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發展狀況工作報告

才智咖 人氣:1.38W

盛夏驕陽如火,**縣金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小陽春”卻提早到來,幾十名“專業農民”在地裡翻地、整畦、下種、育苗,各司其職。

現代農業發展狀況工作報告

上蓋棚,下圍網,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黃瓜苗在溼潤的泥土裡舒枝展葉,茁壯成長,碧綠的桑園生機盎然。

反彈琵琶:大宗蔬菜產業應大有可為不種糧食種蔬菜,不種高山種平地,不種特色種常規,不種時令反季節。本土農民段緒明反彈琵琶,奏出了現代農業的新意。“300畝早春蘿蔔賣了100萬元。”這是大宗蔬菜散發出來的無窮魅力。

農業產業也似金字塔。段緒明從事過高山蔬菜購銷,調查過特色農產品運營。“大眾三千,每天都得擺上餐桌的蘿蔔、白菜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他選擇了對“塔基”的追求。

白菜、蘿蔔、豇豆、甘藍,早春、盛夏、延秋、越冬,周而復始,他種的蔬菜總是能夠瞄準高山蔬菜和低山平壩蔬菜的空當,搶得最好的商機。

“別小看這幾天、十幾天的時間,價格卻是幾倍、上十倍的懸殊。”段緒明坦言,只要能夠避開時令,錯位競爭,提高複種指數,低山大宗蔬菜產業就大有可為。

多年來,各地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一直重“特”輕“普”。回眸市場,權衡“量”“效”,能否在抓特色產業的同時,更多地關注惠及百姓餐桌和廣大農民的大宗農業產業呢?

困難重重:產業成型的道路還有多遠

從20XX年至今,金秋農業從基地只有幾十畝、起步資金只有1萬多元的種植大戶,成長為資產達500萬元、基地過千畝、帶動農戶近千戶的.重要龍頭企業

今年短短几個月時間,蘿蔔就種出了百萬元。段緒明並沒有常人預料的那種欣喜,反顯得憂心忡忡。因為今春多雨,蔬菜普遍減產,每公斤蘿蔔賣出1.8元,相當於正常年份價格的4到5倍。“只要通過簡單地醃製加工,儲藏兩三個月,每公斤可以賣到1.2元。”

“為什麼不這樣做呢?”段緒明告訴記者,建1個500噸的氣調保鮮庫需要200多萬元,可以讓時令蔬菜保鮮半年。因為市場需求量大,經營大宗蔬菜時,資金週轉率極快。基地投入不少,自己又求貸無門,段緒明只能看著市場乾著急。

資金瓶頸,一直是困擾貧困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涉農企業中體現更甚。用什麼方法破解這個難題,理當成為各級政府和金融行業急需研究的課題。

舉一反三:現代農業能否闢開新天地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單家獨戶的傳統農業經營模式解決了農民的生計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繁榮又成了時代性的新難題。“以前一畝地產400公斤糧食,全家老小就能圖個‘肚兒圓’。現在家家都有人在外打工,收入過萬元。死種田地只能永遠受窮。”大河鎮杉木塘村留守農民張新明顯地感受到了生產、生活的壓力。

怎麼才能解除這樣的壓力呢?農業企業無疑是生產與市場最為有效的“傳動軸”。

**縣農民有30年種桑養蠶的歷史。由於缺乏“以短養長”的辦法,在市場衝擊波的影響下,絕大部分桑園被毀。近幾年,舊司鄉以金秋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為依託,大力發展桑蠶產業。通過訂單生產的模式,在桑園種植越冬、早春蔬菜,與武漢市場對接,既實現“桑菜互補”、提高效益的目的,又能規避單一產業的自然與市場風險。3季蠶收入2000元,兩季蔬菜可收入3000元。農民種桑養蠶的熱情空前高漲,3年時間就發展到6000多畝,帶動農民達3000多戶。

“把糧食、蔬菜等農產品當商品經營,把山野、田園當車間管理,才能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每一戶農民,開闢出現代農業的一片新天地。”該縣有關領導如是說。

興一業,要富一方。走大宗產品的產銷之路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