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選修2知識點總結(精選6篇)

才智咖 人氣:2.48W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說到知識點,大家是不是都習慣性的重視?知識點就是學習的重點。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識點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選修2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化學選修2知識點總結(精選6篇)

化學選修2知識點總結 篇1

一、 元素週期表

熟記等式: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

1、元素週期表的編排原則:

①按照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右排列;

②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元素排成一個橫行——週期;

③把較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按電子層數遞增的順序從上到下排成縱行——族

2、如何準確表示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

週期序數=電子層數;主族序數=較外層電子數

口訣:三短三長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記:三個短週期,分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號和名稱

3、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判斷依據:

①元素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

單質跟水或酸起反應置換出氫的難易;

元素較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氫氧化物的鹼性強弱; 置換反應。

②元素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

單質與氫氣生成氣態氫化物的難易及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

較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 置換反應。

4、核素:具有一定數目的質子和一定數目的中子的一種原子。

①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A ==Z + N

②同位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種同位素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相同)

二、 元素週期律

1、影響原子半徑大小的因素:①電子層數:電子層數越多,原子半徑越大(較主要因素)

②核電荷數:核電荷數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徑有減小的趨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電子數:電子數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徑有增大的傾向

2、元素的化合價與較外層電子數的關係:較高正價等於較外層電子數(氟氧元素無正價)

負化合價數 = 8—較外層電子數(金屬元素無負化合價)

3、同主族、同週期元素的結構、性質遞變規律:

同主族:從上到下,隨電子層數的遞增,原子半徑增大,核對外層電子吸引能力減弱,失電子能力增強,還原性(金屬性)逐漸增強,其離子的氧化性減弱。

同週期:左→右,核電荷數——→逐漸增多,較外層電子數——→逐漸增多

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

氧化性——→逐漸增強,還原性——→逐漸減弱,氣態氫化物穩定性——→逐漸增強

較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酸性——→逐漸增強,鹼性 ——→ 逐漸減弱

三、 化學鍵

含有離子鍵的化合物就是離子化合物;只含有共價鍵的化合物才是共價化合物。

NaOH中含較性共價鍵與離子鍵,NH4Cl中含較性共價鍵與離子鍵,Na2O2中含非較性共價鍵與離子鍵,H2O2中含較性和非較性共價鍵

化學能與熱能

1、在任何的化學反應中總伴有能量的變化。

原因: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斷開反應物中的化學鍵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學鍵要放出能量。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一個確定的化學反應在發生過程中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決定於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E反應物總能量>E生成物總能量,為放熱反應。E反應物總能量

2、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常見的放熱反應:

①所有的燃燒與緩慢氧化。

②酸鹼中和反應。

③金屬與酸、水反應制氫氣。

④大多數化合反應(特殊:C+CO2 2CO是吸熱反應)。

常見的吸熱反應:

①以C、H2、CO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如:C(s)+H2O(g) = CO(g)+H2(g)。

②銨鹽和鹼的反應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數分解反應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化學選修2知識點總結 篇2

一、化學反應與能量轉化

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反應物化學鍵的斷裂和生成物化學鍵的形成,化學反應過程中伴隨著能量的釋放或吸收。

1、化學反應的反應熱

(1)反應熱的概念:

當化學反應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時,反應所釋放或吸收的熱量稱為該反應在此溫度下的熱效應,簡稱反應熱。用符號Q表示。

(2)反應熱與吸熱反應、放熱反應的關係。

Q>0時,反應為吸熱反應;Q<0時,反應為放熱反應。

(3)反應熱的測定

測定反應熱的儀器為量熱計,可測出反應前後溶液溫度的變化,根據體系的熱容可計算出反應熱,計算公式如下:

Q=-C(T2-T1)式中C表示體系的熱容,T1、T2分別表示反應前和反應後體系的溫度。實驗室經常測定中和反應的反應熱。

2、化學反應的焓變

(1)反應焓變

物質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質固有的性質,可以用稱為“焓”的物理量來描述,符號為H,單位為kJ·mol-1。

反應產物的總焓與反應物的總焓之差稱為反應焓變,用ΔH表示。

(2)反應焓變ΔH與反應熱Q的關係。

對於等壓條件下進行的化學反應,若反應中物質的能量變化全部轉化為熱能,則該反應的反應熱等於反應焓變,其數學表示式為:Qp=ΔH=H(反應產物)-H(反應物)。

(3)反應焓變與吸熱反應,放熱反應的關係:

ΔH>0,反應吸收能量,為吸熱反應。

ΔH<0,反應釋放能量,為放熱反應。

(4)反應焓變與熱化學方程式:

把一個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變化和反應焓變同時表示出來的化學方程式稱為熱化學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化學式後面要註明物質的聚集狀態:固態(s)、液態(l)、氣態(g)、溶液(aq)。

②化學方程式後面寫上反應焓變ΔH,ΔH的單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後註明反應溫度。

③熱化學方程式中物質的係數加倍,ΔH的數值也相應加倍。

3、反應焓變的計算

(1)蓋斯定律

對於一個化學反應,無論是一步完成,還是分幾步完成,其反應焓變一樣,這一規律稱為蓋斯定律。

(2)利用蓋斯定律進行反應焓變的計算。

常見題型是給出幾個熱化學方程式,合併出題目所求的熱化學方程式,根據蓋斯定律可知,該方程式的ΔH為上述各熱化學方程式的ΔH的代數和。

(3)根據標準摩爾生成焓,ΔfHmθ計算反應焓變ΔH。

對任意反應: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二、化學平衡

(一)化學反應的速率

1、化學反應是怎樣進行的

(1)基元反應:能夠一步完成的反應稱為基元反應,大多數化學反應都是分幾步完成的。

(2)反應歷程:平時寫的化學方程式是由幾個基元反應組成的總反應。總反應中用基元反應構成的反應序列稱為反應歷程,又稱反應機理。

(3)不同反應的反應歷程不同。同一反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歷程也可能不同,反應歷程的差別又造成了反應速率的不同。

2、化學反應速率

(1)概念:

單位時間內反應物的減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應的快慢,即反應的速率,用符號v表示。

(2)表示式:v=△c/△t

(3)特點

對某一具體反應,用不同物質表示化學反應速率時所得的數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質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之比等於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係數之比。

3、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1)反應速率常數(K)

反應速率常數(K)表示單位濃度下的化學反應速率,通常,反應速率常數越大,反應進行得越快。反應速率常數與濃度無關,受溫度、催化劑、固體表面性質等因素的影響。

(2)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增大反應物濃度,正反應速率增大,減小反應物濃度,正反應速率減小。

增大生成物濃度,逆反應速率增大,減小生成物濃度,逆反應速率減小。

(3)壓強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壓強隻影響氣體,對只涉及固體、液體的反應,壓強的改變對反應速率幾乎無影響。

壓強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際上是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為壓強的改變是通過改變容器容積引起的。壓縮容器容積,氣體壓強增大,氣體物質的濃度都增大,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積,氣體壓強減小;氣體物質的濃度都減小,正、逆反應速率都減小。

4、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1)經驗公式

阿倫尼烏斯總結出了反應速率常數與溫度之間關係的經驗公式:

公式中A為比例係數,e為自然對數的底,R為摩爾氣體常數量,Ea為活化能。

由公式知,當Ea>0時,升高溫度,反應速率常數增大,化學反應速率也隨之增大。可知,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與活化能有關。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與反應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應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Ea值越大,改變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越大。

5、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1)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規律:

催化劑大多能加快反應速率,原因是催化劑能通過參加反應,改變反應歷程,降低反應的活化能來有效提高反應速率。

(2)催化劑的特點:

催化劑能加快反應速率而在反應前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

催化劑具有選擇性。

催化劑不能改變化學反應的平衡常數,不引起化學平衡的移動,不能改變平衡轉化率。

(二)化學反應條件的優化——工業合成氨

1、合成氨反應的限度

合成氨反應是一個放熱反應,同時也是氣體物質的量減小的熵減反應,故降低溫度、增大壓強將有利於化學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動。

2、合成氨反應的速率

(1)高壓既有利於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動,又使反應速率加快,但高壓對裝置的要求也高,故壓強不能特別大。

(2)反應過程中將氨從混合氣中分離出去,能保持較高的反應速率。

(3)溫度越高,反應速率進行得越快,但溫度過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動,不利於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劑能大幅度加快反應速率。

3、合成氨的適宜條件

在合成氨生產中,達到高轉化率與高反應速率所需要的條件有時是矛盾的,故應該尋找以較高反應速率並獲得適當平衡轉化率的反應條件:一般用鐵做催化劑,控制反應溫度在700K左右,壓強範圍大致在1×107Pa~1×108Pa之間,並採用N2與H2分壓為1∶2.8的投料比。

(三)化學反應的限度

1、化學平衡常數

(1)對達到平衡的可逆反應,生成物濃度的係數次方的乘積與反應物濃度的係數次方的乘積之比為一常數,該常數稱為化學平衡常數,用符號K表示。

(2)平衡常數K的大小反映了化學反應可能進行的程度(即反應限度),平衡常數越大,說明反應可以進行得越完全。

(3)平衡常數表示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式有關。對於給定的可逆反應,正逆反應的平衡常數互為倒數。

(4)藉助平衡常數,可以判斷反應是否到平衡狀態:當反應的濃度商Qc與平衡常數Kc相等時,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

2、反應的平衡轉化率

(1)平衡轉化率是用轉化的反應物的濃度與該反應物初始濃度的比值來表示。如反應物A的平衡轉化率的表示式為:

α(A)=

(2)平衡正向移動不一定使反應物的平衡轉化率提高。提高一種反應物的濃度,可使另一反應物的平衡轉化率提高。

(3)平衡常數與反應物的平衡轉化率之間可以相互計算。

3、反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1)溫度的影響

升高溫度使化學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降低溫度使化學平衡向放熱方向移動。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是通過改變平衡常數實現的。

(2)濃度的影響

增大生成物濃度或減小反應物濃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增大反應物濃度或減小生成物濃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溫度一定時,改變濃度能引起平衡移動,但平衡常數不變。化工生產中,常通過增加某一價廉易得的反應物濃度,來提高另一昂貴的反應物的轉化率。

(3)壓強的影響

ΔVg=0的反應,改變壓強,化學平衡狀態不變。

ΔVg≠0的反應,增大壓強,化學平衡向氣態物質體積減小的方向移動。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溫度、濃度、壓強對平衡移動的影響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濃度、壓強、溫度等)平衡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四)化學反應的方向

1、反應焓變與反應方向

放熱反應多數能自發進行,即ΔH<0的反應大多能自發進行。有些吸熱反應也能自發進行。如NH4HCO3與CH3COOH的反應。有些吸熱反應室溫下不能進行,但在較高溫度下能自發進行,如CaCO3高溫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應熵變與反應方向

熵是描述體系混亂度的概念,熵值越大,體系混亂度越大。反應的熵變ΔS為反應產物總熵與反應物總熵之差。產生氣體的反應為熵增加反應,熵增加有利於反應的自發進行。

3、焓變與熵變對反應方向的共同影響

ΔH-TΔS<0反應能自發進行。

ΔH-TΔS=0反應達到平衡狀態。

ΔH-TΔS>0反應不能自發進行。

在溫度、壓強一定的條件下,自發反應總是向ΔH-TΔS<0的方向進行,直至平衡狀態。

三、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

(一)水溶液

1、水的電離

H2OH++OH-

水的離子積常數KW=[H+][OH-],25℃時,KW=1.0×10-14mol2·L-2。溫度升高,有利於水的電離,KW增大。

2、溶液的酸鹼度

室溫下,中性溶液:[H+]=[OH-]=1.0×10-7mol·L-1,pH=7

酸性溶液:[H+]>[OH-],[ H+]>1.0×10-7mol·L-1,pH<7

鹼性溶液:[H+]<[oh-],[oh-]>1.0×10-7mol·L-1,pH>7

3、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態

(1)強電解質

強電解質是在稀的水溶液中完全電離的電解質,強電解質在溶液中以離子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強酸、強鹼和絕大多數鹽,書寫電離方程式時用“=”表示。

(2)弱電解質

在水溶液中部分電離的電解質,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態存在,少部分以離子形態存在,存在電離平衡,主要包括弱酸、弱鹼、水及極少數鹽,書寫電離方程式時用“”表示。

(二)弱電解質的電離及鹽類水解

1、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1)電離平衡常數

在一定條件下達到電離平衡時,弱電解質電離形成的各種離子濃度的乘積與溶液中未電離的分子濃度之比為一常數,叫電離平衡常數。

弱酸的電離平衡常數越大,達到電離平衡時,電離出的H+越多。多元弱酸分步電離,且每步電離都有各自的電離平衡常數,以第一步電離為主。

(2)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以CH3COOHCH3COO-+H+為例。

加水、加冰醋酸,加鹼、升溫,使CH3COOH的電離平衡正向移動,加入CH3COONa固體,加入濃鹽酸,降溫使CH3COOH電離平衡逆向移動。

2、鹽類水解

(1)水解實質

鹽溶於水後電離出的離子與水電離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酸或弱鹼,從而打破水的電離平衡,使水繼續電離,稱為鹽類水解。

(2)水解型別及規律

①強酸弱鹼鹽水解顯酸性。

NH4Cl+H2ONH3·H2O+HCl

②強鹼弱酸鹽水解顯鹼性。

CH3COONa+H2OCH3COOH+NaOH

③強酸強鹼鹽不水解。

④弱酸弱鹼鹽雙水解。

Al2S3+6H2O=2Al(OH)3↓+3H2S↑

(3)水解平衡的移動

加熱、加水可以促進鹽的水解,加入酸或鹼能抑止鹽的水解,另外,弱酸根陰離子與弱鹼陽離子相混合時相互促進水解。

(三)離子反應

1、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

(1)生成沉澱

既有溶液中的離子直接結合為沉澱,又有沉澱的轉化。

(2)生成弱電解質

主要是H+與弱酸根生成弱酸,或OH-與弱鹼陽離子生成弱鹼,或H+與OH-生成H2O。

(3)生成氣體

生成弱酸時,很多弱酸能分解生成氣體。

(4)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強氧化性的離子與強還原性離子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且大多在酸性條件下發生。

2、離子反應能否進行的理論判據

(1)根據焓變與熵變判據

對ΔH-TΔS<0的離子反應,室溫下都能自發進行。

(2)根據平衡常數判據

離子反應的平衡常數很大時,表明反應的趨勢很大。

3、離子反應的應用

(1)判斷溶液中離子能否大量共存

相互間能發生反應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注意題目中的隱含條件。

(2)用於物質的定性檢驗

根據離子的特性反應,主要是沉澱的顏色或氣體的生成,定性檢驗特徵性離子。

(3)用於離子的定量計算

常見的有酸鹼中和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

(4)生活中常見的離子反應。

硬水的形成及軟化涉及到的離子反應較多,主要有:

Ca2+、Mg2+的形成。

CaCO3+CO2+H2O=Ca2++2HCO3-

MgCO3+CO2+H2O=Mg2++2HCO3-

加熱煮沸法降低水的硬度:

Ca2++2HCO3-=CaCO3↓+CO2↑+H2O

Mg2++2HCO3-=MgCO3↓+CO2↑+H2O

或加入Na2CO3軟化硬水:

Ca2++CO32-=CaCO3↓,Mg2++CO32-=MgCO3↓

(四)沉澱溶解平衡

1、沉澱溶解平衡與溶度積

(1)概念

當固體溶於水時,固體溶於水的速率和離子結合為固體的速率相等時,固體的溶解與沉澱的生成達到平衡狀態,稱為沉澱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數叫做溶度積常數,簡稱溶度積,用Ksp表示。

PbI2(s)Pb2+(aq)+2I-(aq)

Ksp=[Pb2+][I-]2=7.1×10-9mol3·L-3

(2)溶度積Ksp的特點

Ksp只與難溶電解質的性質和溫度有關,與沉澱的量無關,且溶液中離子濃度的變化能引起平衡移動,但並不改變溶度積。

Ksp反映了難溶電解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澱溶解平衡的應用

(1)沉澱的溶解與生成

根據濃度商Qc與溶度積Ksp的大小比較,規則如下:

Qc=Ksp時,處於沉澱溶解平衡狀態。

Qc>Ksp時,溶液中的離子結合為沉澱至平衡。

Qc

(2)沉澱的轉化

根據溶度積的大小,可以將溶度積大的沉澱可轉化為溶度積更小的沉澱,這叫做沉澱的轉化。沉澱轉化實質為沉澱溶解平衡的移動。

四、電化學

(一)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電池

1、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1)原電池的概念:

把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裝置稱為原電池。

(2)Cu-Zn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如圖為Cu-Zn原電池,其中Zn為負極,Cu為正極,構成閉合迴路後的現象是:Zn片逐漸溶解,Cu片上有氣泡產生,電流計指標發生偏轉。該原電池反應原理為:Zn失電子,負極反應為:Zn→Zn2++2e-;Cu得電子,正極反應為:2H++2e-→H2。電子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總反應為:Zn+CuSO4=ZnSO4+Cu。

(3)原電池的電能

若兩種金屬做電極,活潑金屬為負極,不活潑金屬為正極;若一種金屬和一種非金屬做電極,金屬為負極,非金屬為正極。

2、化學電源

(1)鋅錳乾電池

負極反應:Zn→Zn2++2e-;

正極反應:2NH4++2e-→2NH3+H2;

(2)鉛蓄電池

負極反應:Pb+SO42-=PbSO4+2e-

正極反應: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電時總反應: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電時總反應: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氫氧燃料電池

負極反應:2H2+4OH-→4H2O+4e-

正極反應:O2+2H2O+4e-→4OH-

電池總反應:2H2+O2=2H2O

(二)電能轉化為化學能——電解

1、電解的原理

(1)電解的概念:

在直流電作用下,電解質在兩上電極上分別發生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過程叫做電解。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裝置叫做電解池。

(2)電極反應:以電解熔融的NaCl為例:

陽極:與電源正極相連的電極稱為陽極,陽極發生氧化反應:2Cl-→Cl2↑+2e-。

陰極:與電源負極相連的電極稱為陰極,陰極發生還原反應:Na++e-→Na。

總方程式:2NaCl(熔)=(電解)2Na+Cl2↑

2、電解原理的應用

(1)電解食鹽水製備燒鹼、氯氣和氫氣。

陽極:2Cl-→Cl2+2e-

陰極:2H++e-→H2↑

總反應:2NaCl+2H2O

2NaOH+H2↑+Cl2↑

(2)銅的電解精煉。

粗銅(含Zn、Ni、Fe、Ag、Au、Pt)為陽極,精銅為陰極,CuSO4溶液為電解質溶液。

陽極反應:Cu→Cu2++2e-,還發生幾個副反應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應,沉積在電解池底部形成陽極泥。

陰極反應:Cu2++2e-→Cu

(3)電鍍:以鐵表面鍍銅為例

待鍍金屬Fe為陰極,鍍層金屬Cu為陽極,CuSO4溶液為電解質溶液。

陽極反應:Cu→Cu2++2e-

陰極反應:Cu2++2e-→Cu

3、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1)金屬腐蝕

金屬表面與周圍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或因電化學作用而遭到破壞的過程稱為金屬腐蝕。

(2)金屬腐蝕的電化學原理。

生鐵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電池,鐵為負極,電極反應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氣被還原,正極反應為:O2+2H2O+4e-→4OH-,該腐蝕為“吸氧腐蝕”,總反應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轉化為鐵鏽。若水膜在酸度較高的環境下,正極反應為:2H++2e-→H2↑,該腐蝕稱為“析氫腐蝕”。

(3)金屬的防護

金屬處於乾燥的環境下,或在金屬表面刷油漆、陶瓷、瀝青、塑料及電鍍一層耐腐蝕性強的金屬防護層,破壞原電池形成的條件。從而達到對金屬的防護;也可以利用原電池原理,採用犧牲陽極保護法。也可以利用電解原理,採用外加電流陰極保護法。

化學選修2知識點總結 篇3

(1)原子構造原理是電子排入軌道的順序,構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電子的能級分佈。

(2)原子構造原理是書寫基態原子電子排布式的依據,也是繪製基態原子軌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據之一。

(3)不同能層的能級有交錯現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軌道的能量關係是:ns<(n-2)f<(n-1)d

(4)能級組序數對應著元素週期表的週期序數,能級組原子軌道所容納電子數目對應著每個週期的元素數目。

根據構造原理,在多電子原子的電子排布中:各能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2n2;最外層不超過8個電子;次外層不超過18個電子;倒數第三層不超過32個電子。

(5)基態和激發態

①基態:最低能量狀態。處於最低能量狀態的原子稱為基態原子。

②激發態:較高能量狀態(相對基態而言)。基態原子的電子吸收能量後,電子躍遷至較高能級時的狀態。處於激發態的原子稱為激發態原子。

③原子光譜:不同元素的原子發生電子躍遷時會吸收(基態→激發態)和放出(激發態→較低激發態或基態)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產生不同的光譜——原子光譜(吸收光譜和發射光譜)。利用光譜分析可以發現新元素或利用特徵譜線鑑定元素。

化學選修2知識點總結 篇4

一、焓變、反應熱

1、反應熱:一定條件下,一定物質的量的反應物之間完全反應所放出或吸收的熱量

2、焓變(ΔH)的意義:在恆壓條件下進行的化學反應的熱效應

(1)符號:△H

(2)單位:kJ/mol

3、產生原因:

化學鍵斷裂——吸熱

化學鍵形成——放熱

放出熱量的化學反應。(放熱>吸熱)△H為“—”或△H<0

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吸熱>放熱)△H為“+”或△H >0

常見的放熱反應:

①所有的燃燒反應

②酸鹼中和反應

③大多數的化合反應

④金屬與酸的反應

⑤生石灰和水反應

⑥濃硫酸稀釋、氫氧化鈉固體溶解等

常見的吸熱反應:

①晶體Ba(OH)2·8H2O與NH4Cl

②大多數的分解反應

③以H2、CO、C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

④銨鹽溶解等

二、熱化學方程式

書寫化學方程式注意要點:

①熱化學方程式必須標出能量變化。

②熱化學方程式中必須標明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狀態(g,l,s分別表示固態,液態,氣態,水溶液中溶質用aq表示)

③熱化學反應方程式要指明反應時的溫度和壓強。

④熱化學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分數

⑤各物質係數加倍,△H加倍;反應逆向進行,△H改變符號,數值不變

三、燃燒熱

1、概念:25 ℃,101 kPa時,1 mol純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化合物時所放出的熱量。燃燒熱的單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幾點:

①研究條件:101 kPa

②反應程度:完全燃燒,產物是穩定的氧化物

③燃燒物的物質的量:1 mol

④研究內容:放出的熱量。(ΔH<0,單位kJ/mol)

四、中和熱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鹼發生中和反應而生成1mol H2O,這時的反應熱叫中和熱。

2、強酸與強鹼的中和反應其實質是H+和OH—反應,其熱化學方程式為:

H+(aq)+OH—(aq)=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鹼電離要吸收熱量,所以它們參加中和反應時的中和熱小於57。3kJ/mol。

4、中和熱的測定實驗

化學選修2知識點總結 篇5

化學電池

1、電池的分類:化學電池、太陽能電池、原子能電池

2、化學電池:藉助於化學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裝置

3、化學電池的分類:一次電池、二次電池、燃料電池

4、常見一次電池:鹼性鋅錳電池、鋅銀電池、鋰電池等

5、二次電池:放電後可以再充電使活性物質獲得再生,可以多次重複使用,又叫充電電池或蓄電池。

6、二次電池的電極反應:鉛蓄電池

7、目前已開發出新型蓄電池:銀鋅電池、鎘鎳電池、氫鎳電池、鋰離子電池、聚合物鋰離子電池

8、燃料電池:是使燃料與氧化劑反應直接產生電流的一種原電池。

9、電極反應:一般燃料電池發生的電化學反應的最終產物與燃燒產物相同,可根據燃燒反應寫出總的電池反應,但不註明反應的條件。負極發生氧化反應,正極發生還原反應,不過要注意一般電解質溶液要參與電極反應。以氫氧燃料電池為例,鉑為正、負極,介質分為酸性、鹼性和中性。當電解質溶液呈酸性時:負極:2H2—4e—=4H+正極:O2+4 e—4H+ =2H2O當電解質溶液呈鹼性時:負極:2H2+4OH——4e—=4H2O正極:O2+2H2O+4 e—=4OH—另一種燃料電池是用金屬鉑片插入KOH溶液作電極,又在兩極上分別通甲烷(燃料)和氧氣(氧化劑)。

10、電極反應式為:負極:CH4+10OH——8e— =CO32—+7H2O;正極:4H2O+2O2+8e— =8OH—。電池總反應式為:CH4+2O2+2KOH=K2CO3+3H2O 10、燃料電池的優點:能量轉換率高、廢棄物少、執行噪音低

11、廢棄電池的處理:回收利用

化學選修2知識點總結 篇6

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結構決定:原子核外的能層數決定元素所在的週期,原子的價電子總數決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電子層構型和週期的劃分

週期是指能層(電子層)相同,按照最高能級組電子數依次增多的順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週期表中的一個橫行為一個週期,週期表共有七個週期。同週期元素從左到右(除稀有氣體外),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2)原子的電子構型和族的劃分

族是指價電子數相同(外圍電子排布相同),按照電子層數依次增加的順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週期表中的一個列為一個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個列,十六個族。同主族週期元素從上到下,元素的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

(3)原子的電子構型和元素的分割槽

按電子排布可把週期表裡的元素劃分成5個區,分別為s區、p區、d區、f區和ds區,除ds區外,區的名稱來自按構造原理最後填入電子的能級的符號。

2、元素週期律

元素的性質隨著核電荷數的遞增發生週期性的遞變,叫做元素週期律。元素週期律主要體現在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金屬性、非金屬性、第一電離能、電負性等的週期性變化。元素性質的週期性來源於原子外電子層構型的週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