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工作總結

才智咖 人氣:2.78W

防汛抗旱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艱鉅的工作,這個工作做得好與否關係到我們國家發展,人民群眾的安全。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防汛抗旱工作總結,歡迎閱讀。

防汛抗旱工作總結

  防汛抗旱工作總結

汛期,我省長江、淮河干流汛情平穩,受強降雨和颱風影響,滁河等中小河流發生較大洪水,部分地區遭受嚴重洪澇和山洪災害。在國家防總的正確指揮下,在省委、省級政府堅強領導下,省防指精心排程、科學指揮,受災地區積極行動,有效防控,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各類水利工程防洪排澇減災效益達136.89億元。

一、雨水情及災情

(一)雨水情

汛期(5~9月)全省平均降雨量841毫米,其中淮北593毫米、江淮之間857毫米;大別山區920毫米;沿江江南854毫米;皖南山區1117毫米。與常年同期比較:全省多1成;大別山區持平;淮北少1成、沿江江南多1成;江淮之間、皖南山區多2成。強降雨導致全省19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其中滁河襄河口以上河段發生超歷史最高水位洪水;先後有200多座水庫超汛限水位。雨水情主要有如下特點:

一是梅汛期偏長、梅雨量多。6月23日我省江淮地區進入梅雨期,比常年同期(6月16日)晚7天,7月28日出梅,比常年同期(7月10日)晚18天。梅雨日數共36天,較常年天數(24天)多12天。梅雨期全省平均降雨量318毫米,比常年同期多2成。其中淮北305毫米、江淮之間375毫米、大別山區267毫米、沿江江南287毫米、皖南山區285毫米。與常年比較: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分別少2成和1成,沿江江南與常年同期持平,淮北和江淮之間分別多6成和5成。

二是颱風“蘇迪羅”影響較大。今年共有5個颱風登陸我國,較常年(6個)少1個。其中“燦鴻”“蘇迪羅”和“杜鵑”等3個颱風對我省造成影響,“蘇迪羅”影響最大。受“蘇迪羅”影響,我省淮河以南普降大到暴雨,其中大別山區、皖南山區南部降大暴雨,霍山、金寨區域性降特大暴雨。8月9日6時至11日6時累計降雨量:霍山縣落兒嶺站345毫米、青潭溝站329毫米,金寨縣橋邊河站332毫米、聯坪站312毫米較大。強降雨引發淠河支流深水河和孔家河山洪、泥石流等災害。

三是短歷時強降雨頻發、強度大。汛期,我省共發生19次暴雨過程。6月25日至30日,滁河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暴雨中心位於滁河中游全椒縣內,全椒縣小集站331mm、襄河口站299mm、趙店站285mm較大。7月22日至23日,安慶市懷寧縣楊聯圩站最大3小時、12小時、24小時降雨量分別為159毫米、294毫米、335毫米,均超周邊有資料雨量站歷史記錄。8月9日至10日,受颱風“蘇迪羅”影響,大別山區、皖南山區南部降大暴雨,霍山、金寨區域性降特大暴雨,霍山縣落兒嶺站最大1小時、3小時和6小時降雨量分別達108毫米、243毫米和299毫米,大於2005年“泰利”颱風特徵雨量值,均大於周邊有記錄以來最大值,重現期超過50年一遇。

四是大江大河水情平穩,滁河襄河口以上發生超歷史最高水位洪水。今年以來我省長江、淮河干流水情總體平穩,僅淮河干流發生了一次超警洪水。受入梅後強降雨影響,全省共有19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其中滁河先後出現三次超警洪水,滁河襄河口以上河段發生超歷史最高水位洪水,皖河支流長河出現歷史第二位大洪水;永安河開城橋站、西河缺口站、兆河閘、堯渡河東至站、秋浦河高坦站均出現了多次超警洪水。全省一度有10座大型水庫、44座中型水庫和202座小(I)型水庫超過汛限水位。

(二)洪澇災情。由於土壤墒情較好,全省基本無旱災發生。但區域性洪澇災情較重,據統計,全省14個市94個縣(市、區)720個鄉鎮859.10萬人受災,轉移人口31.59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808.18千公頃、成災面積470.01千公頃、絕收面積134.45千公頃;倒塌房屋0.783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04.58億元,其中水毀水利工程35765處、直接經濟損失21.68億元。

1、從時間分佈看,災情集中發生在主汛期。6月23日至8月11日主要發生了3次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7.51億元,佔全年洪澇直接經濟損失達93.24%。

2、從空間分佈看,大別山區、沿江西部和滁河流域災情較重。大別山區、沿江西部、滁河流域安慶、六安、池州、滁州、馬鞍山5市總直接經濟損失91.2802億元,佔全省洪澇直接經濟損失達87.28%。

3、從災情成因看,局地強降雨引發的山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是受災主因。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幹流汛情總體平穩。今年洪澇災害主要是滁河等中小河流洪災,大別山區山洪地質災害及沿淮、沿江、沿滁等地澇情。

二、防汛抗旱行動情況

(一)全面抓好防汛抗旱準備

1、狠抓防汛抗旱責任制落實。及時調整了省級政府領導防汛抗旱分工及省防指成員,成立了省水利廳綜合防汛抗旱辦公室。在媒體公佈長江、淮河堤防、大中型水庫、重點防洪城市、行蓄洪區、水電站、尾礦庫等防汛責任人。各市均成立了市長或分管市長為指揮長的防汛抗旱指揮部,強化集中統一指揮。舉辦全省市縣區防汛指揮長培訓班,80多名市縣防汛抗旱指揮長進行業務培訓,提高組織指揮能力。

2、抓好各類預案方案修編。修訂了《巢湖防汛抗旱排程暫行規定》,批覆了淮幹蚌浮段、城西湖閘等在建工程度汛方案,督促編制了裕溪閘除險加固度汛方案;完成《全省大型和重點中型水庫汛期排程運用計劃》審查審批,審批新修訂的龍河口水庫防汛搶險應急預案;修訂完善行蓄洪區、江心洲、外灘圩、採煤塌陷區等防汛應急預案。修訂了《防汛力量配置圖》、《防汛物資和社會號料分佈圖》和《防汛裝備器材位置圖》,繪製了《安徽省長江、淮河干流防守圖》。向沿江5市釋出崩岸預警23處,其中I級預警3處5.1公里、II級預警6處17.85公里,Ⅲ級預警14處17.7公里。

3、及時消除度汛安全隱患。從3月初開始,全省各級相繼開展汛前檢查工作,省防指、水利廳派出5個督查組對各市及重點工程備汛工作進行督查。督促各地在5月底前完成了134處堤防在建開口工程和137座除險加固水庫堵口復堤任務;完成長江、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40處險工隱患和違章處置工作,具備度汛條件。

4、加強防汛抗災應急保障。加強防汛搶險隊伍建設,全省共組建省、市縣級防汛機動搶險隊644支、共有隊員4.34萬人,登記防汛民工210多萬人。全省各級防汛隊伍共開展了培訓、演練380餘場,參加人數2.7萬人(次)。5月中旬省防指會同省武警總隊、省軍區預備役師、武警水電部一總隊在巢湖舉行了軍地防汛搶險聯合演練,提升軍地聯防聯動協調救援能力。開展了全省防汛物資和社會號料摸底調查和統計,進一步優化長江、淮河干堤省級防汛物資布點、配置。各地開展了7類常規防汛物資的社會號料工作,涉及5970個料源點,砂石料和袋類社會儲備量分別達到102.61萬立方米和2738萬條。

(二)有力有序防禦暴雨颱風

1、領導重視,強化指揮。國家防總十分關心我省防汛抗洪工作。省委、省級政府高度重視防汛抗洪工作,王學軍書記、李錦斌省長等省領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落實防範措施,保障群眾生命安全。6月28日,在滁河防汛關鍵時刻,王學軍書記、李錦斌省長親臨省防指了解天氣形勢和汛情,檢查指導工作。在每次強降雨和颱風防範過程中,副省長、省防指總指揮樑衛國坐鎮省防指,主持防汛會商,召開防汛防颱風視訊會議,研判防汛形勢,部署防範工作。省防指先後派出15個工作組赴各地檢查指導防汛防颱風工作。

2、加密會商,及時預警。在防禦每次強降雨和颱風過程中,省防指每天召集水利、國土、民政、農委、氣象、水文等部門進行會商,及時作出工作部署。為應對6月底江淮特別是滁河大洪水,省防指啟動防汛抗旱Ш級應急響應,為防禦13號颱風“蘇迪羅”、21號颱風“杜鵑”,先後啟動防汛防颱風Ш級、Ⅳ級應急響應。各市防指先後啟動防汛防颱風應急響應32次。省防辦在省電視臺、廣播電臺釋出防汛預警18次,動播發“防颱風十二招”,利用已建成的山洪災害防治預警廣播系統傳送颱風預警資訊1000多萬條;國土、氣象、水文等部門也及時釋出預警資訊,為防汛抗災指揮和危險區域群眾避險提供資訊支援。

3、安全至上,及時避險。省防指要求各地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抗洪工作的首位,對高風險區人員採取臨時轉移安置等應急措施,確保群眾生命安全。在第13號颱風“蘇迪羅”來襲前,緊急發出人員轉移令,督促各地視情提前轉移危險區域人員,適時關閉旅遊景區,停止水面和高空作業,各地緊急轉移安置18.7萬人,安排1.3萬艘作業漁船歸港避風,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在啟用滁河荒草二圩、三圩蓄洪區前,連夜將荒草二圩、三圩內臨時生產人員179人全部撤出,保證了2個蓄洪區的及時安全運用。整個汛期,全省累計轉移安置群眾31.6萬人,由於轉移及時,最大程度地減輕了人員傷亡。

4、精準排程,科學防控。省防指、省水利廳強化攔、分、調、蓄等工程排程措施,充分發揮水利工程防洪保安減災作用。在防禦滁河大洪水中,及時研判滁河防汛抗洪形勢,採取五項措施,科學排程滁河洪水。一是提前開啟通江水閘預洩,降低滁河干流底水;二是果斷利用水庫攔洪錯峰,攔蓄洪水約1.2億立方米,有效減輕了下游防汛壓力;三是關鍵時刻啟用蓄滯洪區,有效削減了洪峰水位;四是適時壓減上游晉集閘下洩流量,直接減輕滁河襄河口以上超保證段的防守壓力;五是對滁河襄河口以上採取臨時限排措施,為險情搶護進一步創造有利條件。預報襄河口水位將超保證水位近1米的情況下,啟用滁河荒草二圩、三圩蓄洪,滯蓄洪水約5500萬立方米,降低滁河襄河口閘上、汊河集閘上水位分別達0.8米、0.2米,同時果斷利用水庫攔洪錯峰,沙河集、黃慄樹水庫削峰率分別達63.9%、91.6%,有效緩解了沿滁堤防防守壓力。各地共組織2.4萬餘名幹部群眾加強堤防、水庫巡查防守,確保堤壩防洪安全。為應對“蘇迪羅”颱風帶來的強降雨,提前排程淮河干流蚌埠閘、臨淮崗閘及滁河烏江閘、襄河口閘等開閘預降河道水位;排程大別水庫群錯峰削峰,梅山、響洪甸、佛子嶺水庫削峰率分別達96%、87%、80%。

5、嚴防死守,全力搶險。各有關市、縣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安排部署,分管負責同志坐鎮指揮排程,嚴格落實“四項制度”和“三個命令”,確保防汛抗洪工作有力有效開展。在滁河堤防受長時間超高水位影響險情不斷髮生的嚴峻局面前,滁河沿線累計出動3萬餘名幹群巡堤查險,嚴防死守,及時處置各類險情。滁河聯圩含山段發生塌方險情後,含山縣立即呼叫武警30人、民兵和民工500多人,動用挖機3臺、運輸車15輛投入搶險,有效控制了險情,確保了聯圩防洪安全。

通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沒有發生群死群傷事件,水庫堤防沒有發生潰壩、決口,沒有發生重大災害性險情,確保了江河湖庫安全,確保了城市與交通幹線安全,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防洪排澇減災效益達117.64億元。

(三)全力做好灌溉供水工作

今年以來,我省未出現大範圍旱災,僅局部發生不同程度短歷時旱情。各地堅持防抗並重的原則,動態監測墒情,加強蓄水保水,夏灌開始前全省水利工程蓄水總量為202.75億立方米,其中淮河以南庫塘蓄水為116.9億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平均偏多18%。針對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源排程,保障了全省農作物的生長用水需求。同時,做好跨地區水源應急排程,保障城市供水安全。通過強化各項措施,全省農業供水達60億立方米,澆灌面積約3180萬畝,城鎮供水調水量達2.2億立方米,防旱抗旱經濟效益19.25億元。

三、防汛抗旱工作安排

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第一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第一年,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意義重大。

一是加快防汛抗旱專案建設。加快水毀水利工程修復,按期完成險工險段應急除險加固,推進山洪溝治理,加強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完善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進一步提升防汛抗災能力。

二是抓好防汛抗旱各項準備。立足於早、著眼於實,未雨綢繆,及早開展防汛抗旱準備,抓緊汛前檢查督查工作,做到組織、工程、預案、隊伍、物資“五到位”,以紮實的汛前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水旱災害。

三是積極應對洪澇乾旱災害。強化值班值守,密切監視天氣、雨情、水情,適時會商研判,強化預測預警,精準排程,科學防控,保障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四是推進防汛抗旱資訊化建設。推進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二期工程建設,抓好行蓄洪區視訊監控、工情、旱情、移動墒情等專案實施,完成山洪視訊監控平臺建設,加快重點小(2)水庫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建設。

五是提升防汛抗旱應急能力。加強各級防辦能力建設,開展防汛指揮長、防辦主任培訓;加強防汛抗旱應急隊伍建設,不斷完善應急隊伍體系;加強防汛抗旱物資管理,優化物資倉庫布點,完善物資調撥制度。

  防汛抗旱工作總結

市水務局、防汛指揮部關於認真搞好防汛防洪的通知下達後,我鎮的防汛防洪工作在市水務局、市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在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援下,通過半年多來艱苦不懈的努力,較好地完成了今年防汛防洪工作的各項任務。回顧半年來的工作,我們著重做了以下五個方面。

一、領導重視

通知下達後,我鎮政府對此高度重視,迅速將此事列入議事日程,併成立了*鎮防汛防洪領導小組指揮部,由鎮長親自擔任組長,對防汛防洪工作統籌安排,領導小組成員還包括防洪防汛工作的分管領導、水利站長等骨幹。領導小組的建立,為開展防汛防洪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證。

二、加強宣傳

為充分做好防洪防汛工作,我們非常注重提高全鎮幹部和群眾的防洪防汛意識。通知下發以來,我們就加強了宣傳《防洪法》的力度,從學好法、宣傳好法、落實好法等幾個方面來抓好《防洪法》的貫徹落實,加強防洪防汛宣傳教育,把法律規範轉化為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提高了全民的依法防洪意識,有力地推進了依法防洪、依法治水工作。

三、安全檢查

防汛防洪領導小組成立後,我們迅速研究部署,成立了一支專門的隊伍,負責全鎮的安全檢查。在市級的統一領導下,我們主要開

展了對防洪排站,以及各廠、各村的危險房屋的全面檢查活動,發現問題立即採取措施,在問題解決在洪澇災害之前,做到防患於未然。

四、物資落實

我們嚴格按照上級要求,抓好物資儲備。通知下發以後,我們迅速對全鎮的防汛物料進行了一次全面清點,對不足的部分及時補上,損壞變質的儘早更換。

五、河道檢查

我們組織了一支龐大的防汛檢查隊伍,對全鎮的河道逐條過堂,全面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主要是水花生影響水流暢通,都明確責任單位,限期處理,及時消除隱患和薄弱環節,對解決難度較大但影響防洪安全的重要問題,採取了臨時保安措施。通過對全鎮中小河流的全面整治活動,河流得到了暢通,為引洪洩洪提供了有效的保證。

*年的防汛防洪工作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是防洪防汛工作不遠遠沒有結束。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根據上級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及早動員,及早部署,層層檢查,狠抓落實,不鬆手不停步,常抓不懈,不折不扣地把防汛防洪工作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做到依法治洪、依法治水,為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防汛抗旱工作總結

汛期,淮河發生了1954年以來的流域性大洪水,我省沿淮淮北地區遭受嚴重內澇,皖南山區突發山洪、泥石流災害。6月和9月,部分地區還發生階段性旱情。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國家防總和淮河防總統一指揮,安徽省委、省級政府堅強領導,省防指科學排程,廣大軍民團結奮戰,奪取了抗洪搶險及抗旱工作的全面勝利。

一、雨情、水情

(一)雨情

汛期(5~9月),我省先後出現8次降雨過程,全省平均降雨量805毫米,降雨量時空分佈不均,北多南少。降雨主要集中在梅汛期,沿淮淮北、大別山區、江淮之間北部降雨量500~600毫米,其中沿淮淮北中東部降雨量600~700毫米。雨情特點:

一是梅汛時間長。我省淮河以南6月19日入梅,比正常年份偏遲3天;7月26日出梅,梅雨期達37天,比常年梅雨期長13天。梅雨量比常年多4成。

二是降雨範圍廣。梅雨期強降雨在我省淮北和江淮之間擺動,先後發生5次降雨過程。沿淮淮北地區累計降雨量大於600毫米籠罩面積2.1萬平方公里,大於500毫米4.12萬平方公里,大於400毫米6.24萬平方公里。其中降雨大於500毫米籠罩面積都發生在淮河流域,佔我省淮河流域面積的62%。

三是降雨強度大。沿淮淮北暴雨日達14天,其中大暴雨日9天,有12個縣(市、區)累計降雨大於600毫米,22個縣(市、區)大於500毫米,34個縣(市、區)大於400毫米。臨泉迎仙站6小時降雨367毫米,為有記錄以來最大。

四是雨量北多南少。汛期平均降雨量淮河以北94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江淮之間76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成;大別山區785毫米、沿江江南721毫米、皖南山區72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1~3成。

(二)水情

河道 受強降雨影響,淮河干流全線超警戒水位,最大超警戒幅度0.61~3.52米,潤河集以上超過保證水位。支流洪河、潁河、淠河等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其中洪河部分河段超保證水位。長江干流水位總體偏低,沒有發生超警戒水位過程,大通站過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1成。支流滁河、池河、青弋江、西河、秋浦河、青通河、黃湓河等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其中滁河部分河段超保證水位。

沿淮行蓄洪區 沿淮20個行蓄洪區中,除湯漁湖、方邱湖和潘村窪未達行洪控制水位外,其它17個行蓄洪區超行(蓄)洪控制水位0.12~1.86米,其中洛河窪行洪區最長超行洪水位22天。先後啟用蒙窪、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南潤段、姜唐湖、邱家湖、石姚段、洛河窪和荊山湖9個行蓄洪區,最大蓄滯水量14.75億立方米。其中蒙窪、姜唐湖、荊山湖3個蓄(行)洪區共蓄水8.4 億立方米,6個行洪區最大滯洪量6.35億立方米。

沿淮湖泊 7月上旬受流域降雨和淮河干流高水位共同影響,沿淮主要湖泊最高內水位高於汛期安全蓄水位0.35~3.97米,其中焦崗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園湖最高內水位均高於安全蓄水位3米以上。

大中型水庫 汛期,佛子嶺、沙河集、黃慄樹、大房郢4座大型水庫和53座中型水庫超汛限水位,佔全省大中型水庫總數的50%。五河縣樵子澗中型水庫超汛限2.60米,居有資料記錄以來最高。

淮河水情呈如下特點:

一是雨洪同向,分佈集中。7月份主降雨帶一直籠罩在淮河水系,強降雨帶走向與淮河干流走向一致,形成的區間洪水與上游洪水疊加,持續壅高淮河干流水位。

二是洪水疊加,組合惡劣。史河最大流量3150立方米每秒,潁河連續兩次洪水最大流量都超過2000立方米每秒,幹流與支流洪水疊加,組合惡劣。

三是水位高,洪量大。王家壩最高水位29.59米,與1954年持平;洪峰流量8030立方米每秒,大於1991、2003年。潤河集洪峰水位27.82米,為有記錄以來第一位,超歷史最高水位0.07米。潤河集至汪集河段水位為有記錄以來最高。

四是高水位時間長,頂託作用明顯。我省淮河主要站點超警戒水位21~29天。王家壩站超保證水位達44小時,分別比2003年、1954年多32小時、8小時。淮幹長時間高水位頂託,沿淮湖泊及西淝河、泥黑河、芡河窪、北淝河等沿淮窪地內水難以及時外排。

(三)旱情

全年共發生兩次階段性乾旱。一是6月上中旬,由於降雨嚴重不足,沿淮淮北地區夏種用水困難;長江持續低水位,沿江圩區提水抗旱。二是9月上中旬,江南東部丘陵區發生夏伏旱,主要在宣城市部分地區。

二、災情、工情

(一)水旱災情

洪澇災害 沿淮淮北地區遭受嚴重內澇,部分地區重複受澇;皖南山區遭受山洪災害;皖東部分地區遭遇颱風暴雨。全省有90個縣(市)、988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1819萬人,倒塌房屋10萬間,因洪水及山地災害死亡21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561千公頃、成災1096千公頃、絕收52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20億元,其中水利設施水毀損失19億元。

乾旱災害 全省最大受旱面積314千公頃,其中成災11千公頃。因旱造成農業直接經濟損失0.4億元,其中糧食減產1.89萬噸,經濟作物損失0.12億元。第一次全省作物受旱面積達314千公頃,其中輕旱303千公頃、重旱11千公頃。117千公頃水田缺水、156千公頃旱地缺墒需要提水抗旱和抗旱造墒。6月19日入梅後,旱情陸續得到解除。第二次受旱面積30千公頃,以輕旱為主。9月18日超強颱風“韋帕”帶來降雨,旱情解除。

水旱災情同以往大災年相比,有如下特點:

一是總體災害損失相對減少。洪澇面積分別比1991年、2003年減少374千公頃和351千公頃。

二是澇災大於洪災。澇災面積1236千公頃,洪災面積325千公頃,澇災是洪災的3.8倍。沿淮淮北地區因澇積水村莊達7389個。

三是行蓄洪區轉移人員減少。已運用的行洪蓄洪區共轉移1.03萬人,分別比1991年、2003年少49.3萬人和21.2萬人。

四是直接經濟損失明顯減少。因災直接經濟損失比2003年減少71億元。

五是乾旱影響程度不大。旱情是階段性且是區域性的,受旱面積只佔全省耕地面積的8%。

(三)工情

汛期全省江河堤防共出現險情694處,其中淮河流域509處(幹流269處,支流240處),長江流域185處(滁河55處)。除在淮幹一般堤、行蓄洪區堤防及保莊圩堤防、淮河支流上有46處較大險情外,其餘均為一般險情,險情以滑坡、堤防滲水、管湧、崩岸及閘站出險為主。五河縣樵子澗水庫灌溉底涵發生嚴重滲漏險情。經過科學搶險、奮力排險,各類險情均得到有效控制。

工情主要特點:

一是險情總數大大減少。淮河干支流堤防出險比2003年少617處,且無重大險情。

二是幹流堤防險情明顯減少。淮北大堤、城市工礦圈堤出險31處,比2003年少165處,且未發生較大及以上險情。

三是部分內河堤防險情突出。淮河流域一些內河內湖澇水難以外排致使堤防出險,焦崗湖圩堤、西淝河花家湖圩堤等發生較大險情。

四是搶險力量明顯減少。上堤搶險幹群分別比1991年、2003年減少131萬人和81萬人;投入搶險兵力分別比1991年、2003年減少1.7萬人和1.2萬人。

三、防汛抗洪抗災行動

面對淮幹洪水、淮北內澇、皖南山洪災害的嚴峻考驗,省委、省級政府及省防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防總的統一指揮下,帶領受災地區廣大幹群,萬眾一心,頑強拼搏,奮力抗洪搶險救災。

(一)高度重視,深入一線指揮部署。在淮河防汛抗洪緊要關頭,總書記、總理、回良玉副總理作出重要指示,總理、回良玉副總理親臨淮河視察,極大地鼓舞了奮戰在防汛抗洪一線的`幹部群眾。陳雷部長、鄂竟平副部長多次打電話詢問我省汛情,對安徽防汛抗洪作出部署,陳雷部長還兩次赴皖指導,矯勇副部長率國家防總工作組赴淮河一線檢查。省委、省級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到省防指指導防汛抗洪工作,並深入一線指揮。省委常委、副省長、省防指總指揮趙樹叢先後主持召開11次省防指會議,及時分析重大雨情、汛情,研究部署各階段的重點工作和主要任務。其他省級政府領導都分工負責各重要堤段防汛。省、市、縣各級黨政領導深入抗洪救災一線,靠前指揮,有力地推動了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二)未雨綢繆,把握防汛抗洪主動。為應對可能發生的洪澇災害,省防指汛前在組織、工程、預案、隊伍、物資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準備。按照國家防總的要求,對42.2萬戶的行蓄洪區居民財產進行了登記,修訂了沿淮20個行蓄洪區運用預案,主汛期前完成了101處在建開口工程的復堤任務,對6座新建及擴建涵閘制定、修訂了控制運用辦法,落實了巡堤查險防汛民工和防汛物資,組織省、市、縣和大型廠(礦)防汛機動搶險隊開展了實戰演練,為迎戰洪澇災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以人為本,確保群眾生命安全。省委、省級政府始終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抗洪工作的首位。特別是在9個行蓄洪區啟用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嚴格程式,慎重果斷,採取了“三通知一命令”做法,即提前下達運用準備通知,之後下達限時轉移通知,再下達進一步核查通知,確認行蓄洪區內群眾安全轉移、堤防防守人員全部撤離、行蓄洪區內無人滯留後,才下達行蓄洪區運用命令。在淮河防汛抗洪過程中,9個運用行蓄洪區和窪地臨時轉移安置58萬人,無一人傷亡。針對皖南地區山洪和部分地區颱風暴雨災害,及時轉移危險區域群眾,迅速營救被水圍困群眾,有效防止了群死群傷事件發生。

(四)科學排程,有效實施洪水管理。堅決服從國家防總統一排程,緊緊依託已建成的防洪工程,統籌上下游,兼顧左右岸,科學排程,綜合運用行蓄洪區、控制性閘壩、水庫、人工河道等防洪工程,有效管理淮河洪水。

第一階段,以淮干預洩為重點的防洪排程。6月24日,提前開啟蚌埠閘預洩淮河底水,到第一次淮河洪水來臨前,預洩淮河干支流底水15億立方米。同時,排程潁河、渦河等支流洩水,避免澇水與洪水疊加。

第二階段,以蒙窪蓄洪為重點的防洪排程。為迎戰淮河洪水,7月10日上午,國家防總決定啟用蒙窪蓄洪區蓄洪。王家壩閘於10日12時28分開啟向蒙窪進洪,開閘時王家壩水位29.48米,最大進洪流量1730立方米每秒,開閘后王家壩水位仍持續上漲到29.59米,超設計水位0.29米。7月12日9時52分,王家壩閘關閉,蒙窪進洪2.5億立方米。

第三階段,以控制正陽關水位為重點的防洪排程。7月10日,淮河干流、史河、潁河以及區間其他支流來水彙集正陽關,淮河第二次洪峰向下推進,幹流淮南以上出現最高洪峰水位,為減輕這一河段防洪壓力,一是利用大別山區梅山、響洪甸等大型水庫蓄洪,最大攔蓄支流洪量6.5億立方米,削減洪峰90%以上;二是啟用南潤段和邱家湖行洪區行洪,滯蓄洪水2.62億立方米;三是啟用姜唐湖蓄(行)洪區,進洪2.1億立方米,降低正陽關水位;四是啟用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和石姚段行洪區行洪,滯洪1.88 億立方米,加快正陽關河段洪水下洩速度,減輕中游防洪壓力。

第四階段,以降低淮南、蚌埠河段水位為重點的防洪排程。淮南以下河段水位長時間居高不下,堤防防守壓力不斷增加,7月15日啟用洛河窪行洪區,19日啟用荊山湖行洪區,並再次啟用姜唐湖蓄(行)洪區滯蓄洪水,共滯蓄洪水5.65億立方米;7月29日,在懷洪新河區間澇水基本排出的情況下,啟用懷洪新河分洩淮河干流洪水,最大分洪流量達1000立方米每秒,分洪量2.28億立方米,有效降低了淮南、蚌埠以下河段洪水位。

(五)依法防洪,強化政府應急管理。視雨情、水情態勢及工情狀況,依據《安徽省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從7月4日到12日,省防指將防汛應急響應由Ⅳ級逐步提升到Ⅰ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7月10日10時,省防指宣佈我省淮河、滁河進入緊急防汛期。有關市縣也相應啟動防汛應急響應,全面強化各項應急防汛抗洪措施。省防指連續27天召開新聞釋出會,在電視臺、電臺、報紙等新聞媒體釋出汛情通告31期,向社會通告防汛抗洪情況,釋出相關預警資訊。由於措施得力,落實到位,保障了防汛抗洪緊張有序展開。

(六)突出重點,提高抗洪搶險成效。正確處理全域性與區域性、重點與一般的關係,及時明確抗洪搶險的重點及層次。一是確保淮北大堤、城市工礦圈堤和保莊圩堤等重要堤防防洪安全;二是加強淮河一般堤防、主要支流堤防、行蓄洪區堤防防守;三是兼顧內河、內湖、內圩堤防的防守。同時採取相應綜合排程措施,特別是在部分支流汛情嚴峻的形勢下,堅定地貫徹排澇服從防洪,支流服從幹流,確保淮北大堤、城市圈堤、行蓄洪區保莊圩防洪安全的原則,保證了防汛抗洪工作順利進行。

(七)依靠科技,提供有力技術支撐。依託水雨情測報系統、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異地會商系統等,加強氣象、水文資訊的預測預報,提高預見性,為科學防洪、科學決策提供了技術支撐。在此基礎上,省防指先後召開50多次會商會,周密分析雨情汛情,準確判斷洪水發展態勢,反覆研究排程對策,果斷實施一系列排程措施,使洪水始終處於可控狀態。省防指派出15個技術專家組,重點對老險工險段進行監控,對各地發生的險情及時分析,現場指導制定搶險方案,幫助地方排除險情。

(八)群防群控,形成強大抗洪合力。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承擔了艱鉅的抗洪搶險任務,累計投入兵力34.5萬人次,出動舟艇2346臺次、車輛1.3萬臺次,發揮了抗洪搶險中流砥柱作用。受災地區組織20多萬幹部群眾巡堤查險,省級防汛機動搶險隊出動400多人次排險。省級政府及時下撥防汛排澇及水毀修復經費1.4億元、排澇電指標9400萬度。調撥省級防汛用袋460多萬條、防浪布和土工布120多萬平方米、砂石料2.3萬多噸、救生舟艇200多艘、救生衣2100件等總價值約2600萬元的防汛物資支援各地搶險。省直各單位密切配合,全力支援,省紀委、省委組織部加大對各地防汛抗洪工作的檢查督查,宣傳部門大力宣傳抗洪鬥爭中湧現先進事蹟、模範人物,水利、財政、發展改革、民政、公安、氣象、國土、農業、交通等部門各司其職,發揮了重要的職能作用。

(九)依託工程,發揮巨大防洪效益。在今年淮河抗洪鬥爭中,已建治淮工程經受了嚴峻考驗,發揮了顯著的防洪減災效益。淮北大堤、城市圈堤等堤防加固,使重要地區的防洪安全度大為提高;臨淮崗工程的建成,使淮河中游有能力戰勝更大洪水;淮河干流整治和主要支流治理,使洪水下洩更為順暢;行蓄洪區改造、移民建房和保莊圩工程使9.9萬戶、34萬人安全得到保障。治淮工程,在今年淮河防汛抗洪工作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十)多措並舉,保障各類供水需要。入梅之前,在做好防汛準備的同時,針對沿淮地區水稻栽插用水高峰的實際,始終將蚌埠閘上水位控制在17.8~18.0米。淠史杭、駟馬山、茨淮新河、青弋江、花涼亭等灌區也按預案開展供水,全省水利工程為夏種夏插提供水源72億立方米。兩次從佛子嶺、響洪甸水庫調水1.4億立方米向合肥市董鋪水庫補水,保障合肥城市用水需要。將巢湖水位汛前控制在8.5米以上,後汛期水位維持在9.5米左右,增加水量7.6億立方米,保障了沿湖城鄉供水安全。據統計,全省累計發動111萬人,動用7.5萬眼機電井、1629處泵站、2900臺套裝置,投入抗旱經費1.02億元、用電1.23億千瓦時、用油8800噸,澆灌農田315千公頃,造墒154千公頃。

四、災後恢復工作

(一)千方百計加快排水工作。在加強淮河干支流堤防防守的同時,統籌抓好沿淮淮北地區排澇,制定了《沿淮窪地排水工作方案》,明確排水總體思路、原則和時間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制定了《沿淮窪地積水村莊排水工作計劃》,優先排出有積水的村莊。成立排水工作組,加強對各地排水工作的指導,在排澇經費、機械和技術力量上大力支援重點受澇地區排水。各地千方百計組織排水,有自排條件的及時開閘自排,不能自排的及時開動排澇機械搶排。全省各級累計消耗排澇電約1.5億千瓦時,投入排澇經費1.6億元,淮河及滁河流域低窪地累計排除澇水57億立方米,累計排澇面積1511千公頃,儘快恢復了受澇地區正常生產生活。9月底前全面完成了行蓄洪區堵口及排水,保證了區內秋種工作按時令正常開展。

(二)因地制宜推進水毀工程修復。全省計劃修復水毀水利工程3.38萬多處,需完成土方4647.7萬立方米、石方253.7萬立方米、混凝土43.4萬立方米,水毀水利工程修復任務繁重。省水利廳及時制訂了《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工作方案》,確定了“先恢復後提高、先重點後一般”的修復原則,先期抓好影響防洪安全、灌溉和人飲供水三類重點工程修復。受災地區對水毀水利基礎設施進行摸底、核查,掌據全面情況,根據水毀工程特點,制定計劃,籌措資金,因地制宜開展水毀修復工作。水利部門加強水毀修復技術指導,確保修一處、成一處、發揮一處效益。截至12月20日,各地已累計修復水毀工程3.1萬處,佔計劃90%;完成土石方4320萬立方米,佔計劃88%。

(三)積極穩妥開展行蓄洪區運用補償。7月15日開始啟動行蓄洪區運用補償工作,省及有關市縣成立了行蓄洪區運用補償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精心制定行蓄洪區運用補償工作方案。加強補償工作人員政策和業務培訓,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進行補償政策宣傳,對各地補償工作實行有效監督,認真開展財產損失核查,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紮實抓好登記、核查、“三榜公示”等重點環節,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開。水利部淮委及時對我省行蓄區損失進行核查並出具核查意見。9月底省級政府向國務院及財政部、水利部上報安徽省蓄滯洪區居民財產損失資金補償方案。10月下旬,國家防辦對我省補償工作及補償方案進行了核查。12月初,國務院批覆我省行蓄洪區運用補償方案,補償資金總額3.57億元,其中中央補助2.49億元,省級配套1.08億元,另外,國家安排行蓄洪區水衝砂壓農田恢復資金2000萬元。12月15日,我省完成了行蓄洪區運用補償資金髮放任務。

五、防洪排澇及抗旱效益

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產生巨大經濟社會效益。防汛抗旱工作確保了淮河干支流堤防的安全,確保了各類水庫防洪安全,確保了重要城市和主要交通線的安全,行蓄洪區群眾轉移安置過程中無一人傷亡,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了妥善安置,保障了受旱地區生活生產用水需要,災區人心穩定,社會安定。水利工程防洪排澇抗旱減災效益達420.5億元。

(一)治淮工程防洪效益。淮北大堤及主要支流、正南淮堤等一般堤防保護區減少淹沒耕地980萬畝,行蓄洪區減少淹沒耕地200萬畝,減少受災人口1430萬人,以1949年為估算基準年,治淮工程發揮防洪效益368億元。

(二)沿淮淮北排澇效益。排澇開機總檯時158.8萬臺時,日最大開機23.5萬千瓦,抽排水量約22億立方米,通過及時除澇,減少糧食損失約27億元。

(三)抗旱效益。據測算,抗旱挽回糧食損失117.2萬噸,減少經濟作物損失8.6億元,農業抗旱減災效益25.5億元。

防汛抗洪及抗旱鬥爭的勝利,歸功於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歸功於各級黨委、政府和防指的正確指揮和科學排程,歸功於治淮工程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再次證明了“蓄洩兼籌”的治淮方針是完全正確的,治淮的總體佈局和規劃是科學合理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的理念符合科學發展觀,行之有效。同時,也暴露出新形勢下我省防汛抗旱工作仍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淮河流域頻繁發生的洪澇災害,防洪除澇治理任務仍十分艱鉅;極端性氣候頻繁發生,對防汛應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傳統防汛抗旱手段提出挑戰;中小河流、中小水庫、中小城鎮防洪問題日益突出,山洪災害對群眾生命安全威脅嚴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防洪保安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尤其是關係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問題,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部分工程、地區防汛預案可操作性不強;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防汛搶險民工組織排程難度加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調節能力弱,保障能力低。等等。

20xx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各項部署的第一年,是“十一五”規劃承上啟下的一年。做好2008年防汛抗旱工作,保障防洪供水安全,減輕水旱災害損失,對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安徽奮力崛起戰略部署,意義重大。

(一)全面做好防大汛準備。加快以治淮工程為重點的水利工程建設,進一步夯實防洪保安物質基礎。抓緊水毀水利工程修復,確保汛前修復完成影響防洪安全的水毀工程。加強防汛工作的組織領導,完善、修訂各類防汛預案、方案,全面落實大江、大河堤防、各類水庫、重要城市等重點防洪工程安全度汛措施,加強山洪泥石流防禦,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二)努力保障各類用水需求。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努力提高抗旱的主動性,完善抗旱預案,優化供水方案。加強旱情監測,做好今冬明春蓄水保水工作。在出現旱情的情況下,充分提引外水,優化水源配置,按“先生活、後生產,先地表、後地下,先節水、後調水”的原則,合理安排用水順序,確保城鄉居民生活用水。

(三)加強防汛抗旱資訊化工作。以資訊化建設促進防汛抗旱現代化。重點抓好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和管理,加快工情、水情、旱情分中心建設,繼續開展墒情測報系統和水庫洪水排程系統建設。

(四)提升防汛抗旱應急能力。提高各類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執行力度,提高對防汛抗旱突發性資訊收集、分析及處置能力,提高處理水旱災害應急事務效率,不斷適應新形勢下應急工作要求。

(五)抓好搶險抗旱隊伍建設。抓好群眾性巡堤查險隊伍和專業性搶險隊伍建設。探索由法律、行政、經濟等綜合手段組建民工防汛隊伍方式。繼續探索服務搶險抗災、適應市場經濟的防汛抗旱專業隊伍建設,在政策、經費等方面支援防汛機動搶險隊、抗旱服務隊的建設和發展。

TAGS:抗旱 防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