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鎮景點介紹

才智咖 人氣:2W

前童鎮,地處浙江省寧海縣西南,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2.6萬,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地理環境獨特的江南古鎮,下面小編分享了前童古鎮景點,一起來看看吧!

前童古鎮景點介紹

五福臨門

建於嘉慶年間。左右對稱、高聳入雲的馬頭牆,俗稱“五嶽朝天”,不僅高峻險美,而且有防火擋風的功效。馬頭牆是古代江南富戶官宅威勢的象徵,其級數越多,就職位越高,勢力越大。牆面嵌著雕花石窗,外牆上塑“群峰簪笏”、“清流映帶”等浮雕文字。牆尖塑著沖天而起的躍魚和飛龍,寓含“鯉魚跳龍門”之意。這些,表達了房主人求富貴盼高升的願望。門柱上那兩隻倒掛獅子,或稱“太師和少師”,表示事事如意,暗喻著老少之間的生氣和樂趣。門楣上雕有“葵心向日”。門牆上一對瓷盆中各飾有五隻飛舞的蝙蝠,象徵著五福臨門,這就是宅名的來歷。

大祠堂

建於明洪武18年,系方孝孺親自設計。佔地1.2畝,平面佈局自南向北依次為正門、戲臺、天井、東西廂房及正廳,是封閉式的四合院。門口豎有2對長方形花崗石桓杆夾。祠內天井寬闊,大廳有32根大圓柱,好比32顆象棋子,隱含全域性一盤棋之意。方孝孺題寫的“詩禮名家”匾額高懸當中,點出了前童歷史文化的深厚。廳內立有一塊清道光三年的“祖訓碑”,是前童先祖教育後代要“耕讀傳家”、“奉禮完課”的族訓。西廂角樓的四柱呈八字形散開,上小下大,四角還有下垂的擋風板(滴水板),被專家贊為國內罕見的構造。這裡是全族聚會、祭祀和慶典等活動的場所。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六區(寧波)專署的所在地。大祠堂已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

明星村屯

鹿山村因鹿山而得名。鹿山不高,因為形象像一頭臥著的鹿而得名,10多分鐘就到山頂。登鹿山頂,可以俯瞰古鎮的全貌。極目遠眺,青磚墨瓦,連綿的明清古建築盡收眼底。

走在古鎮的卵石小徑上,路邊是幽碧的流水,身旁是青磚墨瓦,那種古樸的.味道越來越濃,讓人不由沉靜下來。鹿山村始建於宋朝末年,760多年來,童姓子孫合族聚居於此。青藤白牆黑瓦,石頭鏤花窗戶,雕樑畫棟門樓,蒼涼中顯現出曾經的繁華。古鎮的明清建築中,屬於鹿山村的就有1300餘間,其中著名的有“明經堂”、“群峰簪笏”、“職思其居”等。這些古建築能經受住歲月的侵蝕而完整儲存,與鹿山村民的集體保護是分不開的。一是村內很早就成立了古村落保護組織,堅持把古村落保護工作列入村三委會、村民代表的重要議事日程,建立村級文保室,成立了義務文保隊伍、義務消防隊和夜巡隊等,使古鎮得到有效的保護;二是開展各種形式的古村落保護宣傳,使村民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三是發動多方力量支援古村落的保護。

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卵石小徑構成了古鎮的神韻,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典範。自始至終,鹿山村民都一直開展各種有效的保護措施,保持這一神韻不失。他們對小溪按期清淤、修繕,不向溪中傾倒垃圾、汙物,保持水流的清潔。2006年,有關部門在溪流裡放養了紅錦鯉、鯉魚等,村民沒有一個去抓捕的,反而自發地放養一些魚類,魚兒成群暢遊的溪流也成了古鎮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為給遊客營造乾淨整潔的環境,村裡積極消滅露天糞坑、遷養家畜,建設文體活動場所,建立環衛保潔制度,成立衛生保潔隊伍,全面實施垃圾袋裝化管理等。同時,投入10餘萬元,對村內的道路進行改造建設,並發動村民在植樹節到鹿山公園進行義務植樹,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改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同時,鹿山村人與人的和諧也成為工作重點。多年來,鹿山村重視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採取多種措施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例如該村將原來的操場改造成露天舞場,邀請專業的舞蹈老師,教村民跳秧歌舞。健康的文化活動逐步改掉了村民打麻將等陋習,為村民營造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樑皇寺

樑皇寺在縣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鎮北部邊境的樑皇山。到樑皇山旅遊首先看到的就是樑皇山南麓的樑皇寺。

樑皇寺原為葛洪煉丹的道教勝地,後來改為佛教寺院。南北朝樑時天下大亂,樑宣帝還在當小王(岳陽王)時避難來到今名為“稍場”的佛寺中,隨同和尚唸經拜佛,同時習文練武。傳說,小王夫婦原有“根基”,又虔誠拜佛,於是感動上天,贈給一部天書,貼樑皇山岩壁上。小王住樑皇寺,每天上樑皇簪看望愛妃,經過天書巖腳,去時讀一遍,回時讀一遍,很快讀得滾瓜爛熟,會順背,也會倒背。有一天,平日暗淡的樑巖突然發出亮光,照見山前幾十個村莊,寂靜的金鐘巖突然響起巨集亮的“當!當!當!”聲,在山谷中迴盪不止,在樑皇簪前的巖崗突然發生地裂,開出一個門狀的缺口。生性聰穎的小王馬上意識到是“出山”的兆頭,於是告別和尚、愛妃和舊臣們回京城,後來作了樑宣帝。

稍場佛寺因樑宣帝避難有出頭之日,遂俗名“樑皇寺”。說到樑皇寺拜佛必有好報,人們紛紛去燒香、拜《梁皇懺》,因此香火旺盛,和尚迅速增加到“九十九個”。“樑皇寺和尚喝一頓粥,嚇死阿彌嶺一班鹿。”但稍場佔地僅三十來畝。哪裡能住得這麼多和尚及前來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唐武德(618—626)年間來了個江西風水先生,說隔坑山形像把太師椅,背高靠山好,側低當扶手,中有“伏獅”,名曰“兩龍戲獅”,地面開闊,朝向東南,前有鹿山、馬鞍山,是塊寶地。於是開始向坑東搬遷建大剎。成為寧海(包括今三門縣)古時“金銀銅鐵”四大寺之一。

清同治十一年(1872)樑皇寺改為“拱臺書院”,出了童伯吹等一大批民主革命志士。抗日時(1941)做過寧波專署監獄。解放戰爭時住過“三五支隊”。

古老的樑皇寺,只剩下三間小屋。現在由元中和尚當首建造了一個高大的大雄寶殿和其他寺院用屋。

樑皇山

樑皇山在寧海縣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鎮北部邊境,屬於南幹山。西接大門山,東連岵岫嶺、封山,南為大紅山,東、北與黃壇毗連。山多鬆、竹、薪柴。主峰768.2米。

樑皇山原名桐柏山。傳說,南朝梁武帝蕭衍(464—549),是吃素的創始人,被尊奉為“餓佛”。他的長子昭明的第三個兒子蕭察,有文才,精佛法,深得武帝鍾愛,封為岳陽王,任東揚州刺史、會稽郡太守,家有賓客數千。樑太清末年(549),東魏降將侯景引兵渡江,攻破南朝梁的都城,蕭衍飢病而死。岳陽王攜王妃、太尉、將軍多人,到桐柏山避難隱居,在“稍場”的佛寺中,隨同和尚唸經拜佛,同時習文練武。叛兵趕到,警衛將軍戰死,太尉被捕殺於寺前驛站十字路口,王妃遁入深山尼庵帶髮修行,岳陽王在和尚護送下躲進雙大門的巖洞中脫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回到京城,做了樑宣帝。民間有句順口溜:“樑巖亮,金鐘響,巖門開,王子出山做宣帝”。此後,驛站改為樑皇街,稍場佛寺命名為樑皇寺,桐柏山更名為樑皇山。

樑皇寺前原有古橋一座,名為“過遠橋”。北宋羅適曾有《過遠橋》一詩:“長憶西橋避暑時,天風六月襲人肌。水隨地脈來五盡,雲過山頭去不知。拂面稚鬆應偃蓋,當年遊子已龐面。共師欲動溪邊石,留與東歸題好詩。”現在,樑皇山前已有公路,橋已圮。寺後有宋代的上馬巖。

從樑皇寺東首的山路上去有一座小庵,這裡就是王妃帶髮修行的地方,叫樑王簪。小庵前有方竹和紫竹。

樑王簪有很多石景,最具氣勢的是巖門,又稱“東天門”,與天台赤城山、黃岩羽山洞、章安八仙岩合稱為古台州“四大勝景”。此外還有上山龜、下海蛙、仙人塔、拜經臺、亮巖、觀音臺等。這些石景,連徐霞客都說“峰榮水連,木秀石奇” 。

從樑皇寺的西首上去是一條通向八鳥山的公路,公路經過外遼村和裡遼村。樑宣帝詞曰:“跨長岫而上寮鬥”就是這裡。公路經過的第一座橋是架在飛龍溝上的,當地又叫雙大門。過馬路橋就可看到伏龍洞,水大如蛟龍出海,天旱象潛龍在洞,現有蝙蝠出沒,故又稱蝙蝠洞。民間傳說,此洞通新昌縣境,但無人識其項背。

沿左邊溪旁上去有寶石連珠、蝴蝶泉、九天瀑布、龍湫瀑布、天門瀑布、官財潭、觀之潭等十多個瀑布和龍潭。以及試箭石、桃花谷等景點。到溪頂經過外遼村莊,從裡遼村往北下去就是現在的野鶴湫風景區。沿村前的鵝卵石上山去是天竺峰,能看到千丈巖、十二連峰等景觀。向西下山是一條古老的卵石路,沿溪而下,能看到樑源潭、洗腳潭、金龜探水、一線天、五指峰、彩石灘、亂石瀑、萬峰山、隱子石等景點。

徐霞客曾至樑皇山,樑皇山是《徐霞客遊記》記載的第一座山。

民俗博物館

原為童保暄叔父之宅,解放後改為糧倉,現在是第一個村級自籌資金建立的省級民俗博物館。館內佈置了傢俱、服飾、燈具系列和陶罐、打火石、煙燈等日常用具500多件,展現了這一地區從古老向近現代發展的農村文明史。

另外還有前童老街、惠民寺、石鏡精舍、孝女湖、石鏡山等多處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