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旅遊景點的導遊詞範文

才智咖 人氣:1.66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導遊,往往需要進行導遊詞編寫工作,導遊詞由引言、主體和結語三部分構成。那麼應當如何寫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川省旅遊景點的導遊詞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四川省旅遊景點的導遊詞範文

四川省旅遊景點的導遊詞1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成都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景點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位於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武侯祠享有三國文化聖地的美譽,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下面呢,就讓我們細細參觀瞭解吧。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武侯祠景區。大家看到大門兩側,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請大家隨著我手指的方向往右看,這一通就是明碑,明碑著重介紹了武侯祠的歷史沿革。明碑的下面呢,是龍王的兒子——贔屓。民間啊,有這樣一個傳說——摸摸贔屓頭,一生吃穿不用愁。一會兒啊,各位可以去摸摸看,圖個喜頭。

接下來,請各位隨著我往左邊走,這是武侯祠最大的一塊石碑——“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碑”是歷史上著名的“三絕碑”,為唐代作品。“三絕碑”位於大門的右側,碑身及碑冒通告367cm,寬95cm,厚25cm。元和820xx年,劍南四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同僚來此拜謁諸葛亮,斐度作為幕僚隨行。斐度很早以前就想寫文章讚頌諸葛亮,到成都遊武侯祠後,懷著景仰之情寫了這通碑文。碑文主要描寫了諸葛亮的治人之術、事君之節和立身之道,稱頌他是千古罕有的政治家。

公元820xx年,修建了這塊碑,名為“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碑”。所以啊,這塊碑又被稱為“唐碑”。說到這兒啊,我想給位遊客朋友要產生疑問了,這塊碑又為什麼叫“三絕碑”呢?這三絕到底是指的什麼呢?其實啊,這三絕即指裴文、柳書、魯刻。

三絕碑的碑文,由裴度所撰,裴度一生歷事四朝,後數度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書丹者柳公綽,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的兄弟,他的書法端莊渾厚,結構嚴謹。鐫刻人為當時著名的工匠魯建。無論是從文章、書法、鐫刻上它都是精美絕倫的。所以啊,後人稱之為“三絕碑“。大家可以近距離的欣賞欣賞古人的智慧結晶。

接下來,讓我們前往下一個景點吧。

三絕碑,本名《蜀丞相諸葛武候祠堂碑》。系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到武候祠拜謁諸葛亮,事畢,令人刻建了這通石碑,故此碑又有“唐碑”之稱。

三絕碑的碑文,由武元衡的慕僚,節度掌書記裴度所撰,裴度一生歷事四朝,後數度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書丹者柳公綽,當時為成都府少尹,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之兄,後任過兵部尚書,其書法端莊渾厚,結構嚴謹,也是當時的書法家,二人史書有傳。鐫刻人為當時著名的工匠魯建。

三絕碑的碑文分序和銘兩部分,正書共22行,每行約50字。在碑陰,刻有武元衡及慕僚共27人的職務、姓名和爵祿,碑文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有不少精妙之處,裴在文中概述諸葛亮的文治武功,並以前代名相姜尚、管仲、蕭何、張良等人相喻,稱頌諸葛亮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術,“四者備矣,兼而行之”,是“大名蓋天地”的人物。使“三絕碑”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碑銘為駢體文,四言六十四句。碑文一氣呵成,用辭精闢,書法端嚴,剛勁渾厚,受到後人賞識。因文章立意高遠,辭句懇切,文章酣暢;書法嚴謹,字型遒勁;加止工匠刀法剛勁,極富氣魄的刻技,逐漸形成“三絕”之說。還有一種說法是此碑因裴文、柳書及備述武候之功德而稱絕於世,獲得“三絕碑”的美稱。成為武候祠內極其珍貴的文物。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防止成都地區潮溼的氣候對石碑的侵蝕風化,加上玻璃框罩保護。

屹立於武侯祠大門內碑亭中的唐碑,又稱"三絕碑",是成都最古老的碑刻之一。說到在後世的名聲和影響,此碑在成都則首屈一指。

三絕碑唐碑本名《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唐憲宗元和四年(809)立。碑身及碑帽通高367cm,寬95cm,厚25cm,下有碑座。碑帽的.雲紋雕飾,具有唐代石刻藝術特點。其石質為峽石。碑文共22行,每行約50字,楷書。

碑文作者裴度,是唐代中後期有名的政治家。元和二年(807)成都動亂,唐王朝派相國武元衡出任劍南四川節度使,裴度作為幕僚隨行。裴度久欲撰文頌揚諸葛亮,到成都遊武侯祠後,便懷著景仰之情寫了這通碑文。碑文內容分序文和銘文。序文開篇處,裴度稱頌諸葛亮兼具開國之才、治人之術、事君之節和立身之道,是千古罕有的封建政治家。斐度說,當[漢末]大亂,群雄紛爭之際,士人奔走獻策唯恐不力,諸葛亮獨高臥隆中,自比管、樂,一旦劉備三顧,諸葛亮便以《隆中對》"一言而定其機勢",確立三分鼎立的大計,出手不凡。斐度讚揚諸葛亮革除[漢末]弊政,執法公允,任人唯賢,治戒講武。他認為經諸葛亮的苦心治理,僻陋的[蜀漢]政令劃一,道德風行,一躍而為殷富之國,擁有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斐度駁斥崔浩等人對諸葛亮的評價,認為不可以成敗論英雄,假如上天再給諸葛亮一些時間,必能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銘文為駢體,四言為句,共64句,銘文將諸葛亮比於前代名臣伊尹、姜尚、蕭何、張良,盛讚其不朽業績。最後,銘文稱頌諸葛亮功德如高山流水,長存於天地之間,長存於蜀地百姓心中。

銘文:"昔在先主,思啟疆宇,擾攘靡依,英雄無輔,爰得武侯,先定蜀土。道德城池,禮儀幹櫓。煦物如春,化人如神。勞而不怨,用之有倫。柔勝蠻落,鋪敦渭濱,攝跡畏威雜居懷仁。中原旰食,不測 不克,以待可勝,允臻其極。天未悔禍,公命不果,漢祚其亡,將星中墜。反旗鳴鼓,猶走司馬,死而可作,當小天下。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兼齊管晏,揔漢蕭張,易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豐約,亦皆然矣。嗚呼:奇謀奮發,美志夭遏。吁嗟嚴立,感受謫罰,聞之痛之,或泣或絕。甘棠勿翦,駢邑斯奪,由是而言,殊途共轍。本於忠恕,孰不感悅,苟非誠愨,徒雲固結。古柏森森,遺廟沉沉,不殄禋祀,以乞於今,靡不駿奔,若有照臨。蜀國之風,蜀人之心,錦江清波,玉壘峻岑,入海際天,知公德音。元和四年,歲在己丑,二月二十九日建。"

書丹者柳公綽,為楷書中柳體創始人柳公權之兄,其書法渾厚篤實,既有柳體筆韻,又自具風格。後人讚賞唐碑碑文筆力雄健、辭麗義精,書法遒勁端嚴。加之刻工魯建,刀法謹嚴,超群絕倫,故該碑有"三絕"之譽。如明代四川巡撫榮華在碑陽(正面)題跋,稱斐文柳書"誠二絕也",堪與諸葛功德"相與垂於不朽"。其後,人們便習稱為"三絕碑"。

三絕碑一千多年來,唐碑隨歲月流逝也有所損傷,但剝蝕不大,至今絕大部分仍字跡朗整,基本完好。由於石質、氣候等等原因,成都地區儲存下來的古碑較少,此碑即為成都僅存較完整的唐代碑刻。

成都武侯祠中現存的53座碑刻中,最有名氣的當屬被譽為"三絕碑"的唐碑。此碑刻立於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高3、67米,寬0、95米,厚0、25米;因為碑文由曾任監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由曾任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又是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之兄的柳公綽所書,由當時蜀中名匠魯建所刻,文章、書法、刻工均屬上乘,故被稱為"三絕碑",而其《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的本名,卻往往被人們所忽略了。

四川省旅遊景點的導遊詞2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都江堰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城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鎮鎮境有省道大三公路穿越,入青城山公路在鎮治地與其連線,公路總長2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9公里。有村道6條,總長8.7公里,一般寬為5-6米。1999年,實現村村通電話目標。青城山鎮建立後,鎮境逐步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企業,鎮企業以生產旅遊產品為主。至1999年末,有釀造、茶葉加工、製陶及食品與竹木加工等企業24個,其中個體私營7家。主要產品為老媽紅系列酒、老臘肉、青城泡菜、青城山老窖系列、紫砂製品等,年產值7002萬元,營銷收入6750萬元。

青城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1986年後,又先後自籌和引進資金十數億元,興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觀的架空索道,開闢了青城後山風景區,建成了王小波、李順起義陳列館,恢復了泰安古鎮,開闢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雲群洞、翠映湖、五龍溝、紅巖等景點,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雲寺的架空索道,興建了娛樂中心、味江漂流衝浪、旅遊小火車等遊樂設施,修建了別墅、度假村、賓館、會議中心等旅遊服務設施。同時加強和不斷完善景區管理,青城山景區已連續多年被評為省級優秀旅遊風景區。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乘車前往大約需要20分鐘,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時間,給諸位介紹一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63公里,因景區青山環列,林木繁茂,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遊覽和避暑的勝地。又因這裡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廣及全國,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已經聽出青城山的基本特點了;那就是離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的風景名勝地,而且還要加上六個字:保護相當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青城山與都江堰景區聯名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的專家充分肯定。當然,“眼見為實”,一會兒大家親臨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虛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峰環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裡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後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陵張天師創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為基地,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無變化。

唐初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裡,唐玄宗通道,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藉助於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青城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倉山”,又名“丈人山”。東距成都市68公里,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險、峨嵋之秀、夔門之雄齊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於20xx年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xx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較大的影響。青城山在歷史上名稱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瀆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國山等名。青城山被譽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謄。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分前、後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千米,景色優美,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自古以來,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巖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聖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聖燈的最佳觀景處。每逢雨後天晴的夏日,夜幕降臨後,在上清宮附近的聖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時三、五盞,忽生忽滅,多時成百上千,山谷一時燦若星漢。傳說是"神仙都會"青城山的神仙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稱為聖燈。實際上,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詩聖”杜甫來到青城山寫下了“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1940年前後,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他尋幽探勝,潑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六十年代,張大千在遠隔重洋的巴西聖保羅畫巨幅《青城山全圖》,供自己及家人臥遊。晚年自雲:“看山還故鄉青”,“而今能畫不能歸”,終身對故鄉青城仙山充滿著眷戀之情。 在中國,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