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景點介紹

才智咖 人氣:1.73W

梵淨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也是武陵山脈的標誌。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銅仁地區,主峰紅雲金頂海拔2336米,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梵淨山山門距銅仁市80公里,距省會貴陽460公里。下面分享梵淨山旅遊景點介紹

梵淨山景點介紹

1.梵淨山四大皇庵

據史志記載,唐代佛教傳入貴州梵淨山地區,宋代黔東北地區頗具規模的寺院有沿河沿豐寺、印江西巖寺、大聖墩鐵瓦寺、思南華嚴寺等,明清佛教在梵淨山地區興盛,形成了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的盛況。梵淨山歷史上之四大皇庵:護國寺、天慶寺、承恩寺、朝天寺。

2.護國禪寺

護國寺位於梵淨山西北麓的永義鄉大園址村。始建年代待考(大約唐末宋初),豎於明萬曆四十六年的《敕賜碑》和豎於清康熙二十六年的《海闊慧惺和尚墓碑》都稱為“天池院”,清初重建後更名為護國寺。護國禪寺背靠棉絮嶺,面向肖家河,兩側有大小獅子巖拱護,地處西上梵淨山要衝,是梵淨山四大皇庵之首。

3.天慶寺

天慶寺,又名天慶堂。位於梵淨山東北麓印江木黃鎮金星村九臺山腰,距金頂40公里。天慶寺始建年代待考。天慶寺廟宇規模巨集大,號稱“九重堂”,計有殿堂45間,建築巨集偉壯觀。最為奇特的是大佛殿下的天井,由巨石板鋪就,最大的石板長3米,寬2.4米,厚12釐米,階沿石最大的長6米,寬50釐米,厚40釐米。這樣的巨石在過去工具簡陋、山野菁林、道路崎嶇的條件下是如何運抵的,留下了一道謎。

天慶寺現存遺址內有木屋5間,深持和尚、大方和尚等石墓塔4座,藏經樓遺址,石院壩天井,對研究梵淨山佛教文化有很高的價值。

4.承恩寺

承恩寺位於梵淨山新老金頂之間,是梵淨山頂寺廟群的主體建築,梵淨山四大皇庵之一。承恩寺下為鎮國寺,俗稱下茶殿,始建於明代,清光緒六年隆參和尚重建,建國前復毀,僅存遺址,佔地面積為1100平方米,1988年僧釋通靈募化重修,改石屋為磚混結構,有正殿3間,兩側廂房,正門及耳房,1998年竣工,舉行開光典禮。

 5.朝天寺

朝天寺,原名沖天寺,位於梵淨山東北麓的三角樁,有梵淨山南天門之稱,始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貴州宗教概覽》第5頁)。據《下茶殿碑》載,鹹同年間趙子龍、劉滿作亂,廟宇被毀,清道光六年後由隆參和尚募化再修,光緒五年(1879年)又毀於兵燹。朝天寺地處東北線上梵淨山要衝,歷來為“兵來匪去,匪去兵來”之要隘。

6.萬米睡佛

棉絮嶺,西上梵淨山的.汽車終點站、西線徒步起點,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頂、老金頂、鳳凰山一覽無餘。在此可以看到梵淨山一大奇觀——萬米睡佛、又為佛中佛,佛頭三個、座佛兩尊,寓意“五福臨門”,且長達萬米,為世界之最,極像大肚彌勒,千百年來當地百姓把梵淨山稱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棉絮嶺距離印江縣城約50公里,車行約1.5小時,是西線登梵淨山巔的起點,是大型停車場,同時也是觀看萬米睡佛的絕佳處。

7.敕賜碑

敕賜碑——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聖旨而建,當時的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對梵淨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勝古蹟、歷史傳說、佛教興衰等都作了記載。碑文寫到梵淨山是“古佛道場”,是“天下眾名嶽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傾動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紛紛湧來朝拜的“極樂天宮”,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黔山第一石

黔山第一石——西線上梵淨山,到達山頂草甸層後,立於山頭的一尊奇石,像贊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你是第一!。據說清朝大書法家嚴寅亮(書寫頤和園匾額)書寫“黔山第一”也來自它的靈感!

9.金頂天橋

天仙橋凌空飛架,勢若長虹。《銅仁府志》載:“一切橋石,皆朝謁善眾,揹負猱升,非可易得。”有人查橋石質料,果非山頂就地取材。但觀此峰,崖陡如削,峽深風厲,憑人力不可為之,故前人意為神工,稱此橋為“天生橋”。

10.宗東碑林

梵淨山山門運用民間工藝精雕細刻而成。過了山門,只見一片斑竹林,鋪展在溪邊開闊地帶。竹林後的梵淨山碑林共有50餘塊,均為國內趙樸初、啟功等知名人士及書法大家的傑作,各具風格,盡展風流,把梵天佛地之風光,融進祖國傳統精美藝術之中,形成別具一格的梵淨山人文景觀。碑林處還有一線長年不枯的龍泉,人稱“聖水”,入山者必飲一口,清口甘甜,滋潤六腑。據說,僅飲一口,可保遊客一身正氣,出入平安。

11.薄刀嶺

是梵淨山奇觀之一的“脊嶺橫天”地段。這段景觀全長約2公里,是由於第四季冰川的侵蝕,兩翼鬥壁後退所形成的尖背山脊。刃脊破天,流雲騰霧,如一把刀刃仰置的長刀,故稱“薄刀嶺”。薄刀嶺是發源於鋸齒山下的肖家河和發源於太子石的牛尾河的分水嶺中起始一段的脊嶺。20多米長的地段,脊嶺橫空,人如蹈空而行。

12.黑巷子

越過薄刀嶺,山路又轉平緩,蜿蜒進入一片叢林中。路兩旁長滿黃楊、鐵杉等樹,由於生長在脊嶺上,風急且勁,這些喬木都成了並不高大的小老樹;樹身筋骨嶙岣,樹幹古藤繞掛,均披以厚厚的苔蘚。路兩旁樹枝互相糾結纏繞,幾乎樹樹連理,虯結如龍,形成裡許廕庇的天然長廊,故名“黑巷子”。遊人盛暑上山,一入此廊,只覺涼蔭撲面,暑氣全消。但覺萬籟俱寂,唯林梢偶爾篩下晴光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