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池州戶口遷移手續流程

才智咖 人氣:4.06K

為貫徹落實《居住證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633號)、《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國發〔2014〕25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的意見》(國發〔2015〕96號)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皖政〔2015〕53號)精神,經市政府同意,現就進一步推進我市戶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實施意見。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2017年池州戶口遷移手續流程,歡迎閱讀!

2017年池州戶口遷移手續流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統籌戶籍制度改革和相關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合理引導農業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融合推進全市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二)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意願,依法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權益,全面放開我市落戶限制。堅持統籌配套,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擴大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計生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

(三)發展目標。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實現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全覆蓋。優化城鎮佈局,加快推進城鎮建設,積極引導人口向城鎮、重點開發區域轉移,探索建立跨區域人口遷移機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有效支撐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依法保障公民權利,以人為本、科學高效、規範有序的新型戶籍制度。

二、全面放開城鎮落戶條件限制

(四)在我市城鎮擁有合法穩定住所(包括租賃房屋)的人員,本人、配偶及夫妻雙方的近親屬,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落戶。

(五)對在本市城鎮購房的外地居民,可以憑房屋產權登記部門備案的《商品房買賣合同》、購房首付款發票,本人、配偶及夫妻雙方的近親屬,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落戶。

三、創新和規範人口管理

(六)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體現戶籍制度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戶口登記不再標註戶口性質,不再出具關於戶口性質的證明。逐步建立與城鄉統一戶口登記制度相適應的教育、衛生計生、就業、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統計制度。

(七)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無戶口人員經調查核實後,辦理常住戶口登記,依法保障公民合法權益。

(八)全面落實居住證制度。公民跨縣級區域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到我市城鎮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可以在我市城鎮申領居住證。

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的權利。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為居住證持有人提供下列基本公共服務:

(1)義務教育;

(2)基本公共就業服務;

(3)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計劃生育服務;

(4)公共文化體育服務;

(5)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務;

(6)國家規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務。

2.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享受下列便利:

(1)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出入境證件;

(2)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

(3)機動車登記;

(4)申領機動車駕駛證;

(5)報名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申請授予職業資格;

(6)辦理生育服務登記和其他計劃生育證明材料;

(7)國家規定的其他便利。

(九)加強人口資訊管理。建立健全實際居住人口登記制度,完善人口統計工作機制,全面、準確掌握人口規模、人員結構、地區分佈等情況。建立和完善覆蓋全市人口、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以人口基礎資訊為基準的全市人口基礎資訊庫,分類完善勞動就業、教育、收入、社保、房產、信用、衛生計生、稅務、婚姻、民族等資訊系統,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地區資訊整合和共享,建立方便公民辦事的電子檔案,為人口服務和管理提供支撐。

(十)紮實做好戶口管理基礎工作。公安機關嚴格落實公民如實申報戶口和責任追究制度,認真開展戶口清理整頓工作,糾正“重、漏、錯、假”戶口問題,確保戶口和公民身份號碼準確性、唯一性、權威性,為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社會誠信體系打下堅實基礎。各相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出臺配套政策,依據公安機關出具的證明材料,為涉及糾正“重、漏、錯、假”戶口的公民及時更新有關資訊或換領新的證照,確保他們能夠正常參與社會活動和公共事務。

四、健全完善戶籍制度改革相關配套措施

(十一)完善農村產權制度。落實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進行改革,制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辦法和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保護成員的集體財產權和收益分配權。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範執行。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進城落戶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有序流轉。

(十二)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

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本市各級政府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範疇;逐步完善並落實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和普惠性學前教育的政策,以及接受義務教育後參加升學考試的實施辦法。

完善就業失業登記管理制度,向本市農業轉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補貼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加大創業扶持力度,大力促進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

實現衛生計生基本服務均等化。將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納入社群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把本市進城落戶農民全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範接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並落實醫療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和異地就醫結算辦法,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與新農合整合,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

建立覆蓋本市城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實施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政策辦法,落實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做好參保人員跨制度銜接,實現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

完善以低保制度為核心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城鄉社會救助統籌發展。把本市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採取多種方式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

(十三)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落實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公共財政體系,理順事權關係,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保持財力均衡力度,保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健全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成本分擔機制。政府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在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性住房、計劃生育以及市政設施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成本投入。企業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制度,積極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並增加培訓投入,依法為農民工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用和住房公積金,提供多種形式的住房保障。農民工承擔參加城鎮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就業培訓成本中的個人支出部分。

五、強化工作保障

(十四)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負責統一領導、統籌協調戶籍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公安局。市公安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體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國土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農委、市衛計委、市統計局、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等部門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十五)加強協調配合。戶籍制度改革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市公安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體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國土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農委、市文廣新局、市衛計委、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市殘聯、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抓緊制定教育、社會保障、養老、就業、住房保障、文化、衛生計生、體育、殘疾人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落實經費保障。市公安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政府督辦室等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各地實施戶籍制度改革工作的督促檢查,確保戶籍制度改革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十六)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深入宣傳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加快改革戶籍制度的重大意義,準確解讀戶籍制度改革及相關配套政策。大力宣傳各地在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戶城鎮、保障合法權益、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合理引導社會預期,迴應群眾關切,凝聚各方共識,形成改革合力,為加快推進我市戶籍制度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