘮嘮叨叨。你可曾知道中國有留守兒童5800萬。在中國3.6億的兒童中,每6個孩子就有一個無法與父母共同生活共享溫馨。他們缺少的不是玩具零食,而是那夢迴縈繞的家庭溫暖啊!他們不願孤獨,他們不想被欺負,他們想和同齡人一樣在同一片藍天下快樂成長。

我的家鄉宣城,地處山區,交通落後,經濟貧困,尤其是農村地區,父母為了改善家裡的生活狀況,不得不雙雙外出打工,把孩子丟給年邁的老人,甚至直接送入助教中心。中途為了省下車費,狠心三五年不回家看孩子。孩子慢慢長大,但是對父愛母愛的渴求成為他們一生的痛。甚至有些孩子,由於長期缺乏親情,成為了“問題少年”,他們的人生便在迷茫中失去重心。

黨和政府也相當重視“留守兒童”的問題,加大農村“留守兒童”公共用品的投入,保證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受到平等的教育權,開設“親情電話”,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建立一個良好的氛圍。

同學們,把自己一顆熾熱的愛心奉獻出來吧!一點關懷,一點幫助,一點愛心,我們都能做到,與“留守兒童”交流,克服他們孤獨自卑的心理,在學習上共同探討、共同進步。讓我們一起努力,使每個孩子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都充滿歡笑、充滿陽光!

《春風化雨》觀後感7

前一段時間觀看了奧斯卡著名教育大片《春風化雨》,起初是給這個片名吸引,但看了一會發現以前在中央6套看過這部電影的介紹,那時這部電影的名字是《死亡詩社》。看完後覺得這部影片更適合《死亡詩社》這個片名吧。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另類的教師——基廷用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常帶領著他班上的學生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學習方式。而其倡導的自由思考、自己做自己主人的教學理念也釀成了一個悲劇:他的學生尼爾違背父親意願去參加戲劇表演。在父親的強權面前,他不知該如何抉擇,最後以死亡證明他對戲劇的熱愛。然而,基廷老師也因尼爾的死被辭職離校。但卻得到了所教學生的認可。

基廷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學會自我思考。”它真實地反映了基廷老師的教學理念,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這個學校引以為榮的四大校訓:傳統、榮譽、紀律、卓越,而基廷老師帶頭把書撕掉的行為正是在向傳統、紀律的舊式教育模式作反抗的表現。其這樣做的目的是在於引導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就像中國的那句古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傳統教學方法的老師也是希望帶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這樣學生在學習上就會變得比較被動。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正因為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才變得如此精彩。學生群體由於先天的素質和後天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著差異性和豐富性,這種差異性和豐富性主要表現在智力型別差異、學習風格差異和個性特徵差異上。

雖然基廷老師的教育理念比較新穎、獨特、有創造性,但也正因為這樣可以說是間接害死了尼爾。雖然他教導學生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卻沒有想到在當時的學校會顯格格不入。()我想:如果他考慮到尼爾的家長,和家長能做一次很好的溝通,那悲劇應該不會發生吧。學習是無限的,但生命是有限的。當看到尼爾自殺身亡的那一刻,我感到很悲痛。如果可以從頭再來,基廷還會堅持自己的理念嗎?看完這部影片,我對尼爾的父親很失望,他自始自終都沒有後悔自己的決定,都沒有感到自己強壓給兒子的理想是錯誤的。家長不應該把自己的願望當成下一代的願望。

作為老師,我們也不能只看學生的學習。一個學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長處,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處。或善於觀察,或長於記憶,或擅長思維。我們教師必須對學生表現出的差異特點進行全面而具體地分析,以發展的眼光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在教學中,對那些成績優異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也要一分為二,為充分發展他們的才能應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後進學生,要給予熱情關懷和照顧,深入研究他們的心理活動特點,從實際出發,制定一套適合他們特殊情況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春風化雨》觀後感8

影片講述的是發生在一所貴族學校裡的故事。擁有百年傳統的威爾頓貴族學校一向堅持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和優秀。開學時,學校新來了一位英語老師基丁。然而,基丁不像校長所希望的那樣循規蹈矩,他用自己的方式影響著學生。

有一次課,基丁老師在院子裡給學生上課, 他讓三名學生走路,三名學生剛開始的步子都是隨自己個性的,完全不同,可是走著走著,他們的步伐逐漸整齊了,基丁老師還在旁邊喊著口號:“左右左……”基丁老師正是用這別出心裁的“走路”,讓他的學生生動、深刻地體驗了盲從、人云亦云是人的“天性”,它對人們個性的發展起著非常消極的影響!生活的例子,幽默生動的語言讓學生們明白:要尋找屬於自己的路,有自己獨特的“走姿”。基丁老師教育學生說:“每個人要堅持自己的信仰,找到自己的步伐,堅持自己的觀點”。“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確,踏著別人的路,只能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無法超越。所以我們應該嘗試走自己的路,按照自己的方式走下去。當校長問基丁老師,為什麼要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他們走來走去,而不是在教室裡上課。基丁老師的回答是:“教育的根本是要學會自己思考”,它真實地反映了基丁老師的新式教學理念,是呀,教育不是一種強制,而是一種引導,也給我們的舊式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

其實,老師總是希望帶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思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進行所謂的“填鴨式”教育。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產生了惰性,不去思考,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現在的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用探究式教學,把課堂真正地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學會獨立的思考。

還有一次課,基丁老師站到講桌上,在所有學生驚訝之際,大聲說:“知道我為什麼站在臺子上嗎?我是提醒自己,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讀詩的時候,不要只想著作者的見解,要尋找自己的聲音,要突破!”基丁以實際行動教會學生換個角度,用不同的眼光看問題,後來,他又叫學生自己站上去體驗一下,最後,他們一個個站了上去,一個個臉上露出了自由的喜悅!用另一種眼光審視我們身邊十分熟悉的環境,也許你會發現“新大陸”。

基丁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是如春雨般的,潤物細無聲!是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所以,當基丁老師被迫離開時,學生們一個一個登上課桌,以無言的行動為基丁老師送行,對基丁老師表示支援,同時也是對保守的舊式教育傳統的抗議!

看了這部電影真是感慨萬千!也許現在的教育還不夠完善,不過我相信,教育的明天會更好的!

《春風化雨》觀後感9

《春風化雨》是老師推薦給我們的一部電影讓我們感觸頗深,電影的內容是: 一群新生來到美國弗蒙特州韋爾頓學院,開始了新生活。在第一堂英語課上,教師基廷獨特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耳目一新。基廷大膽挑戰狹隘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熱愛,受到學生們的擁戴。從學校的一本舊年鑑上,學生們發現了基廷在學生時代主持過的一個詩歌團體??死亡詩社,決心重建,恢復它的活動,經常在山洞裡舉行詩歌朗誦活動。學生尼爾不顧父親反對,偷偷參加學校戲劇演出,演出雖然十分成功,但父親強迫他轉學,尼爾憤而自殺。為掩蓋醜聞,校方把基廷當成替罪羊,基廷被迫辭職。在他離去之前,學生們用特殊的方式向基廷表示對他的熱愛和死亡詩社的團結。

一群受傳統教育的學生,和一位反傳統教育的老師,在他們之間究竟什麼有是值得我們去深思?

電影中基廷老師的幾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一,在基廷老師為學生上第一詩歌課時,他就告訴學生我們讀詩和寫詩並不是玩,我們是人的一分子,是有激情的,只有在夢中,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這位充滿激情的教師把他對詩歌的最深刻理解用簡單的話告訴學生。其二,當校長用很不滿意的口氣問基廷老師,為什麼要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他們走來走去,而不是在課室裡上課。基廷老師的回答是:教育的根本是學會自我思考,這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真實地反映了基廷老師的教學理念,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老師的願望總是美好的,總是希望帶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思考。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產生了惰性,把自己作為接受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其實現在的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課堂真正地交還給學生,我覺得能培養出會自我思考的學生才會是成功的教師。

電影中有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托特是一個怯懦、沉默寡言而又勤奮學習的學生,但他平凡的外表卻隱含了激情。基廷老師要每個學生寫一首自己的詩,並在課堂裡讀出來,托特卻沒有勇氣讀出來,他謊稱自己沒有寫,基廷老師這時用親切的目光看著他,說:你認為你想法是沒有價值的麼? 然後讓他上臺表演野性的咆哮,他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之下,終於能如實地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在劇終,基廷老師要走了,托特突然站在桌子上,呼喊著:船長,我的船長。 是什麼使性格怯懦的托特變的如此勇敢,是愛,是基廷老師對他的關心和鼓勵。作為一名老師,一定要學會欣賞學生,其實鼓勵是學生最需要得到的。有時課堂上一句:你說得很有道理。你的發現很重要。可能給學生帶來了他舉行努力的動力,繼續學習的勇氣,我們千萬不要吝嗇這些鼓勵孩子的話。

影片中還有很多細節很值得我們回味,也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因為它隱藏了很多深刻的教育理念,把這些理念真切地貫穿在平實的故事中。

《春風化雨》觀後感10

前一段時間觀看了奧斯卡著名教育大片《春風化雨》,起初是給這個片名吸引,但看了一會發現以前在中央6套看過這部電影的介紹,那時這部電影的名字是《死亡詩社》。看完後覺得這部影片更適合《死亡詩社》這個片名吧。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另類的教師——基廷用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常帶領著他班上的學生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構成獨立思考問題的學習方式。而其倡導的自由思考、自我做自我主人的教學理念也釀成了一個杯具:他的學生尼爾違背父親意願去參加戲劇表演。在父親的強權面前,他不知該如何抉擇,最終以死亡證明他對戲劇的熱愛。然而,基廷教師也因尼爾的死被辭職離校。但卻得到了所教學生的認可。

基廷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學會自我思考。”它真實地反映了基廷教師的教學理念,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這個學校引以為榮的四大校訓:傳統、榮譽、紀律、卓越,而基廷教師帶頭把書撕掉的行為正是在向傳統、紀律的舊式教育模式作反抗的表現。其這樣做的目的是在於引導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就像中國的那句古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師也是期望帶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我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這樣學生在學習上就會變得比較被動。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正因為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才變得如此精彩。學生群體由於先天的素質和後天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等的不一樣,也存在著差異性和豐富性,這種差異性和豐富性主要表此刻智力型別差異、學習風格差異和個性特徵差異上。

雖然基廷教師的教育理念比較新穎、獨特、有創造性,但也正因為這樣能夠說是間接害死了尼爾。雖然他教導學生要有自我的思考。但卻沒有想到在當時的學校會顯格格不入。我想:如果他研究到尼爾的家長,和家長能做一次很好的溝通,那杯具應當不會發生吧。學習是無限的,但生命是有限的。當看到尼爾自殺身亡的那一刻,我感到很悲痛。如果能夠從頭再來,基廷還會堅持自我的理念嗎?看完這部影片,我對尼爾的父親很失望,他自始自終都沒有後悔自我的決定,都沒有感到自我強壓給兒子的夢想是錯誤的。家長不應當把自我的願望當成下一代的願望。

作為教師,我們也不能只看學生的學習。一個學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長處,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處。或善於觀察,或長於記憶,或擅長思維。我們教師必須對學生表現出的差異特點進行全面而具體地分析,以發展的眼光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在教學中,對那些成績優異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也要一分為二,為充分發展他們的才能應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後進學生,要給予熱情關懷和照顧,深入研究他們的心理活動特點,從實際出發,制定一套適合他們特殊情景的措施。僅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