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科實施新課程教學工作總結-學校總結-教學總結

才智咖 人氣:1.18W

遼陽縣教師進修學校李平教師要教好這套教材須具有新思維、新思路、新創意、新策劃、新方法。生物教師除了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還需要廣泛敏銳深刻的洞察力和豐富奇妙的想象。生物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上狠下功夫,在教會學生利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走出新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儘快改變以往“灌輸”式教學方法,要儘早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解答,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判斷,學會推理,學會調查,學會操作,學會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合作學習。鑑於生物課程標準給教師的課堂教學留下了較大的活動空間,所以更加需要教師創造性地組織實施教學,不斷激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資源及他們自身獲取的資訊,更好地步入健康學習的快車道。

生物學科實施新課程教學工作總結-學校總結-教學總結

一、課改三年來,深入教學第一線聽課瞭解,使我體會到:

(一)課堂教學變了。

1、課堂教學目標變了。突出表現為把過程與方法視為課堂教學的目標,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探究、思考、分析、觀察、實驗操作、質疑和創造等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獲得知識,使結論和過程融合起來,讓知識和能力和諧發展。另外,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

2、課堂教學活起來了。新課程的課堂充滿活力,師生互動,學生思維活躍,主要原因是教材開放了。葉聖陶先生幾十年前就指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材料,是傳承文化的一種載體。新教材給師生創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了平臺,每個教師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重組、增刪,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讓學生以教材為例子,嘗試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交流。可喜的是,有的教師在施教過程中,還通過師生互動再度開發教材,創造新的教材資源,變靜態的教材為動態的教材。開發教材的形式多種多樣,師生在開發與實踐教材中享受著教育的快樂。

(二)教師變了。新課程的實施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觀念的改變。學生觀變了:新課程以“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關心每一個學生”。

1、課程觀變了。在教學實踐中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注重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主體能力。教師不再是課本知識的消極解釋和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等一起構建新課程的合作。

2、教學觀變了。新課程的民主性、開放性、科學性,讓教師找到了課堂的感受。充分地挖掘、開放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已經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新課程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新課程中,教師逐步形成了“對話”意識,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新課堂中,教師唱獨角戲的現象少了,與學生交流、溝通、合作和互動的現象明顯多了。

3、角色的轉變。新課程不斷促進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擁有者轉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合作者;不斷促進教師從權威者、訓導者、管理者轉向引導者、激勵者、服務者。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的行為表現為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二、生物學科課改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生物教師的現代教育理念有待進一步鞏固和提升。觀念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更是搞好課程改革的前提。目前有一部分生物教師,在“努力讓所有的學生儘可能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儘可能地進行探究性學習,努力提高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但這些還停留在表面,即“穿新鞋,走老路”。如在小組進行研討時,隨機地讓學生前後桌一組進行討論,時間一到,學生彙報,而且不論什麼樣的探究研討全是如此;也有部分教師還是以傳授為主,只注重學習的結果。由此可見,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必須內化為教師本身的教育思想,才能融入他們的教學之中,才能保證學生全面、均衡、富有個性的發展。

(二)現有的教學條件、班級管理方式制約著新課改的程序。新的課程改革提倡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生物課將更多的是學生的實驗、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技能,提升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是我們國家由於人口多、學生數額大,加上經濟文化比較落後,教育長期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跟不上,課程實施的條件較差。如在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查閱各種資訊資源,提供圖書資料以及網路裝置的學校很少。再有各學校班級人數均在40-70人之間,這樣的條件適合於,一般教師也習慣於用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活動。那麼要想運用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開放式教學,對學生進行賦有個性的指導,教師就很難做到了。

(三)教師知識結構陳舊,學科水平低,基礎薄弱,影響他們在新課改中發揮作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需要教師具備新的教學技能和實施新的教學策略的能力,也需要教師具備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具備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的能力。但是由於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專業水平以及教育的智慧等與新課改的要求仍有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距離,致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照本宣科,機械呆板,對課程內容缺乏橫向、縱向的擴充套件以及對內容的創造和昇華。

(四)學校領導的教育管理理念,直接影響生物學科新課程的實施。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探究手段的自然科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尤其是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有許多活動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的。有的學校領導雖然也在口頭上喊著促進學生全面地富有個性地發展,但在實際上,由於會考不考生物學,便捨不得在實驗裝置上進行大的投入,從而阻礙了生物學科新課程的實施。

(五)教師的教育研究意識淡薄,自我教育功能尚差。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儘快地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實施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當成為孜孜不倦的學習者、教學問題的探索者、新的教學思想的實踐者和教育改革的專業決策者。教師應該通過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反思、研究和改進,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提高,成為現代研究型的教師;但是,由於生物學科發展迅猛,教師對這些新資訊應接不暇,再加上平時教學任務繁重,所以有一大部分生物教師完全處於應付的心態,也就談不上潛心地進行教育教學研究。

(六)學生的壓力過重,與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相悖。

《標準》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並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使學生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在課程中獲得有效的保障。但是,現在課程改革正處於轉軌時期,國家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增設新課程,教師的新舊理念在發生碰撞,一面紮紮實實教“知識點”,一面又想讓學生“自主探究”,這樣一來,不但沒有減輕學生的負擔,反而使學生的壓力更大了。

課程改革是一個漫長、艱辛的過程,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審時度勢,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使新課程改革沿著正確的軌道進行下去。

三、怎樣上好每一堂課好課的具體標準應包括:

1、教學目標要指向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目標要做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內在統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慧理論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目標要有彈性,給學生留有其發揮主體性的空間和時間;以創新能力與個性發展作為教學目標中的重點。

2、教學內容組織得當。內容要體現基礎性、現代性、綜合性的統一;作為教的內容的教材、教程與作為學的內容的學材、學程要規劃好。

3、教學方式方法選擇運用要貼切。選擇的標準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基本參照;運用上要強調科學化、藝術化、個性化地運用。

4、教學評價要完善。一切評價圍繞“促進學生髮展”這一宗旨;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發展及學生的需求、潛能等也需要予評價;評價的方法與手段要多元化;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教育教學的評價。那麼,怎樣上好一堂課呢?我認為應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一)備課。備課時教師要時刻不忘新課程理念,吃透新課標;時刻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願望、需求、自主性、尊嚴和生活;備課中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教材為載體,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情況和學校實際狀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靈活的處理,及時調整教學活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學需要,因地制宜地開發、製作簡單的教具,開創適合自己、適合學生以及適合學校特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此外,備課中教師還要從根本上備學生,即瞭解學生和家長的情況以及學生的變化,及時挖掘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請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過程成為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由師生甚至是家長和社群人員共同創造、構建的過程。

(二)上課。上課是關鍵。備課是為了更好地組織好課堂教學,可以說是教師對一節課的教學規劃;而上課是對這一規劃具體落實的過程,它面對的是有情感、有獨立的思維方式的學生。因此教材與教案無非是個憑藉,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動的平臺。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著眼於學生的實際,敢於挑戰自己的教案,要追求自己的思維同學生的思維在特定情境下的碰撞與交流,要給學生以豐富的情感,從動作、情態、語言等方面去激勵學生、去關注學生、去鼓舞學生,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上的“自主者”,課堂上的“小演員”。我們還要著眼於學生的能力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不要輕易否定學生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得出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答案、結論強加給學生,要允許學生對問題有獨特的見解。正確的結論要鼓勵,錯誤的觀點可以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由參與交流的其他學生提出,從而引起該生的深入思考,真正做到“放下包袱,開動機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時,在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基礎上,教師要成為一個組織者、一個引路人,引導學生相互比較、探究、鑑別,培養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嚴謹性和深刻性,真正使課堂“活而不亂”,要能靈活地處理課堂中突發的疑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與教案,既放得開又收得攏,使教學手段不流於形式,真正落實到教學過程當中,有效地創設課堂教學的新境界。

(三)反思。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物件,對自己在職業中所作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實施中更要強調反思。“沒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課”,為使每一堂課上得更好,每一節課課後我們都要靜心沉思。反思自己一堂課的成功之舉、失敗之處;反思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機智以及獨到的見解,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思路,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反思的同時,我們應該及時記下得失,重新設計教案,這樣才能不斷改進和完善課堂教學,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才能把教育手段與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之,新課改下,教師要有新的教學理念、新的師生關係,從而有新課堂教學模式。怎樣評價一堂課,如何上好一堂課是值得我們每個教師深思的一個問題。但不管怎樣,我相信只要我們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抓好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吃透生物課程標準,把教改落實在實處;課堂上,注意學生的每一個細節,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就能上好每一堂課。新課程體系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等方面對教師都有了新的要求,新課程改革,最終都要靠教師在教學的實踐中去實現和完善。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要適應新課程的需求,必須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專業要求與技能,在新課程中不斷自我更新發展。在新的形勢下,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等都要發生很大的轉變,以適應改革的浪潮。課程改革,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新課標,與時俱進,與課標同行,及時反思、轉變和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及教學行為,歸結成具有指導意義的探究教學和合作學習教學的成功案例,在不斷嘗試反思性教學中,在不斷地分析誤區、克服誤區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完善,建立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課堂,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促進生物教學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