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許之地觀後感

才智咖 人氣:2W

如果不是馬特?達蒙主演,這樣的一部電影,單憑第一印象基本就會被我忽略。雖然,瞭解後才知道,主演馬特?達蒙也同時是編劇,更原本想作為影片的導演。一直覺得,演員之所以好,並非單單是學會表演那麼簡單的。用某部影片裡周星馳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才最重要。而在我看來,這種修養之高低,在演員傳遞給觀眾的過程中,不單單表現為銀幕上其對角色的詮釋是否出彩,更多的則表現為他的眼光是否獨到:他為何選擇主演這部電影,為何挑中這個角色,為何在演員這一身份取得成功之後卻當起了編劇、導演。所以,在一開始,我常常會因為某個演員辭演某個非其主演不可的角色而疑惑不解,會因為某個演員轉入幕後而惋惜,但漸漸的,終於開始明白這些抉擇其實都體現著這些演員獨到的眼光。

應許之地觀後感

繼《諜影重重》三部曲之後,馬特?達蒙也主演過幾部作品,但印象深刻的卻莫過於其辭演《諜影重重4》,說來好笑,但我依舊相信一個好的演員,總會有好的作品呈現出來。在一個浮誇的時代,製作一部大電影然後橫掃票房、娛樂大眾,並非一件難事;但要杜絕浮躁地用一部小電影,做到全心全意地講一個能夠打動觀眾、引發思考故事,真的很困難。而困難很大部分在於,浮誇的觀眾往往忽略小電影,因此其作者往往被逼著往前者轉型,這最終是讓電影和影迷兩敗俱傷的事情。至今為止,有希望的解決之道似乎是,有影響力的電影人——或者導演、或者演員,以其獨到的眼光去參與制作多一些小電影,然後帶動起觀眾對於這些小作品的關注,從而讓電影不至於在商業與娛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迴歸主題,個人覺得馬特?達蒙編劇並主演的這部《應許之地》可以稱得上是名人“小作品”的典型。

影片《應許之地》講述的故事發生在美國一個貧窮的小鎮,主人公作為天然氣公司的推銷員,前往該處與小鎮的居民們談判,勸說他們同意租讓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土地供天然氣公司在該處安置鑽井、開採天然氣,而居民們則不僅獲得土地出讓金,更能在天然氣開採成功後獲得分紅,告別農民身份成為富翁的夢想指日可待。這對於世代堅守在那塊土地上的農民們而言,確實是巨大的誘惑,因為這意味著不但自己可以告別貧窮,不再依賴領取政府救濟金度日,自己的兒女也將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從而改變其命運。

就在主人公認為一切盡在掌控、並將速戰速決時,一位鎮上的老教師對天然氣開採是否如宣傳所說的如此完美提出質疑,其高學歷背景及所引用的權威資料讓一大批小鎮居民也對天然氣公司的做法產生疑問。正當主人公陷入困境,卻屋漏偏逢連夜雨,小鎮來了一位環保主義者,聲稱掌握了確鑿的證據,證明天然氣開採會對該處的水源造成汙染,並最終導致植被破壞、牲畜死亡。(觀後感 )一切的一切,不斷將主人公逼向失敗的邊緣。但其卻仍堅信雖然天然氣的開採技術並非完美,但農民們出讓土地則絕對是正確的選擇,他始終堅信自己的工作是在為當地貧困的人們開闢致富的道路。因此,雖然面臨一次次挫折,主人公仍未放棄消除居民們的疑慮,並嘗試各種方式以取得當地居民的信任。“I am not a bad guy!” 影片中主人公數次重複這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山窮水盡之後往往柳暗花明,正當主人公陷入困境找不到出路時,公司寄來了一個包裹,裡面提供了那個環保主義者造假的證據,證據顯示其使用的照片壓根與其宣傳中提到的地址不符,而環保主義者所陳述的整個天然氣開採汙染水源之事件根本是子虛烏有。一切似乎豁然開朗,他只要向居民們出示這一證據,就能輕而易舉揭下環保主義者的假面具,而終於發現自己被欺騙的居民們紛紛同意簽訂土地出讓協議也無疑在意料之中。

故事到這裡似乎已顯露出結局,但其實不然。影片想探討的主題,從這裡開始才逐漸展開,而我想正是接下去的故事中所出現的出人意料的逆轉及其在那種境況下人們所作出的各種抉擇,才是馬特?達蒙何以鍾情於《應許之地》的原因。

正當被戳穿假面具的環保主義者就將黯然離場時,主人公在與其對話當中,卻發現對方對自己所在的天然氣公司的情況瞭如指掌,而最終迫使對方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也是天然氣公司的成員。於是,整個故事方才明瞭。主人公終於意識到,自己和所謂的環保主義者其實都是天然氣公司的棋子而已,這一開始就是個騙局,公司安排其作為推銷員登場,當發現居民們因為老教師的質疑而出現顧慮時,一個最終將被揭穿虛假面具的環保人士登場,其與推銷員的針鋒相對只為分散居民們的注意力,等到謊言被揭穿,一切真相似乎水落石出,居民們早忘記了當初的顧慮重重,從而一致同意與天然氣公司簽訂協議。

《應許之地》的結尾,當主人公發現了公司所設下的這一騙局,雖然最終的結果將是作為推銷員的自己在這個小鎮順利地完成公司給予的'任務,他思考再三後還是決定在揭穿環保人士真面目同時讓居民們知道整件事情的真相,從而讓真正的決定權交給小鎮居民。主人公雖然因此而遭公司解僱,但其堅持了自己內心的想法,因為他始終覺得“I am not a bad guy” ,而好人就是應該做出那樣的抉擇,哪怕因此而丟掉飯碗。是的,倘若工作違背了你的本心,那就去他媽的工作!

相比之下,全程與主人公一同奮戰的同事,即便終於知道整件事情的真相,她依舊覺得“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作為工作,你完成了業績即可,何必多此一舉將真相告知公眾。而這,我想是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

其實,除卻故事主人公及其同事對故事真相所呈現出的不同反應之外,影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出讓土地與堅守土地的抉擇面前都有著自己的思考與行動,這就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豐富與真實。影片的結尾是開放式的,雖然主人公丟掉了工作,但小鎮居民最終是否投票決定允許天然氣公司的進駐不得而知。但這“是否”本身並不重要,不是嗎?重要的是人們做出的選擇是基於對真相完全明瞭的前提之下。

寫到這裡,我突然又覺得整個故事越發地像一個童話了,因為按我們這片土地上的邏輯,“讓人們在完全明瞭真相的前提下做出抉擇”這麼單純的情況只能出現在童話裡。可就算現實與童話之間的距離再遙遠,都不應當成為阻礙我們嚮往童話王國的理由,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