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產品設計師職業生涯

才智咖 人氣:1.3W

其實這個話題已經在側面寫了好幾篇深刻反思,用我自己幾年工作實踐的體會來看,性格決定了將來的發展。某些特質雖然可以掩飾,但在這之上必然不可能有大作為。

網際網路產品設計師職業生涯

我是典型極簡主義(包括溝通),但是對事物相當有耐性的極端完美主義性格,擅長追本溯源。當我真正意識到自己性格缺陷的時候,便開始在工作中有意做取捨。很多事情不是做不了,而是成本太高,價效比又太低,找不到符合價值觀的成就感。

產品經理不是唯一選擇

個人認為不管軟體領域還是網際網路領域,產品做不好的根源,主要是缺乏Senior專業技術人員,但更重要的是業餘管理人員氾濫。這也許是任何行業、技術高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問題。

曾在產品經理的責任中提到“設計做的再好不一定能勝任產品經理,因為兩者的職業素質和職責不同。”在軟體領域還有個說法“國內軟體做不好,是因為很多人剛在技術、業務上小有積累、小有成就,就忙不迭去做管理、開公司,覺得那才是提升。”

歸根結底,前不久鮑鵬山老師點評武松的那個觀點也許值得我們認真反思“中國文化中很不好的一面,就是人人都特別看重體制裡面的位置,把這些東西看成是自我的最高價值。”

管理與專業是兩條路

最早接觸這個概念來自外企,當時覺得工程師薪水比VP高,在國內是件挺稀罕的事情。這裡有篇由Sun員工創作技術人員的晉升路線,在軟體技術領域具體有一定代表性。文中提到:

Individual Contributor(Professional) People Managment
Member Technical Staff (1,2,3,4)
Staff Engineer Engineering Manager 1
Senior Staff Engineer Engineering Manager 2
Distinguished Engineer (1,2,3)
Principal Engineer (1,2,3) Director
Fellow (1,2) Vice President (1,2)


嚴格基礎訓練到MTS4後開始做選擇,繼續做Engineer?還是換口味做Manager?基本經過之前的考驗後,我們對自己都能有清醒認識。兩套體系都分別有對應層級,但再往後的進階幾乎已不是技術含量問題,而是我們的天份決定能走多遠,說白了就是“性格決定命運。”並且在Senior位置上退休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在一個專案中,瞭解到僱員也有P和M兩套晉升體系,P代表Professional,M代表Managment。分別用數字代表level高低,涵蓋了做設計和工程的兩類技術僱員。相比Sun不夠細緻,但也許更適合網際網路公司的高速發展。結合Sun經驗,個人認為合理的'產品團隊組織結構如下:

sun_employee id=product_en align=center> Professional Managment
Member Design Staff (1,2,3,4)
Staff Designer Product Manager
Senior Staff Designer Senior Product Manager
Chief Designer Director
Fellow Vice President

專業 管理
設計專員 (1,2,3,4)
高階設計師 產品經理
資深設計師 資深產品經理
首席設計師 產品總監
設計專家 & 研究員 產品副總裁


設計“師”不是隨便說的,產品設計師裡再細分職能的資訊架構師、互動設計師、介面設計師、視覺設計師根據團隊,以及產品要求制定。也就是個名片上的title問題,通常不建議劃入組織體系。因為強大而靈活的團隊中,設計師職能可能會變,而且兼多個職能也正常。

現實中最常見的問題是專業人員不服管,有兩種可能:一是M的管理手段太弱,喜歡對P發號施令而無法協調,經常被頂撞;二是M的理論基礎太菜,與P沒有共同語言而無法溝通,經常被鄙視。要知道在團隊裡,只有英雄之間才可能惺惺相惜,中國傳統文化更講究“士為知己者死。”大家能在一起工作絕不僅僅是為了錢。

比較崇拜的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在訪談中提到“我不大善於跟人複雜的交往,我希望單純,但是人對人之間一定是複雜的,人對物之間就顯得簡單。”我想真正的設計師聽了都會很有感觸,因為只有與事和物打交道,拼的才全是我們自己的能量。

挺瞧不起這個“管理是一門藝術”的說法,好像做管理是個很牛的差事似的。這不廢話嘛,任何事情做到高處都是藝術,中國古代經典中類似說法多去了。真正的Professional應該懂得如何看無字書,如何彈無絃琴,理論和創新都值得一輩子去實踐,積累和沉澱才是王道。