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風俗調研活動總結

才智咖 人氣:1.7W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節日風俗調研活動總結,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節日風俗調研活動總結

節日風俗調研活動總結範文一

一、活動背景

目前,中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瞭解不多,為了讓我們瞭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並且能夠讓傳統節日得到更好的發展和繼承,我們進行了這次“過年風俗習慣調查”。

二、調查方式

通過報紙、書籍、網路、電視等媒體。

三、調查內容

瞭解傳統節日的起源;收集有關詩詞;瞭解傳統節日習俗、飲食習慣,以及人們的其他活動。

四、調查成果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時“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閤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去“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西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

掃塵

“臘月二十四,彈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上古的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臘月二十四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子,清晰各種工器具,乾乾淨淨迎新春。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源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提升。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方等。

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商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聯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躍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之後,主題越來越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吃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稱為“團拜”。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五、活動總結

經過以上的調查表明:我國是一個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國家,春節豐富多彩的風俗習慣為我國的風俗文化的傳承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了一個異彩紛呈的中國。

節日風俗調研活動總結範文二

我們研究這個課題的原因:一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傳統習俗卻越來越忽視,春節的發展遭到嚴重的威脅;二是由於很多人對中國春節的習俗知之甚少,春節習俗的傳承發生了變化。

研究性學習是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走進春節”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更好地瞭解了祖國的傳統文化,更多地瞭解了最具有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走進中國“年”,觀察它、發現它、感受它、融入它,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愛國主義精神,以此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動員全民巨集揚民族文化,並使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探究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了學生善於分析、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以及積極動手實踐、自覺主動學習的能力。

假期中,我校學生研究興趣盎然,同學們或獨立自主,或三五個人組成調查學習小組,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幫助下,根據學校推薦的調查內容及要求,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確立了調查內容,通過查閱資料、訪談、實地考察、實踐體驗等方式,獲取了大量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同學們的研究內容很廣泛,從春節綜合調查到“年”的傳說、從春節的風俗習慣到外地過年的習俗、甘肅特產;從春節的飲食文化到“年夜飯”、“水餃的來歷”;從壓歲錢的使用到煙花爆竹的燃放……還有的同學對年畫、窗花、春聯、燈謎等傳統文化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調查,有的同學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六年級同學關於壓歲錢做了以下的調查:

1、你認為家長們應給壓歲錢嗎?如果應該,那麼你認為給多少壓歲錢最合適?

2、你認為錢才是最好的“壓歲禮物”嗎?

3、你認為自己應不應該擁有自由支配壓歲錢的權力?

4、你一般把壓歲錢花在哪些地方?

5、你認為怎樣用壓歲錢才最有意義?

6、你的父母每年給你多少壓歲錢?這與你的家庭背景相符嗎?

孩子們通過上網調查、電話諮詢、查閱報刊、詢問路人等方式進行了研究,最後他們做出了幾點建議:壓歲錢的數量應適當,不宜過多;可以將壓歲錢改成孩子們喜歡的“壓歲書”、“壓歲碟”;同學們要正確的認識壓歲錢,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還可以把壓歲錢存起來,學會計劃用錢,科學理財。同學們參與其中,其樂融融,收穫著,快樂著。他們包水餃,雖然包的不美觀,露餡易破,餡包的太少成了面蛋,甚至切面時把手切破了,但他們經歷著,體驗著,努力著,從不會到做不好,再到做好,爭取來年自己把每個餃子包得好看、好吃;他們不會寫對聯,但他們和家長一起貼對聯、讀對聯,感受著傳統文化,渴望自己能寫出對聯,猜出更多的字謎;他們與家長一起去超市購物、打掃衛生、掛燈籠、做年夜飯、品嚐各種傳統菜餚、看春晚、放鞭炮、守夜、拜年……體驗著家的溫暖,傳承著春節文化。

學生們和小夥伴一起合作,上街拍照、調查訪問,掌握了調查研究的方式方法,鍛鍊了能力,尤其是現實生活中如何調查,如何採訪,如何上網蒐集各種資料、如何總結的能力。

在“走進春節”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做研究報告70餘份,材料彙編成冊,16名同學表現突出,被學校授予“調查國小士”稱號。孩子們研究著,進步著;成長著,幸福著,快樂的笑臉如同綻放的花朵,體現著生命的精彩。

通過學校開展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調查活動,學生不光從學校學到了書本上的知識,還了解了我國的最傳統的節日春節,他們懂得了流傳下來的一些書本上沒有的文化知識。這都能教育現在的孩子,讓他們從小懂得敬老愛幼,團結互助,尊師重道。並且懂得了一些相關的詩歌、民俗,並且老師教他們製作了小報、賀卡等,還教他們閱讀、製作,動腦、動手,興趣盎然。

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學生不僅瞭解了很多與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而且在動手參與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春節的快樂,更使他們在尊重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受到愛祖國、愛生活的教育。

節日風俗調研活動總結範文三

這個學期,我們班開展了“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調查研究”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可多了,有春節、端午節、清明節、還有中秋節……但,我最喜歡的就數春節了!在參加“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調查研究”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我瞭解了許多關於傳統節日——春節的知識。

說起春節,還真得說說它的由來!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人們又叫它“過年”。按照我們國家的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思是說正月七年級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年”是什麼呢?它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怪獸。“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可是,“年”如何才能過去呢?聰明的人們想出了這樣的好辦法:每到春節前人們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大人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不僅為節日增添了濃濃的喜慶氣氛,還能辟邪,讓“年”害怕。人們還會在自己家門口燃放煙花爆竹,用響徹雲霄的鞭炮聲趕走“年”。於是,春節寫春聯、倒貼“福”字、燃放爆竹等的習慣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快要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還會準備年貨,春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東奔西走地忙於買年貨,年貨包括雞、鴨、魚、臘肉、糖果、餅乾……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最喜歡過年了,因為每到這時,媽媽總會給我們買來好看的新衣新帽,準備過年的時候穿。大年三十,一家人團聚在家裡,開開心心地吃起了年夜飯。大年七年級,孩子們換上好看的新衣服,跟著爸爸媽媽去給長輩拜年了。拜年之後,長輩會發給我們一個大大的紅包,裡面裝著滿滿的“壓歲錢”。真爽!

其實,人們在春節時的活動還有很多,比如,撣新、正月初八喝臘八粥,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每到正月十五,人們又要熱熱鬧鬧地“鬧元宵”。鬧完“元宵”,春節也就過完了……

在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習俗的調查活動中,我積極地參與調查,得到了許多關於傳統習俗的知識,增加了不少見識,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